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实用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实用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一篇】
xx年伊始就开始给自己设定了全年的目标和方向,在部门的带领下稳步开展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自己一直在努力寻找工作亮点的地方,精力难于一处而最终未能实现,但在由于工作内容分散,xx年下半年过去了2个多月的时候,上级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去做另外一项与目前工作并无关联的管理工作,当然即将面对的这份工作前期的内容不是清晰的,职业的方向也不是明确的,我辗转反侧,思绪万千,最终做了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决定,因为下一个工作会让我更专注一致,也因为他更具有挑战,于是自己再次开展了新的航程,中间有过工作更替艰难的过渡,有过对于技术工作难于割舍的心痛,更有着迎接新的挑战与未来所带来的喜悦与兴奋,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里,自己可谓全心投入到了公司所赋予的职责中。艰难和繁冗并不是真正的挑战,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对于管理理念和管理意识的分析,管理方法的探索。百度中没有对资产管理工作的内容描述,只是简单介绍了是规范到财务体系管理的一部分,后面紧跟着的一句话就是面临现代企业的发展资产管理面临着管理难、盘点困难的情况。而对于对管理并不了解的我来说这一切都太难了,私下里不断的学习,头脑中最长出现的就是如何做、下一步干什么的思路,有时候面对工作难题的时候经常会想到头疼。还是在不断地思考中理清了资产管理的主线。
但终。
xx年将是公司更新的征。
与信息部门共建研发专有资产公共管理平台,便于公开管理。
开展固定资产价值评估及现有固定资产能力评估,梳理资产。
;功能,建立资产生命周期衰减价值分布模型4。
年定会以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新的工作挑战,加强和部门同事、跨部门同事的沟通和联系,搭建研发与集团内各单元的桥梁。按照部门岗位职责并高于岗位职责的心态来做好本职工作,认真、仔细、踏实的做好每一件工作。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二篇】
1.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通常高校内部的人文体育教育和高校的德、智、美等联合组成了高校内部教育体系,并且在整体上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体育是人的根本,开展育心和育人都无法脱离育体。特别是高校内的校园文化,主要也包含了高校内部人文体育的制度、精神以及设施等,都离不开具体的制度、物质及精神等方面文化,而人文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可以直接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非常集中且羡慕地表现出校园文化的发展及其所蕴含的精神,促使其和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达成有效互动,通过互动的形式不断地前进和发展。
2.内容广泛,为高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
高校体育教育属于高校人文体育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通常都是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活动当中,并以此来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体会及启迪,从而领悟到体育活动中的科学、严谨性的规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育和感悟。将人文精神深化到学生的自身素质当中,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最新的人文知识,从而有效地增强其体育发展技能。另外,校园文化也属于高校人文体育进行实践发展的载体,融合在校园文化环境当中,能够充分地发挥对学生的导向、熏陶以及激励的作用,从而以此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3.高校人文体育具备综合教育的优势。
高校内的人文体育必须具备较为广泛的内容以及非常强大的科学依据,因此这些因素直接给予了高校人文体育的'综合教育功能,其在教育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高。可以说不但打好了学生的身体基础,同时也直接培养了学生完善的人格及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的能力偏向社会化发展。另外,这种独特的教育优势,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可迁移性及可操作性,因此其综合教育的优势非常明显。
1.优化高校体育课程。
由于高校内部的课程通常都是具体体育项目的学习课程,像篮球、跑步以及羽毛球等,这些课程中普遍缺乏人文教育因素,即使是存在一定内容的人文课程,也并没有真正获得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直接忽视这部分的人文课程内容。因此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低沉的特点,不断地改善其自身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可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课程中人文内容的特点及重要性。
2.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
在大多数高校内部的体育教学中,不能只是单纯地重视学生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必须要重视加强学生在德育和智育方面的教学成果。很多报名学习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其高中阶段时,学习的文化知识课程的内容及所用的时间都普遍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少很多。因此就要求高校内的体育教学必须要将体育技能直接上升到一个理论化的高度,将智育和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此来促使理论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这样学生才能具备人文体育精神,最终促使学生各个方面都获得有效提升。
