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学习领悟还不够深透3篇

网友发表时间 986005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学习领悟还不够深透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习领悟还不够深透1

按照XX党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安排,我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衡量标尺,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初心使命,对照专项整治重点,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照检查,现将个人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围绕“六个对照标准”检视问题

1.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

存在的问题:一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够系统和深入,学习浮于表面,没有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二是把学习和工作割裂了开来,没有把学习结合到日常工作中,做到两促进、两手抓、两不误。三是对于党中央决策部署有延时落实、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2.对照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突出问题。

经对照,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3.对照党章党规,特别是党章党规18个是否。

本人已在主题教育对照党章党规找差距专题会议对照18个是否深刻检视自身存在的问题。

4.对照初心使命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努力拼搏,奋勇前行。虽然本人清楚地认识到守初心、担使命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与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需要继续努力。

5.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

经对照,本人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6.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

存在的问题:无论是《榜样4》中坚定地说“我是党培养的,我要跟紧党走”的老英雄李富清,还是已经永远离开我们,用生命写就动人青春之歌的百色老区第一书记黄文秀,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他们无私奉献、敢于拼搏、乐于奋斗的精神深深撼动着我。作为一名XX工作者,和他们相比,我的党性修养还需加强,奉献精神还有待提高。

(二)围绕查找的重点检视问题

1、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存在的问题:自身仍然存在纪律执行不够到位的状况,没有认清纪律是增强“四个意识”的根本保证。同时,没有认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强化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保证,总认为党员干部老实做人、认真做事就够了,怕开展批评影响团结;对于“四个自信”的领悟还不够透,学习不够系统和全面。

2、在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面。

存在的问题:对于如何践行好绿色使命,我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想法比较浅薄,而且在实际行动上可能还与上级要求有一定的差距,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较少。

3、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

经对照,此项无问题。

4、在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

存在的问题:由于日常工作繁杂,故本人深入基层较少,很少有时间能够真正倾听群众和职工的心声,没有做到与他们心连心,肩并肩,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5、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担当作为、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

存在的问题:本人的政治理论水平还不够高,政治思想觉悟与党的要求还有差距。

(三)围绕专项整治重点检视问题

1、整治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置若罔闻、应付了事、弄虚作假、阳奉阴违的问题。

经认真对照检查,本人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2、整治干事创业精气神不够,患得患失,不担当不作为的问题。

经认真对照检查,本人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3、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时刻以党员身份要求自己,不贪图享乐、不追求低级趣味,注重家风家教。

4、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层层加重基层负担,文山会海突出,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问题。

自身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5、整治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甚至利用职权或者职务影响为其经商办企业谋取非法利益问题。

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6、整治对群众关心的利益问题漠然处之,空头承诺,推诿扯皮,以及办事不公、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自身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7、整治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教育管理宽松软,党建主体责任缺失的问题。

自己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8、整治对黄赌毒和黑恶势力听之任之、失职失责,甚至包庇纵容、充当保护伞的问题。

经认真对照检查,本人不存在这方面问题。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学习不够深入,学习主题不够突出。我忙于开展日常工作,处理日常事务,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且学习时往往静不下心,只是浏览标题,了解个大概,没有真正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责任。经常是在工作中需要用到哪方面的知识才会临时去查阅资料,在学习上存在实用主义现象。

(二)工作创新还不够,工作效率不够高。人事工作事务繁杂,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多,但是方法还是比较老套,工作效率提不上去。

(三)落实力度不够。对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有时未能落实,存在着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缺乏具体有效的工作措施。

(四)党性修养不够。对共产党员要不断增强党性修养的认识不到位,从思想上放松了党性锻炼的自觉性、主动性,没有很好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党性锻炼结合起来。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因为深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道理。所以针对自身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刻反省,并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确保今后的工作落到实处。

(一)进一步增强学习本领,注重学习,争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学习是胜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提升自我,增长才能的唯一途径。自己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切实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继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研读十九大报告,深入领会核心要义,掌握精神实质。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二)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在提高执行力和工作效率上下功夫。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始终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标准,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推动工作的着力点,始终把实干作为对工作的基本要求。强化工作责任心,不断增强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以锲而不舍的精神,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检验的成绩。

以上是我的分析检查和整改措施,如果哪里有对照检查不够深刻、不够具体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给予批评、指正,我一定虚心接受,认真整改,今后努力把工作做好,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与期望。

学习领悟还不够深透2

按照《xx纪委机关、xx组织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关于开好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精神,市政府党组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聚焦主题,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精神、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专题民主生活会讲话精神,对照党章党规、对标上级要求,坚持把班子摆进去、把思想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重点查找“5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查摆剖析,制定整改措施。现对照检查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带头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深刻感悟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非凡历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

市政府党组班子成员能够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在今年的党史学习教育中,系统回顾百年党史,认真钻研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感悟“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不断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但认真对照反思,仍存在不足。

