内部审计的意见建议【实用5篇】
【导言】此例“内部审计的意见建议【实用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一篇】
论文关键词:沟通,审计
沟通是贯穿内部审计工作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审计人员的重要技能之一。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3号—审计报告》中均有关于内部审计人员人际交往技能、审计沟通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人际沟通对于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全面、可靠的信息,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实现内部审计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有效的沟通对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内部审计工作赢得领导的充分支持与理解,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和建设性;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改善和处理好与被内部审计单位的关系。
二、加强与各对象的有效沟通
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高级管理层是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核心组织,担负着公司经营活动、业务发展、业务开拓展和创新、控制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等责任。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与管理层的沟通渠道积极、主动地与管理层进行联系。在沟通中充分了解组织发展目标,围绕单位工作重点、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期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组织的发展大方向保持一致,有针对性地制订内部审计计划、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并提出内部审计建议。同时审计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是否真实有效,经营是否安全,发展是否稳健,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和科学,投入是否高效,是否达到经营目标,是否存在风险隐患时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论文,均需要有翔实,确凿的证据。这些证据的取得需要高级管理层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协助。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审计评价也要取得高级管理层的认可。因此,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有利于取得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进一步协调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降低内部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论文提纲格式杂志网。
加强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有利于优化内部审计氛围,求同存异。在与被审计对象的沟通中,首先要让对方理解内部审计工作,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工作业绩,给予充分的尊重。在获取内部审计信息和有关资料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有用信息;要主导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要尝试与被审计对象建立长期的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评价功能。
加强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还要保持与组织内部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良好沟通,取得其支持和配合。要建立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和单位组织、纪检、人事部门建立沟通联动机制,及时了解组织各职能部门的动态,寻求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落实内部审计决定,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高效利用,进一步推动内部审计工作发展。
三、审计沟通的不同阶段
日常进行有关内部审计工作价值的宣传。许多部门并不清楚内部审计的目的和工作价值,他们可能认为内部审计只会鸡蛋里挑骨头,给自己添麻烦。内审人员应通过墙报、内部刊物、广播等不同形式宣传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并在工作中体现服务意识,使被审单位认同内部审计的工作价值,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
审计实施阶段,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一般围绕审计目标,在审计范围内收集信息、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通过项目会议等方式使被审单位详细了解本次审计的目的、范围和具体安排,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中期一般用于和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就审计发现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可在不增加审计风险的情况下,让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协助完成项目的某些方面,有利于增加其对审计结果的认同度。后期主要是对审计结果的确认,及时反馈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审计工作底稿进一步确认达成共识。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交流,听取对方的解释。对于因误会产生的问题,可以及时消除,提高效率;能够马上整改的问题,可以不必上审计报告,以激发被审计单位整改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效果,减少审计报告的负面评价。对于确实存在的问题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论文,需经对方确认,有利于双方对审计报告达成一致意见,促进整改。
四、实现有效的审计沟通
1、组织机构与地位
由于目前大多数组织仍然是传统的层级结构,等级观念、地位差异对人们的影响甚为深远,从而加深了解沟通中的鸿沟。这在内部审计沟通中,职务级别低的内部审计人员在与比他级别高的被审计对象进行沟通时,对方都有可能受这一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审计的效果;此外,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所处的地位和层次同样会对沟通产生影响。因此,面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或被审计单位的主要领导时,应在内部审计部门中尽量安排与被审计单位相当职务、级别的人员与之进行沟通,这样同时也显示出对对方的尊重,从而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2、沟通的心态
