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实用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疫情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实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疫情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第一篇】
敬爱的党组织:
在大家喜迎20**年,张灯结彩的时候,迎来的不是过年的欢声笑语,而是冠状肺炎病毒的蔓延。触目惊心的数字与日俱增,四千、五千、一万,每增一点都牵动着国人的心。子庚鼠年,这个不同以往的除夕,整片华夏大地,被疫情点亮。可就是在这样的灾情面前,有一群伟大的人们为祖国冲锋陷阵,站在灾情的第一线,守护着养育自己的祖国母亲。他们就是中国共产党。
无论是拼搏在前线的医生,警察,还是在社区治安的志愿者,他们都有着中国共产党的头衔,他们也是为人子女,也是孩子的爸妈,也有着自己放不下的牵挂,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的背起行囊,做最美的逆行者,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亿万同胞筑起防护的堡垒。
除夕,本是万家团圆的日子,而他们为了老百姓在这个特殊时刻过个好年,仍然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与病魔做着抗争。一个多月的时间,XXX几乎半个城市沦陷在新型病毒当中,这个牵动着亿万人民心的城市却依然坚强着,不同地区的医院内,不断有医护人员奔赴XXX,他们主动请缨,支援XXX,只是想为XXX,为祖国争取多一点的时间,而当人们为其他们的姓名时,总是有这么一个回答,我是中国共产党。
记得有人采访到一个医生时,他说,我自从加入共产党,我就一直有这个使命在,祖国培育我多年,我不能辜负我的祖国!一个党员一面旗帜,是庄严而又神圣的。作为共产党员,在进行入党宣誓的那一刻,在说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那一刻,我们心里就牢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在人民有困难的时候做共产党人该做的事。
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就冲在第一线,这次冠状肺炎,又毅然决然的奔赴XXX;83岁李兰娟院士,多次抗击病毒,此次有带队去往XXX,每天的睡眠不超过三个小时。XXXXXX肺科医院ICU主任胡明,在接到自己的同行知己感染时泣不成声,但随后又擦干眼泪转身走进病房继续治疗病人,他说,就算他倒下了,病人也必须得救。无论是老一辈的共产党还是新一批共产党员,他们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我是党员,我先上”即是使命,也是责任。
而我,作为一名大学生共产党员,虽然不能奔赴前线,但我也将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防疫工作做好基础,带头做好学校、家庭疫情防控准备,协调好学校、学院的疫情工作。在此,我庄严承诺:
一、严守纪律,服从组织
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在打赢疫情阻击战中发挥积极作用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身而出、英勇奋斗、扎实工作。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更应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将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检验石,全力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二、了解疫情,做好准备
及时了解疫情发展,认真学习好防护疫情的准备工作,并监督好自己身边的人,积极做好党支部、班集体中学生思想工作,避免恐慌心理,教育引导身边亲友同学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疫情防控,仔细辨别核实网络信息,坚决抵制谣言散布。
三、以身作则,勇敢担当
从自身做起,做好防护准备工作,尽量不出门,出门一定戴好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勤通风等。并与学校即使取得联系,保持沟通,配合学院做好健康状况报告,如实反映问题的情况,特别是要及时报告确诊、疑似或隔离观察情况。主动担当,协助学校、老师做好疫情防控的辅助工作。
作为一名大三共产党员,我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庄严宣誓,要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准备。我会把疫情防控作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具体实践,在防控疫情斗争中砥砺政治品格、彰显使命担当。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一定会在这场战争中取得圆满的胜利。在春天百花盛开之际,便是我们拥抱世界之时!