一是理解领悟还不够深透。市政府党组坚持把强化理论武装摆在重要位置,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坚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做得还不够,理论学习仍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上还有较大差距,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带头示范作用还不够。比如,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的“七大政策取向”、“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个必须”等重要论述组织开展学习研究不够及时,没能及时把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一、理论学习有收获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一)满足于原有学习,不愿取得新进步

1.一些党员与党员干部,对学习在认识上有偏差,缺乏主动自觉,存在着轻视和忽视理论学习的思想,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主动性、自觉性不强,被动参加理论学习。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刻,没有把理论学习摆在首位或重要位置,学习理论难保障。

2.有些党员与党员干部,认为理论学习是软任务,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是硬任务,软任务完不成 影响不了大局,常常出现硬任务挤占了软任务时间,使理论学习落实不到位。

3.有的党员与党员干部,认为“理论学习空对空,干好工作实打实”,不能干空的、来虚的,不想学,不愿学,影响了学习效果。

5.有的党员与党员干部,为自己是“老机关”了,平时常看报纸杂志文章,自我感觉理论水平很高,存有自满情绪,缺少理论学习的热情。

(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不深透,没有完全融会贯通

6.部分党员与党员干部,学思用没有贯通,知信行不统一,孤立地、零散地、局部地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思想,就事论事,搞形式主义、实用主义。

7..对一些理论文章和政策文件只是“泛泛而读”,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缺乏深层次互动和思想交流。

8.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总是以工作忙、任务重、没时间学为由,不能自觉静下心来学习,导致了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不明显。

9.学习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没能与时俱进提升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

10.学习缺乏“深”度。平时只注重学习内容、学习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对知识深入消化,吸收不够,不能很好地结合到实践,落实到行动,致使在实际工作中政策水平较低。

11.学习缺乏“广”度。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比较粗糙,学习内容范围较窄,学习内容没有考虑到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导致自身政治理论知识面窄,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学习领悟还不够深透3

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翻翻《名老中医之路》,总能从老一辈人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感觉他们那一代人对中医真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以至于他们才能把中医学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与那时不同,现代人什么都讲究“快、快、快”,甚至有时候和别人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大家似乎也觉得不如画出重点读的爽快。

《名老中医之路》记录了老一辈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对97位名老中医的读书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今分为若干专题与同道共享。

01 读哪些书

名老中医读书的几个特点:

第一,必读经典。排名靠前的著作均为经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等。还有些医家只提及读“四大经典”,未列具体书目,故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第二,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

第三,多未必善。虽然医家提及的书有320种,但仅1人提及的有197种,占%。真正被名老中医普遍重视的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02 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

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沈仲圭先生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先生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本把它记下来了。”

姜春华:“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

03 读书入径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频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自学中医却一直不得法门?来听听97位名老中医的读书心得

泰茗医讲堂 2020-06-2610:46

泰茗医讲堂:纯正中医,医养结合。

不想学习的时候,就翻翻《名老中医之路》,总能从老一辈人身上汲取到精神力量,感觉他们那一代人对中医真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以至于他们才能把中医学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与那时不同,现代人什么都讲究“快、快、快”,甚至有时候和别人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大家似乎也觉得不如画出重点读的爽快。

《名老中医之路》记录了老一辈著名中医的成才之路、成功之路和成名之路。名老中医成才因素固多,但读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笔者通过反复研读,对97位名老中医的读书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今分为若干专题与同道共享。

01 读哪些书

名老中医读书的几个特点:

第一,必读经典。排名靠前的著作均为经典,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经》等。还有些医家只提及读“四大经典”,未列具体书目,故经典是医家普遍重视的,是学医必读之书。

第二,重视基础。除了经典,如《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学》等基础性著作也受到重视,明显高于单纯临证著作。

第三,多未必善。虽然医家提及的书有320种,但仅1人提及的有197种,占%。真正被名老中医普遍重视的并不是很多,也就是说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02 背哪些书

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

刘渡舟先生说:“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

名老中医不仅提出背诵书目,还多有论及背诵的意义与方法。

岳美中先生说:“对《金匮要略》、《伤寒论》,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张口就来,到临床应用时,就成了有源头的活水。不但能触机即发,左右逢源,还会熟能生巧,别有会心。”

沈仲圭先生说:“根据我的经验,年青时要读熟几本书做底子。因年轻记忆力强,一经背诵,便不易忘记,可以终身受益,同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陈鼎三先生认为:“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关于背诵,名老中医有许多经验,今摘录数则如次:

任应秋:“我学习经典著作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都是二十岁以前读背的,也就是用机械的方法,朝斯夕斯地读和背,基本本把它记下来了。”

姜春华:“现在看来,趁年轻记忆好,读熟了后来大有用处,这也可说是学习中医最基本的基本功。”

方药中:“我用小纸片把要背的东西写上一小段带在身上,反复默念,走到哪里念到哪里,一天能背熟几个小段。”

