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黄大年事迹心得体会范文_学习黄大年事迹个人感悟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3777

【导言】此例“黄大年事迹心得体会范文_学习黄大年事迹个人感悟精编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时代楷模黄大年真实事迹【第一篇】

距离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教授黄大年去世,已经过去了22个月,很多人都很想念他。

“黄老师倾尽毕生心血的地球探测项目还在继续,我们时刻都在怀念他,他的为人处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大年生前助手于平在电话里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她没有过多倾诉思念,“我们只想全力以赴把研究工作推进下去。黄老师生前十分低调,一心扑在科研上,我觉得只有做出成绩才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2017年1月8日,年仅58岁的黄大年病逝。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一年来,黄大年的事迹在神州大地被广为传颂,激励着无数人奋力前行。

至诚报国,创造多项“中国第一”

人们感动于他的爱国情怀。2009年4月22日第40个“世界地球日”当天,我国启动了“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但在向地球深部进军的路上,缺乏高精度地球探测仪器装备掣肘相关技术的发展。

彼时,海漂18年之久的黄大年已蜚声中外。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他是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研发部主任,带领着一支300人的团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

2009年底,当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立即决定回国。同事们的含泪挽留、妻子卖掉诊所后的痛哭、女儿独在异乡的孤独都没有让他停下归国的脚步。

参与“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是黄大年回国后的第一项重要任务——担任专项第9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技术空白。

他带领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让我国深探仪器的技术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领域的技术空白……

人们难忘他作为战略科学家的高瞻远瞩。黄大年推动成立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以航空重力梯度仪为核心,建立立体探测系统。

回国仅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了一幅宏大的新兴交叉学科蓝图。2016年9月,一个辐射地学部、医学部、物理学院、汽车学院、机械学院、计算机学院等的非行政化科研特区初步形成,黄大年担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部长。这个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讯、汽车设计、大数据交流、机器人研发等众多科研领域。

无私忘我,是学界的一股清流

人们心疼他的分秒必争。永远坐最晚一班航班,手术前一天还在谈工作……

黄大年办公室墙面上有着一张巨大的日程表,直观地说明了主人的忙碌:赴西北地区指导地方科技建设、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

日程表上的时间停在2016年11月29日。上面潦草地标记着“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那天凌晨2点,北京飞往成都的最晚航班刚一落地,黄大年就被急救车接走。经过简单检查后,他逃出医院,“因为第二天的会太重要了”。

他的眼里只有工作。傍晚时分,黄大年的夫人张燕常拿着切成小块的水果来办公室看望他。“黄老师总是说,放那儿吧,正忙呢,你先回去。”黄大年的学生马国庆说,虽然师母会要求看着他吃完,但经常还是无奈地走了。

人们感念他的不求私利、无私忘我。他将科学放在第一位。一回国,黄大年就搅动了国内学界。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高平说:“大年不讲‘关系’,不搞‘你好我好大家好’。他是学界的一股清流。”

作为国家多个技术攻关项目的首席专家,黄大年经手数亿元的项目经费。怎么分配这一笔钱,他的发言权最大。有和他相熟的专家来找黄大年要经费,黄大年却说:“在科学上,我没有对手,也没有朋友。”

黄大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他已经走远,但他又从未离去。他精神的火炬,还在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

时代楷模黄大年真实事迹【第二篇】

66年前,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合并到吉林大学的长春地质学院的前身)在此诞生,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离开英伦回到祖国,担任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

7年前,大雪纷飞的平安夜,一位国际知名学者“作别西天的云彩”,从英国剑桥飞回祖国怀抱。他悄然踏进吉林大学地质宫,脚步声却震惊了整个世界。有外国媒体报道称:他的回国,让某国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他就是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计划”专家,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当今中国不可多得的战略科学家。

心有大我,让他的行止有了山的巍峨;至诚报国,让他的胸怀有了海的辽阔。他以战略科学家的气魄,为国家地球深部探测技术运筹帷幄;他以教育家的身姿,为培养学生尽心尽责;他似一朵浪花撞击着梦想的礁石,又像炽热的熔岩冲出地壳,奔涌燃烧,光芒四射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永远地走了,带着他对祖国最深沉的眷恋,带着祖国对他最不舍的呼唤……