疫情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第二篇】
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不足
人们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
民众普遍存在担忧情绪,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情绪
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官方媒体信任度高于民间渠道
民众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
多数民众能够认识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多数人不存在过度防范行为
社会心态是在不同个人心理交汇、融合、相互影响、交互感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但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社会心态就像一个无形的能量场,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相应地,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疫情防控来说,积极社会心态至关重要。为了解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春节前开始进行社会心态的持续调查。此次社会心态调查的内容包括:疫情认知、疫情下的情绪、疫情中个体需要的满足、人们在疫情中表现出的价值理念、疫情防控行为等方面。
本次调查使用在线调查平台“问卷宝”进行,调查进行的时间为除夕和春节(2020年1月24日-25日)两天,共回收11055份有效成人问卷,其中男性3811人,占%,女性7244人,占%。受访者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岁。调查对象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疫情关注与风险认知
1.疫情关注与重视程度
民众对疫情关注度高,长时间关注相关新闻。在此次调查中,%的民众都表示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其中%的人表示非常关注,仅有%的民众表示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疫情。%的民众每天会有1-2个小时左右关注疫情相关信息,%的民众每天会用3-4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关注疫情。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调查对象,关注程度会越强。初中毕业及以下学历的调查对象有%对疫情非常关注,高中毕业的调查对象有%非常关注,%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调查对象非常关注疫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则分别有%和%的人非常关注。中等收入及以下的调查对象有七成多的人表示非常关注,而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的调查对象分别有%和%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此外,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民众关注度高于其他地区的受访者,%的人表示非常关注(其他省市%)。
民众对疫情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民众认为周围人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疫情,有超过三成的民众感觉周围人对疫情并不重视(见图1)。另有共计%的人表示其所在地公共场所很少或没有人戴口罩。
与其他地方的居民相比,湖北省居民感知到周围人的重视程度明显更强,%的人都表示周围人对新型冠状病毒非常重视,而其他城市只有%感觉如此。%的湖北居民表示公共场所人们几乎都戴口罩,而其他省市调查对象只有%的选择比例。
民众对疫情关注的时间较早,但开始重视的时间较晚(见图2)。从事件发生的节点看,%民众在2019年12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27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只有%的人给予了重视。2020年1月11日武汉卫健委通报出现首例死亡病例的时候,有%的人开始关注,这时有%的人开始重视起来。随着疫情的发展,在2020年1月19日和1月20日,深圳市和北京市相继出现感染病例之后,%的民众由此开始关注,%的人开始真正重视这次疫情。2020年1月20日晚,钟南山肯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有医务人员感染,%的人这时开始关注疫情,%的人由此开始重视疫情。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在2020年1月11日和这之前就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的人是在2020年1月19日之后,有了异地传染性病例和专家论断之后,才给予重视。
年龄较大的调查对象开始重视的时间相对较早。50后、60后群体中%的人都是在2020年1月11日和这之前开始重视,同一时间段,其他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予重视的比例为:70后有%,80后有%,90后有%,00后有%。
疫情严重的湖北省居民开始重视的时间相对较早,%的人在2020年1月11日和之前开始重视(全国为%),但大部分人(%)是在2020年1月19日之后才开始重视(全国%)。
2.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认知
对疫情风险的认知包含几个方面,一是风险与自己的距离,包括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自己社区出现感染者的可能性,以及这个病毒感染后的危害性,也就是治愈的可能性;二是疫情环境下的安全感;三是与以往经历参照下的危险性,也就是与2003年SARS相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性。
民众认为疫情扩散到自己社区的可能性较高,自己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可能(%)或非常有可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少部分人认为疫情不太可能(%)或不可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率比较低,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不太可能(%)或完全不可能(%),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可能(23%)或非常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对于感染风险的认知在不同人群中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湖北省调查对象中%的人认为疫情非常可能扩散至自己所在社区,而其他地区只有%。湖北省有共计%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而其他地区只有%。
民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治愈性比较乐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七成多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或非常大(%),%的人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仅有少数人(%)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可能性的感知上,不同人群中也存在一定地区和年龄上的差异。疫情较严重的湖北省受访者对治愈可能性的评估相对较低,共%的人认为能治愈,其中%认为非常可能。而其他地区调查对象则有%的人认为能治愈,其中%认为非常可能。
疫情当前,民众安全感较高。调查中,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有%的人认为不太安全,%的人认为非常不安全。
不同人群对比发现,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的民众安全感均有一定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调查对象安全感较低,收入较高、年龄较大的调查对象安全感较强,湖北省调查对象安全感低于其他省市居民。具体而言,大专及以下学历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安全的人数百分比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则分别有%和%认为自己安全。中等收入调查对象认为安全的比例最高,合计%。中高收入和高收入调查对象认为安全的比例也都在六成以上。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调查对象分别有%和%的人认为安全。湖北省的调查对象只有%的人觉得安全,其他省市则有%的人觉得安全。
受访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的时候,很多人会和2003年的“非典”(SARS)相比,那么人们眼中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如何?结果表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的民众认为此次疫情同SARS疫情一样危险,有%和%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危险程度超过或远远超过SARS疫情,只有%的民众认为其危险程度低于SARS。
不同人群对比发现,收入越高、年纪较大的调查对象,越是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低收入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很多的人数比例最少,占%,随着收入增加,高收入调查对象持此观点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50后、60后有%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而00后的调查对象危险感知则较低,有%的人认为比SARS危险。湖北省调查对象对于危险性的估计也强于其他省市居民,%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很多(其他省市%)。