在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面对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容易表现出强势的谈话心态,这是审计沟通的大忌。在审计沟通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不要把谈话搞得像审讯,使对方感到有压力。第二,谈及审计发现的问题时,要耐心听取对方阐述,深入了解情况,认真分析问题的真实原因;不要未等对方阐明,就妄加责怪,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第三,审计人员既不能脱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谈问题,也不要一听对方说困难就忍让,讨好被审计单位,丧失原则论文提纲格式杂志网。凡此种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
3、注意沟通的技巧
⑴控制情绪
情绪对于信息的发出者和接收者均会有很大的影响,极端的情绪使人们无法进行客观而理性的思维,从而无法正确判断。在内部审计沟通中,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关键问题或是关乎被审计对象利益的问题,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信息传递受阻或失真。因此,内部审计人员无论遇到什么情形,出于何种原因,在沟通过程中都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力求保持在一个平和的状态;当面临失控状态时,可以暂时停止沟通。
⑵有效的倾听
认真倾听可以创造出信任和尊重的气氛,使对方打消顾虑,畅所欲言,使内审人员可以了解到各方面的信息。当然,重视倾听并不是完全放弃沟通的主动权,内审人员应在倾听的同时,通过鼓励、提问、引导等方法,控制沟通的主题,提高沟通的效率。有效倾听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换位思考、用心体会。②依实引导,只有让对方觉得你愿意并且有兴趣听,他才会有兴趣讲财务管理论文财务管理论文,并且讲你想知道的。③要理解和认同对方的立场,就是有不同意见,也要尊重对方的立场,因为沟通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④不要急于修正对方的讲话,一来表示尊重,二来也给自己留有思考时间;要让对方把话讲完,给对方全面系统阐述相关情况的时间和机会。
⑶知识和文化背景
审计人员不但要具备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怎样把专业术语讲得通俗易懂。同时审计人员要具备快速融合企业文化和缩小与他人差异的能力。
4、妥善处理人际冲突。内部审计的特殊性使其与被审计单位沟通时更容易发生冲突,内审机构负责人要对审计中可能发生的冲突性质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了解冲突发生的根源,尽量缓和与避免破坏性冲突的发生,同时要积极引导和发展建设性冲突,以使组织始终保持和谐、活泼的状况。
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重要性;意义
引言
什么是内部审计呢?其实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事部门还有单位财务收入和支出有关的部门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活动,并且有着自身的一套非常严格的手续,就是以此来监督企业内部有关的经济活动,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企业的经济资源,这样就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有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率的目的。
1.内部审计的重要意义
内部审计具有建设性
建设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检查,以评估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平衡与有效性,寻找管理体系中的漏洞与不足,并及时给出解决方案,有效将问题解决并完善,对企业的财务收支进行评估,提升公司对制度的掌控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掌握管理功能
部门的内部审计并不是简单的对本单位部门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寻找发现问题然后排除故障和缺点,而是应该通过对他们的审计工作的把握“一要帮二要审三促进”的基本原则来对待各单位部门的效益管理、经济管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其他严格的查审,并且进行监督与分析等,在内部审计进行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制定出一个更加合理的更加有效率的新办法,符合内部审计与单位的制度,增强对内的掌控力,协调好各个单位与部门,做出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决策方案,还需一个更有经济效率的业务策略和模式,提升企业对财务的管理与自身的管理,争取提升公司的经济效益。想要实现这些,就要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因此能力对于从事内部审计的人来说是格外重要的,所以,内部审计人员,要对自己有着严格的素质文化要求,通过将企业的业务与自身所需相融合,并且通过综合性的学习,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审计能力。现在不仅是内部审计的过程受到重视,更要注意和观察审计之后的相关实施工作是否执行,做好审计工作的同时还要向领导提出就本单位部门,对提高经济效率的可行的建议,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和控制功能。
评价鉴定功能
相比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相对来说就缺少了一些方面,社会不断在进步,企业公司不断在发展,内部审计这个部门也开始具有较多的公司内部竞争力与经济权利,独立于任何部门之外。对各单位和部门的内部规定与财务账目的合理经济活动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一段时间内作出相对公正、客观的鉴证审计。在另一方面,它也是受本企业领导者的要求与授权,严格按照审计的步骤对整个公司进行监督与完善。
测试评价功能
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以及科学的成效评价,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发现各个部门在内部执行公司任务或者是部门管理上是否存在问题与漏洞;审计人员便会对这些风险进行测试,并随时研究公司的制度与政策是否存在漏洞与缺陷;对经营者的经营方法进行评估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对公司单位内部的经济情况评估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这样能快速的找到问题所在并思考相应解决方法,有助于督促及时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管理方法,可以强化行政人员的责任意识,提高领导的领导水平以及能够加强相关运营者的遵纪守法和道德意识。
2.公司治理中内部审计→←所起到的作用
董事会开展全公司的风险评估
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其作为高层机构下所设立的独立机构,应当定时定期的对其他部门进行评价,并协助其它单位部门进行风险管理。
获取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批准
拥有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在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内部审计的建立确定任务与目标,并且保障内部审计活动可以自由的实行监督,测评的权利。
沟通审计业务计划
内部审计机构的业务计划应当报以管理层批准,应包含足够的信息报告,应在一个有较大变化的时候,能随便的与之调解和沟通,因为内部审计在权限方面还是有限制的,所以应该实时给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报告。
公司风险问题的讨论
公司的管理是需要对风险问题进行管理的,审计机构应提高对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性进行管理与彻查,还有内部审计的报告评估和建议,对公司某个环节漏洞以及风险问题进行讨论。
