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1500字]思想政治论文集聚【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34134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1500字]思想政治论文集聚【优秀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思想政治论文1500字【第一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要求,就必须在求真务实、锐意创新上下功夫,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 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发挥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要按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三进”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管理;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专门内容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环节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要建立好沟通平台,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一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进行交流研讨,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切身关注的 热点和难点来探究,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如不正确引导,易产生扭曲。因此,我们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材、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提高大学生克服困难、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心理素质;要对特殊群体,如在学习上、经济上、心理上等方面遇到困难而难以及时进行自我调整的学生群体给予特别关注,用各种方法和多种途径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更加自尊、自信、自强。

3.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优化和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新趋势,吸收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等,并运用到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积极参加学术座谈、专业培训,提高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善自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任重而道远。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继承和发扬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就一定能够承担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治国.邓小平经济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洋龙.平等与公平·公正之比较[J].文史哲,2004,(4).

[3]王宏.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浅探[J].学校党建与教育,2005,(7).

[4]陈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3).

思想政治论文1500字【第二篇】

[摘      要] 时事政治是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亦是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让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刚柔并济的方式,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课前时事开讲活动,组建时政社团,开展专题式活动教学等综合措施,让学生在探究和体验式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培养自己的政治能力,强化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

[关  键  词] 时事政治;中职思想政治;有效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4-0098-03

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改亦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永不停步,永无止境。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广大中职思想政治教师的共识。陈鹤琴先生“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思想亦逐渐成为广大中职思想政治教师所遵循的理念。近年来,广州市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一直在大力推进活动教学的理念,同时组织教师积极进行活动课教学的实践,深入开展活动课型的课题研究,作为广州中职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一员,笔者在广州中职思想政治教研会的带领下一直从事活动课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尤其侧重运用活动的方式将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的研究。

一、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突出的职业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能像普通中学那样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要更加注重其實践性和实效性。近些年来,随着普通高中的大量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尤其是中考成绩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以广州地区为例,大部分的中职学校都是没有分数线的,所以很多学生的入学文化基础很差。同时由于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所以中职生的升学途径多样且容易,因此大部分学生入学后没有面临沉重的升学的压力,况且大部分升大考试的也不用考思想政治这门课,所以造成大部分学生对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缺乏压力、动力和热情,更不用说主动去了解教材之外的时事政治!然而时事政治却又是思想政治学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时事政治知之甚少,对很多学生而言,他们很少关注平面媒体,看也只是看娱乐、数码、体育、游戏等方面的内容,很少去关注新闻。思想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渗透的时事内容往往不系统也缺乏相应深度,种种因素叠加导致了时事政治在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和尴尬局面,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够有了解时事政治的意识,也为了让部分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能够深入学习时事政治,必须对时政教学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究,深化时事政治教学的改革,做好时事政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采用刚柔并济的方式,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政治能力,从而达到强化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

(一)教学实践的目的与理念

为了满足学生的发展和教学实际的需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生及学校专业设置的情况,在学校进行了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本教学实践遵循“学生本位”的理念。因现有的中职思想政治必修课程中并没有时事政治这一课程,如果不能有效地将时事政治融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之中,就会造成忽视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尤其是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所以该实践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特别重视个体学生学习的需要,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发展将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堂资源的有机成分。该教学实践的目的主要是对国家课程补充相应的教学资源,如补充文字材料、录音、录像、电子资源、多媒体素材及其他可用资源等,使课程更加符合学生实际,符合教学的需求。现代教育注重教育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人才多样性的结合,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开展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使学校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实践的目标与原则

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开展是朝着校本课程方向努力的,我们对它的定位是学科深化类校本课程。它的开展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定时间内所发生的时事新闻,更注重的是深度挖掘新闻背后本质的东西,让学生对整个新闻的背景、现状、未来走势等在探究中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清晰的认识,以此来锻炼学生明辨政治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中抓住其本质,从而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政治核心素养。该教学实践的开展坚持主动与被动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教学实践的内容与要求

