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例【汇编4篇】
【导言】此例“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范例【汇编4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第一篇】
回顾这九个多月的实习,说心里话,我感触很深。因为这次实习时间短,加之又是各个科室任务量最大最繁忙的时候,所以每到一个点我不仅要靠前辈的悉心指点和帮助,更要自己看着学着每一项工作的具体流程。最终在科班领导及班组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支持和鼓励下,我不仅大致掌握了邮政的业务知识,还能够协助我们的业务人员为用户服务,这使我觉得很充实也很满足。下面我将就我在各个专业局及科室实习的主要内容和情况进行以下汇报。
一、营业前台实习
营业前台是邮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我们邮政企业形象,体现我们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窗口。实习第一天,当我站在这里,我内心又激动又自豪,我很荣幸我职业生涯能站到这里。在邮政营业大厅的前台工作不仅接触的用户多,需要协调的事情也多,特别是在奥运会进行的重要时刻,每一项工作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的包裹收寄。我们的业务员不仅要详细的咨询用户的寄出地点,仔细查看用户要邮寄的物品,更要慎重的检验每一件物品。有时候检验过程太过仔细就会遭到一些用户的冷嘲热讽或者不满意,说我们邮政服务工作没有效率。每到这时候,我们的业务人员不是用微笑带过或者就用和蔼的口气告诉用户这样仔细的原因,得到用户的认可和接受。这样的态度,这样的素质,真的是很难得值得我这个新人学习的。
这次实习主要学习的是我们邮政传统业务的工作流程---函件业务,特快专递,包裹收寄。现在由于各个流程都有配合使用电脑终端,所以这几项业务的办理也变得比以往简单了。其中业务量最大的就是我们的ems,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普通信件。这让我觉得很自豪。因为就我所知道的,目前国内有很多和邮政ems竞争的快递公司:天天、中通、申通、宅急送等等,但是没有一个可以和邮政的ems相提并论。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邮政ems拥有很高的名气和声誉,被广大客户所认可。但是提到我们邮政的包裹,我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由于我们邮政禁忌的物品太多,检查太严格,使得很大一部分用户流失。这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小,但是对我们今后的业务发展影响是比较大的。在奥运这一特殊时期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是有必要的,但是从我们邮政局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挽救措施,使得邮政包裹重新做回国内的老大。
二、邮政通信营业厅实习
在建设路通信营业厅实习,刚开始我对这个网点具体是做什么的都不了解,由于我是新来的,在那儿的人又是比我大几岁的姐姐们,所以都很照顾我,不但给我进行了详细的业务介绍,还给我讲解了许多前台应该注意的问题。我了解到在通信前台不但要办理各种业务,还要听取客户的各种意见,解答客户的疑难问题,有时还要饱受客户各种不满的态度,甚至是粗鲁的言行。但这都是作为一名营业员需要去面对处理的,而且态度必须诚恳和蔼。这和邮政综合营业厅差不多。邮政的移动通信业务,主流三大业务为神州行、动感地带和全球通,外加一个集团网业务。光神州行最近更新就有四种套餐,为了能够流利地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营业员们必须对各种套餐业务了如指掌。由于实习的时间紧迫,我主要负责开户和收缴话费等一些简单的操作工作,对其他业务流程进行了一般的了解。短短的三天就被调离了岗位换其他地方实习了。虽然只有三天,但这三天也让我感受到了一名邮政工作者应有的热情。
三、储蓄前台实习
在储蓄前台实习后我的深刻体会是工作后每个人都必须要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正所谓做一行就要懂一行的行规。这一点我从实习单位同事那里深有体会。比如,有的业务办理需要身份证件,虽然客户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人,他们也会要求对方出示证件,而当对方有所微词时,他们也总是耐心的解释为什么必须得这么做。现在储蓄已经类似于服务行业,所以职员的工作态度问题尤为重要,这点我有亲身感受。在我实习快要结束时,基本业务流程我也算是掌握的差不多了,所以在空闲时师傅们让我上岗操作。没想到,看似简单的业务处理,当真正上岗时却有这么多的细节需要注意,敲打每个数字都要很小心谨慎,如果是不小心弄错了钱款,而又无法追回的话,那也必须由经办人负责赔偿。这使我认识到在真正的工作当中要求的是我们严谨和细致的工作态度,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所发展。我觉得到了实际工作中以后,学历并不显得最重要,主要看的是个人的业务能力和交际能力。任何工作,做得时间久了是谁都会做的,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更重要。因此,我体会到,如果将我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与更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使一个本科生具备较强的处理基本实务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实习的真正目的。
虽然我在每个前台呆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是我深深的体会
到作为一名合格的邮政营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营业员,是我们企业最普通、最平凡的岗位,但作为企业的最前沿,代表的却是我们邮政企业的整体形象。我们应该认真向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的营业人员学习。
四、计划财务科实习