3.营造整体人文氛围。
高校体育教学渗入人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需要积极地营造出校园人文教育的有效环境氛围。在整个过程中,除了必备的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将其扩展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在高校内部各个地点标贴相应的标示和标语,也可以开展多种样式丰富的体育类活动,通过校园广播及体育精神的宣传等,直接拓展先进性的人文体育课程,并完善相应的教学方式,最终促使全校范围内都形成一种人文环境氛围,实现高校人文教育的目的。综上所述,要想实现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的实践发展,就需要优化高校体育课程,结合德育智育,体现人文精神,营造出整体人文氛围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高校体育人文教育理念成功地渗透到实践教育发展当中。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三篇】
“百闻不如一践”,思想政治教育要具备深厚的基础、达到良好的效果和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植根于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提倡理论与实践并进,切实履行知行结合,下面逐做论述。
1.感受深刻。
“道德是教育的中心思想,做人是做事的主要内容。”前一句说明思想政治的重要,后一句说明实践的重要,因为做人就是实践的具体的内容。理论联系实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参加实践活动中丰盈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陶冶情操,洗涤心灵,感染精神,唤起爱心,增强责任感,提高洞察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激发豪情。
做为一个有抱负的人,志须如宇宙恢弘,心要似莲花高洁。而这种豪情,需要实践的激发。实践过程中团结合作、群策群力、百舸争流,奋勇前进,对团队精神、集体意识以及个人成长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3.锻炼能力。
在教室外吸到的空气,总要比教室内的新鲜;在实践中得到的感受,总要比课本中的'丰富。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了不惧艰辛、一往无前的勇气,促使他们得到锻炼,勇于开拓,提高能力。
4.培养爱心。
深入社会,感受生活,接近大众,关注民生,参加过环保实践,就会懂得保护环境;进行过奥运宣传,就会有民族自豪感,就会对国家充满奉献之情;进入过老年公寓,就会对年迈者、对鳏寡孤独生起怜悯之心;看到过山区的贫苦现状,就会受到震撼,就有努力求知,将来救助贫苦大众的思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二、学有所用,知行合一。
我听同事说,在校园不远的小区马上要举办一个“奖励好媳妇、帮助孤寡老人”的活动,情况是这样的:活动是居委会和传统文化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一位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的会员在小区做五金生意,这次活动所有的资金都由他一人承担;他装备了1000份礼袋,每个袋子里面装有五份礼品,其中包括弟子规、了凡四训、颜氏家训三本书,一张容量非常庞大的内容是传统文化的dvd光盘和一份《家和万事兴・道德特刊》;这位善良的人请居委会帮忙选出小区的十位孝敬公婆的好媳妇、十户需要照顾的孤寡或者贫困老人,除了有礼品赠送,这二十家还赠送一袋大米、一袋白面和一桶油。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位善良的人,他几乎每天都在做这些事情,他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家务,以劝导人心向善为事业。在他的汽车上,贴满了“学习传统文化、争做道德人士”“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不能等”“随处赠送传统文化书籍”等大红标语,十分醒目。因为这个活动是星期天举行,于是我决定,带领学生参加,做这个活动的义工。
哭……他们每个人也得到了一份礼品,但是他们坚决只接受一份,说同学之间可以争相传阅。我看到很多学生默默无语,我心里明白:这次实践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力量!
回到教室,趁热打铁,我带领大家做了交流、。我对学生说:“情之最可宝贵者,无如真诚;爱之极被称扬者,莫过无私。”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他付出的就是真诚的情感,就是无私的爱,这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这就是精神的升华!
从那以后,我不知道学生在背后都具体做了些什么益于他人、感恩亲人的事情,但我从表面看来,他们都收获了很多,学生都慈颜含笑,彬彬有礼,礼让宽容,我看在眼里,笑在心间,我深深感到实践让学生感触到爱,而爱不能繁衍爱。
综上所述,教学心得多多,难可俱陈,简言之就是经历带来的感受要比书本真切。司马迁就曾感叹:“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行”,说的就是对缺乏实践的遗憾之语。作为教师,要认识到实践是理论的根基,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加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刘冬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1.
[2]刘书林。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实践性的基本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09.