在教学实践开展之前,我们先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问卷调查,依据调查的结果,经过科任教师的整合,再结合教研组的集体研讨意见,最终确定了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就业密切相关的八大专题作为学习的内容。这八个专题分别是:1道德与生活专题。以一年一度的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视频为切入点,让大家调查身边让自己感动的事例,让学生在调查中学会关注身边的人,撰写调查报告,发现身边的道德美,体会道德的力量,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使自己的道德水平得到升华。2生态与环保专题。由学生搜集媒体中关于生态和环保方面的新闻,然后由学生撰写时事调查报告,观看《可可西里》《魔法公主》等关于环保方面的电影,让学生在调查、学习、欣赏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环保意识。3健康与生活专题。由学生搜集关于禽流感、艾滋病、毒品等方面的时事材料,然后由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学生一起分享关于毒品的危害、艾滋病的防治等方面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调查、学习、感悟中加强对这些内容的认识。4法律与成长专题。搜集生活中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条文、案例等,由大家一起分享并撰写法律小论文。5国内时事专题。以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大政方针政策为内容,结合近期党和政府的重要会议精神进行搜集和调查。6国际时事专题。以近期国际社会所发生的大事尤其是和中国关系比较密切的事件作为搜集和调查对象。7科技与创新专题。以近期国内外尤其是国内、省内、市内的重大经济和科技新闻为搜集和调查对象。8成才与就业专题。以最近的就业形势、政策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内容进行搜集和调查。让大家密切关注自己专业的就业状况以及飞速发展的社会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新要求。 (四)教学实践的实施与评价

1.实现专题与课程深度融合

我们选取的八个专题按照相近性原则分散到四个学期对应的四门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之中:职一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是《职业生涯规划》,对应学习的时政专题是科技与创新专题和成才与就业专题;职一下学期,学习的内容是《职业道德与法律》,对应学习的时政专题是道德与生活专题和法律与成长专题;职二上学期,学习的内容是《经济政治与社会》,对应学习的时政专题是国内时事专题和国际时事专题;职二下学期,学习的内容是《哲学与人生》,对应学习的时政专题是生态与环保专题和健康与生活专题。

2.开展课前活动模块

它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之一,占到期末考核成绩的20%,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可以采用PPT、视频资料剪辑等方式上台演讲,演讲的具体内容不限,但要跟本学期学习的时事政治专题相关,既讲新闻事件,又谈个人看法,然后由师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用手机按照既定的评分标准共同为演讲的学生即时打分,所得分数的平均值即为该名学生该项任务的得分,以20%的比例计入学期末的成绩。

3.开展时政专题活动模块

该项活动也是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之一,占到期末考核成绩的30%,但该项活动是团队合作项目,学期初由学生自由组合,每6人为一组,自选组长,然后由组长给组员分配活动任务。该项专题活动分为三个环节:1时事新闻收集。结合本学期的时政专题,由生收集相关的时政要闻,从中做出筛选,选取那些比较有影响、有代表性和新闻价值的时政材料作为分享的内容。在专题活动课堂上由小组派代表来分享。2时政调查报告。在专题的基本内容确定,课堂分享活动之后,各小组完成时政调查报告或者是政治小论文的撰写,需要小组分工合作,教师会对时政调查报告和小论文进行点评,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手机即时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3撰写专题学习总结。专题学习活动结束后,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要写一份总结,把自己所想到的、所學到的、所感悟到的都写下来,字数不限,题材不限。每个小组的活动结束之后,按照既定评分标准,采用组内评分占40%、组间评分占30%、教师评分占30%的比例,运用手机即时为每位学生打分,该分数以30%的比例计入期末成绩。课前活动和专题活动都是采用刚性的方式,坚持普遍性的原则要求学生去学习时事政治,慢慢培养他们学习时政的意识,学生属于被动式的。

4.组建时政社团

虽然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对时事政治兴趣不浓,但毕竟还有少数学生有兴趣,尤其是经过课前活动和学期专题活动的开展,慢慢有少数学生对时事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主要表现为课后主动与老师交流对时政的看法,针对这部分学生,采用结社的方式组建时政社团,利用学校每周三第六、七节的社团活动时间一起学习,因为时政社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所以时政社学习的内容是八个专题而不再局限每个学期的两个专题。时政社学习的形式自由灵活,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5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周的学习,内容包括:1“时事开讲”,由负责的小组派代表模仿“开讲啦”的形式进行时政新闻演讲;2“时事辩论”,时事开讲结束,其他小组针对负责小组的观点进行质疑相互辩论;3“导师有话说”,由导师亮明自己的观点并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4“开心观影”,由负责小组搜集相关视频资料,大家进行观看和体验。每周的社团活动基本都采用这样的形式进行,学期末社团的学生可以选择写1篇学习总结或者时事调查报告或者是时政小论文作为社团活动的考核。时政社团活动的开展采用了柔性的方式,贯彻了特殊性的原则,让对时政兴趣浓厚的学生得到了深度的学习,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加入时政社团。