哈荔田:“我背书时不用默诵法,而是在僻静处朗朗诵读,俾声出之于口,闻之于耳,会之于心,之后则在喧闹环境中默忆背过的内容,所谓‘闹中取静’。如此,则不惟能熟记,且能会意。”

路志正:“伯父教我诵读中医典籍的方法是:先是低吟,即自念自听,吟读数十遍或百遍之数,有若流水行云,出口成诵,形成自然记忆。他反对高声朗读或强记在心,否则忘却亦快。低吟之后,要逐渐放慢速度,边读边体会文中涵义,所谓‘涵味吟诵’,务求弄懂原文。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逐渐使我认识到背诵和理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名篇大作及中医经典都是这时诵读的,至今不少原文仍能朗然成诵,深感得力于当年窗下功夫。”

谢海洲:“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如数家珍,就是因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解的作用。学习方歌、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总之,老一代名医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学好中医必须背诵,而且背诵宜早,必须坚持不懈。

03 读书入径

读中医书,通常要讲究次序。通过分析《名老中医之路》医家的读书经验,可知学习中医读书的入径主要有二,一是由浅入深,一是由深而浅。

由浅入深,即从流溯源,就是先读一些浅显易懂的书,然后再读经典。

如袁鹤侪先生说:“初学入门,可以选读诸如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金匮浅注》、《医学从众录》、《医学实在易》、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及《频湖脉学》、《本草备要》等书,如此在医理上虽未深通,而在临床应用上,苟能灵活运用,亦颇小道可观。然欲达到精通医理,则相去尚远。仍须溯本求源,从根本做起。

要认真研讨《内经》、《难经》、《脉经》等经典。此后,宜进一步学习《伤寒》、《金匮》、《千金》、《外台》、《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参以金元四大家及各种医籍。这样才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此须假以时日,方能得其精髓,明其灵活变通之妙。”

由深而浅,即从源到流,其入径与上述相反,主张从经典入手。

如任应秋先生说:“首先要读好《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几部经典著作,因为它是汉代以前许多医学家的总结,许多文献的结晶,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把它读得烂熟,才能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如方药中先生回忆恩师陈逊斋的教导时说:“陈老要求很严,又十分耐心。他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立足点要高,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他认为《伤寒》、《金匮》应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才能对中医学有系统的了解。”

两种途径,看似相反,其实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无论从源至流,还是从流溯源,最终都要源流贯通、源流合一。

至于选择哪条途径,并非一成不变。

王文鼎先生弟子回忆先师学医经历:“投拜到当时名医郑先生门下为徒。郑先生第一次讲课,就反复申言:欲为良医,当从《内》、《难》学起,方有根底。否则专恃一二方书,即使为医,亦走方郎中而已。文鼎本当遵师教诲,循序渐进,打下坚实根基。怎奈由于文史水平所限,对秦汉文章难以理解,真是读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新,十分苦恼。

05 宁涩勿滑

《名老中医之路》记载了许多读书原则与方法,“宁涩勿滑”便是其中之一。所谓宁涩勿滑,就是强调读书宜用心精读,在细节上下功夫。尤其是经典著作,不仅要读熟、背熟,还应该精研字词,弄清含义。

岳美中先生在谈到“读书宁涩勿滑”时说:“对主要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读每本书都要在弄清总的背景的前提下,一字字一句句地细抠,一句句一字字地读懂。无论是字音、字义、词义,都要想方设法地弄明白。不可顺口读过,不求甚解,不了了之。也不可用望文生义得简单办法去猜测。更不能拿今天的意思硬套上去……这样逐字逐句地读书,看似涩滞难前,实则日积月累,似慢实快。那种一目十行,浮光掠影的读法,不过是捉摸光景,模糊影响,谈不到学问。”

任应秋先生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对于重要典籍宜“迂顿”而“非速化”。他说:“我们读《灵枢》、《素问》等,亦只能采用‘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苏东坡《又答王庠书》语,笔者注)的方法进行,宁可‘迂顿’一些,不求‘速效’之术……至于在读的时候,态度务须认真,精神务须集中,遇到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地方,必须查问清楚,不应该一知半解,自以为是。”

蒲辅周先生以“活到老、学到老”的恒心读书,“每读一部中医文献,无论是巨著,还是中短篇,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从头读起,一字一句,一章一节,竭泽而渔,不使遗漏。即使读两遍、三遍,也不改易这种方法。”他常说:“学无止境,每读一遍,皆有新的启发。”

赵金铎先生认为:“在细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很多难题将人涩住,是顺口溜过,还是抓住不放?这是治学上的一个大问题。”因此,他读书首先是“从头到尾地通读一遍,领会精神,窥其全豹。”之后便是细读,因为“只作全面、一般性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功夫精钻细研,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细。我细读《内经》,采用了先纵后横的方法。所谓纵,就是以某一部《内经》原著为蓝本,逐字、逐句、逐篇地进行学习;所谓横,就是将其他医家对《内经》的论注,对照互参,分门别类地贯穿错综。”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98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