审计工作需定时的向上层领导报告
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定时的向上级领导报告详细情况,如内部审计审查的详情,各单位部门的任务与能力如何,还应要发现与报告不利于公司的风险与掌控的问题。
3.如何强化内部审计
随着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企业公司的重视,那么职业化则是必然趋势,相应的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能力就要有对应的提高,对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经济管理的能力也越来越高。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要加强创新能力,积极行使审计职能,按企业的发展意图,努力实现向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转变,为管理层多提出利于公司发展的建议。
因此,对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培养也渐渐的受到公司企业领导的重视,将公司的审计人员培养成不仅有审计技术还懂得公司业务与风险管理等,成长为可以掌握多方面的综合知识的人才。
4.结语
企业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者要认真求实的完成工作,那将会把内部审计的价值与作用再一次提升,通过内部审计的这种管理手法,能够将公司的现实经济效益与企业文化运营速度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完善。
参考文献:
公司内部审计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原因为委托理论,随着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内部审计的涵义也随之变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延伸到企业的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因此通过对影响内部审计治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因素进行分析,可得出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相关性
内部审计早已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帮助企业内部决策者进行内部控制,还是开展外部审计的重要切入点。因而公司治理与与内部审计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内部审计从属于企业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决定了内部审计实施的内部控制环境;内审的目标受到公司治理的影响,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公司经营以治理为基础,因此公司治理通过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二)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外部审计互为补充和支撑,对于改善公司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源,是企业经营者进行风险管理、评价职能等活动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查错防弊、监督评价等职能有助于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可减少委托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所带来的风险,能增强财务报表的信息真实性,降低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概率。
二、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公司治理因素分析
(一)股权制衡度
股权制衡度描述了公司股权的集中度和分散性,由两方面因素构成:各股东持股比例以及相互制衡程度。若第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则内部控制环境将不利于小股东,内部控制的质量也将弱化。反之若股权制衡度高,则可避免具有控制权的股东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股东均可通过内部审计来保障权益,因而股权制衡度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二)董事会的履责情况
董事会通过其成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会议次数、独立董事占比等因素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具体来说,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知识与管理能力更好,则形成正确、客观决策的概率更高,依赖企业内审信息的程度更高,将更为重视企业内部审计情况,因此内部审计质量越好;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董事会成员更勤勉尽责,并频繁进行相互沟通,对管理层将进行更为积极地监管;独立董事以其专业性能够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能够帮助董事会作出相关决策,其更多地依赖内部审计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信息,因此独立董事占比越高,则内部审计质量越好。
(三)监事会的独立性
公司治理要求监事会直接由股东大会管理,履行监督董事会、管理层的职责。但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公司治理尚不完善,监事会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管理,因此监事会难以对董事会、管理层进行有效地监督,其独立性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
(四)管理层持股比例
为了使管理层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防止其逆向选择可能性,股东会将部分股权由管理层持有,使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趋于一致。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则越促进内部审计的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三、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是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其作为企业的控制体系和约束机制,一方面能够激励董事会和管理层实现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提供有效的监督,使企业更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企业经营决策的有效性。基于公司治理视角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可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一)优化股权结构,提高股权制衡度
优化股权结构,合理地调整大、小股东及股东与管理层的持股比例,是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股权的过度集中将极大地危害公司治理,难以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对公司股权结构进行调整,稀释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持股人员的多样性,能够提高股权制衡,避免一股独大,损害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此外,我国普遍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考虑适当引入管理层持股计划,设计制定有吸引力、有针对性的股权激励政策,能够避免逆向选择,促使管理层在进行相关决策时,有主人翁意识,更加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而非短期利益。股权制衡度越高,则内部审计部门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效用,更加独立、客观地评价企业运营情况及内部控制情况,提高内审信息的可用性。
