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夏至节气的含义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2023夏至节气的含义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2022夏至节气的含义1
夏至的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的海口市这天的日长约13小时多一点,杭州市为14小时,北京约15小时,而黑龙江的漠河则可达17小时以上。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我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前后,淮河以南早稻抽穗扬花,田间水分管理上要足水抽穗,湿润灌浆,干干湿湿,既满足水稻结实对水分的需要,又能透气养根,保证活熟到老,提高籽粒重。俗话说:"夏种不让晌",夏播工作要抓紧扫尾,已播的要加强管理,力争全苗。出苗后应及时间苗定苗,移栽补缺。夏至时节各种农田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不仅与作物争水争肥争阳光,而且是多种病菌和害虫的寄主,因此农谚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抓紧中耕锄地是夏至时节极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棉花一般已经现蕾,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旺,要注意及时整技打杈,中耕培土,雨水多的地区要做好田间清沟排水工作,防止涝渍和暴风雨的危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过了夏至,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华南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华南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
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华南西部6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华南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
夏至的气候特点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着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诗人徐书信在《暑雨》一诗中,也对夏日雷雨天气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风暑坐台,蛙鸣蝉噪袭尘埃。靑天霹雳金锣响,冷雨如钱扑面来。”
2、暴雨天气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
4、高温天气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也开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养生的方法
1、起居调摄
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的盛衰变化,一般夏季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睡补充夜里的睡眠不足。而老弱者则应早睡早起,尽量保持每天有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
2、防范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夏季高温高湿,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心血管病人应做到适量饮水,不过分贪凉和多吃冷饮,勤洗澡清洁皮肤,保持脉络舒通、心律正常和体温平衡,严防心血管病发生。
3、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大好时机。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一般在冬季发作频繁,而到了夏天则发作较少或基本不发作,显然阳热的气候起了医疗作用。那些因寒冷而发的疾病,在夏天针对自己的疾病采用吃中药、食疗或气功疗法均会受到很好的疗效。
4、饮食调养
夏时心火当令,中医有“夏不食心”的说法,即是说夏天不能对心脏补益太过,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心火。夏季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平衡阴阳。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夏至养生重点清热,因此平时应该多吃西红柿、苦瓜、南瓜等清热的食物。
2022夏至节气的含义2
立夏季节的含义
从字面的含义来讲,立是代表开始,夏是夏天的意思,它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秋和立冬一样,反映了季节的更替情况。它的气候特点就是温度比较高,平均气温能够达到22℃,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温正好在这一范围。此节气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属于什么季节
是属于夏季开始的时令,按照顺序来说,是春季结束后,夏天的第一个节气。在此之前,例如立春、雨水、惊蛰、清明、谷雨等都是春天范畴。从地理学上来说,当太阳到达黄经45°时就到达立夏。古籍《逸周书·时讯解》有记载:“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风俗活动
吃立夏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相传从立夏这天起,天气晴暖并渐渐炎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称之为“疰夏”。女娲娘娘告诉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夏。孩子们还会三五成群,进行斗蛋游戏。
立夏“秤人”
立夏还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户外悬秤于大树下,为小孩和老人称量体重,以检验一年来身体的变化。秤钩悬一把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尝新活动
在民间,还有“立夏尝新”的风俗活动。例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江浙一带,许多人都要吃上一碗香喷喷的乌米饭,也就是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后演变改为倭豆肉煮糯米饭,菜有苋菜黄鱼羹,称吃“立夏饭”。
吃鸡肠面
在永定太平里,每逢立夏,家家都有吃鸡肠面的习惯,每人都要亲手揉制鸡肠面。这时,老人会念叨说:“长长鸡肠面,人人都要食;立夏吃了面,人人脚骨健。”家长们希望家人吃了鸡肠面,都会变得精力旺盛,身强体壮,无病消灾,干活起劲,寿命变长等。
立夏饮茶
在江西一带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在立夏的那一天,妇女们要聚集七家的茶叶,共同烹饮,说是立夏饮了七家茶,可以保证整个夏天不会犯困。从科学的角度看,夏天酷暑炎热,经常喝茶,尤其是偏凉性的绿茶,可以让暑气顿消,起到清热解暑、利尿排毒的作用。另外,夏季气温高,人体丢失的水分多,常喝茶可以及时补充水分。
立夏节气的天气特点: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季风气候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夏季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立夏后,华北、西北等地气温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风,蒸发强烈,大气干燥和土壤干旱常严重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022夏至节气的含义3
节日的意义
夏至在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意味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如海南海口市这天日长约13小时,而黑龙江漠河则达到17小时之多,北京约15小时,而且,这天是太阳一年中照射北半球范围最大的一天,也是太阳距地球最高的一天。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此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注意饮食
由于夏至出汗较多,盐分的损失较大,身体中的钠等电解质也会有所流失,所以除了需要补充盐分,还需要使用一些带有酸味的食物。夏至前后,各种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相对较快,所以食物十分容易腐坏变质。再加上此时人体肠道的防御能力变弱,非常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因此病由口入的现象时有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夏至前后应该多食用一些带有酸味的食物,以达到固表止汗的效果。《黄帝内经·素问》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说的便是夏季需要食用酸性的食物有山茱萸、五味子、五倍子、乌梅等,这些食物不仅可以生津、去腥解腻,还有增加食欲的功效。
健康养生
夏天气温高,容易使人烦躁或倦怠,所以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脉的通泄。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为小事大发脾气,以免加重甚至诱发心脏病。若是想要运动的话,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而千万要注意,不可运动过激,否则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会损阳气,还易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