在这五个多月里,我大多数时间在财务科实习。会计是我大学所学的专业也是我最喜欢的职业。由于去年见习期我在财务实习过,所以对财务的人和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这次真正的实习奠定的一定的基础,也为我能更顺利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在见习期我就对邮政使用的财务系统,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编制记账凭证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次实习由于情况特殊,在我实习时间不久师傅就休假了,把报刊、损益核算的任务都交给了我,对新人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但是机会和挑战总是并存的,考验的同时也是证明我自己能力的一次难得机会。工作时我认真审核每一张凭证的附件,制作收付转凭证;按月与网点核算报刊欠费;清理报刊欠费,做好欠费清缴工作;在每月月初做损益核算报表。努力使科长安排给我的工作做到最好。财务的工作是繁忙而又紧张的,在科长的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对邮政的财务工作已经基本掌握了一些,但仍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束缚着我,如对邮政各专业局的具体业务不熟悉;对一些问题上强调客观困难多,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新问题的解决,不能系统地考虑问题,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站的高度不够等,这都是我本人急需攻克的弱点。
五、函件局实习
函件是中国邮政的基础性也是核心业务,直接关系到整个邮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金昌函件局有七人组成:一名局长,一个经理,两个电脑制作,两个营销人员和一个核算员。在未到函件局实习之前我单纯的认为在电子通讯、电子商务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函件业务作为邮政的基础业务、核心业务也许会渐渐萎缩。但是到了函件局之后我对邮政函件的认知发生了改变: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各项通讯设备蓬勃发展的今天,函件作为社会传媒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就是国家邮政对函件局做出的新的定位——社会传媒业。为了响应国家局的号召,金昌函件局开发以及亟待开发的项目有很多。在我实习期就正是dm广告册招商最繁忙的时候。大家集思广益,为邮政dm广告册的制作献计献策。函件局的实习,让我看到了团队协作对大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于我没有营销和制作的经验,所以就只能帮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例如建立数据库。数据库是现代营销的重要的方式,有时是否达到营销的目的就看营销人员是否具有完善的数据库。不能盲目的营销但是也不能毫无目的的营销,所以要建立详细的数据库。反过来想想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也并不简单,我在为成功的营销打基础呢。
在函件局,大家为了共同的事业纷纷出力,献计献策,有这样的精神就不怕函件业务发展不起来,这也正是经济学表述的:11>2模式。这就是我在函件局的感受,它不仅让我对邮政事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也让我知道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发展,同时更让我知道了团队的重要性。
六、报刊局实习
报刊局,我的第一站是业务部,但是由于报刊大收订已经结束,也没有什么工作要我干,在了解了报刊收订的流程后,我就主动申请到报刊封发和邮件分发了。封发和分发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分进口和出口,只是工作的内容不一样。我此次实习的目的就是要了解邮政的基础业务,实习第一天就进入了工作状态,也能为各位前辈们分担点工作。在这的上班时间和其他部门不一样,三点钟上班来了在门口等邮车,等邮车一到我们就把金昌的邮包卸下来,卸的时候报刊邮件送到封发部和函件邮件送到分发部,卸完就可以回各部室分发了。封发部是将《报纸分发表》和《杂志分发表》按报刊代号录入电脑,然后在检索屏幕上录入报纸和杂志的代号和期发号,屏幕上就显示出要封发的报刊和杂志的名称和份数,同时在每个蜂巢箱上都会显示该段应该封发几份报纸和杂志。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可真是个经验活,当一个段要几百份报纸时数报纸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数数是我们在幼儿园里就会的,但是现在在这数数的快慢就决定着你工作的效率,我跟着师傅学数数和墩报纸。报纸来的时候首先要把它墩齐才能数,要不然数的数字就不准确,而且也不好数,就会影响封发的效率。我和师傅学了三天,只能说是知道了工作的流程,还没有熟练的掌握。在分发部也是一样,我了解了基本的工作流程以外还学会了扎邮包,打小就看父亲扎邮报是那么的熟练,自己扎起来还是学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熟练的。
在报刊局,我认真学习着每样工作,每样工作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平时觉得再简单的工作,到了这儿若想做到不出错似乎都不是那么简单,就连最小的数数和扎邮包,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工作真正干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容易,在师傅们的身上我学习到了无论做什么事,态度是第一位的,认真细致是做好事情的基础,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了报刊局工作人员的辛苦:他们往往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送报纸骑自行车不知不觉就是四五个小时,他们的工作力度是一般人所不能接受的,但是每个人、每一名职工都在认认真真的干着自己的工作并力争把它做好,报着不分错一份报刊和邮件的态度,用积极心态的面对每天的工作。
七、集邮公司实习
在集邮公司,经理让我在集邮门市部实习,集邮前台主要的工作就是日常取票和出售集邮票品。在我实习期,发行了一套石涛作品集,由于金昌只发行八十套,所以邮票销售的很紧俏,有些集邮用户买不到,就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都会耐心的给用户解释。在这我了解到每个集邮用户收藏邮票的习惯都不太一样,有的用户喜欢带邮票印刷厂厂名的;有的用户喜欢带有过桥邮票的;有的用户喜欢邮票上面带有印刷版号或者色标的,每次取票工作人员都教我按照集邮用户的要求给他们领取,满足他们的需求。票取好后打印取票清单,并帮助用户核对邮票。在工作中,我发现用户在领取邮票时,有的人会特意带本杂志或者大信封来夹放邮票,但是有的用户就将邮票随便卷在报纸里,且不说新印刷的报纸容易出现掉墨的情况,不小心会让油墨污染了邮票,就是眼看着也不安全,邮票很容易从报纸里面掉出来,有些住在邮局附近的用户来取邮票时甚至是空手而来的,取完邮票后,直接用手拿着就离开了邮局,更有甚者直接把邮票装进了衣服口袋里。为此,集邮的工作人员专门为客户准备了免费的集邮袋,充分体现了为客户服务的遵旨。