(二)健全董事会制度,发挥独立董事效用
健全董事会制度包括控制董事会规模、规定会议次数及决策效率、要求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董事的尽职要求等。一般来说,董事会规模过大,则降低决策效率,增加管理成本,规模过小则决策质量降低的可能性增加,依据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判断,最好维持在7—9人的范围;董事会会议次数及决策效率,召开的会议次数多少不能代表董事会运营的实际水平,要兼顾评价其履职的勤勉意愿以及决策的水平;此外,由于大多企业忽略外部独立董事的作用,没有赋予独立董事更多参与公司治理的权利,表现为独立董事人数比例过低、参加董事会监事会的次数较低,决策时存在影响独立性的因素等。因此需发挥独立董事的效用,保持其独立性能够促进董事会形成更有效、全面的决策。只有健全董事会制度、发挥独立董事的效用,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地位,提高内部审计结果的质量。
(三)完善公司治理,提高监事会独立性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四篇】
关键词我国内审,西方内审,差距
我国内部审计自1983年产生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国民经济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历程不同于西方,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日益进步及企业组织的发展变化,现有的内部审计体制和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与国外内部审计相比,存在以下差距。
一、设立内部审计的动因不同
现代内部审计是在财产所有权与管理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管理方式变革及内部职能分解,基于加强经营管理的内在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这也是内部审计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但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成立之初,企业尚未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更未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实体与市场竞争主体,在企业内部也没有真正产生加强经营管理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客观需要。我国内部审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1985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大中型企事业组织,应当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这样才使内部审计有了较快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内部审计,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命令的产物,这是导致我国内部审计与国外相比存在诸多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较为模糊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是一种行政命令的产物,在初期形成了片面强凋外向性服务及作为国家审计基础而存在的内部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实际上导致了人们对内部审计职能上的模糊认识,不利于甚至阻碍着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至今有些企业内部审计仍难以融入其整体经营管理之中,其结果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更谈不上履行其监督评价职能及开展保证咨询活动,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内向性服务作用。
国外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控制的评价,以确保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及有效果、效率和经济地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目标;内部审计部门人力有限,要想对组织的各个领域深入细致地发表评价在现代企业中是不可能的。内部审计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等方面进行评价,进而揭露组织潜在的风险和判断是否能有效果、效率和经济地达到组织的目的和目标。
三、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差
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区别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重要标志。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或隶属于财务部门,或与纪检、监察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常规部门,受主管财务的副总领导,仅有极少数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隶属于审计委员会。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上市公司股东特别是国有股东“缺位”情况普遍,对公司经理人员缺乏有效约束,“内部人控制”严重。审计委员会也并没有要求全部成员为独立董事,内部审计即使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其独立性也受到限制。而且,我国原有的审计制度曾规定,其在对有关主管部门审计时,若发现有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内部审计机构反映,长此以往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机制发育不良的后果。
国外内部审计更加强调提高内审组织的地位,突出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内审部门转为直接向总裁或董事会(或其所属的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如福特、百事可乐、波音等甚至设立了副总裁级的总审计师(GeneralAuditor)或首席审计官(ChiefAuditExecutive)专门领导内审工作。纽约证交所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设立董事会审计委员会,由它领导公司的内部审计工作。特别是根据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萨班斯法案)的规定,审计委员会成员应全部是独立董事,充分保证了审计委员会的独立性。
四、在审计策略上消极被动
长期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较为被动,总是怀着对被审计单位不信任的态度开展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又缺乏良好的沟通,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要起到为企业管理层服务的作用无疑是纸上谈兵。
国外则大力提倡参与式审计,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征求被审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