三、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

(一)收获经验

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开展,既让部分爱好时事的学生获得了一个深入学习时事政治的好机会,也使部分对时事没什么兴趣但需要分数的学生加入了学习时事政治的行列,慢慢地由被动变为主动,渐渐培养起对时事的兴趣。每个专题都要由学生亲自动手搜集材料、撰写调查和总结,可参与性强,而且可以观看相关的影视材料,体验性强,改变了时事政治就等于死记硬背的传统。同时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加强了对时事的认知,在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时事的理解,在观看影视资料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时事的体会,期末总结的撰写更是让他们对时事的学习有了升华。时政社团活动的开展则极大地激发了社员对时事的兴趣度,提高他们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核心素养,更锻炼了他们的演讲能力、搜集时事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和政治小论文的能力,为学校参与各级各类的时事政治竞赛、政治小论文比赛和法律知识竞赛培养了人才。

(二)获得教训

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该教学实践处于实验阶段,比较缺乏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其次,因缺乏相应的指导,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该教学实践的科学性仍有待商榷。再次,限于时间与水平,还未能实现与国家课程的有机统一,仍需不断整合、磨合。最后,部分学生觉得需要做的东西太多,课业压力比较大。所以希望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能够不断改革和完善。

(三)努力方向

时事政治有效融入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仍在不断的推进,如何做才能让实践更有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笔者认为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努力:1校本化方向。应当将时事政治教学校本化,开发适合地区、适合学校、适合学生的时事政治校本课程和教材,让时事政治教学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2信息化方向。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其巨大的威力以及给学校教学带来的影响和压力相信广大教师都深有体会,如何让现代信息技术借助手机这个载体更好地服务于时政教学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方向。3核心素养方向。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所以未来也必须坚持核心素养方向。

参考文献:

[1]彭永.中职思想政治课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95-96.

[2]王锴.中职思想政治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研究[J].职业,201811:92-93.

思想政治论文1500字【第三篇】

时事政治

谢佳慧 44

和谐社会的话题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尽管人们对贫富差距所引发的关于效率与公平、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乃至贫富分化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但在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不同收入群体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因此,应该从造成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事实和原因着手,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社会走向稳定,走向和谐。

一、我国目前贫富分化现状

1、基尼系数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究竟是否合理?对此,应当用多个标准综合来衡量,其中基尼系数属于综合性的指标。

自90年代深化改革阶段以来,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有研究表明,表征这一分化程度之一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0.3~0.4),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0.4577。到1995年,全国的基尼系数为0.445。这一数值比1983年的基尼系数的估计值高出16个百分点,比1988年的估计之高出7个百分点。全国的基尼系数平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不断上升。

根据大多数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在以上,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以上。即便是按来算,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2、城乡分化

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布局和社区建设,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再分配模式下,以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为积累,使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资源集中在城市,形成了较大的城乡发展差距和尖锐的城乡发展矛盾。另一方面,即使在城市社区,在资源配置方面,也处于单一功能和权力分配的分割状态,使城市发展出现不平等模式:一是资源优势集中在少数大城市,边界封闭,消费简单;二是其他中小城市只为这些大城市服务--被中央计划指示,要求为这些大城市提供低供一些稀缺资源,或提供一些特色商品,或运输大城市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技能的老年人,他们自己的城市化发展被准计划甚至计划之外(所谓的"自己找米下锅")在分配和发展所谓的五年计划的分配和发展状态下"政策规定。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费用,计算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那么中国的城乡差距实际上已经达到了5:1或6:1。这个数字几乎是世界上第一个。到目前为止,中国农村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疾病。

3、行业差距

从行业收入差距来看,中国现在行业之间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北京市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1年全市86个大类行业中,最高工资行业与最低工资行业相差倍,二者间的差距比2000年加大了倍。

