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案例【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案例【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一篇】
五年级学生总体情况来看,这些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不错的,男生的学习自觉性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而女生学习相对较差。在游戏方面,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但在对专项的技巧理解与掌握的能力方面,很多学生只能去胡乱模仿。因他们本身条件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懒的动,也不喜欢运动,久而久之各方面的素质变差了。总之,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将要进入青春期阶段,所以每个学生在性格、体形方面都有了隐约的变化。体育课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处理学生在课堂上偶发的事件。比如女生在运动过程中会出现肚子痛的现象,她会向老师请假,这时教师应考虑到女生例假的到来可能会引起这种现象,所以要及时处理。
另外教师应做好请假的记录,以免部分学生无故请假。男生中有不少个子比较高大,经常以强欺弱,应及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给学生讲道理。要求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开展一些加强团结互助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在这方面教师在学期初应对学生进行常规的教育,规范其行为。
五年级开始男生显得活泼好动,特别是对球类活动比较感兴趣,其中以足球和篮球最为常见。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地设计一些球类活动或比赛,使学生能够充分展现自己。而女生相对比较安静,喜欢切切私语。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不高,尤其惧怕长跑。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鼓励开导学生,使其克服恐惧心理。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短距离性的耐久跑训练。对于班级内出现不团结的现象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游戏或比赛,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把问题抹杀在欢乐之中。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个别后进生,他们往往是力量小,个子矮。在快速跑、力量性项目中常常遇到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进行个别指导,安排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而对于肥胖的后进生,他往往应体重的问题而受制约。这样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发其对某一项目的兴趣,鼓励其坚持不懈地锻炼。相反,对于体育尖子教师应重点培养,多让其参加比赛,使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校和国家多做贡献。
三、教材分析。
体育与保健是义务教育各年级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学习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进行身体锻炼实践的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发展学生身心,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为适应现代话生活和社会注意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五年级:一星期有3课时,一学期有40课时。
四、教学目标。
2、获得运动基础知识;学习和应用运用技能:学生将能够:在球类游戏中做出单个动作,如拍球、运球等;做出基本体操的动作;做出单一的体操动作,如滚翻、劈叉等;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获得野外活动的基本技能。
3、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发展柔韧、反应、灵敏和协调能力);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
4、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等方法调空情绪学生能够体验并简单描述进步或成功时的情绪表现;观察并简单描述退步或失败时的心情。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习领域的各个具体的目标,以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心理和身体健康、快乐的发展。
5、通过体育锻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自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要求、五年级的各项内容,主要以快速跑,1分钟跳绳,蹲距式跳远,仰卧起坐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及身体姿势的培养。
六、改进教学的主要措施。
1、因地制宜,重视每一节体育课的安排,确保每一节课的质量。
2、精心安排课内游戏,使学生能在游戏中学到知识,技能。
3、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尝试性教学,不断探索适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4、结合体育课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两健。
5、加强后进生的辅导,适时开展一些体育兴趣班。
6、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探讨并解决问题,多听取老教师的经验,并模仿其方法,不断进行创新。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二篇】
上世纪末开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基础教育之中,表明了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改条件下,美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且成为改革的重点之一。
美术教育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美术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与特有的教育规律,这决定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实施者必须按照美术教育的艺术特性与情感教育规律推动改革。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目的不同,新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素养的形成,培养其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哪些美术知识,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汲取与欣赏、动手探索等活动中具备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启迪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与创造。
(二)区别对待美术教育课与其它课程。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课程,更多的事与想象力等人的非智力因素相关,所以与数学、语文等更加注重科学严谨的课程不同。所以,美术教师与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教师需要把握美术欣赏的情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感情地进行讲授,用自己的感情与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审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的。具体来说,美术教育课不在于对于教学语言的挑剔,而必须在审美的渠道上,如果课堂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等内容,那这一堂课也不会是有价值的美术课,所以说美术教育课程的主旋律在于美术欣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方式多样灵活。
在课堂讲授、情景设置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师需要保证给学生一个轻松与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美术潜能。所以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如“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交互式”就是在教师需要在艺术鉴赏时注重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以往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深度。
美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领会作品的内在品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保证欣赏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其创作提供可能性。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做到形神共通,更加注重作品意义、社会意义、精神内涵等,也就是领会作品的“神”。
