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事迹范例【精彩4篇】
【导言】此例“华罗庚事迹范例【精彩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华罗庚事迹【第一篇】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士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建议
(一)九至十三课是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的教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一单元主要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对祖国的责任感、义务感。同时使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有关大政方针。
本课是在前几年级向学生介绍爱国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精神的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教育学生认识祖国与个人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对祖国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立志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高尚道德情操和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立国安邦的精神支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动力和维系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的强大纽带。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爱国主义传统,动员全体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祖国尽责效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热爱和忠于祖国的道德情感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发地产生,需要从小培养。因此,反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很有必要。
(二)课题和课文前的导入栏目,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点出这一课要讲的观点。此言出自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原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天下”即祖国之意,后来人们也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更清楚地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和责任感。教材取了后一种说法。“匹夫”泛指平民百姓。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充分认识这一名言的含义,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长大要为国效力的责任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课文讲了三层意思。
1.祖国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祖国的兴衰与每个中华儿女息息相关。
课文通过新旧社会对比,说明国富则民强,国破则家亡的道理。教师在讲解时可以以此为线索,利用事例或图片,让学生通过感性材料明白这一道理。
2.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在祖国危难之时,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无数爱国志士为国捐躯,甘洒一腔热血。课文列举了鸦片战争以来,各个时期为国牺牲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为反抗外来侵略,有些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所选人物均为学生较熟悉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回忆、讲解这些人物的事迹,体会先烈们的崇高精神。
第二,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为了使我国早日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许多有志之士,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离开温暖的家庭,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为国效力。这方面的事例,在前五年的思想品德课中已有所介绍,如华罗庚、邓稼先、王进喜、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的事迹等等,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以往学习的知识,让他们进一步体会这些模范人物一心报效祖国的精神。
第三,在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有许多人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几十年。课文讲了大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的事迹。这样的人物事迹还有很多,如李国安、孔繁森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当时当地的材料,进行讲解。
3.少年儿童要从小树立以祖国的富强为己任的思想,立志为国尽责效力。
这部分只是在课文最后一段中提了一下,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强盛不仅是老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方面内容在下一节课结合讲未来的宏伟目标时,还要进一步讲解。
(四)本课课后练习安排了两个栏目。
第一个栏目“述说”,设计了两个题。第1题是让学生再讲几个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例。目的是通过模范人物的事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今天应该怎样履行自己对祖国应尽的责任。这个题可以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完成。第2题是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一个少年儿童能为祖国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并在行动上积极参加一些为国尽力的活动,从小培养对祖国的责任感。这道题可以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讲解来完成,也可以在讲解课文后完成。
第二个栏目“阅读”,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名言,有三句。第一句是华罗庚的话,表达了他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第二句是苏步青的话,表达了他愿为国家献身的报国之志。第三句是林巧稚的话,同样表达了她与祖国和人民同命运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体会这些爱国志士的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讲述了徐悲鸿为祖国争气发奋学习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个人与祖国是不可分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有自尊心和自豪感,并为祖国尽责效力。
(五)本课教学的难点是对爱国人物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对于爱国人物的事迹,学生知道不少,关键是如何通过对人物事迹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应该看到,当今社会上一些人中存在的只讲个人实惠,不讲理想和祖国利益的错误思想,对学生也有影响。我们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启发学生与这些爱国人物产生思想共鸣。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讲解。
第一,通过事例对比,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认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第二,通过对爱国人士精神境界的剖析,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佩之情,引导学生以这些人为榜样,立志做一个对祖国有所作为的人。
教学设计示例
第九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爱国志上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情感:
敬佩为国捐躯,为国效力的爱国志士,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行为:
1.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事业。
2.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过程
一、观看资料,导入新课
1.请同学观看1999年5月8日凌晨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2.是啊,这件震惊全球的事发生后,每位中国人都感到非常的气愤。我们都决心为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学习。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啊!
3.板书课题: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这里的“匹夫”指谁?
(泛指平民百姓。)
(2)课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也应关注祖国的命运,以为国效力为己任。)
(3)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激情明理
1.出示投影,指名读课文第一、二小节。
(1)在旧社会,为什么中国人不能进自己国家的公园?
(国家贫穷落后,被帝国主义侵略,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中国人连最起码的尊严都没有。)
板书:国家落后人民受辱
(2)当时中国人不仅在国内受到屈辱,在国外更是受到歧视和侮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后的阅读(二),把外国学生说的话画出来,谈体会。
(3)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做了国家的主人,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外国轮船要在中国领航员的引导下才能进港;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参观,都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理出入境手续……)
(4)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
板书:国破则家亡国富则民强
2.“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祖国的富强要依靠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为国效力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
(1)四人小组学习第3~6节,出示投影,讨论:
①人的生命是很可贵的,可先辈们为什么为了祖国甘愿抛头颅,洒热血?