有学者指出,目前中国占总户数20%的最富有户收入,占有全部收入的51%以上,而20%低收入户只占4%左右。从主观感受方面来看,多数社会成员已认为贫富差距是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造成我国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首先,近年来的贫富两极分化在很大程度上与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有关,也与大量侵吞公有财产有关。而经济的“外向化”程度越高,从事这种违规致富行为的人就越大胆越方便,因为频繁的对外交易和国际资金流动极大地便利了违法致富的资金出逃,而且这种频繁的对外经济交易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致富机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为了推行所谓的走出去战略而让私人以私营公司名义用国家资金在国外注册企业,这极大地方便了许多见利忘义之徒侵吞国有财产——在国外注册私营企业的老板可以翻脸不认帐,不承认国家在自己注册企业中所拥有的财产,而中国政府甚至连向外国政府控告这种人的法律依据都没有。

其次,为刺激出口所实行的不惜代价的出口退税政策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又一大源泉。出口退税给予的暴富机会是如此之大,以致假造出口单据以骗取出口退税本身成了某些“模范外向型地区”的一大赚钱机会。

再次,对加工贸易的优惠政策也是当今贫富分化如此严重的一个原因。按照这种政策,为加工后出口的产品生产所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都免征关税和增值税,甚至还可以享受其它的政策优惠。这样一种政策鼓励了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切断与其国内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者的联系,它虽然有利于广东等少数沿海地区发展加工出口经济,却使广东的出口产业发展不再能带动内地的相关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由此而加剧了直接生产出口产品的行业和地区与其它行业与地区之间的贫富分化,使广东的富裕与全国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关联。

最后,“鲶鱼效应”的观念加剧了贫富分化。这种观念认为,进口的压力会使面向国内市场的企业活得更好,就象在长途贩运的活鱼中放入吃鱼的鲶鱼会激活贩运的鱼那样。而近几年的许多政策都是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实际上即便是那些在开放进口的压力下生存下来的企业和个人,他们的生存境遇和福利也往往会大幅度下降,这会使贫者进一步贫穷,从而加大社会中的贫富分化。

三、缩小贫富差距,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现象,社会、企业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随之而来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利益分配不能很好地进行调整,使分配严重不公,直接导致贫富悬殊直线拉大。一部分人收入越来越低,而另一部分人,也就是所说的“金字塔塔尖上的人”收入越来越高。更为可怕的是,个别在“金字塔塔尖上的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的,而是通过一些不正当、不公平的手段实现了富裕的目的。这就让大多数人对一些“金字塔塔尖上的人”不那么信服。另外,社会财富增加到了少部分人手中,改革的成果不能使大多数享受到,而且使大多数人相对贫困,这就违背了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这种贫富悬殊继续下去,如果相对贫困人口继续增加,必将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最终会引起社会动荡。

贫富差距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造成了十分有害的负面影响。党和政府对于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是“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宣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惠及十几亿人口”。鉴于此,我们不应回避贫富差距问题,更不能有意掩饰贫富差距问题的严重性。只有正视这一问题,才谈得上全力以赴地解决这一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和谐社会的含义无疑是相当广泛的。建立和谐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工程,将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缺少了利益格局的大体均衡,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四、如何缩减贫富差距

在社会贫富分化亟待解决的情况下,在构建和谐社会理念已近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如何解决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从问题的发因着手。

第一,国家对企业的征税。就目前的情况说,我国企业的税负特别是名义税率是不轻的。但问题是,税收效率不高,企业偷税逃税现象严重;另外,在个人收入所得税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高收入群体税收的征缴存在很多漏洞,个税还未形成调节贫富差别的有效机制,甚至起的是相反的作用。政府必须加大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同时考虑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起点和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还有就是,我们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通过正当手段富裕起来的,但是,也确实有个别人富裕的并不那么阳光。特别是一些人在淘“第一桶金”时,出现的问题较多。有人提出了不追究这批人的“原罪”的观点。其实,关键是看有没有罪,如果有罪,为何不追究,不追究就是对整个社会的不公,对全体人民的犯罪。

第二,是国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资金比重较小,大量的资金用在政府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因此,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首先是要改善国家的再分配。在最近的两年中,国家再分配有向农村和城市弱势群体倾斜的迹象,但力度仍然有限。现在迫切的问题是要增加政府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农村基础教育及医疗的投入。

最后,加强公款消费的查处力度。一些暴富者是公款催生的,是公款消费推动的,中国的政府官员到外国去吃不饱肚子决不是一句笑话,剖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在国内吃得太饱,以至于撑大了肚皮。必须对公款消费以及借公款消费之名为自己谋私利的行为进行打击和制约。