二、促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革就是不断地在原来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推动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素质教育的本质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
新的美术教育课程对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培训水平也跟上这个要求,培养出适应当前美术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因此,为帮助教师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就需要加强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要组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的训练,从而在培养与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的.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内容的改革,加上当前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如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等,这样才能理解教材,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课程的欣赏深度。
(三)明确基本的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程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更加灵活生动,但是这必须保证是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的优化整合,而非毫无头绪的随意教学,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把握教材重点,不可断章取义,偏离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奠定学生关于美术的基本常识,例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的内容。
(四)倡导教育资源共享。
针对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实现共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者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五)提高美术教育课堂的开放性。
当前时期,政府对于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的修建。这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外部课堂。教师应该不断开放自己的课堂,而不能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书本上。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例如,当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己进行艺术培训,且这些学生的艺术技术水平也都颇高,教师可以让她们也成为小老师,讲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于美术教学的评价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反馈了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总结与启发作用。所以做好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当前新课程提出的开放、启发等要求,学校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准则,教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并且形成体系,运用到实际教学评价中。
新课程要求美术教育发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作用,强调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训练学生,从而具备审美情趣和各种艺术能力,提高生活品质。但是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法把握课堂深度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相关体制等来进行不断的改善,从而推动美术教育的前进,进而促进艺术的发展,人的发展。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三篇】
摘要:文章就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成效性问题,提出现代教育理念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实践中指导性地位不明确,是导致高师音教改革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并对音教改革历程与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高师;音教改革;现代教育理念;指导性。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随后国家颁布《新课程标准》,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开始实施,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也拉开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帷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结构、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学术界关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讨论文章与科研课题也层出不穷。人们开始反思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结构和教学目标与现代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与成绩。然而,这离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不难看出从理论指导到实践探索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是直接导致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教育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根本,关注和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并践行于音乐教学实践中,是每一位高师院校音乐工作者的职责。
一、现代教育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是指关于教育未来发展的理想观念,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和终极的范型”。[1]现代教育理念,是当代教育家在总结前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以社会未来人才需求为前提,形成的对教育未来发展的认识理念。它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代表,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前瞻性。现代教育理念为我们呈现出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学生发展的课程观,多元、科学的评价观,开拓创新的教学观等等。这些崭新教育观念呼吁现代教育应培养人格完整、素质全面,具有开拓创新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合格人才。这样一个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规格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一个良好的载体去完成与实现,这个载体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作为承担培养基础音乐教育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显然应当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并在具体的教育实施中将其渗入到我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适应基础音乐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历程中,现代教育理念作为指导改革的作用是弱位的。
二、高师音乐教育改革。
20世纪80年代,高师音乐教育开始在改革中艰难前行。那时,学术界就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方式等不同特质进行争论,提出高师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提倡音乐教育师范性,脱离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模式。这一时期,我们深切感受到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在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特质的层面上的学术争鸣,体现高师音乐教育在努力找准自己定位阶段的不断探索,明确了高师音乐教育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的办学目标。但是,由于这些理念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学术争鸣中,缺少国家、行政和教师的积极而有深度的参与,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院校和教师仍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改革态势。