大雪无痕,英雄有迹可循。

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从哪里来?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有其宏大的时代背景和独特的心路历程。

刚刚大学毕业的黄大年,在毕业留念册上,就写下了这样的豪言,“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这就是祖国高于一切!”从他的一份工作自述中,也能清晰地管窥他高尚的内心世界。

这是怎样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赤胆忠心的科学家!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新华社发

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父母都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父亲对黄大年的要求十分严格,常在一些小事中锻炼他的记忆能力和应变能力。“中国的未来绝不能没有文化知识。”记忆中,父亲经常讲到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他们“沉稳”“和善”,“带回国的行李箱中满满都是书。”

1966年,爆发,8岁的黄大年正上小学三年级。受这场浩劫的波及,他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一个遥远的小山村。初中时黄大年离开家,到罗城县的“五七”中学读书。这是一所工农兵学校,虽然教学环境封闭,但学习生活井井有条。黄大年从这里学到了自律、独立,每当他听下放的知识分子讲课,眼睛里便满是崇拜的“星星”。

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他幼小的心灵;漂泊的日子,让他在适应各种环境中倔强成长。高中时,他又跟随父母辗转广西贵县,考入贵港中学。高中毕业时,当地的地质队要招两名航空物探操作员。由于反应机敏,成绩优秀,17岁的黄大年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

作为航空物探操作员,他第一次从飞机上俯瞰广袤土地、秀美山川,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祖国河山质朴的爱,深深植入他的心田。

从此,黄大年的“地质梦”拉开了序幕。

1977年恢复高考,关闭十年的考场重新敞开大门。全国570万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黄大年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他欣喜若狂地拿起书本,踏上高考征程。

高考前一天,黄大年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到达广西容县杨梅公社高中考点,跟随浩浩荡荡的赶考大军进考场。有志者,事竟成。黄大年如愿以偿,以杨梅公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现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质学院)大门前拍照留念

“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是当时大学校园最流行的口号。在长春地质学院的地质宫,黄大年真正走进了地球物理学的殿堂,他几乎天天泡在地质宫二楼的阅览室,厚厚的一本弗拉基米诺夫数学物理方程习题集,做了一遍又一遍。聪明加刻苦,他连续获得“三好学生”和标兵表现奖。

课堂上认真聆听,图书馆聚精会神;舞台上一展歌喉,足球场挥汗如雨。黄大年不仅学习好,还多才多艺,大家都喜欢这位阳光帅气、聪敏机慧、热情奔放的青年。

美好的大学时光倏忽而过,转眼来到毕业季。当时流行写毕业留念册,在册子上留下青春的照片和临别的赠言。

那是一张一寸黑白证件照,24岁的黄大年,一头浓密黑发,目光坚毅,俊朗的脸庞充满朝气。照片上方,有一句赠言简短有力:“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一颗中国梦的种子,此时发了芽。

1982年,黄大年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一年后,又考取硕士,硕士毕业,继续留校任教。他曾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从助教到讲师,风华正茂的他一路优秀,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

科学的春天里,疾步如飞的黄大年和百废待兴的中国,一起追赶着世界。

“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黄大年虽然身在海外,但一颗心,时刻准备着回来。

作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在英国搞科研,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但他并不觉得荣耀,因为他是“有祖国的人”。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满腔赤子情,一颗报国心。对于黄大年来说,学成归来,报效祖国,才是最大的成功,才是今生今世最大的价值。

1992年,黄大年再次来到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启动,通过层层筛选,黄大年拿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他被派往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是同批留学生中唯一来自地学领域的博士生。

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

“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临别时,黄大年铿锵的话语,至今留在老师、同学的心中。

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计划”专家毛伟健与黄大年结交已有25年。黄大年来到利兹大学攻读博士时,毛伟健正在利兹读博士后。“他背个双肩包,一见到我就兴冲冲地自我介绍。”第一次见面,黄大年就给毛伟健留下深刻印象,他们知音初遇,惺惺相惜,后来经常在一起谈生活、谈学习。