思想政治论文1500字【第四篇】

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差异

赵艳霞

邯郸市第二十八中学

摘要: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上了一个较大的台阶。做好初高中学段的过渡,分析清楚初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的不同,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的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出高素质的个体。

关键词:初中;高中;政治课;差异

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相比,在学习目标、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学法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分析清楚初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的不同,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帮助学生顺利的适应高中的学习与生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塑造出高素质的个体。

政治这门学科具有特殊性。许多学生因为不了解高中学段与初中学段的特点,而遭到重挫。在此,我就初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差异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初高中阶段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比较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等特征。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的知识结构分为三大板块: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公民个人的生活还是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初三为国情教育,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国情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祖国需要的合格人才。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总之,初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生所熟悉的学校生活、家庭和社区生活以及更宽广的社会生活情景中进行公民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国情和社会责任教育,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高中政治的课程设置是从人的发展需要角度出发,从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生活情景,或者所应了解的社会生活情景中提炼出主题,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强调对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改变过去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设置,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式,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I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思想政治课还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学习不仅要学会学习、学会发展还要学会做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人生观的问题随之产生。学生也在思考哪些行为和想法是高尚的,哪些行为和想法是 卑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内在知识的问题,而且要解决学生外在行为的问题,实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另外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培养学习知识与情感的认同。

二、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比较

初高中政治课在知识结构上的总体特点是:高中阶段政治课理论性更强、更为抽象、对同学们来说是不是太难了?其实知识结构之所以变化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生了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心理和思维与初中阶段相比有不同特点,具备了学习抽象复杂知识的内在基础。

由于还处在由初中到高中过渡期的同学,对自己了解不够,还习惯用初中生的能力来衡量自己,对自己潜在的能力不去挖掘,学习能力不能提高,学习任务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因此,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负面心理,表现在:

(1)  挫折心理:重点中学的学生集中了各初中学校的优等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好。考入高中后,显得不那么优秀了,使他们的挫折心理不断递增,容易对高中生活产生抵触情绪。

2自卑心理:一部分学生完全是侥幸考入高中或者是通过其他途径进来的,他们知道自己的底细,心理压力特别大。

3心理不稳定:不适应新的集体生活,情绪不稳定,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烦恼,甚至影响学习。

了解处于初高中过渡期的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帮助他们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初中学生处于少年期,正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过度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变期,其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冲动性与自觉性交错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度。高中阶段,前期与青少年期相接,后期与青年中期相近,在身心发育和社会成熟方面互有交叉。所以将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归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成熟。

2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

3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依赖性逐步减少。这都为高中抽象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性,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 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到了高中阶段,思维具有更多的抽象性、概括性,辩证思维开始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更加鲜明,思维的片面性有所改善,注重理论依据。

三、初高中阶段政治课的学法特点比较

初高中政治课作为同一学科其学法特点具有相同的一面,但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法不同,所以其学法特点也不同。

初中学生思想认识、学习动机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考高分,为老师、家长而学,为考试而学。而忽略把所学知识与自身的行为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没有把学习思想政治课作为修身养性的具体环节和过程。而高中阶段,由于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对问题的看法比较成熟,学习的目的更加明确。

初中知识相对来讲,属于较低层面,比较简单、直观、形象,要求理解的程度低,思维能力要求也不高,学法侧重于记忆。而高中知识相对属于较高层次,比较抽象,重在理解、运用。如高一经济常识,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常识,其中很多知识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找到浅显的例子加以说明,尤其是高一上册第一课《商品 价值 价值规律》,几乎是纯马克思主义理论,抽象深奥,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有一定难度。

初中知识容量不大,教学课时相对宽松,教学节奏慢,教师有较充裕的时间对疑难问题、对重难点反复强调。高中教学课时相对紧张,教学节奏快,教师只能进行重点点拨,很多问题需要学生课下思考解决。

初中学习相对被动,需要靠老师牵着走,学生对老师过分依赖,凡是靠老师,要求老师分要点、划重点,甚至要求老师领着复习,领着背诵。离开了老师这个拐棍就无所适从。高中学生的“学习自理”能力增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梳理知识、总结归纳。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旨在通过对初高中政治课差异的比较,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使老师了解学生,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的完成初高中学段的过渡,全身心地、愉快地投入到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年3月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4年3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734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