90年代,国家出台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的修订大纲,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强了音乐教学法课程,增加了学科教育学和心理学,拓展了公共课和教育类课程,突出了高师音乐教育“如何教”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教育学科与音乐学科严重割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把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有机地运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在技能类课程教学改革中,各院校进行了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体现着合作学习的教育理念。由于受高师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指导,不能把现代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观,很好地践行在教学实践中,故改革成效不尽人意,也未被推而广之。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实施,把高师音乐教育又推向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各高校从基础教育改革中看到了此专业的发展前景,从而使过去不被看重的音乐教育专业,立即成为教育学科的朝阳产业,在各高校应运而生。接踵而来的问题是,高师音乐教育师资匮乏,场地与基础设施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从此高师音乐教育的重心转向解决扩招后所需的基本教学设施与师资等问题。对自身的教育改革与服务对象的教改态势关注减弱,无暇顾及高师音乐教育深层次的改革与发展。在高校扩招的十年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较深的层面,不管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评价机制、教材修订等方面,都更加接近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这期间,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却出现了因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之需而找不到工作的窘境。
从高师毕业生的求职现状,反映了高师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诸多领域出现滞后与偏差,这一现象引起国家教育部的高度关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国家颁布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指导方案》,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2]方案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义,把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板块,必修课、选修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实践环节。必修课:强化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体现了课程学科化。选修课:分限选课与任选课。限选课突出了学科专业知识的延伸与应用;任选课涵盖了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类课程,音乐历史文化类课程,现代音乐教育技术类课程,音乐表演类课程,音乐创作类课程,美育与其他艺术类课程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科教学内容,为提升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地方和学校课程激发了学校开发地方与学校课程资源的积极性,为传承本民族与本地区的音乐文化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实践环节是我们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内容,每一类实践都是我们培养目标的综合展现,也是我们修订培养目标,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三、改革实践中的问题。
从国家颁布的课程指导方案来看,它是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精神,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方案。尽管还有待完善,但是它为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根据课程指导方案的意见,进行了新一轮的课程结构修订。然而,在理解和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各院校情况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性地位不明确的问题。例如有的院校虽然在课程结构上做了改进与修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仍旧老一套。从表面上看对课程进行了整合,教学形式有所改变,但实质问题是,这些改变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现代教育的理念是什么,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关注的对象是什么,教改将达到怎样的目标与要求。多数院校的改革内容主要是课程整合,教学形式的改变,拓展社会人文类课程等方面。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一种简单、初级的教育教学改革阶段。因此,亟待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
1、在课程整合中,多数学院较少考虑整合后的课程对学习者是否有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有的地区在课程整合上,不是简单进行繁、难、偏的删减,就是多门课程的简单集成,而从破坏了学科的逻辑结构,使学习者更加困惑。
2、在教学形式的改革中,理论课教学,除了有的学校加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外,多数教师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格局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教学模式,学习者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多数教师仍把技能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较少强调和关注音乐作品的表现意义,以及较少对怎样用技能技术去表现作品等问题进行探究。
3、在社会人文类课程拓展方面,各高校根据自己的课程资源,虽然做了增加,但课程种类和课时较少,选择范围较小和实效性课程较少,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开发更少。
4、教学实践是师范教育学生走向职业生涯的必经阶段。遗憾的是,目前这一重要环节存在着重形式、轻实质的问题。多数学校对教学与技能实践组织甚少,实习、见习的次数非常有限,甚至有的学校是让学生回家自主进行。这些流于形式的实践环节无法帮助学生较好地走进基础教育的课堂。
四、改革实践中的建议。
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教改成效不够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的因素。教师是实现教改目标的重要载体,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观,是关乎中国教育改革成败的重要之因。怎样做好现代教师的职前学习与职后培训显得至关重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未来音乐教师。毕竟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其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策略,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转化为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因此,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学习和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及新课程标准,这样才能更加切实、有效、深入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
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现状谈几点建议:
1、课程整合需要教师重塑新的教育理念,构建现代教育教学观,转变自己的教育角色,从主讲者变为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合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实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以及求知的兴趣。这些观念的建立是实现课程整合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和原动力。