(作者单位四川省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四篇】
目前在我国教育界应试教育仍然占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在中国喊了很多年,但是由于高考对成绩的重视,导致素质教育难以取代应试教育在中国的位置。相比较而言在我国真正可以做到素质教育的是大学教育,而高中教育则更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在教学目标上产生了分歧。高中数学教育过程中强抓学生考试成绩,一切以高考为主,忽略学生的个性发挥。大学数学教育又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各项能力。这样的转变让学生难以适应,不利于数学教育的展开。
1。2教学思维不同。
学校的教学思维方式,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在高中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严密掌控,通过课上授课,课下练习给学生全方位的学习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学习。而在大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则更注重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安排,仅对学生进行正常的课堂授课,不再对学生的课下复习,、练习给以指导和安排。而由于高中与大学在数学教育方面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思维差异过大,造成大学数学教育和高中数学教育巨大的落差,难以进行有效的衔接。
1。3教学内容不同。
高中的数学学习不仅是为高考做准备,更是为以后大学数学的学习做好铺垫,让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大学数学的学习。但是在现在的高中教学内容和大学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一些出入。一些学生在高中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在大学的数学学习中反而用不上,而大学授课过程中需要涉及的一些基础知识,高中教材里又没有提及或是在学习过程中被教师有意的忽略。这就造成大学生知识链的断裂,很难将大学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数学知识完全吸收,掌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1。4学习观念不同。
高中生在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老师说什么学生作什么。这种情况直接造成了学生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对于学习只是因为学习而学习,没有个人的思想在里面,是一种以考试为目标的学习观念。而大学数学学习中往往需要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自主安排选择自己的学习。但是很多学生很难做好这种学习观念的转化,当学生走入大学后没有了高考作为目标,没有了老师的耳提面命,面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放纵自我的心态,造成大学数学的学习困难。
1。5学习方式不同。
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的课堂授课。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在辅以自己的课下练习,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但是在大学的数学教育中,单凭教师的课堂授课难以满足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学生还应在课下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翻看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已经不再是数学教学的主体,只是给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以指点与辅助,更多的学习工作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而这种学习方式是许多高中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让学生一时很难将这种学习方法贯彻实施。
2如何加强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的衔接。
2。1促进大学高中数学老师之间的交流,保证学生顺利度过过度期。
要想让学生有效的学习好大学的数学知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顺利渡过高中与大学的过度期,让学生可以很好的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因此大学数学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应做到以下两点。(1)大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的与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沟通,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逐步适应大学的数学教育模式。(2)在与高中数学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要就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出最优的解决方法。例如高中教师可以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大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备。同时大学教师也可以在学生入学初的一段时间里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步的放宽,有计划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2融合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大学是我国教育的高等学府,代表着我国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加大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不断的向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引入世界一流的教育理念。通过不断的完善大学数学的教育教学,推进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进步。这有益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保持大学数学教育的.先进性,有利于培养出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引进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是现在大学数学教育的迫切需要。(本文来自于《科技创业家》杂志。《科技创业家》杂志简介详见。)。
2。3结合高中教材对大学教材进行增减与完善。
在现在的大学数学教育中应注重学生知识链的完整和基础知识的牢固。因此现在的大学数学教材的制定,应结合高中教材的内容,删减高中教材中已经有过的知识点,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同时全面把握学生高中和大学的知识体系,找准学生知识链的断点,增加大学和高中教材里都缺失的内容。通过对大学教材内容进行增减与完善,促进学生打好稳固的数学基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大学数学学习以及进行更高层次的数学研究。
2。4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大学数学教师在大学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当学生初入大学无法适应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时,教师应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向学生介绍大学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明白大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目的。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侧重向学生介绍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同时教师应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重视授课内容的记录,做好课堂笔记,这对学生课下的复习十分有利。教师要通过课上课下双管齐下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结束语。
尽管大学数学教育与高中数学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具体到实际的大学教育教学中仍是难以很好的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因此在今后的大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继续加大对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联系的研究,完善大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五篇】
