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范例【精选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范例【精选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第一篇】
吉林省现有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60个,其中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7个,分别为延边革命烈士陵园、延边州博物馆、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四平市伊通满族博物馆、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松原市前郭县郭尔罗斯博物馆、白山市靖宇东北抗联教育中心。省民委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为加快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幸福美好吉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制机制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建立健全了以省委书记为组长的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和以省委常委、统战部长为组长的全省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关于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情况,并作出重要指示和工作批示,为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阵地作用指明了方向。省民委牵头建立了协作机制,对全省60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档立卡,并将有关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由相关处室专人具体负责,为建设优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严格选拔标准,确保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高水准
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申报评审过程中,省民委依规严格把关,从创建主题是否鲜明、基础是否扎实、人员经费保障是否到位、效果和影响是否显著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审并择优推荐。对被命名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民委结合基地特色,在突出主线、丰富载体、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做到重点培育,不断优化提升宣传教育功能,切实提高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影响力。
三、强化宣传特色,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浓厚氛围
省民委高度重视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管理,要求各教育基地安排专人负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日常维护及内容更新等工作,以各项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为载体,着重突出教育基地的宣传教育功能。延边州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通过“七进”、“邻里节”、书画展、图片展、“民族风俗习惯”知识竞赛、礼仪讲座、9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等活动,为各民族干部群众搭建了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桥梁,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多年以来通过开展节庆活动、“行走的博物馆”展览、“文化惠民—送展下乡”及线上展览等活动,积极打造社会教育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伊通满族博物馆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宣传不仅限于条幅、海报、展板等传统宣传形式,还与新媒体合作建立了数字博物馆,完善了微信平台建设,以多种贴近观众需求的形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博物馆服务于公众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四、发挥红色优势,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意识
省民委指导各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红色优势,利用自身资源。白山市靖宇东北抗联教育中心(长白山干部学院)深入挖掘东北抗联、“四保临江”和抗美援朝等红色教育资源,整理长白山地区汉族、朝鲜族、满族等各族同胞团结一致、共同戍边的史实,弘扬各族人民共同担负着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优秀传统,总结长白山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成果,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的教育功能,为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第二篇】
***总书记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了追寻红色回忆,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梁河县委于2018年6月投资500万元建成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于2018年7月1日建党节开馆。纪念馆占地1274平方米,主体工程为“一正两厢”,中式风格古建筑,一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平方米。纪念馆以中共大党史、云南党史为背景,德宏党史发展为重点,梁河特委为亮点,以发展的时间阶段和地域空间为纵横两条脉络,分为“星火燎原、边陲曙光、不忘初心、引领未来”4个篇章,凝炼了梁河历史人文、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元素,是梁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看到梁河民族团结进步的昨天、今天、明天。
星火燎原 携手民族团结新征程
1950年1月,中共梁河特别区委员会(简称梁河特委)建立,是德宏地区最早的中共地方组织,驻地大厂,段赐禄担任书记,杨大盛、刘钟铭为特委工作人员。当时共有党员14名,目前还有1人健在(梁本灿同志,今年94岁)。在特委带领下,各民族同胞勠力同心为迎接解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梁河地区的教联、学联、农会等党的各种外围群众团体组织迅速发展,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迎接全面解放的斗争。德宏全境和平解放后,在党的民族工作的政策指导下,以军政工作团、专业军队干部、青年学生以及医疗队、商业队等组成了民族工作队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工作深入发展,增强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开辟了梁河县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梁河特别区委员会是德宏地区最早建立的党组织,隶属中共滇西工作领导小组,也是德宏地区成立的第一个武装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梁河特委成立后,梁河大地开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新征程,革命的星星之火也就此蓄势燎原不断发展壮大。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视为历史使命,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促使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梁河大地绚丽绽放。
前仆后继 开辟民族团结新纪元
德宏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汉王朝设置以来,历经沧桑,几易隶属,沿演至今。德宏各族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总是前仆后继,从未间断。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各民族总是并肩战斗,相互支持,共同守卫祖国的西南大门。在抗战时期,边疆人民始终心怀家国,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各族人民先后组织成10余支抗日游击队,在沦陷区与日军开展武装对抗,直接牵制扰乱了日军的行动,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远征军的滇西反攻。德宏军民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这些杰出人物中,梁河籍的代表人物有民国政府农商总长、云贵监察使李根源、滇缅界务专家尹明德、抗日英雄尹溯涛等。