课程整合不是简单的课程组合,它必须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考虑课程结构的合理性、综合性、实效性。根据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基础音乐教育的课程标准,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整合内容。同时,也要注意高师音乐教育课改与基础音乐教育课改的异同性。基础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音乐素养,在音乐体验过程中了解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的美。高师音乐教育属教师教育,它必定具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内容。因此,在课程整合中需要尊重各学科的逻辑关系,开创新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方法。如:高师音乐基础理论课就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否可以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中,渗入综合音乐文化类知识,辅以优秀音乐作品音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音乐作品中的应用,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直接关系。改变原有枯燥、乏味、机械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与学习程度上,要考虑基础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能承载后续课程的基础需要。
2、在专业技能的教学中,应考虑学习者在有效时间内需要达到的专业基本技能,有一个适应基础教学工作需要的基本标准。根据要求组织该学科教师到基层学习、研讨,以制定合理、适用、有效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集体课组织学生对技能课中遇到的问题、难点进行讨论和探究式学习。教师做好思考引导和问题解析的相关资料,学生做好提问资料和学习笔记。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职前培训中感受到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乐趣,而不是以单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为教学目标的课堂形式。那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在未来基础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小组课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与训练技能的同时,注意共性与个性问题的准确阐释与良好示范。良好的示范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应贯穿对学生在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培养。与学生探讨如何“奏”、“唱”好一首音乐作品或练习曲,而不是纠缠于技能问题,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多样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感受到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3、高师音乐教育应成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与地方音乐文化的排头兵,因为,它具有优于基础音乐教育开发此项课程的优势与基础。可与基层音乐教师共同探究和开发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类课程,促进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提高基层教师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其次,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音乐文化传播者,其辐射性与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高师音乐教师如能带领学生进行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与本地区音乐文化的了解和传承,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以及对课程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只有当学生在校有了这些学习经验后,才会把这些知识和经验运用到他们的教学工作中,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本地区音乐文化课程的开发。
4、教学实践是学生走向准教师的重要环节,教学就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没有实践的过程无从谈论教学。同时,从体验和经验中学习,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形式。因此,教学实践应在有经验教师的带领或指导下进行。如:一年级需要设立见习期,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以及将要从事的职业情况,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每一次的见习中,他们将深切地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不断激励和促进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以及职业所需的扩展性知识。在高年级的实习期,应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公开课、讨论课的教学实习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实践体验”[3],培养学生修正和解决理论与实践中各类问题的能力,改进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在教学技能实践中,应重视组织讲课比赛,教师基本功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表现激情。加大学校与社区的艺术实践机会,重视培养学生与社会交往及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与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自信与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运新衰,系于教育”[4],教育成败,系与教师,教师成败,系于理念。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应当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从政府重视、学校实施,有效推进教师职后培训。只有在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现代教育理念在教改实践中的指导意义。此外,近十年高校的扩招、转型、升级等原因,造成高师音乐教育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服务意识减弱,对改革势态的关注严重不足,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引领者势态被削弱。高师音乐教育只有重树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教育的服务理念,为国家发展的改革理念,才能真正全面地融入到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层面上来,培养更多新型、合格的音乐教育师资,使高师音乐教育真正成为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济良.论大学的教育理念[j].河南社会科学,(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z].2004,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12.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四篇】
一、走:
1、自然走:
小小班:双脚交替自然地走。
指导要点:步子稳健向前走动,目视前方,两臂自然摆动。
小班: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地走。
指导要点:挺胸,躯干正直,使颈、背在同一垂直而上,眼看正前方,步幅大而均匀,落地轻柔,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2、变化走;。
小班;向指定方向走。
指导要点:设定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标志物。
二、跑:
1、自然跑:
上体正直、双脚交替自然地跑。
指导要点:步子迈开,落地轻柔,躯干正直稍前倾,两臂握拳屈肘前后自然摆动。
2、变化跑:
向指定方向跑。
指导要点:设定标志物,在跑动中,要目视相去无几物,身体向前倾向前跑进,体会腾空感,两臂自然前后摆动。
3、走、跑交替:
走、跑交替100米。
指导要点:(1)走—跑,听到跑的指令,下肢迅速蹬摆做出跑的`动作,同时两臂迅速由直臂变屈臂前后摆动,身体稍向前倾。(2)跑—走听到走的指令,迅速由跑转变为走,并调节呼吸。
4、追逐跑;。
小班:在指定范围四散跑、追逐跑。
指导要点:强调限制条件——指定范围。追者要求其讲究方法,逃者要求其有躲闪能力。
三、跳:
1、纵跳:
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上跳。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蹬伸充分,落地缓冲。
2、行进跳:
轻松自然地双脚同时向前跳。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前倾,两脚同时起跳,同时落地。
3、从高处往下跳:
从25厘米高处自然跳下。
指导要点:屈膝预摆,身体稍前倾,落地缓冲,注意身体平衡。
四、投掷:
1、投远;。
