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七单元【通用5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七单元【通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七单元【第一篇】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于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课堂上将紧密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比例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要点分析。
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将提供较大的探索空间和众多的动手操作时机,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建构知识,而不是硬生生地把知识强塞给学生。
五、教学策略设计。
比例尺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以往我们执教传统教材,是直接给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然后让学生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要求化成单位相同再写比,这样的比就是比例尺。表面上看学生似乎已经知道了比例尺,但是比例尺为什么应运而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如何让学生经历比例尺的产生过程,青岛版教材创设了设计足球场平面图的情境,让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体验到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绘制平面图时需要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既体现了新理念,又让学生有了更多自我体验和感悟的时间与空间。
有了以上的思考,就有了我第一次设计尝试,遗憾的是学生面对一个长95米,宽60米的足球场,没有意识到在纸上长要画多长,宽要画多长,按多少“比”在来画。从学生完成的作品来看,有3人用1∶1000来画的,有13人画出长的比是1∶500,宽的比是1∶300,两个比不同,导致学生画出的形状与原来足球场的形状不同。大部分学生画出了任意长和任意宽,组成一个长方形,标上实际距离。这种情况是不是学生缺乏一种体验,一种按倍数缩小并缩小相同倍数的体验,因此学生不能自动生成。以上的教学实践引起了我的反思,重新尝试第二次设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学生准备:尺子、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教师准备:一幅孙楠同学的照片、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生活原型再现:
师:(出示孙楠同学的照片)你们认识他吗?他是谁?
生:孙楠。
师:怎么可能呢?照片上的人这么小,怎么会是他呢?
生:是缩小了……。
师:如果孙楠的眼睛不缩小,鼻子和嘴巴缩小了,那会怎么样?
生:不像他了,像丑八怪……。
师:那怎样才能像他呢?
生:都要缩小。
师:一起缩小,是吧。如果他的眼睛缩小100倍,鼻子和嘴巴缩小10倍,像他吗?
生:不像,要缩小相同的倍数。……。
(二)创设情境,以疑激思:
同学们都喜欢足球,踢足球要讲究战术,要研究战术需要设计足球场的平面图,下面我们就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出示:足球场:长95米,宽60米。学生作图。
(三)独立探究,合作交流。
1、通过学生讨论,引出学习要求。
(1)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2)画出足球场的平面图;
(3)写上图上的长和宽的长度;
(4)分别写出图上长、宽与实际长、宽的比,并化简。
根据要求个人作图,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重点交流你是怎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选择你们组认为最好的,贴在黑板上。
2、学生小组学习。
3、学生汇报设计思路。
生1:我是把实际的长和宽都缩小1000倍,图上的长就是厘米,宽就是6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图就是足球场的平面图。
……。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厘米:95米=: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师:1:500的比例尺,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
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倍;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500;
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5米,
5、加深理解,拓展应用。
(2)辨析:比例尺是一把尺吗?
(3)比例尺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地图上或平面图上)。
(4)出示山东省主要城市位置图。
师:在这张地图上,你去过什么地方?
生:比例尺。出示比例尺1∶8000000。
生:图上距离。
师:给你一把尺子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决。
交流:
生1:在这幅地图上,我用尺子量得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厘米,根据比例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80千米,×80=440千米。
生2:根据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8000000倍,可以用×8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8000000。
=44000000厘米。
=440米。
生4:老师,也可以用方程来解。
解:设烟台到泰安的距离是x厘米。
1:8000000=:x。
x=44000000。
44000000厘米=440千米。
师:那老师如果乘坐每小时100千米的汽车,几小时就能到达?
生:小时。
师:可是老师以前去过泰安,是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这是为什么呢?