(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民族的独立,祖国的解放,他们宁愿牺牲个人的生命。)
②钱学森、华罗庚等人为什么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当时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想:建设祖国是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义务。)
③新时期的铁人王启民为了使祖国早日实现现代化,他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在书上画出来,读一读。
(2)学生交流后,出示“读一读”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读读,背背。
(3)你还知道哪些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的事迹?
(4)这些事例都充分说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中华儿女为国效力,前赴后继。
板书:为国效力前赴后继
3.我们的先辈深深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道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责任感。那么,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我们又该为祖国建设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呢?
华罗庚事迹【第二篇】
吕水庚,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常州市劳动模范、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全国华杯赛金牌教练、奥数优秀辅导员。近年来,他始终坚持推行以“自识、自适、自省、自悟”为核心的“自觉教育”,开创了“促进式教学”理念,形成了“双赢课堂”范式。
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初中部)是华罗庚先生的母校。华老传奇的一生和他“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献身祖国”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华校的每一位师生。我所倡导的“自觉教育”,也正是从华罗庚先生“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的精神出发,结合我校当前师生结构及特点而生发的教育理念。
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就是唤醒人性的自觉,让学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及多样的德育活动中懂得自律、自珍、自控、自爱,并学会自识、自适、自省、自悟,进而凝成完善人格,成为高智商高素质的文明人。恩格斯说:“人类的特征是自由自觉活动。”只有人的这种本性自觉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人成长、才能使人生存,才能使人有创新,当然这种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知识的积累而自然提高。
自觉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心”的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合乎办学实际、以人的健康成长和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为目标的师生共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师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主动建构、主动创造,是学校教育中师生主体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遵循“自觉教育”的理念,我们一直在理论和操作层面进行探索,在沉淀多年的办学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始终以“弘扬华罗庚精神”作为核心理念和文化标签,尊重个体差异,为师生个性发展提供自主选择的舞台,让“自觉”成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和价值取向。
从“单一”走向“综合”。我校的办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但目前学校仅仅在课堂上对全体学生进行“素质、特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自然状态下的“个体式”培养。下阶段,我们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期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尽情地锻炼自己、展示自己、体验成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个性特长”的教育目标。
从“务实”走向“双赢”。几年来,我们针对我校生源、教师素质相对较高这一实际,开展了“双赢课堂”研究,学科课堂逐步实现“务实、朴实、扎实”。但随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推进,我校生源慢慢地将不再占有优势,这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下阶段,我们将结合校情,积极开展基于学生需求的促进式教学、分层教学和师本、班本课程的研究,力求形成适宜学生自悟情趣、自觉发展的双赢课堂范式。
从“均衡”走向“特色”。以往在课程建设中,我们强调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将“减负增效”真正落到实处,适应学生素质的均衡化发展要求。下阶段,我们将对目前学校已有的校本课程进行统整,以“华罗庚精神”为文化符号,寻找发展的关键节点,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项目,进行突破,以形成各个条块的特色项目或课程。并利用课前五分钟、晨读或午间时间,开展如美文分享时段、经典诗词诵读时段、名著天天读等,以特色时段拓宽学生的视野,厚实文化积淀,孕育良好的自我监控的习惯。
从“专业”走向“多元”。如何能让各层次的教师都能得到发展,全盘式的培训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已创新了校本培训方式,以“教师梯队培养”为载体,实施分梯队分层次培养的措施。下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完善梯队教师培养机制,由注重“专业”转向“多元”并行,尝试用师德讲堂、教师工作室、学习共同体、草根团队,尤其是教师自我激励等形式,促进优秀教师互助双赢,共同成长。
从“显性”走向“隐性”。在校园文化方面,学校提出“用华老精神来滋润校园里的每个人”,三年前我们在校园里布置了华罗庚先生的生平、事迹介绍等,但我们觉得这些都是“显性”化的,“隐性”文化渗透不够。下阶段,我们将做好《踏着大师的足迹》校本课程的实施,用课程来引领校园文化。继续开展好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数学文化节和爱心月、感恩月等专题活动,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
华罗庚事迹【第三篇】
一、历史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向
历史教师所教的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教师,不只是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有多种方式,爱国主义也有各种体现,但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要有深刻了解。爱国,首先要从了解国情、树立责任心开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的教学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以考出好成绩为目的,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作为成长在一个全面发展的时代的教师,我们分享着改革开放的硕果,我们平时受到的爱国主义熏陶是国家日益富强的现实。认识我们的祖国,了解我们的国情,投身建设、振兴祖国的伟大事业,这是很多有为青年报效祖国的必由之路。作为教师,我们只有了解国情,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我国领土广大,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历史上其他文明古国相比,我国的历史发展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领土的完整,始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
中华民族在创造悠久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培养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享誉世界,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做继往开来的创造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利用历史课教材中先进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历史课教学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很强,教师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如在讲“戊戌变法”时,维新志士谭嗣同临刑前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始,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充分表现了谭嗣同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等。在讲中国近代史时,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的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的历史,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19年的“五四”爱国主义,短短的几十年,在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闭关锁国的愚昧政策造成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于是1840年英国殖民者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历史虽然是屈辱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先进分子,他们为谋求中国的独立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确地对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