通过70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发展,全县共有党(工)委21个,党总支84个,党支部542个,党员9234名。这支队伍,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坚定了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切实扛起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责任。
不忘初心 绘就民族团结新画卷
“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期党对民族工作的新要求,梁河特委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挖掘阐释和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将民族团结和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在特委周边建设党建长廊。通过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再现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展示了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历史成就,彰显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的包容精神,将党性教育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同步推进。
自建成以来,梁河特委纪念馆举办了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青少年课外教育等各种学习教育活动,共计700余批次,20000余人次。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在各族群众中生根发芽。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百年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从党的百年征程中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从党的百年探索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擘画蓝图 引领民族团结新征程
***总书记在新时代背景下,希望云南努力在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中共梁河特委纪念馆先后获得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村(社)干部实践教学基地;德宏州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梁河县青少年教育基地等荣誉。今后将继续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实现“一馆多用”,进一步挖掘、丰富纪念馆内涵,完善教育功能,使其成为追寻红色历史,研究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阵地。
没有哪一朝哪一代能把德宏土司山官统一在一起,没有哪一朝哪一代能把德宏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没有哪一朝哪一代能带领德宏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只有共产党做到了。从中共梁河特委建立开始,星星之火燎原整个德宏,中国共产党领导德宏各族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走过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我们坚信:德宏各族人民在光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定能初心不改、矢志奋斗、展现新作为、踏上新征程!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第三篇】
南甸土司祖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因元初奉旨征讨南疆,战功显赫,后加封宣抚使,驻地梁河南甸,创造了世袭为官二十九代,统领552年的历史功绩。南甸宣抚司署位于梁河县遮岛镇南甸路103号,系傣族刀龚氏世袭南甸宣抚司署。它始建于1851年,是历代土司在梁河境内历经4次迁移后所建衙门,由26、27、28三代土司不断扩建,于1935年落成,占地面积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土木结构,该建筑群按汉式衙署布局,五进四院,四个主院,十个旁落院,整个建筑群规划整齐、主次分明,雕梁画栋,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技术、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守土戍边 维护边疆团结稳定
纵观整个南甸土司史,从公元十四世纪,元军讨伐金齿,勐底酋长贡禄随师效命收复失地,得到元朝赐姓刀。至公元十五世纪,元朝灭亡,明朝建立,酋长刀贡勐归附明朝,从百夫长升至千夫长,洪武十五年又升至知州。正统3年(1438年)至正统11年(1446年),明朝三征麓川刀贡罕随军参战,调运粮草有功,晋升宣抚使。再至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清朝派傅恒为大经略大举攻缅,派南甸夫役,负责搬运军需、器械,并负责一定的军需费用。最后至民国33年(1944年)5月,滇西反攻战役开始,第二十八代土司龚绶在遮岛成立第一军民合作站,组织供应抗战所需粮秣。民国36年8月,龚绶与刀京版在勐养芒环召开腾龙边区各土司收复善后会议,呈请政府准予边地各土司组织统一委员会,倡议各民族团结起来,抵御外敌、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动边地建设。
在550多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历代土司归附中央统一领导,在地方治理中,发挥民族自治优势,缓解了封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矛盾,稳定了地方政治局势,促进了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和谐稳定。在守边戍土中,服从中央政府指挥,随军参加三征麓川等战役,开拓领地、守土保民,维护了国家统一,守护了领土完整,镇守了祖国门户。在抗日战争中,积极组织各族群众参加战斗,积极筹备物资提供保障,抵御了外敌入侵,捍卫了国家主权。南甸各族人民在土司的统治下,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和睦相处。28代土司五百年的统治史,体现辽阔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这段历史,也是研究封建王朝对边疆治理史、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史的“活化石”。
一心向党 促进梁河和平解放
1949年腾冲和平解放后,滇西人民解放委员会发布《告土司民众书》,号召土司和各族人民团结和睦,争取解放,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动分子分裂祖国山河的罪恶阴谋。南甸土司龚绶通过与解放军代表充分讨论,认真学习解放政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了解解放区老百姓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坚定了跟党走的信心,接受解放军进驻,和平解放梁河。1950年5月初,人民解放军和梁河军政代表团进入梁河,成立各民族行政委员会,龚绶接受党的领导,出任梁河各民族行政委员会主任,后又选为保山专区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任。梁河解放后,龚绶先后任梁河县各族联合政府县长、保山专区各族人民联合政府委员,德宏州人民政府副州长、云南省政协第一届常委、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1951年11月,龚绶到北京开参加全国民族事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并到各地参观新中国的发展变化。1954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参加了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5月再次开会受到毛**接见,梁河县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教育,龚绶坚信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政策的优越性,这期间他在筹集军需粮款、团结生产、剿匪肃特、抗美援朝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为维护祖国统一、支持边疆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支持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和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它是研究新中国各项政策扎根边疆、建设新时代梁河篇章过程中发挥民族带头人作用的重要范本。