在我集邮公司我知道了什么是邮票、邮品、小型张、四方联和不粘贴等基本的集邮常识,学会了给客户取票,也知道了集邮公司充分为客户服务的遵旨,仅仅一个星期的实习也让我受益匪浅。
八、速递物流公司实习
在速递局实习的时间是7-8月,这也正是高考录取通知书下来,送递
通知书最繁忙的时候。这一时期是莘莘学子们十二年苦读期盼结果的时期,速递局充分考虑到各位家长和学生的心情特推出了高考通知书鲜花礼仪服务。通知书一到,我们先做逐一的登记,然后依据每位学生的联系电话,给他们打电话征求学生的意见如要我们专车送到,我们速递公司就会在当天把通知书送达,如若不需要我们送我们会在通知书到达的第二天送到学校,让学生自己去取。送达每个学校的通知书也要逐一的做好登记工作。很多时侯通知书需送达到偏远的农村地区,例如永昌六坝、龙首村等,路途遥远,需四五个小时才能送到。我和司机还有其他工作人员一大早就出发,大概中午才到,在村民家或者自己带午饭,简单的吃完后,再继续送通知书,到了晚上很晚才能到家。这两个月的时间,大概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我们本着不说苦不叫累的精神,认真的把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了。从工作开始直到结束,我们做到了“不误丢和误送一份通知书,保证及时送达每一个通知书”的工作宗旨。
在物流局实习已经是农资配送的收尾阶段了,我有幸能跟着马师傅去配送化肥。早晨十点多我们就开车出发,从双湾拉了五吨的金大地复合肥,又到永昌水源把化肥卸了,回到市局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一路上马师傅一言不发认真的开车,我只能看着沿途的戈壁渡过漫长的时间。有时候,马师傅也说他路途中遇到的事,有有趣的,但大多时候,他去配送的途中都是一个人开车走很长的路,没人说话,只有寂寞和漫天飞舞的沙尘相随。听他这么说,我心里一阵难受,原来在我心里,当邮局的司机很风光,但自从在物流局实习完后,我觉得自己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每个岗位都有每个岗位的职责,有它的特殊性。邮局司机的工作量比其他司机要大很多,因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开车配送,上班时间就是开着车跑来跑去,既费神又劳心。但据我所知,在如此大的工作量的情况下,我们局里的司机没有出过一次重大交通事故,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崇敬之情。
作为一个迈入社会的新人,也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要有吃苦的决心,和平的心态和不耻下问的精神。作为一个新人,平和的心态很重要,做事不要太过急功近利,要多学多问,不懂得要及时问师傅,领导和同事。表现得好别人都看得到,当然表现得不好别人眼里也不会融进沙子。要努力做到最好。
二、工作中要多看,多听,多观察,少讲话,不要说与工作无关的内容,多学习别人的艺术语言和办事方法。
三、除了工作具有责任心外,要善于经常做工作总结。每天坚持写工作日记,每周做一次工作总结。主要是记录,计划和总结错误。工作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工作要未雨绸缪,努力做到最好。
四、善于把握机会。如果上级把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或工作范围的事情交给自己做,一定不要抱怨并努力完成,因为这也许是上级对自己的能力考验也是一次展示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
五、坚持学习。不能只学习和会计有关的知识,还要学习邮政业务相关的知识。因为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内部的运作,还要靠外部的推动。要按经济规律和法律规定办事。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当我们把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了。这里我把“教育”改成了“知识”,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也许会被淘汰,但那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永远是我们掌握最新知识的法宝。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第二篇】
典型剖析
各方争议
观点制胜
(李 津/辑)
编者按: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和出口,是一个人从未成年向成年转折的阶段。高中课改是整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高中阶段的改革如果搞不好,课改就会走回头路,最终半途而废,前功尽弃。也正因此,高中阶段的课改比小学和初中阶段任务更艰巨,难度也更大,是整个新课改最顽固的堡垒。
随着高校扩招,高中阶段越来越呈现出高等教育预备的状态,围绕一张考卷打转,失却了独立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高中教育的扭曲和变形,关注血色高考和绿色高中,也许有一定启发。
对话背景
一位高中生在国旗下的演讲(摘录)
江成博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我想说一段材料:在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竟然有4个国家的创造力比我们还差!看来我们的想象力的确匮乏,然而这就是我们接受16年教育的结果。
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是否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父母的,或者说我们大家坐在教室里承受着变味的教育带给我们的痛苦为的是什么?仅仅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为了一纸文凭?再然后呢?为了一个好工作?为了有好多好多钱?难道这些就是我们用整个青春作为交易所换来的?这不是生活,这仅仅只是生存。然而可悲的是,我们之中有多少人即使付出了整个青春,也换不来这些庸俗的东西。
这就是我们的悲哀,因为没有理想,别人这样,我们也就这样;因为没有理想,我们沉默,我们屈服,我们麻木。
同学们,我想我们可以醒来了,问问你自己,你喜欢什么,你想从事什么,而不是父母让我们喜欢什么,父母让我们从事什么。
同学们,我并非排斥学习,而是希望我们大家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学习,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不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道理,然而有多少人不明白这个。
同学们,不要再去倾听枯燥乏味的说教,也别试图去补救无望的过失,别在愚昧庸俗的事上浪费生命,那些是我们这个时代病态的目标和虚假的理想,去过你美妙的生活吧,去做最好的自己!