四、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故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方式学生最乐于接受,教学效果也较好。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时,可让学生看《大决战》等影片,然后安排讨论。由于这种教学手段很直观地再现了历史,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讲述中国近代后期文化史的时候,我把拒绝英国优厚待遇的挽留立志回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华罗庚的事迹,整理录音后结合讲课播放给学生听,学生听后非常感动,纷纷表示要向华罗庚学习,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决心为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而努力学习。
六、利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民族的先烈们在国家危难、民族兴亡的关键时期,都把国家、民族、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如:近代历史上有“戊戌变法”时,维新志士谭嗣同;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趋避之”的林则徐;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爱国人士的光辉事迹能成为中华民族战服敌人和一切困难的巨大精神力量。历史是现实的沉淀,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历史在时空上具有遥远的陌生感,而现实的背后则有亲近感,学生容易接受,激起学生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和增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的高尚品德。
华罗庚事迹【第四篇】
一、简介数学史话,激发爱国热情
数学史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打开中国数学发展的史册,我们清楚的看到我国古代数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像晶莹的明珠,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辉。许多成果,不但在时间上遥遥领先,而且在质量上出奇制胜。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数学》卷就列出了我国古代十四个项目的领先情况。诸如正负术、天元术、四元术、招差术、勾股术、重差术、割差术、割圆术、开立术等等,我们如果能根据有关的史料,在课内外简单介绍,恰当引导,对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是大有裨益的。
二、简介光辉典范,树立学习榜样
在数学的实践和认识进程中,无数中外数学家为探索真理、发明创造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发拼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在探索、论证、创造的过程中折射出的执着、严谨、超越等敬业品质和民主精神等,熔铸成数学深厚的文化力量,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适当介绍古代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就可以培养学生为现代化建设而勤奋学习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有不少数学家是从困难的境况中起步的,他们并没有安静舒适的研究条件,而是凭着不懈的追求取得了成功,困难没有成为阻碍他们前进的绊脚石,反而砥砺了他们为数学而献身的志向。
数学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古至今,无数数学家为摘取数学中的明珠而努力攀登。在艰辛而漫长的攀登路上,他们既要克服生活上、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又要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终于学有所成,手握明珠。例如,祖冲之在与人辩论历法时曾说:“臣少钝愚,尚专攻数术。搜炼古今,博采深奥。”这里的“搜”和“ 炼”两个字形象地刻画出他治学的方法和精神。再如华罗庚不仅是一位在困难条件下自学成才的杰出数学家,而且是一位经历过新旧两个不同时代,从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了洋房、汽车、美金和终身教授的头衔,离开了生活四年的美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他踏上祖国土地的时候,立即发表了《告美国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其他如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不少数学家的动人事迹,同样也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
三、简介新中国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科学事业,关心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为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在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组织上狠抓队伍建设,从1949年到1958年,我国出版了不少专著,其中有华罗庚的《堆垒数论》、《数论导引》;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陈建功的《直接函数级数的和》、《实函数论》、吴文俊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的研究》等等。在科研成果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罗庚、苏步青在运筹学方面的贡献,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的伟大成就,杨乐和张广厚关于半纯函数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学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把数学和爱国主义机械地拼读在一起,更不能把数学中的有关知识仅仅看作是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工具,人为痕迹过于明显,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出现与期望值相反的负效应。教育学中有这么一个基本原理,教育者的人为痕迹越明显,受教育者越是感觉到自己正在被动地接受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就越差。数学课与思想教育的结合,难在“有机”二字上,“有机”就是巧妙而不失时机。有时三言两语,犹如蜻蜓点水;有时深入浅出,犹如蛟龙入海,关键是和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这里笔者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不拘一格,可放在一节课的开始,也可穿插在教学内容中间,还可以巧妙地安排在解题当中。
第二,不能费时过多,喧宾夺主,要充分把握好时间,让学生觉得自然、恰当,不冲淡主题。即使一堂课中有较多的爱国主义的史料,也必须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可偏重爱国主义的教育而忽视整个内容在数学中的位置,更不可牵强附会,把与教学内容不相干的数学史实硬拉进来,这样做会把整个数学的体系割裂得支离破碎。那样做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有违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初衷。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运用多种形式。如可以结合班级主题班会、共青团活动开展,可以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可以开展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办手抄小报、出黑板报、写博客、QQ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
第四,力求做到史实确凿,评论公允。对古代数学著作或数学成就,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予公允的评价,不能无端拔高或贬低,也不能过分热衷于排查中国的各种“世界冠军”。应当记住,数学是不分国界的,不论哪个民族的数学成就,都是对人类知识宝库的贡献。我们在讲述中国古代的成就时完全有理由多些颂扬,以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是不能超过事实允许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