单手自然地将沙包投向前方。
指导要点:屈臂肩上投掷,沙包出手方向为前上方。
五、爬。
手、膝着地自然协调向前爬。
指导要点:同上。侧重点在两手、两膝的离地顺序上。
六、钻。
能在65—70厘米高的障碍物下钻来钻去。
指导要点:低头、弯腰、屈膝。
七、队列;。
一个跟着一个走,走成一个大圆。
口令及指导要点:先设定一个范围,按顺时针或逆时针走。
八、综合:球原地拍球。
指导要点:腕指放松,五指自然分开,用伸肘屈腕、屈指力量拍打球的的上部。
根据小班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小朋友的各项能力发展水平,进行的教学活动设计。
1、初步学习走、跑、平衡、钻爬、等基本动作。
2、初步学习听口令、立正、稍息、原地踏步走。
3、了解一些安全知识;不去危险的地方玩,不做危险动作,不玩不安全的东西,不随便离开老师,集体,不随陌生人走。
4、能上体正直走,两臂曲肘在体侧自然跑,自然跳起轻轻落地,走平衡木时不左右摇摆,会互相滚接大皮球,钻过60cm高的障碍物,会两手两膝着地爬行。
5、在老师的带领下能按节奏做操,会听口令、立正、稍息,原地踏步走。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五篇】
今年秋季,西安市雁塔区启动国家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试验,这标志着陕西省以课程教材为核心的`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开始启动。
针对现行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内容偏难、繁琐、陈旧等弊病,陕西省决定启动新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新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将积极开发适应陕西省情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小学加强综合课程,初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据悉,这项改革明年将在各地市所辖的区和杨凌示范区推开,到,全省全面推行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六篇】
教学理论界,无论是把教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把教学视为传授知识经验的过程,抑或把教学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活动还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等,但把教学视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的核心和主导途径是共同的。这一点似乎是不证自明、毫无疑问的。然而,在我看来,正是在这个似乎不证自明、毫无疑问的前提下,人们往往把教学仅仅视为达到既定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的手段,从而关注教学的科学性或有效性,至于教学本身的目的或价值的合理性常常被忽视甚至被遗忘了。因为,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的已经被置换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的的具体化也就是教学目标了。既然如此,教师关心的当然应该是如何才能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而不是这些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为教学活动的价值追求。这样,教学便蜕化为一种价值无涉的活动,一种纯粹的技术活动,而对这种活动也就只能用科学性来衡量了。所谓科学性即有效性,自然地,科学化便成为教学的追求目标。因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的当然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教学的过程,强调的'当然是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而不是教学方法的伦理性,衡量的当然是学生的终结性的结果而不是终结性结果的合理性,这无疑是教学的工具价值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们可以提出犀利的批判,也可以将其视为社会上的一种狭隘的功利主义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反映。可是,我认为,教学的这种工具价值观恰恰适应了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或者说,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恰恰孕育了教学的这种工具价值观。在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广大教师无权干预课程和教学评价制度,只能在既定的规范钳制下忠实地向学生传递既定的课程内容,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极具创造性的教师,充其量是在教学方法上作些文章。所以,虽然改革开放20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新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我们似乎并没有真正改变教学实践活动的机械、被动性质,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随处可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教学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改革。显然,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是,教学改革决然不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附属,应该看到,没有相应的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就很可能流于教材的更替。因此,课程改革迫切需要教学改革的积极呼应,教师应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并在发挥主体作用的过程中,促使新课程与新教学相得益彰。教师如果抓住这次课程改革的契机,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将会焕发教学活动的生命活力,进而重塑自己的教学生活。毫无疑问,教学是一种价值追求活动,对于指导教学的教学理论需要建基于对教学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但是,对教学的科学认识本身又是深深地蕴涵着教学的价值认识的。因为,教学认识本身是教学事实认识与教学价值认识的统一,或者说,教学认识本身也就是教学价值认识,而教学价值认识本身就是教学人文理解的产物。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科学的狭隘理解,认为科学是绝对客观的,是价值无涉的,教学理论要追求科学化,当然就要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任何价值因素的渗透。可以说,要求教学活动全面科学化的教学理论,造。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七篇】
我校从秋季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在这五年的实验工作中,我们加强教改科研,建立培训、教学、科研相结合的课改常态工作,以教育科研推动课改,以课改促进教育科研,加强课改实验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研究,大力加强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质量的完成课改工作。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遵循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的原则,负责指导全校课改工作的实施。制定学校课程改革实验方案和计划,拟定课改工作各项制度,包括集体学习培训、集体备课等制度以及课改年级教师和课改各负责人职责等,扎实开展课改实验工作。
2、加强学校了科研室的建设,针对课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突出问题,拟定课题《农村学校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研究,促进课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3、学校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教学规范和教学管理形式。制定了《xx小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学生意见》《xx小学新课程考试指导意见》和《新课程教学常规》。
二、积极开展校本校验、培训,推进课改实验工作。
促进学校教研工作和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近几年来,我校通过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的开展,转变教师观念,促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变。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教学研究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教师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加人员回来要上交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将学习资料打印,向其他教师发放。与此同时,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教师全员参加培训,要求实验年级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积极论文评选、课改论坛活动,提高我校课改实验学术水平,并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选。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教研室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变一元目标为多元目标,变整本教案为活页教案,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