(四)调查第四部分――综合类。
1、与人交往的原则。学生选择与“性格开朗”、“诚实守信”的人交往的比例分别达%和%。这表明学生交友的原则是正确的。
2、关于“失眠”及原因。有过“失眠”现象的学生中,选择“学习劳累”和“心理受压抑”的分别占%和%。表明,与家庭多沟通十分重要,家长和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心理辅导。
3、任何看待老师与家长的批评。选择“理解接受”的占%,有%的学生选择“表面接受”。更有%和%的学生选择了“无动于衷”和“讨厌、拒绝”。这表明对青少年思想教育应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
4、对网络的认识。有%的学生选择了“充满诱惑”,%的学生选择上网是为了“打发时间”、“交友、玩游戏”和“满足内心空虚”,仅有%的人选择“查阅资料和信息”。这表明,整治有害网吧势在必行,网络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日益凸现出来。
5、希望父母成为什么样的人。统计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选择愈加务实。如选择“当先进”、“发大财”的年龄段,比选择“过平凡幸福生活”和“无所谓”的年龄段要轻,标志着随着年龄增大,学生群体对社会认知越发注重观实。
三、形成原因。
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看,当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品德等方面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概括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广大中学生,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和提高,外界的干扰较强。
(二)部分家长的错误导向。我曾接待过一位家长,他认为给孩子创造优裕的条件便行了,学不学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三)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的厌学,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滑坡。一段时间以来,素质教育变了味,变回到原来的应试教育水平。
(四)当今中学生面对日益提高的消费支出和社会上一些负面宣传影响,由于虚荣心的驱使,更容易产生与人攀比的心理,在客观条件下不允许的情况下甚至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由以上可以看出,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迫切,因为新一代中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四、解决对策和建议。
针对中学生客观存在的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关心、爱护他们,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他们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根据上述调查,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素质教育,促使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
1、不断加强德育教育,使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典型引路和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把自己的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2、注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巨大而顽强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习惯决定人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习惯尤为重要。
3、开展各类讲座,丰富知识内涵。尤其要举办形式与政策教育、科技知识、社会发展动态、法律知识、心理卫生知识等系列讲座,使青少年形成正确认识,为步入社会作好心理准备。
4、开设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书画、绘画、舞蹈、航模、计算机、时事政治、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展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
5、开展团队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教育。通过开展读书演讲、青年志愿者、文明小卫士、团员教育评议、学生记者采访、社会实践、文明创建等系列活动,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
(二)营造一个优良、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
1、加强舆论宣传,形成重视人才,发展青年的氛围。坚绝抵制网络游戏、不良书刊音像的不健康影响,引导青少年学生扩大阅读面,丰富知识内涵。
2、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升学、就业、评价竞争机制。弘扬正义和上进的榜样示范作用,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
3、不断开展向典型人物学习的活动。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前途教育,用先烈、英模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齐抓共管,共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1、社会承担起“规范”作用。“规范”文化市场、就业竞争市场,当好“文明监督员”,落实“科教兴国”、“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思想。
2、学校充分发挥教育“吹鼓手”作用,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尤其注重发挥团队功能和思想政治课作用。
3、家庭在教育过程中当好“协调员”。父母要率先垂范,言行一致,身体力行。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子女去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同时营造一个和谐、舒适、幸福、安康的家庭环境。如控制自己的兴趣,少看电视,不打麻将,不讲脏话。父母要经常对子女进行爱心、信心和恒心及艰苦朴素教育,要让子女体贴生活,从而培养跨世纪的“四有”合格青年。
结束语:青春的心是宽阔的、纯洁的、明净的、美好的,青春的心灵更需要细心呵护和保养!总之,在社会转型阶段,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切实发挥思想政治课教育主渠道作用,努力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六篇】
本周一(20__年10月30日)上午第三节课,我在九年4班上了一节校内公开课,内容为《唐雎不辱使命》的第二课时。
公开课的教案是根据教参里的“教学建议”,结合我想展现4班的诵读能力的教学意图,设计而成。
自信地说,我的这节课还是有亮点的,毕竟我很用心在备课,而且我的课堂把控能力还算不错。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公开课课堂教学的实施,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接下来,我将从三大方面,来说说他人对我这节课的评价。
一、教研组的集体评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虽然形式多样,但是内容安排太多,所以一直在赶着上。
2、重点不突出,每个环节基本上都是浅尝辄止。
3、跳跃性过大,环节之间的衔接过渡很突兀。
(二)、教学设计可做如下修改。
1、“读一读”(无句逗朗读)、“考一考”(基础字词句的翻译)这两个环节可以直接删去。
2、把“说一说”(复述情节)、“评一评”(人物形象分析)作为重点,保证时间让学生展开说。
总的来说,公开课的内容安排不宜太多,而且最好要有弹性的设计,可以随堂做调整。所有教学活动一定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展开要充分。
二、教研后我与江丽鸿老师的共同探讨。
1、句逗训练很有意义,可以加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平时可以多做训练,但教师要有相应的指导与落实巩固,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2、借助关键词来复述课文,这个形式不错,可以多让学生练习说,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可以训练他们概括的能力。
3、“写一写”(随文练笔)作为课外作业,还可以让学生参考《羚羊木雕》这篇课文的写法。
“仿课文,写作文”一直以来都是江老师研究的课题,而且小有成果,很值得我借鉴。
4、关于“士”的文化精神,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结合本课的课后练习四以及《出师表》,做一次综合性学习,就算没有时间开展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所了解。
三、朋友圈的留言。
1、黑板有点乱。
这是我的一位从事小学语文教育的同学,在看到我发的公开课照片后,在下方的留言。
小学老师们注重细节,追求精致课堂,我早有耳闻,此次体会颇深。
我的板书设计应该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两张插图、两个小黑板,把大黑板遮拦得杂乱不堪,确实不妥。细节决定成败,我要引以为鉴。
2、你的字进步很大!