我鼓起了勇气,私自改变了原来要说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思考。
(摘自“雅虎焦点关注”)
高中生那样的生活
记者/马多思
高二学生的母亲杨丽(化名)每天早上6点以前要喊儿子起床,为他准备好早饭,“6点20分一定得到学校了,超过6点半那就是迟到了”。一天里,她再度见到儿子,通常是晚上10点。
学校的夜课一直到9点40分下课。“回到家,洗漱一下,躺到床上一定是深夜11点。”法国思想家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引用过一份17世纪“巴黎少年犯监管所”规章:“犯人作息冬天从早上6点开始,夏天从早上5点开始。每天劳动9小时,学习2小时。作息日冬天晚上9点结束,夏天晚上8点结束。”
启东市汇龙中学的作息表与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江苏这个教育大省,启东市的升学率历来居于“排头兵”的位置,而汇龙中学则是仅次于启东中学的重点中学。一位家长称,多年来,启东市汇龙中学努力的目标是:争评四星级重点中学。崭新的校园里,隔三差五有省内各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前来参观学习。
江成博所在的高二年级一共有22个班级,每个班级有学生60名左右。考上这所学校已属不易,大部分学生为了方便上学,都在附近租了房子,父母则一起在出租屋内陪读。
从早上6点30分开始的早读课引领了这些高中生的一天,之后的时间周期在45分钟一节课和10分钟课间休息之间周而复始地循环,在学生眼中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上午4节课,一直到午饭时间。几乎和十多年前一样,“孩子们还是打着冲锋冲向食堂”。
不放心学校伙食的家长,会送午餐到校门口,没有父母照顾、又不喜欢食堂饭菜的孩子则出校门随便买个方便面对付了。因为每天中午,总有一张试卷在等着他们。
在完成试卷的前提下,学生被允许趴在课桌上睡上几十分钟,紧随而至的又是4节课,和午饭一样匆忙的晚饭,然后是4节夜课。这就是江成博所说的“机器人”生活。
哪怕是一天的假期都是奢侈。“每两周放一天,有考试的时候要一个月才能放假一天。清明前逢小高考,连续上了40天课,没有休息过一天。”
“作业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学校一直在收钱给学生买各种试卷,上个月刚刚交了275块钱,只说是买材料的。”杨丽很想让孩子多休息一会,“但是不安心啊,你让孩子休息着,别的孩子在课堂里学习啊,你总是害怕落后了。”
杨丽说话几乎带着哭腔:“我只想让孩子多休息一会,让学校考虑一下他们的健康。”小江留意到,全班60位同学中,只有3位同学眼睛是不戴眼镜的。
课程表上偶尔会有一两节体育活动课,“但很多时候是被取消的”。
“虽然已经是春天了,但孩子们闻不到花香,看不到绿色!”杨丽极为担忧:“我总觉得我们家孩子弱弱的,吹弹即破的样子。”
江成博试图挣脱教育“生产线”,他希望将来能学心理学:“我想知道人们想什么,知道怎么和人沟通。”
他是个球迷,为西班牙的球队欢呼。虽然戴着深度近视的眼镜,他还爱打网球,“但是,时间太少了”。
上一次放假,是小高考之后的清明节。“我和爸爸去农村种树,爸爸身体不好,我一个人种的,还搬木头,好重啊!手臂疼了一整天。”江成博的父母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做生意,“他们很辛苦。”江成博觉得自己喜欢干些体力活,远远胜于在校读书。
江成博打算出国读书,“但也要等苦逼的高中完成,又或许应该移民,这样自己将来的孩子也不会这么苦”。但是他还是听从父亲的劝说:“学点有用的,回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在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9月公布的“五严”规定中,有一条颇为细致的规定:
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坚持“健康第一”,切实保证师生法定休息权利。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在校集中学习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不得组织非住校学生上晚自习,住校生晚自习每天不超过2课时,并严禁用来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小学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学生每天书面家庭作业分别控制在1小时、小时和2小时以内。中小学生每天在校体育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别不少于10小时、9小时和8小时。严禁中小学组织任何年级学生在节假日(含双休日和寒暑假)集体上课,或以补差、提优等形式变相组织集体上课。
在这些高中生的生活面前,这些规定显得苍白无力。
江成博有个愿望,他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够改变这些现状,“哪怕救不了我们这一代,也能拯救下一代甚至几代人”。他的愿望得到了父亲的倾力支持,他再一次鼓起了勇气。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典型剖析
高中教育何去何从
记者/翟晋玉
高中生“起义了”
江成博并不是一个捣乱分子,恰恰相反,在不少老师眼中,他是一名成绩不错、落落大方,还热衷参与社会活动的好学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学生,对当前的应试教育举起了批判的大旗。
再往前推,2010年,同样是高中生的湖南益阳六中学生在红网上发出反补课倡议书,并号召全国学校成立“中国反补课学生联盟”。他们在倡议书中写道,“我们不得不在学校这所文明的‘监狱’里接受更多的煎熬!……我们渴望快乐地去打一场篮球比赛!渴望能够每天多睡上那么一点点时间!渴望能够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不要让我们脆弱的身体接受如此超负荷的工作……”
面对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多的高中生不堪忍受,开始觉醒并“揭竿而起”,公开反对和批判应试教育体制。
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像陈胜、吴广一样起义了”,作为教育者,我们还能继续无动于衷?
迷失的高中教育
事实上,政府对于应试教育并非毫无作为。早在2008,山东省就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办学禁止补课的措施,此后,河南等省市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湖南省2010年曾下发“最严格”节假日补课禁令,规定违规补课要追究责任人行政责任。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一些地方,这些禁令不过是一张废纸。调查发现,湖南湘潭多家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补课。“可以说没有哪个学校不补课”。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高中补课现象,很多高中的“成绩”仍然是靠拼时间拼汗水,靠加班加点和题海战术取得的。一些高中甚至推行“军事化管理”,把学校办成了兵营。
面对高中教育的困境和尴尬,我们必须彻底反思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我们花费了如此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终到底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
如果我们的高中教育只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那么考试又是为了什么?仅仅是升学?那么升学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再往下问,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个众所周知的放羊娃的循环式人生哲学。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原初的目标。
“我们的高中教育太盲目了。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只是盲目地跟风随大流。如果只顾埋头拉车而不抬起头来看看远方的路,那么可能只是在原地打转,甚至南辕北辙,离我们原来的目的地愈来愈远。”一位教育界人士如此说。
(摘自《中国教师报》)
各方争议
普通高中教育何处去
记者/杨佳青
高中教育需要“涅槃”
前段时间发生了“高中吊瓶班”事件,也出现了高中女生为考试延迟经期而吃避孕药导致乳腺癌的惨剧。上海市金山区副区长贾炜一直在思考这些事:“即使这样的学生能考进大学,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多么沉重!有位高中校长对我说,‘不看分数今天就死,只看分数明天就死’。好像现在高中教育非‘死’不可。我们能够‘凤凰涅槃’吗?”