一时,学生都皱起了眉头陷入了沉思,经过片刻的等待,终于有孩子举起了手:“老师,我们量出的图上距离是直线的,而实际的路线不可能是直的,汽车要走许多许多弯路的。”
板书设计。
比例尺。
(1)厘米:95米=:9500=1:1000。
6厘米:60米=6:6000=1:1000。
(2)19厘米:95米=19:9500=1:500。
12厘米:60米=12:6000=1:500。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创新特色。
本节课在两个方面进行了创新设计:
一是情境导入,由于第一次设计时,让学生一进课堂就设计一个足球场的平面图,学生们不知道平面图要按照一定的倍数缩小,而且要缩小相同的倍数,缺少这种经验和体验,出现了任意画的情况。因此,二度设计时我选择了生活原型--从照片引入,学生对这种生活常识应该说不陌生,为画平面图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的过程。传统教材和现在的教材都是利用方程来求实际距离。我任教过多年,每次总感觉是把这种方法硬塞给学生。其实如果学生深刻理解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完全可以用算术方法做。之后,学生通过计算得到的实际距离与实际的路程是不一样的,由此理解了距离与路程的不同,比例尺在实际中得以应用。并且还想出了飞机走的是直线,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闪现是我始料未及的。
教学后记。
上完课,我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深思与探索,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学习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才感到亲切,学得主动。通过课前展示学生的照片,学生对照片上的人是按倍数缩小了这种生活常识有了深刻的体验,再让学生来画足球场的平面图,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2)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只有体验过,理解才会深刻。让学生在画足球场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探究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理解是多方位的,个性化的。有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才有了后面解决问题的个性化的表达。
(3)让学生密切联系了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本节课从让学生设计足球场平面图,到让学生计算老师到泰安的实际距离及需要的时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师简介。
迟振凤,女,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砚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教务处副主任。多年从事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以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为理想,坚持学习教育理论,潜心研究教法、学法;勤于反思,善于积累。曾获市优质课、省优质课。《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等两篇论文在《烟台教育》上发表。曾参与《四年级数学基础训练》、《寒假作业》的编写。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七单元【第二篇】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加;0的加法;10以内数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四、本单元课时数:14课时。p45----62可用7-8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耿樱鑫。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信息窗5挂图)。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张贤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观看猴子跳水的情境图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情景图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5、自主练习第5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三、课堂总结。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小猴子钓鱼。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内容:教材48---49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展台。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然后推选一名在班内讲故事。
2.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变化的先后过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的数学问题。
结合图意多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钓鱼的小猴子只数变化的过程。
3.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是的运算顺序,口算出结果。
说说算式中各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格式表述运算顺序。5-3+1=3(只)。
4.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
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
3+2-1=4(条)。
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的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三、总结全课: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图,说说图中的意思。根据图意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
列式解答。说一说运算顺序。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想法。
2.看图,说一说图中原来有几只天鹅,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口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小猴子钓鱼。
5+1-3=3。
5-3+1=3。
3+2-1=4。
3-1+2=4。
小猴子钓鱼(练习)。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猫钓鱼”、“小羊过河”、“讲故事”等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练习。
1、p50第3题出示口算卡片,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p50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p50第5题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图上什么?小猫做什么?
(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4、出示p51第6题“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提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
(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5、出示p51第7题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走进花果山回顾与整理。
洪山中心校刘云林。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加减混合口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观察加法算式分类。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准备:未完成的加减法表格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海底世界的奇特风光!
(电脑播放海底世界录象)。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算一算:你看,来了一群小鱼,身上还写着算式,自己会不会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愿意怎样排?同位交流。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谁还有不同的排法?
5、观察再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些什么?
6、读一读:那么我们把这些算式读一下,好吗?男女同学比比赛,听谁的声音即洪亮又干脆!
7、整理其它得数的加法算式。
过渡语:同学们,再看又来了一群小鱼,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4)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交流。
轻轻的跟你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还有没有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让学生畅所欲言。
(6)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也可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针对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谁想评评?
三、模拟情境、在玩中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的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2、游戏--比比谁最先走过桥。
男女同学再比比赛,看谁最先走过桥?
谁想帮张老师走过桥,谁想试一试?
3、游戏--补阶梯算式,畅游海底龙宫。
(1)下面小组的同学先讨论,再去写一写。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样想的?
四、活动欣赏。
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海底世界的大门终于向你们敞开了!(课件播放录象欣赏)。
七、教学随笔:
课题:走进花果山我学会了吗?
单位:淄川洪山松龄小学备课人:李素芬。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自主观察。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场:找规律。
洪山中心校孙红秀。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一座楼前花池和中心花坛的真实照片。明明说:瞧,怎么样,漂亮吗?)师: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再让其他生说出其它的排列规律。师提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规律。
1、看看找找,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出示练习1:
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画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画一画。
出示练习2: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把空填完吗?试一试。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填数。
2、玩玩摆摆,巩固新知,初用规律。
出示练习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小组合作,找出规律,填一填。
3、移移画画,深化新知,变用规律。
刚才我们根据给出的物体、图形从形状和颜色等方面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解决了许多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给你的纸条,上面什么都没有。谁能在上面自己创造一种规律或者说把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有规律的事物,用图形涂在这张纸条上面。可以涂你想象的看到的图形、颜色或其它的什么,看谁涂得最快最美丽。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三、小结本课内容: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会做什么了?谁能说一说。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七单元【第三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列式表示为: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1、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六、作业。
课本p3、4页练一练1、2、3、4、5、6、7、8。
七、板书设计:
折纸。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八、课后反思。
课时:第3、4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一练1、2、3、4、5、6、7、8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1、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教学难点:
1、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利用画图法来将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统一分数单位。
再次强调分数单位不统一的两个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分数的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方法与上题类似。计算方法与上题一致。
分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与整数方程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把全月总数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并进行计算。
估算结果,在计算本题时由于对此部分内容还不太熟悉,建议通过计算来选出正确答案。
教学反思:
课时:第5、6、7课时。
课题:星期日的安排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小结: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二、新授。
1、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
2、出示课件(“星期日安排”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解决问题。
师:要计算留在家中的男同学占全班男同学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
4、全班交流。围绕把男生总数看成单位“1”明确算式的算理。
5、同理计算完成女生部分的问题。
6、教师归纳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时将所有的分数进行通分,再进行计算,二是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三、讨论。
淘气和笑笑计算4/9+1/4+5/9时用了不同的方法,你能看懂吗?