这是以前的一位同事给我的留言。
坦白讲,在读师范时,板书就是我的软肋之一,而从教以来自己又懒于练习。
所以,她的肯定,我受之有愧。其实,我需要改进的真的还有很多很多!
此次公开课应该说遗憾不少,甚至可能会让这些年来一直关注并关心我的人失望地认为:“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只是这样!”
不过,只有我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努力与艰辛。其实,大多数笨鸟还是只能在后面慢慢飞的。但是她会一直飞下去!
今后的教学,希望自己不忘初心,继续保持对教学的敏感与热爱,不气不馁,一步一步向前走!
加油!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七篇】
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是从猿到人的自主性活动,同时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源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是社会生产中永恒的主题。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无不与其优秀的企业构成与发展紧密相关,而企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史[1]。生产运作管理在二战后经历了大产量时代、个性化定制时代、精益生产时代以及大规模定制时代,随着人们对生产运作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已从制造企业的管理拓展为社会三大产业共同的管理。当前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而且在实际应用中都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领域。基于此,对这门课程的熟练掌握将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性质本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通常的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很难使学生对制造企业现场产生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工程应用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是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国内有关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较具代表性的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教材。此书竭力通过案例、思考题、小组讨论题等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反映较好。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特点,且授课学生大多没有生产实习经验,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难以把这些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又觉得难以做到学以致用[3]。此外,国内其他一些教材的内容过于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少关注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技术。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口授加ppt讲解为主,基本都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地听。且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直接让学生参与的方式展开困难,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很难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程实践环节,虽然也采用软件模拟仿真、沙盘演示、录像播放等方式,但由于实验内容本身只涉及到某一章或某一部分,且实验之间彼此独立,缺乏必要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多方位了解问题的本质,这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状况区别明显。
3.学校与生产运作相关的实践实训基地较少。当前,很多学校既没有和当地优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生产运作管理流程实验室,使学生难以获得实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4]。这一方面受制于学校经费的制约,难以购买大量生产业务流程仿真软件与设备;另一方面受制于学校所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使大多数企业对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产生疑虑。
三、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1.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引入。读、写、议教学模式,通?^在课堂上对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课程的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其中“读”是指布置一个课题,推荐一些书籍,让大家课后进行阅读,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写”是指大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实际验证;“议”则是指大家做成ppt形式,教师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周围餐厅选址问题、学校食堂经营运作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组成临时讨论小组(3d5人),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一小组选派一人做代表性发言,由大家对其进行讨论,最后通过总结与评价,对每一个小组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评价其效果。通过读、写、议活动,学生能对目前现状找出多方面的不足和原因提出多种多样的解决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仿真软件合理设置实验内容,注意各实验之间的衔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优化生产运作系统:
(1)生产运作系统描述;
(2)仿真目标设定;
(3)系统绩效指标设计;
(4)生产流程和运作数据收集;
(5)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6)仿真模型运行及瓶颈识别;
(7)系统优化策略及其评价。具体实验教学体系列表如下。
3.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结构的建立。考虑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为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采用分层递进式的模式,将其分为4个层次:
(1)《生产运作管理》基本理论教学(以课堂传授为主);
(2)生产经营过程模拟训练dd以电脑装配生产过程为例;
(3)业务流程软件仿真与应用(课程设计);
(4)企业车间现场的短期实习、实训。对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程度应不一样,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应有不同的着重点,结构如图1所示。
4.现代智慧企业信息化实训实践基地的搭建。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对象,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在确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后,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载体来设计企业经营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实训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图2d图4为所构建实训基地原理图。
四、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要求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信息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要加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3]陈荣秋,马士华.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管理者的教学理论实践【第八篇】
论文摘要以往探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多是从理论研究者与实践者的差异角度展开的,这样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克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矛盾,但难以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结合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启示。因此,从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入手,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中介,结合的层次对应性,弄清其结合的内外机制,就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就是教育理论被实践群体内化并用以指导实践,研究者根据实践群体反馈,对教育理论进行修正、完善的相互作用过程。由于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具有层次性,这就决定了其结合也有一定的层次对应性。加上不同种类教育理论品格和目的指向的差异,因此不是所有的教育理论都能为实践群体所选择和内化。只有那些具备内化条件与结合机制的教育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指导教育实践的可行性理论。
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指导教育实践的理论必须保持自身的可实践性。因为具有实践性的理论才能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那些从学科逻辑体系中演绎、从其他学科移植或翻译引进的教育理论,因其缺乏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土壤,缺乏与教育实践历史的、情景性的联系,很难直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要具有可实践性,就需要经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因为只有这样创生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创生指向上具有针对当下教育实践的目的性,具有走进实践群体内心世界的亲和力,形成特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实践的针对性、可操作性等系列实践特性。
纵观历史上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教育理论的可实践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这是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理论的前提。二是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实践者行为的改变是教育理论最终得以实践的重要标志,它往往以师生形成新的操作程序加以显现。三是实事求是的推广性。教育理论具有切合实际的指导性,表明其对指导特定条件下的某些实践活动是有效的,但能否在一定层面和范围内推广,才是真正表明其指导实践深度和广度的关键。四是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大众性,这正是教育理论走向实践群体的特有品格。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只有面向生活才具有现实的生命力,做到与时俱进;也只有面向大众,才能获得实践群体的支持,打牢践行教育理论的群众基础。
首先,要形成在二者结合中起桥梁作用的中层教育理论。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提出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思路,他提倡在整体的.社会理论体系和具体的实践研究之间建构一类与特定领域和实际问题相关的中观层次的概念体系。中层理论的定义决定了中层教育理论建构者既要有扎实的相关理论基础,能准确、完整地、富有创造性地解读抽象的理论文本,又要与实践群体有着密切联系,具有丰富的关于当前教育实践的经验,并能深刻把握和理解当前教育实践的状态。中央和省市教科所研究人员就具有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既是理论研究者又是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身份,选择其中最为当代教育实践所需要的理论作为切入点,将抽象的教育理论作应用性加工,对外来教育理论作本土化处理,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这样建构的中层教育理论,既坚持了抽象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又把其理论核心变成了易于为实践者理解和操作的方法,从而起着联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作用。
其次,借助对教育政策的影响走向实践。教育理论要实现大面积地与教育实践的结合,最为有效的捷径就是通过影响教育政策的制订,借助教育政策对教育实践产生广泛作用。要成为这种影响教育政策研制的教育理论,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具有参与教育政策研制的权力。这类教育理论建构主体可直接以建议或提案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影响相关研制者的思想,将自己的理论渗透到教育政策之中乃至为教育政策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二是教育理论本身恰好是教育政策研制者所需要的。就不同层次教育理论对教育政策研制的影响看,只有那些影响较大且反映了时代教育改革脉搏、代表多数人心声的基础教育理论,才易引起教育政策研制者的关注。因为以此为基础制订的教育政策才能既反映时代特征,又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就应用教育理论而言,因其能为教育政策研制提供具体建议和技术支持,因此只要研究的问题与政策制订者所要解决的难题相关,就容易引起关注。至于推广性教育理论,因其关注的是教育理论具体化、实效化的推广办法,与特定情境中教育政策的研制和教育行政直接相关,因此这类理论也为教育政策研制者青睐。