这是教育界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附中校长王殿军教授专门作了一番调查,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告诉他:“你们能不能不让孩子考那么高的分数?在我带的硕士生、博士生里,高分优秀生比较少,反倒是分数没那么高的学生做事情非常有激情,对学科也有持续的兴趣,很谦虚,而且容易出成果。”
王殿军说:“如果不考虑大学需要什么样的好学生,什么样的学生在大学发展得更好,那么高中教育很难做到一定的高度。”
诚如《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所言:“与基础教育领域其他学段相比,高中改革与发展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面临的问题更为多样,社会上对一系列教育热点问题的看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高中教育有关。高中教育改革是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
定位,定位,还是定位
那么,中国普通高中教育该往何处去?
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曾在《中国教育报》刊发过两篇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新定位的文章,提出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成了高等教育的准备和预备。本次研讨会上,他提出中国的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二次转型,即从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向大众化的预备性教育迈进。
中国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霍益萍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普通高中的定位应该是“基础+选择”。她认为,中国的普通高中正在面临第一次转型,即从精英化的预备性教育向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转化,尚未开始第二次转型。
“合力+梦想”助高中突围
高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说,高中定位需要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设计。
但高中的问题绝不是高中可以解决的。霍益萍说,从社会层面讲,独生子女政策、城乡二元结构、家庭收入悬殊等,构成了对高中发展非常不利的外部环境。从教育层面讲,不利因素包括:一是高中与大学、职场的衔接等方面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二是很多地方政府把高考当做政绩;三是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学校构成很多阻碍的因素;四是资源瓶颈,美国有很多可以供高中生选择课程的网站,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教师素质堪忧,面临这样的转型,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能胜任。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局长毛杰说,高中教育面临四大问题,一是观念的顽固性,二是评价的单一性,三是课程的同质化,四是教师的局限性。
破解这一困局,需多方合力。霍益萍说:“高中改革需要各方合力突围才能成功。”
庆幸的是,我们已经行走在路上。
毛杰说:“从微观层面上,我们可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进社会资源,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从中观层面上,区域教育中一定要纳入多元评价体系,给学校和校长松绑,丰富对教师的评价。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应该改革高考制度,使评价体系更加多元化。”
然而,撼动其中任何一个制约因素,任务都是艰巨而漫长的。普通高中教育改革非一日之功,任重道远。
谢维和说:“教育有很多困难,但教育工作者必须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哪怕前面困难重重,有的甚至明知不可为,但是不管是出于个人努力,还是出于一种职业良心,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摘自“中国新闻网”)
“高考天问”背后的反思
熊丙奇
今年高考之后,一段名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网友们纷纷吐槽,抨击高考制度。
“高考天问”中抨击的高考制度问题,其实,早在10多年前,就一直在被舆论批评。一个比较奇特的景观是,对于高考制度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可是,谈到要改革这样的制度时,同样是这群人,又站出来厉声说:这是最不坏的制度!就是没有人性,也比没有公平好!
真正的“高考天问”是:为什么问题如此明显的高考制度,大家却一直将其维护到现在?对此,网友们的解释是,按照高考考场分数高低录取学生,是当下相对来说公平的制度,如果不按分数高低录取学生,仅存的一点公平也没有了。既然如此,那么,还要埋怨应试教育制度干什么?——这不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取高分吗?吐槽高考没人性有什么意思?大家12年的努力,不就是这一次高考吗?另外,凭什么就认为改革高考制度,就会更不公平?针对不公平,难道不可以进一步设计维护公平的机制?
依照网友们的逻辑,“高考天问”,将一直问下去,在发问时,大家大义凛然,而在求解时,大家马上变为另外的模样:这样的制度,还要怎么改?可以说,正是这种群体的无意识,让高考制度走到了今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我从来不认为眼下的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这最多只是分数公平,而不是能力公平和素质公平;也不认为推行自主招生制度,就会让高考升学变得更不公平,让仅有的一丝公平都不存在了。
什么是公平?在我看来,公平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和权利的博弈。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是没有多少权利的,一名考生只能一年参加一次集中考试,再以这一次考试去填报志愿,在录取中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考生没有选择考试、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这就是当下高考中,加分腐败、冒名顶替、机动指标、“点招”等乱象层出不穷的原因,总体而言,高考制度的操作,完全由行政机构主导,因此,公示成为走过场;阳光高考,也只是宣传语而已。
基于这种情况,网友们很担心如果推行高校的自主招生,会使潜规则更疯狂。但他们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高校自主招生的本质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实行真正的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将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而拥有了选择权之后,考生,也就是受教育者,也就拥有了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当受教育者有了上述权利,教育和学校也就从选择学生,变为被学生选择,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中,学校将不得不重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因此,招生必须逐渐走向透明,大学将改变自己的办学思维,在乎自己的声誉。大家如果对高考制度有意见,同时希望改革能不破坏公平,就必须不遗余力争取教育和学校选择权,推进这样的改革实现。
很多网友不愿意分析这背后的逻辑,而一味认为自主招生改革,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这种想法,正中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下怀。近年来,我国高校推行的号称自主招生的改革,根本不是自主招生,因为依照其操作,考生的选择权没有丝毫增加,最终只能获得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事实上,我国所有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是以一名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为前提设计的——这样的自主招生,当然引起大家对自主招生改革的疑虑。从这样的疑虑出发,很多网友呼吁: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这样的考试格局,就如全国只开一家加油公司一样?谁最高兴?谁的权力最大?如果真这样,“高考天问”,将发展为“高考宇宙问”了。