尽管他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计算的结果是一样的。说明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四、作业课本p6页练一练1、2、3、4、5。
五、板书设计:
星期日的安排。
1-2/7-3/71-(2/7+3/7)。
1-3/8-1/61-(3/8+1/6)。
六、课后反思。
课时:第8、9课时课题: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练一练1、2、3、4。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2、掌握从“1里连续减去两个异分母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讲解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异分母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练习册。
教学过程:
将整条公路看成单位“1”根据题意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将一天的时间看成单位“1,读懂题意并正确列出算式。在计算过程中首先要看分数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首先通分统一分数单位。
首先利用通分法统一分数单位,继续进行计算。
将全程看成单位“1”首先要算出走完全程不要多长时间。然后再算前4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最后计算5分钟占全程用时的几分之几。
教学反思。
课时:第10、11课时课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7-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化分数和分数化小数。
2、熟悉用渗透的思想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读出下面各小数。
。
2、求出下面各题的商。
3÷415÷455÷109÷10。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分数、小数大小的实际问。
题和分数、小数的混合运算。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就需要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小数化成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授课程。
出示情境图,引出本课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1)主要是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
(2)分数与小数比较大小,要统一数的表现形式。
教学反思。
。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七单元【第四篇】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单元备课)。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3、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难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课时安排:1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运动会报名的场景。
(1)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在干什么?
师引导学生看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2)(看图后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好吗?
(同位互相讨论)。
(3)举手交流自己的想法:(1)数一数(1、2、3……16)。
(2)9+6。
6+9。
老师板书:9+66+9。
小组讨论9+6或6+9的算法。(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算法:
(1)数学具(先摆9根,再摆6根,数一数一共16根)。
(2)把9看成10,10+6=1616-1=15。
(3)“凑十法”,把6分成1和5,9+1=1010+5=15。
或把9分成4和5,6+4=1010+5=15。
只要学生的想法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2、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
(1)先让学生自己列式。
7+8=8+7=。
(2)怎样算?同位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算式7+8=158+7=15。
(3)能说说你是怎样算得吗?
(1)数学具(先摆8根,再摆7根,数一数一共15根)。
(2)把8看成10,10+7=1717-2=15。
(3)“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2=1010+5=15。
或把8分成3和5,7+3=1010+5=15。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让学生说一说,并解决。
(2)鼓励学生多说。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82页,第1题。(1)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9+6=156+9=15。
7+8=158+7=15。
1、9+2=11(只)。
9+4=13(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2题:看图列式。
(1)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列式。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2、第3题:计算。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2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第4题:连线。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做。
(2)让学生先计算出每一个算式。
(3)将答案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4、第5题:填空。
(1)先让学生自己计算。
(2)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2、9+3=12(个)9+7=16(朵)。
3+9=12(个)7+9=16(朵)。
3、9+4=9+5=9+8=9+7=。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看图列式。(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第7题:看图列式,提问: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3、第8题:看图列式,提问题。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6、9+5=14(个)5+9=14(个)。
7、9+8=17(只)8+9=17(只)。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分发饮料)。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信息窗中的信息。
果汁:一组要8瓶,二组要7瓶。
矿泉水:一组要6瓶,二组要7瓶。
(2)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
(1)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师板书:8+7=。
7+8=。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
(3)8+7=15。
7+8=15。
3、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矿泉水多少瓶?
(1)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6+7=13。
7+6=13。
(2)学生交流算法。
4、一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8+6=146+8=14。
5、二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7+7=14。
三、课堂练习:
1、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五年级第七单元【第五篇】
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1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它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此外,本组课文以“人”为本,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本组教材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形成了“读人、说人、些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才。
1、认真学习本组课文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让学生学会积累,并把积累运用到学习中去。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学习中运用。
《人物描写一组》3课时。
《刷子李》1课时。
《金钱的魔力》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3课时。
《回顾拓展》2课时。
总计11——1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