上述结合表明,每一教育实践层次都是对应两个层次以上的理论,其中一个理论层次既连接上一层次实践群体,又指导下一层次实践群体,以形成两个实践群体之间相互沟通的基础。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外在强求,而是内在的统一。这种内在统一性,一方面通过教育实践,个体内化教育理论的心理机制得以深化;另一方面,则通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群体结合的心理机制实现面上推广。
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个体应用教育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来实现的。教育理论影响教育实践的第一步是实践者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演绎生成过程,其认识是沿着原理论——概念论——感性论的路径进行的。实践者通过这一步形成能切实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内化理论,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问题解决者内在实践经验的结合。第二步,实践个体应用已经内化了的教育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经验,发现实践中面临的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新理论。实践者通过这两步,完成从内化他人理论到自我理论的生成过程,在个体认知上达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仅此还不足以促成实践者付诸行动,还必须以知的统一为基础,通过情感的动力作用促使其自觉地实践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教育理论实践者要注意首战必胜,让自己一开始就尝到甜头,形成积极实践教育理论的心态。践行教育理论的长周期性决定了实践者必须经历持之以恒地实践,才有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因此,践行教育理论中,实践者必须有战胜困难的意志,否则就会半途而废。为了增强实践者践行教育理论的意志力,除了通过思想教育提高实践者的思想境界和目标追求外,要在每一关键环节对实践者的微小成功予以物质和精神激励,促使其形成自我效能感,不断增强内在成就动机,产生坚持下去的决心。[3]同时,实践者之间也需要一个宽松的内部心理环境,要及时给失败者以鼓励和关心,促使其产生感激、报答支持者的情感,把关心转化为再次实践的动力。只有实践者把内化了的教育理论转化成特定环境中的实践情感和意志力,他(她)才能持续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二者全程和全面地结合,并最终形成预期的实践效果。
教育实践群体是以一定社会阶层或集团的方式存在并开展活动的,因此教育理论是否符合实践群体文化心理就非常重要,它直接制约着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的选择,影响着其对教育理论理解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为此,我们需要建立起教育理沦与实践群体传统文化融合的心理机制。[4]一是根据实践群体对教育理论解读的民族性,创造易于为本民族理解的语言表达方式。二是引导实践群体形成自觉学习、内化教育理论的职业道德。在相关政策和舆论宣传影响下,促使实践群体逐步把学习、理解、研究教育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道德,形成违反教育理论将从内心感到有违教师职业的不安感。三是理论研究群体应从心态和情感方面与实践主体群产生内在融洽。要善于根据教育实践群体需要,自觉地变革教育理论,形成分解与重构抽象教育理论的习惯。通过分解细化,把实践群体难于理解的教育理论体系逐级转化为便于操作的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与实践均有很强的价值性,其中必然暗含利益和情意倾向。教育理论在走向实践过程中,实践主体群必将从自身利益立场对其进行选择。只有那些给实践群体带来实际利益的教育理论,他们才积极选择并乐意践行之。
由于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生存环境和利益立场的差异,要让教育理论的建构者更多地理解实践群体的利益,必要时可建立二者密切结合的利益拥绑机制。一是形成教育理论研究者乐于参与实践,教育实践群体积极追求理论学习的制度。就当前我国的情况看,国家已经借助学历教育和课题项目等激励机制,较大程度上调动了实践群体学习教育理论的热情;主要问题是如何让理论研究者深入到教育实践中去,扎下根来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制度还没形成。二是形成激励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践群体代表共同制订教育政策,共同参与重大教育课题攻关的机制。以此创造更多机会让实践群体发表对教育理论的意见,促进教育理论研究者积极吸收其改进建议,借助二者密切合作的方式创新教育理论。三是在创建与应用教育理论中,要注意利益机制的作用。对理论研究者而言,需要站在实践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建构出符合实践群体价值取向的教育理论。就实践者而言,首先教师要有为学生发展舍得牺牲的精神。因为教育理论更多是从学生利益的角度设计的,其在走向教育实践过程中,往往要求教师比过去付出更多精力,同时还要承担因实践新理论引发的教育改革所带来的风险。[5]其次,在新教育理论的推广中,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先选点实验,以调整教育理论在实践中造成的利益分配偏差。同时,注意将实践群体的阶段获益与最终获益结合起来,形成逐级获益的机制,以确保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持续发展性。
总之,只有借助外在的利益激励机制,将理论研究群体与实践群体的内在动力充分激发出来,促使理论群体向实践深入,反思抽象理论实践化的思路;引导实践群体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反思自我经验普适化、理论化的加工方法,以此促成二者同绕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协作建构“抽象理论——中层理论——实践机制”纵向贯通的教育理论体系。用这样的教育理论体系来指导教育实践,再配之以践行教育理论的情感和意志,才能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
[1]彭泽平.“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再追问——从命题合理度、作用机制的角度进行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9).
[2]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
[3]罗凯梅.教育实践研究的叙事转向[j].基础教育研究,(1).
[4]班华,薛晓阳.新时期我国德育模式研究的理论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
[5]郭向宁.教育理论与实践分层结合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