挖掘保护 赓续民族团结精神血脉
南甸宣抚司署是梁河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进景区代表,2018年被德宏州委命名为“德宏州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在开展创建活动中,充分利用景区人员集聚的优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贯穿各项工作的重点,全面营造民族团结氛围,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深挖创建素材,优化解说内容。南甸宣抚司署积极开展文物考究和论证,历史典型人物和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推敲,特别是把历史上民族带头人(土司)团结一致,保家卫国,积极拥护共产党领导的英勇事迹,贯穿于维护边疆稳定发展,民族团结根基中来讲解。南甸宣抚司署景区游客民族种类复杂,除接待当地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外,还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民族。据统计,自开展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以来,接待60000余人次。让游客在了解边疆历史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民族团结教育熏陶。根植地方文化,提升创建氛围。南甸宣抚司署充分利用景区民族文化优势,全面营造民族团结氛围。积极服务于各类民族活动,在每年世界博物馆日、世界非遗日、国家旅游日和泼水节、阿露窝罗节等少数民族节日实行免票优惠,与全县各族群众同乐共庆。定期诚邀民族民间艺术组织,如傣戏艺术团、洞经乐队等到景区进行原生态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展演,向国内外游客展示梁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修缮文物建筑,保护文化遗产。积极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为各民族营造安全、美观、舒适的参观环境。由于受自然因素影响,南甸宣抚司署建筑出现梁架糟朽、虫蛀、脱漆等问题。从2018年至2021年南甸宣抚司署实施了消防、白蚂蚁危害治理和文物修缮三个工程。工程实施完善了南甸宣抚司署消防设施,美化部分建筑外观,积极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以基地为课堂,深化团结教育。在讲解上,结合***总书记最新的讲话精神,讲好历史故事同时,充分彰显梁河各时期各民族爱党爱国,维护统一,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共接待全州各民族团结创建单位组织干部职工参观学习教育3000余人次。此外,南甸宣抚司署在对外开放中,对入园参观的各民族在尊重民族习俗的基础上,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规定,认真贯彻落实好“三个离不开”的精神,充分发挥南甸宣抚司署宣讲国家民族政策、新时代民族精神的阵地作用。
不忘历史,继往开来。***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今后,南甸宣抚司署将一如既往充分发挥宣传阵地作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旋律,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贯穿在各项工作中,为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民族文化、落实民族政策、研究民族历史发挥阵地作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材料【第四篇】
甘肃省现有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分别为:武威市“凉州会谈”旧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白银市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甘肃省法官学院、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省民委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总书记视察甘肃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按照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总要求,不断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基地管理体制
省民委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出台《甘肃省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制定《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命名办法》,明确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责任、申报命名程序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体化,精心打造省、市、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体系,新建一批集民族、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设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向教育基地倾斜支持,助推教育基地发展。
二、深化宣传教育,注重发挥基地作用
甘肃省民委坚持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氛围,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加强共建共享,开展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红军会宁会师旧址将少数民族群众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融进讲解内容,创编红色文艺节目。“凉州会谈”旧址管理处编写出版《凉州会谈》连环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凉州会谈事件。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引导参观者感悟红军长征艰苦奋战历史,聆听少数民族群众参与革命斗争故事。甘肃法官学院开设藏汉双语培训和民族团结进步专题讲座,培训少数民族地区政法干警,出版藏汉双语法律系列培训教材,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下乡”服务活动,向偏远牧区干部群众发放双语法律教材等读物。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抢险救援纪念馆积极主动与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签订共建协议,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示范点,形成“馆乡、馆校、馆警”长效共建模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
甘肃省民委特别注重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将教育基地作为中小学生参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的重要场所、青少年学生的“第二课堂”,构建多位一体教育平台。临夏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成立民族舞蹈兴趣班,编排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文艺节目,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研学旅行活动结合,设计精品研学线路,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增强各族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开展中华武术、中国书画、经典民乐进校园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军会宁会师旧址组织中小学生免费观看红色主题电影、体验红军长征路、开展红色诗词朗诵比赛等,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基地设施条件
在省民委指导下,各教育基地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完善教育基地设施条件。甘肃法官学院建成法制文化长廊,宣传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成立爱心帮扶小分队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爱心活动工作。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把复原旧址展示和展厅工作作为首要任务,修建完善了《回民地区守则》纪念碑、红色文化教育展厅等设施。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改建新馆,扩大展厅面积、更新设备设施,运用新技术保护和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