只有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才能求解“高考天问”。对此,也有网友泼冷水:在中国,真能实现一名考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吗?这现实吗?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紧缺呢!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世界第一,在校生达到3100多万,一些高校由于生源问题已经面临破产,如果还说紧缺,只是给不改革找借口罢了;至于从只拿一张录取通知书到可拿多张录取通知书,大家都不愿意,可见大家并不准备争取自身的正常权利。如此,我们只能一边感慨某个中国牛学生可拿到国外10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自己却坐在电脑面前咆哮天问了。
(摘自作者博客)
观点制胜
尊重生命 绿色升学
李炳亭
教育,原本有更幸福的行走方式。
但是,幸福之于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则成了一种奢望。“时间+汗水”的“血拼”方式让今天的高中教育严重异化,让高考被妖魔化。在升学数字持续攀升的背后,是被扼杀的原本应倍加呵护的生命。
今天的高中教育,或许走得太急切,太功利,以至于迷失了教育的方向,忘记了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当教育开始疏离“人”越来越远时,便没了“体温”和“脉动”。
我们认为,教育应该呵护孩子自主发展。教育需要真正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从学生出发,认识学生,研究基于人的天性、权益、尊严、兴趣等。教育,不仅仅需要赢得分数,赢得升学率,更要赢得学生的身体、生活和精神成长,赢得生命的独立和发展。
我们认为,高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末端,是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关键阶段,高中不能成为课改的最后障碍,不能沦为应试的奴隶。课改,是国家意志,是社会需要,是时代呼唤,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教育人的良知选择。课改再不能绕着高中走,高中再不能绕着课改走。今天的高中教育要敢于走出盲区,触动雷区,走进深水区,用行动改变现状,用改革书写希望。
为此,我们共同倡议:发起成立一个基于共同愿景和共同价值观的协作组织——“中国绿色高中共同体”,旨在集结更多有教育理想和改革动力的同道者,“课改聚义,搂抱发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长”,让高中教育从“血色”走向“绿色”,让“绿色”重新定义高中教育的发展方式,建立学生的绿色动力体系,营造绿色的教育环境,实现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和绿色升学。
绿色高中,不是标新,而是回归。绿色,意味着生态、低碳、环保、生命,让教育真正回归常识,尊重常识,促进“新学校、新教师”的成长,用“新课堂”为“新学校”注入新希望,从而催生“新学生”的发展。
我们基于这样的共识:教育即“人学”,富有人性,以人为本,尊重生命;
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学校管理不是控制、囚禁、驯化,而是激励、唤醒、点燃,学校要有完整的课程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教学要敢于变“教中心”为“学中心”,教要围绕学、服务学、促进学;
学生是“第一”教学资源,要敢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
好学生要身心健康,要富有担当精神,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
教师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二传手”,他应该是一位专业发展者、学校生态的建构者、学习和生长的开发者和理想信念的播种者;
好课堂是一个生命场,它应尽可能抵达这种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我们共同呼吁:更多的高中校长能够投身到课改中来,把学生学业性质量、发展性质量和生命性质量提升的途径与方法,锁定在高效课堂,在自己的领地里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解放教育。教育不能被名利绑架,教育不仅仅要满足家长需求,更要基于人性,符合规律,服务于国家,造福于人类。
我们共同承诺:不把教育的问题归咎于体制,甚至一味地抱怨体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体制”,积极转变观念,用行动改变自己;不抢生源、不挖“名师”,善待每一名师生,维护教育公平;拒绝虚假课改,崇尚学生主体和自然成长,准许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让学校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从法治走向自治。
我们共同坚信:高中教育的春天就掌握在我们每个高中教育者的手中;行动是最高纲领,行动的意义永远大于“坐而论道”,改革只有下水,才知道水有多深,只有走在路上,才知道路有多远。只有每一位有良知和责任感的高中教育者都行动起来,高中教育才会变得美好,才会真正绽放生命的绿色。
李炳亭:现任《中国教师报》总编助理、编辑部主任。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第三篇】
关键词:配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158-01
孩子入学以后,家长还要担负教育子女的责任,要和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主动配合,统一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这是培养孩子做人成才的重要途径。
目前家长教育孩子存在一些问题。有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入学以后,便产生了“松口气”的思想,片面认为孩子入学以后,就是学校老师的事了,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全部推给学校,只负责衣食住行。有的家长认为,如果需要配合的话,也只是在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全面发展情况很少过问。这些思想和做法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家长该怎么做才能保持教育的全面性呢?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育力度
孩子入学以后,虽然每天要在学校学习、生活五六个小时,但是在家里生活的时间更长,每天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实在父母身边度过的。父母是与子女交往最亲密的人,所以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德、智、体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家长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无不直接影响着和教育着孩子。这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形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能力、兴趣爱好、对文化学习的态度等,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学习的态度。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对孩子的卫生保健、身体发育等负有重要责任。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家长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总之,家长对孩子身心诸方面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由于家长的素质、思想和教育能力不同,究竟如何教育子女,用什么指导思想教育孩子,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养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家长教育与学校的教育思想统一,要求一致,就会有力地强化学校的教育,巩固学校教育成果,使学校教育发挥更大作用。如果家庭教育学校的教育思想不统一,要求不一致,那么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就会互相抵触,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且会大大削弱学校教育的作用。不仅如此,如果学校教育是一套,家庭教育是另一套,久而久之孩子无所适从,就会形成不良的品德。