3、抓好课改工作,提高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我们经常开展开展优秀教师公开课、示范课活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课改中的中坚力量。开展赛课、说课、教学设计比赛等活动,增进教师对新课程思想的认识、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基础课程改革丰富了办学特色内涵,提高特色质量品位,学校从实际出发,强化优势项目,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进而实现特色办学。
1、xx小学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立舞蹈队,民乐队,合唱队,在舞蹈、民乐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强势项目,初显学校艺术特色和教育成果,让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并在全国、省、市各级艺术人才选拔赛上屡获佳绩。
2、注重校园文。
化建设,提升升精神文化内涵,打造了促进学校传统文化的良好育人环境,积极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作用,抓好队员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体验教育等活动,加强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文明礼貌,讲究卫生教育,并通过团支部,少先队,中队及队员的自主性教育,把强制性教育(学校的各种检查与督促)与自主性教育相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3、有的学校突出体育工作特色。研究体育课堂教学,积极探索符合学生需要的、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模式,组建运动队(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营造氛围,各级体育课要按大纲要求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体育达标人数,实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构建适合学校特色的体育教学体系。
4、立足校本教研,解决特教的实际问题,为残疾孩子服务,培养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开展的是以普教、特教相融合为特色的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模式。学校根据残疾儿童的个体状况建立档案,因人施教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任课教师以“生活化教育、个别化辅导、活动化教学”的方式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康复、自我发展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
四、课改实验工作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师生**平等,气氛宽松和谐,新课堂生机盎然。”的可喜变化。
1、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学会了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会了主动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学会了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学会了如何驾驭课堂教学;学会了使用富有人文性、艺术性、鼓励性的语言来进行组织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真正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动态的过程,充分体现出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生命活力。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实验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师生**平等,在独立中合作,在合作中独立,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热情地参与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交流和合作,敢于提问,善于发现,老师似学生,学生似老师;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
3、学校教研氛围十分浓厚。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师充分认识到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课改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课改势在必行,是人人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教师们自觉参与听课、评课、教研活动;自发征订和学习有关课改的报刊杂志;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经验总结、教学案例;主动上网与校外专家、教师交流与对话,共同寻找解决困惑的办法;许多教师主动向学校要求明年秋季担任课改实验教学工作;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历提高空前火热;教师主动提供研究课例,养成了课前研讨和教后反思的习惯;一批青年教师正在迅速成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现象,如《思品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等学科。”、“由于相关学习较少和各类理论书籍缺乏,致使课改实验研究力度比较不足。”“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学时间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弱势群体如何让他有效参与课堂活动?”、“观念的转变与实际教学行为如何能结合得更密切?”、“如何更合理的使用新教材,利用教材给予我们的空间?”、“新课程环境下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的师生评价体系?”、“个别实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够准确,转变观念难度较大,致使他们有时在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等问题。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思考了。正是在对教育教学的不断思考中,教师课改与传统教师课改与传统思想的碰撞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五年来,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务实开拓,充分体现课改精神,建立各级课改常态工作系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加大师资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抓实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训一体,实践反思,既有学校层面,又有一线教学层面的符合实际,可操作的成果,并在全校得以推广。全校学校借课程春风,从校园文化建设、办学理念特色上均形成了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最热新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目标【第八篇】
与以往历次课程改革相比,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巨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思想的革命性变化:即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走上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轨道。
归纳起来,此次“课改”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功能,将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新的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加强学科整合并设置综合课程。精编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3)强调课程目标,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阶段目标的刻划,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与方法,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是《标准》和《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4)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善。各学科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新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国家基础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