黄大年知道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四年里,他对时间吝啬至极,每分每秒都在吸纳、都在追赶。1996年12月,黄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成为该系获评优秀学生中唯一的海外学生。

博士毕业后,黄大年回到母校。此时,国外同行在航空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日新月异,黄大年唯恐落下追赶的脚步。第二年,经单位同意,他又前往英国,继续从事探测深水油气和水下隐伏目标的研究,成为当时该领域的少数中国人之一。

这是一家名为ARKeX的航空地球物理公司,黄大年在公司里担任高级研究员和研发部主任,是一个被仰望的传奇人物。他带领一支包括外国院士在内的300人“高配”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和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方法、技术和装备研发。它是一种能够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这项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科技竞争乃至战略部署的制高点,是强国展示实力的重要标志。

本领过硬,黄大年成为国际著名航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专家,受到国际同行的尊敬。许多年后,当黄大年带队到他曾经工作过的英国公司考察时,对方安排他们参观正在研发装置的核心部分,甚至不吝介绍其中的重要参数。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科院院士罗俊感慨万分:“我从事这项工作多年,还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图为黄大年(前排中)和学生在一起。资料照片(人民视觉)

一晃10多年,英国俨然成了黄大年的第二故乡。事业有成,收入优渥,有花园洋房,妻子在伦敦经营着两间诊所,女儿也上了大学,一家人的生活安逸舒适。

可是,他心里始终有一团熔岩渴望爆发、渴望奔涌,渴望将这份光与热奉献给祖国。

2004年,黄大年正在大西洋深水处攻关“航空重力梯度仪”军转民技术时,父亲走到了人生的最后时刻。电话那头,父亲深情地对大年说:“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也悄然离去。当时,黄大年正在国外一个空军基地做试验。母亲临终前,留下的还是那句话:“你是有祖国的人。”

自古忠孝难两全,康河的水,大年的泪,赤子的心。

海漂18年,黄大年一直怀揣着对祖国的惦念,对父母双亲的惦念,无论是回国讲学还是参加学术会议,他总会像一叶风帆急急驶来。而18年后真正归来,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但总有相似的星光交相辉映。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过两次大的归国潮,都与国家、民族的召唤紧密相连。

李四光们的归来,是奔向“新中国”;黄大年们的回国,是践行中国梦。

2008年12月,中国决定实施“计划”,旨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或以适当的方式为国服务。中国梦这三个字,让以黄大年、施一公、潘建伟等为代表的留学人员无比振奋。他们纷纷汇入归国大潮,引领中国在多个科研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从“救国梦”到“强国梦”,从“个人梦”到中国梦,两代留学生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报国的赤诚。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漂泊18年,黄大年一直在等待,等待一个机遇,等待一次召唤。

2011年12月5日,黄大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学术交流会时拍摄的照片

2009年4月,时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的刘财,把国家“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远在英伦的黄大年。

听到母校的召唤,海外赤子的一颗心,被彻底激活。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明确表示,考虑回国。

黄大年需要祖国,祖国也需要黄大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在黄大年给刘财的一封邮件中,爱国之情一览无遗。

剑桥的宁静,康河的柔波,在黄大年心中难免有牵绊、有不舍。他的科研团队也再三挽留。“伙计,你别走,留在这里,我们会有更多成果。”国际航空物理学家乔纳森·沃特森后来回忆说:“当黄教授离开英国返回中国的时候,我们特别悲伤,对他的为人以及事业上的成就都非常尊重,许多人想让黄教授留下。”

黄大年事迹心得体会_学习黄大年事迹个人感悟【第三篇】

黄大年走得很突然。

他的后事没有安排,对妻女没有遗言,保险箱密码没人知道,银行卡密码也没人知道。

采访不断深入,我们却发现他猝然辞世背后的秘密:唯一预见身体每况愈下的,正是黄大年自己!