孩子在校期间,每天有老师上课,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这段时间内家长是不用管教的。但是从总体上看,孩子上了学,家长的教育负担并没有因此而减轻。因为孩子年龄增长,活动范围扩大,接触的人多了,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渠道多了,而他们分辨是非善恶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又比较差,所以对社会上好的、坏的、积极地、消极的影响,往往分辨不清。这就要求家庭教育对社会环境中积极因素加以利用、对消极因素加以克制。孩子入学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文化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学习负担日渐加重,这也会使他们出现很多思想问题。这一切都需要家长继续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家长的责任一点也没有减轻。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
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孩子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同父母朝夕相处。出于对孩子信赖,孩子在家长面前隐蔽性较少,往往表现出自然的天性,优点表现的充分,缺点也暴漏的充分。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性特征及优点、缺点、长处、短处也要讲。家长除向老师提供孩子的家庭情况外,还要向老师了解孩子的学校表现,只有这样,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才能有针对性。
家长学校交流情况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全面了解,向学校和老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与此同时,家长要尽量多地虚心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意见。教师每天和学生在一起生活,给他们上课,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他们也很了解学生。而且学校老师一般是专门师范院校毕业的,具有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能力,他们有责任有能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所以家长应虚心听取给与的具体指导。这样就可以做到家庭和学校教育一致,两股力量凝成一股绳,能够大大增强教育力度,体改教育效果。
三、家长与学校配合应注意方式
凡是对子女关心的家长,都盼望了解孩子在校的种种表现,以便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
校访是指家长亲自到孩子所在学校找老师面谈,这是掌握孩子在校的一种可靠方法。面谈内容主要是征求老师对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和要求,直接取得孩子在校行为的第一手资料。有些家长因工作特殊,生产繁忙,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及时到校了解孩子的情况,也可采用通信的方式与学校联系。
学校每学期都要给学生填发一次成绩手册(或家长通知书),其主要填写内容是考试成绩、操行评语、行为规范(思想品德)等级等等。家长要认真阅读手册,这样可以基本了解学生一学期内在校的思想表现和学习情况。手册中还有家长意见栏,要求家长认真填写对学校的意见、建议和学生在假期在家的情况等。家长要重视这一栏目,切记填写笼统,写客套话和不切合实际。
家长要欢迎教师家访。教师对学生的家访一般是有目的的,对于家长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是获取孩子在校信息的最有效途径,所以作为家长要诚恳征求教师的意见。家长也应全面的毫无保留地介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孩子在家中的种种表现,共同商讨制定出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可行方案,以及近期能达到的目标。
家长会(或家长座谈会)通常由学校组织,分班召开。家长会一般由班主任介绍本班学生学习表现情况,提出教育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征求家长对学校和班级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介绍家庭教育经验等。家长会是学校和家长密切联系、相互沟通的桥梁。通过家长会,家长可以了解到学校和班级的情况,学校可以听到家长的意见和要求,以便双方互相配合。家长还可以和其它家长学习到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做法,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应以关心学校工作,对孩子成长负责的精神积极参加家长座谈会。
通知书的家长意见怎么写【第四篇】
我们的大学太庸俗
钱学森先生晚年卧病在床,表达了“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忧虑,这就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可以为此问题提供佐证的是:在英国QS公司公布的亚洲高校排行榜中,举全国之力兴办的北大、清华多次无缘进入前十名;国家最高科技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这是一道令我们的大学校长十分尴尬的命题。
欲破解这样的命题,似乎还得从1952年的院系调整说起:那次以苏联教育体系为蓝本的调整,确实为建设上的大干快上培养了一批技术专才,但却没有解决好高等教育短期与长期发展的关系,伤害了综合性大学的文化传统和内涵。
与之相反,美国的各大名校诸如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多以文史哲专业为重,无一单偏理工。说到麻省理工大学,国人一定以为是单一的理工大学,可事实并非如此。它共有58个专业,除24个属数理化外,其余34个是文史哲专业。同时美国大学制度还规定,一二年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须修满数理化文史哲各科课程,才可进入专业学习。更有很多院校要求,以理工为主专业的学生,必须兼学一个文史哲副专业,方允许毕业。因为美国大学管理者认为,胸无人文理想,很难成为杰出的科技人才。
据一份美国大学的学习评估(CLA)报告称,美国大学校长要求学生毕业后应具有如下能力:第一,批判性思维;第二,复杂的推理能力;第三,优秀的书面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虽然也可通过数理化课程进行这样的训练,但如果离开严格的文史哲课程学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会是很难的事情。(摘自刘明泉“‘钱学森之问’试解”)
编者:杰出人才的培养,良好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至关重要。但是真正的杰出人才很少是在学校里造就和完成的,而是走出校门以后在社会条件和工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适宜的社会条件、良好的工作环境乃至人才选拔的标准对杰出人才的脱颖而出至关重要。造就大批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改革发展提出的一个时代任务,学校应该致力于为未来杰出人才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社会也应该为杰出人才的涌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和机制。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教育要与社会携起手来,发挥合力,不能割裂开来,只让教育唱独角戏。我体会,钱老的问题,既是提给教育界的,更是提给整个社会的。解答钱老的问题,教育界要反思,整个社会也应反思。社会公众不能将钱老的问题当成是攻击教育现状的长矛。
我们的词典太不“生活”
常萍女士去菜市场买菜,问摊主:“这菜多少钱一斤?”摊主未及回答,过来一位学者模样的人,严肃地说:“对不起公民,您刚才说的那个话违法了!按照我国政府规定的法定计量单位,您问价时不能问这菜多少钱一斤,那是违法的,应该问这菜每500克多少钱才合法!”说完,见常女士和摊主都愣在那里,长叹一声,摇摇头,走了。想做生意的摊主较快醒过味儿来,啐了一口,说:“甭搭理他,这菜五毛二一斤!”不料那学者模样的尚未走远,听见了,又折回来,谆谆教导说:“这位卖菜的公民,您应该说这菜每500克售价人民币零点五二元才合法!”