(二)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
(三)向被审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四)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五、工作范围过于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起源于行政命令,多数企业的领导人员对内部审计及其独立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审计就是查账。直至现阶段,我国仍有不少企业的内部审计仅局限于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审查,很少触及经营管理的其他领域,从而使内部审计多属财务性质,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实际上变成了财务会计的自审过程。
国外内部审计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相当深入,已广泛开展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决策审计、投资效益审计、市场景气状况审计、物资采购审计、生产工艺审计、产品推销审计、研究与开发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后勤服务系统效率审计、信息系统设计与运行审计等。有的企业内审机构甚至对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等因素对企业商业利益和持续经营的影响也进行评估,“绿色”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也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
六、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决策过程参与不够
我国不少企业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评价、咨询等服务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事实上,企业在制度制订、工程项目、重要合同、投资决策、资金使用、财务规划甚至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方面非常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持与服务,然而,国内目前大多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内审部门“形同虚设”。
七、对内部审计作用的认识有偏差
在我国,审计人员对自身的作用认识上存在偏差,一直认为内部审计是“查错防弊”,以评价为主,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在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描述上,对审计建议重视不够。西方国家内部审计注重将审计结果的传递作为向管理当局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良好机会。
西方内审部门在编送审计报告时,很重视事实的准确性、清晰性、建议的可行性、内容的重要性及报送的及时性。同时,为使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易于理解和令人印象深刻,审计人员还很注重通过图表、照片、幻灯等直观形象的手段来阐述情况,争取管理当局的重视和支持。在企业管理当局要求提供更富有建设性服务和内审部门自身希望扩大审计效果以巩固、提高其组织地位这两个动因的共同作用下,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变革持续不断地进行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国家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普遍增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扩充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革新工作方法(如特别强调联合被审计部门一起进行审计),紧紧围绕企业经营风险的甄别评估、控制和防范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优质服务。
八、审计技术落后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手工查账为主,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通过随意抽样进行,较少运用统计抽样和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审计工作的风险无法量化;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很少开展,不利于审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造成损失。
国外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审计界开发出了多种审计抽样方法和选样技术方法,大量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并通过建立各种审计风险模型的方式,减少自身操作风险。同时,西方国家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开展审计调查,对组织中存在的带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组织所面临的财务和经营风险,进行经常性的调查、分析和评估、预测。这种动态的审计方式,能够及时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未来的发展方向,向组织的高层管理者提出解决或防范问题再次发生的建议,或随时接受他们的咨询,以帮助组织改善风险管理,增加组织的价值。
九、审计效果相差悬殊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差,审计范围受限制,审计方法落后,审计结果的质量大打折扣。而且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职能认识的浅薄,再加上长期忽视后续审计工作,致使审计结果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为组织增加价值了。
西方国家内部审计已经运用各种方法、开发各种技术手段为企业增加价值服务。如微软公司使用问题管理器用来解决审计跟进程序的问题。该工具属于管理会计部门,他们负责问题的跟进解决,每季度跟踪数据库,并与审计按期接口,按季向审计委员会报告。而且,审计委员会每年会有两次收到有关内审和外审问题的状况报告。当问题解决之后,文件存档而且可以随时查询。该工具不但在公司内传播了知识,而且问题可以较快地解决。管理人员可以在上面回答问题,查询进展,对问题建立优先级,推进问题和解决方案的讨论。由于问题管理器嵌入到公司的邮件系统中,所以审计员可以提醒某些人注意尚未解决的问题。
十、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尚待提高
对内部审计的理解【第五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沟通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
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①。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
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们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6]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9]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25]胡宇。内部审计是一门沟通的艺术[J].中国内部审计,2014(4):27-30.
[26]刘洪英。内部审计中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