“昏倒和痉挛的事儿,黄老师从20xx年就开始有了。”黄大年生前的助手、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于平说,后来再过了一两年,他包里常备了一个小瓶子:速效救心丸。

白发越来越多、脸色越来越差,黄大年偷偷想着办法:为了提神,他把咖啡当水喝,连冬天都敞着窗,冻得人一激灵。大家奇怪,足球、羽毛球、游泳都堪称专业水准的黄老师,频繁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痉挛。反复劝他去体检,他总是三个字“没时间”。

12月4日,由于黄大年前几天在飞机上昏倒,于平“逼”着他到医院做了增强核磁。

仅过了一个月,1月8日中午,黄大年休息了,睡着了。

黄大年的妹妹黄玲、生前的秘书王郁涵到他家里整理遗物。打开卧室床头柜的抽屉,她们愣住了:三个抽屉里,满是花花绿绿的肝病药。

“他一早就知道……”,王郁涵心里翻江倒海:“黄老师,他把我们都骗了!”

其实,黄大年早已在朋友圈道出这个秘密:“我们虽然努力了,但还很不够。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他也曾向中国地质科学院原副院长董树文坦言:“我有时很急躁,我无法忍受有人对研究进度随意拖拉。我担心这样搞下去,中国会赶不上!”

我们采访到的人越来越多。

国土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很多部门和机构里,都有和黄大年相熟的专家,很多人评价他是“纯粹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什么职务也不要,就想为祖国做些事”,很多人评价他是“另类的科学家”,因为他对待科研只一句“我没有敌人、也没有朋友,只有国家利益”。

但谁也搞不清楚这个“科研疯子”同时承担的工作有多少,窥不透这个“拼命黄郎”不为人知的内心究竟有多强大。

中科院地质地球物理所副所长杨长春的评语有些意外:“回国以后,从整体上讲,我感觉大年是幸福的。”

杨长春说,当时黄大年还没参与到深部探测项目的时候,国内的同行正在朦朦胧胧开始摸索着干,硬件和软件也都不太行。黄大年从国外回来,带来了系统化的管理思维和技术方法,“他想再过五到十年,让我们国家成为在国际上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掌握高精尖技术的国家,他就觉得应该抓紧实干,这就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情怀”。

无以名状的冲动与震撼在无形中压迫着我们的内心,我们像中了魔似地敲击着键盘,追寻着几近“疯魔”的黄大年――

决定回国后毅然放弃一切,甚至“威胁”妻子离婚的黄大年。

最初带实验班,自己掏钱给所有学生买笔记本电脑的黄大年。

开会汇报项目时,倒出一把速效救心丸就塞到嘴里的黄大年。

地质宫翻修漏雨时,边写报告,边捧着垃圾桶接雨的黄大年。

在办公室加班时“咣当”倒地,却不许学生说出去的黄大年。

……

一张巨大的日程表,铺在黄大年办公室墙上,天南地北的轨迹,密密麻麻。

11月29日,日程表上龙飞凤舞地标记着“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学部年度工作会”,之后再无记录。

29日晚,黄大年作为第七届教育部科技委地学与资源环境学部副主任,飞往成都开会,上飞机前买了一瓶冰可乐垫肚子。起飞后,一阵钻心剧痛突然袭来,黄大年满脸冒虚汗,在万米高空上疼晕两次。

一下飞机,黄大年被紧急送往医院。已是凌晨2点,人尚未醒,双手却紧紧抱着随身携带的电脑,怎么掰也掰不开。

“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黄大年那天醒来后这第一句话,让我们想到了“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相似一幕。

1968年12月,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一个重要数据,急于赶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飞机。谁料,飞机在北京坠毁,当人们从机身残骸中找到他时,吃惊地发现他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烧焦的两具尸体中间,紧紧夹着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

完好无损!