后来?后来常萍还是花两毛六买了半斤菜。
当然,任何事都一分为二。您打开电视,看中央台,正好是一广告,里面一个洋装笔挺的歌星或影星张嘴就唱:“Everybody一起来!”您倒是可能会想,怎么没人管管这种事?还有一位超女,唱过一首歌,里面有TMD,听众说她嘴上不干净,她说我这个TMD不是你那个TMD,你那个是骂人,我这个是“甜蜜的”。人民群众的语言异常丰富也相当驳杂,词典的功能,应该是对这种丰富性的及时跟进,和对这种驳杂性的筛选。但是从本质上说,不是这种筛选“规范”语言的发展变化,而是要有后者来对前者进行检验。(摘自陈冲“《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NBA’”)
编者:《现代汉语词典》作为我国的“母典”,一直都是语言学习的标准,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对于民间的说法和不规范的词语从不涉及,这一点使“现汉”并不能很好的指导生活之用。
我认为我们要保持一个宽容的态度,只有这样,汉语才更有活力,一味排斥,反不利于汉语的发展。词典的作用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去运用或掌握语言。对于一个成熟的语言其实不应拒绝外来词,应该有选择的吸收。从语言的简明原则看,如果用字母比用中文更清晰,用字母又何妨。我个人觉得,语言还是为人们服务的,而不是放在词典中让人观摩的。
我们的人生太单薄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如下段子:“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文凭一张纸,奋斗一辈子;婚姻一张纸,折腾一辈子;做官一张纸,争斗一辈子;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病例一张纸,痛苦一辈子;悼词一张纸,了解一辈子。”其实,这张纸那张纸,基本都是信。书信之于人生,如影随形。即便当下,写信的人很少了,但人生有信,书信人生,很难改变。
“出生一张纸”。出生先从父母说起。父母要领结婚证,先要单位(或街道办)开具介绍信。办婚礼,四处撒喜帖,喜帖也是信。产房门前传喜讯——生了。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一封信——口信,宣告自己的诞生,告诉等在产房外的亲人:“我来了!”从此,出满月、过百岁、庆生日,免不了红包与贺仪——也是信(物信)。
“文凭一张纸”。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入学要有录取通知书,毕业会发文凭。期间,有并要写请假条,有事常常写便条。入团、入党要写志愿书。男女同学间免不了传纸条。离家就学,要竹报平安;要钱要物,常写“见字如面”。出国留学,要填申请表,要出具推荐书、担保书、学历证书、财产公证书。在国外,“电邮”快递太虚拟,家长看多心起腻。电话太贵难尽兴,还靠双鲤相问讯。毕业要写就职信、应聘书,请老师写封推荐信。学校分配要发派遣书。就业要签合同书,跳槽要写辞职信。
“婚姻一张纸”。搞对象离不开写情书,时不时还要送玫瑰(物信)。结婚登记写婚书,婚前财产要写公证书,买房要签协议书。“折腾”下去,好说好散,有离婚协议书;否则,上法院,免不了要写起诉状、上述书、申诉状、答辩书。法院要出调解书,调解不成要写判决书。
“做官一张纸”。先有任命通知书。日常工作势必要和公函、便函打交道,离不开计划、总结、请示、报告、意见、批复、通知、决定,交涉信、答复信。在企业,另有计划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担保书、合同书,招商信、订购信、发货信、催货信、催款信、还款信。做出成绩,会得到奖状、嘉奖令。犯了错误,要写检讨书;错误严重,会收到处分通知书。
“金钱一张纸”。工资有工资表,上税有纳税单。借贷有担保书,捐赠有捐赠证书。纳税大户会获表扬信,受赠人常有感谢信。钱多钱少,量入为出,“辛苦一辈子”,享受一辈子。怕的是见钱眼开,利令智昏,违法违纪,巧取豪夺,金银财宝恨无多,待到多时命“悬”了。于是,双规通知、免职决定、开除书、逮捕令、起诉书、辩护书、判决书、上诉书,也许还有悔过书。
“病例一张纸”。为生活,为事业,为朋友,为子孙,不知苦,不知累,年老体衰,或积劳成疾,终有一日,病床歇息。于是,检查报告、诊断书,手术要签保证书。病情严重,医院要下病危通知书。思前想后,安排后事,会写遗书。
“悼词一张纸”。人死了要发讣告。亲朋好友、同志领导,要发唁言、写唁函。遗体告别仪式上,领导要致悼词或单位发生平。花圈、花篮,挽词、挽职全是信。
名曰“几张纸”,实则纸一张,即:人生一张纸,书信一辈子。从小到老,士农工商,东西南北,与人交往,离不开告知信、慰问信、结好信,请托信、请求信、允诺信,申谢信、婉辞信、致歉信。朋友喜结连理或事业有成,要写祝贺信;师长前辈过生日,要写祝寿信。亲朋故旧,家有丧事要写吊唁信、安慰信。给父母要写禀陈信、请安信、问候信,给子女要写告诫信、劝勉信、嘱咐信。事关重大、内容较多,要上万言书。受了委屈要写申诉信、上告信。发现问题要写检举信,有时不得不写匿名信。向人讨教,要写请教信;别人讨教,要写答复信。有钱了,被人盯上或许会收到敲诈信、恐吓信。向人告借,要写“乞米帖”。过节送贺卡,拜年有拜年封,平时用明信片看看,一辈子都离不开信。(摘自仇润喜“书信人生”)
编者:“人生一张纸”,这一张张纸道尽了人生的一切。人生如同一张纸,一张轻飘飘的纸,却又是如此沉甸甸的,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以一张纸来论英雄、定成败、划荣辱。为了这张纸,人们奋斗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折腾了一辈子。
我们的人生似乎都或多或少地被这样的一张张纸所束缚,所羁绊,总是在聪明与糊涂中、痛苦与无奈中轮回,总是难以跳出这一张张纸所形成的“围城”,让我们感到生活的艰辛和身心的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