黄大年在世时,常与同事谈起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他曾在朋友圈里提出“黄大年之问”――

“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1986年,邓稼先已身患癌症。在弥留之际,他仍嘱咐要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20xx年新年,黄大年咳着、喘着,时辰快到了。病床上的他仍在关心“十三五”时期航空探测关键技术装备研制的项目进展,当得知经费有限,他马上嘱咐于平“没事,就把项目里我们自己课题的经费先砍一点……”

黄大年用他献身科学事业的生命,默默给出了答案。

“黄老师的银行卡不多,我从没见过他计较钱上面的事。黄老师离开以后,黄玲拿着黄老师几张储蓄卡去银行销户才发现,几个账户里的钱加起来也就几十万元……要知道黄老师经手的可是几亿项目的经费啊……”

面前的于平,眼眶里滚着泪。她咬着嘴唇使劲儿忍着。

窗外,东北大地上满裂着雪白的伤痕。雪片在半空中横吹着,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梦想,去四面八方巡天、探地、潜海……

黄大年相关事迹心得体会【第四篇】

黄大年是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侨联主席林军号召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向黄大年学习,学习他报效祖国、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赤子情怀;学习他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勇于创新、攀登前沿科技高峰的可贵担当;学习他勤奋拼搏、为实现报国梦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黄大年生前系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去世,年仅58岁。

黄大年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用毕生努力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统一。他热爱祖国,品格高尚,始终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作为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2009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成为东北地区第一批国家“__”专家;他师德高尚,诲人不倦,主动担任本科层次“李四光实验班”班主任,积极提升青年教师和团队成员国际交流互动能力,培养了一批“出得去、回得来”的人才;他刻苦钻研,业绩突出,作为国家“863计划”首席科学家,突破国外禁运和技术封锁瓶颈,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不求名利,甘于奉献,长年不休,带病工作,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献给他钟情的教育科研事业。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

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赤子情怀,学习他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凝聚人才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创新创造、勇追国际前沿科技的可贵担当,学习他勤奋拼搏、为实现强国梦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岗位做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黄大年先进个人事迹【第五篇】

百铁肩担起兴邦任,归心不移故土情,,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有外国媒体评价:“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他以不畏强手、敢于超越的气魄和自信,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他始终把赶超世界一流和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在黄大年同志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光辉本色,展现了一名新时期海外归国人员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和崇高品格。对祖国的无限热爱,矢志不渝实践科技的报国理想,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心系祖国、报效人民的杰出楷模,是广大知识分子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优秀代表。

我辈当存有敢为人先之志。回顾黄大年同志的人生历程,我辈又何尝不该学习这份勇攀高峰的精神,把事不避难、奋勇争先践行在工作和生活之中。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章。

逝者已矣,黄大年的生命在58岁时戛然而止,但他留下的“黄大年之问”仍回荡耳边,振聋发聩,激励我辈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看2019黄大年影片有感

元月8日,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教授,生命定格在了58岁,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和岗位,而他吉林大学地质宫507的办公室墙上贴的12张A4纸拼成的日程表上,每个格子写着满满的安排。那不仅仅是工作,那是一颗赤子之心的报国情怀。这位“__”科学家自回国,就一直马不停蹄,夜以继日人拼命工作,他不是在工作,他是在以最快的速度绘制着一个科学家对祖国对人民的志诚之心和誓死实现强国梦的刚劲风骨。

1950年,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李四光,冲破重重阻力,从英国来到法国又转到意大利,秘密坐进开往香港的船舱,最后回到祖国,最终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元勋。

1950年,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依然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中国,为中国核理论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1950年,中国解析数论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著名数家家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他说:“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1955年8月,“中国现代火箭之父”、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气动力专家钱学森,历经6年曲折,冲破重重阻拦回到了祖国怀抱,从此,他一头扎在军事科学研究中。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周培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创始人钱三强……

中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

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

…………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科学家,怀着不变的初心和对祖国矢志不移的忠诚。传递着最强基因,绘制着相同的精神版图。

黄大年教授,其实就是这一个个科学家对祖国矢志不移忠诚的延续。只是他生命的意义超越了我们带有功利色彩的习惯性思维,超越了世俗中规定的任何一种价值实现,超越了社会上固有的一些存在形式与样态。尤其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今天,黄大年教授的事迹,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并进一步指导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36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