疫情下的社会情绪
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整体上最普遍的情绪体验是担忧,%的人都有较为强烈的体验,其次是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的人感到乐观,%的人感到平静(见图3)。
进一步比较普遍担忧情绪的人群特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和湖北省的调查对象担忧情绪较强烈,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担忧程度也不同。具体而言,担忧程度随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强,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表示担忧的比例低于百分之七十,大专受教育程度的人%表示担忧,本科受教育程度的人%表示担忧,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表示担忧。湖北省调查对象%体验到较强的担忧,其他省市%有此体验。
疫情信息获取和评价
1.民众疫情信息的关注与评价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人们最希望及时了解的信息排名前三位的是自己、家人、亲友所在区域的疫情或潜在风险;关于疫情感染、扩散情况的信息与统计数据;政府部门、有关机构采取的应对、防控、治理等措施(见图4)。
在面对不确定和危险的时候,人们渴望获取有效信息,对于当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各种信息公布状况,从民众的评分看,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信息公开比较滞后(%)或非常滞后(%),%的民众认为公开比较及时,%的民众认为比较及时。总计%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比较低,%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比较高。
对比不同人群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调查对象越是认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湖北省调查对象与其他省市居民相比,也更多认为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和透明。具体来说,初中及以下学历调查对象有%认为信息公开及时;随着受教育程度增加,认为及时的人数比例逐渐减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有%认为信息公开及时。信息透明度评价呈现相同变化模式,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高的人数比例为%;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对此的选择比例为%。
湖北省受访者有%的人认为信息公开及时,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则有共计%的人认为信息公开及时。湖北省有%的受访者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非常高(%)或比较高(%),其他地区则有%的人认为透明度非常高(%)或比较高(%)。
2.民众疫情信息获取渠道与信任程度
民众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以社交媒体为主。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和微博(%)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电视渠道(%),然后是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周围人口口相传的形式也有部分人使用(%),报纸(%)和本地论坛(%)使用的人很少。
对比不同人群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具有比较鲜明的人口学特点。微信的使用几乎没有年龄、受教育程度或收入的明显差异。使用微博获取信息的则较多是90后和00后,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偏低群体。使用电视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是50后、60后和70后。使用网站较多的是70后。使用新闻客户端获取信息的以70后和80后为主,以及受教育程度中等,收入较高群体。周围人口口相传获取信息的以00后和90后居多。
在各个渠道的各种消息源中,人们最信任的消息来源还是官方渠道,中央媒体如央视、人民网等,有共%的人认为可靠。排在第二位的是公益组织发布的消息,有%的人觉得可靠。紧随及后分别是地方新闻媒体(%)、类似新浪网和凤凰网这样的商业网站(%)。人们对微博大V发布的信息和熟人内部消息信任度最低,有超过六成的人质疑熟人发来的内部消息(%)和微博大V信息的可靠性(%)。
疫情发展的估计和疫情防控信心
民众对于疫情未来一个月的发展势态并不乐观。%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一些,%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很多。只有%的人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会缓解一些,%的人认为会得到较大缓解。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调查对象,越倾向于预期未来一个月疫情发展会更严重,80后和90后的发展预期更偏向为严重。具体来说,初中学历的调查对象合计58%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会更严重,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认为疫情会更严重的人数比例增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都认为疫情会更严重。%的低收入调查对象认为疫情未来一个月内会更严重,%的高收入调查对象认为疫情会更严重。80后和90后调查对象认为疫情会更严重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分别有%和%。
对于抗击疫情,民众对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信心最强,分别有51%和%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和%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对政府部门非常有信心的比例(%)低于科研及医护人员,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为%。对于广大民众的信心程度相对低些,%表示比较有信心,%表示非常有信心。
疫情防控行为
1.民众关于防范措施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少外出等防范措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有必要,并且采取了相关的行动。具体如下: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出门戴口罩应对疫情。%的民众都认为有必要,而这些人中,占所调查者整体的%没有出门戴口罩,%采取了出门戴口罩应对行为。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外出回家后洗手,%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而这些人中,占整体%没有外出回家后洗手,%外出回家后洗手。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减少外出次数应对疫情,%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这些人的具体行为上,占全体%没有减少外出次数,%减少外出次数。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少乘坐公共交通,%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这其中,占全体%的人没有少乘坐公共交通,%少乘坐公共交通。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不去人流较多的场所,%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这些人中,占整体%没有不去人流较多的场所,%不去人流较多的场所。
对于外出回家换衣服应对疫情,%民众认为有必要外出回家后换衣服,其中占全体的%没有采取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外出回家后换衣服。%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外出回家后换衣服应对疫情,其中占全体的%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外出回家后换衣服。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有相应行为。%民众认为有必要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应对疫情,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行为,而%的民众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
2.关于过度防范措施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用醋消毒空气、用盐水漱口、服用抗生素等不恰当的预防措施,民众大多认为没有必要,也较少有人如此做。
%民众认为没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其中%没有服用抗生素,%服用抗生素。%民众认为有必要服用,其中占整体的%服用抗生素,而占整体的%没有服用。
超过一半民众(%)认为盐水漱口是没必要措施,其中占全体%没有盐水漱口行为,只有占全体%有盐水漱口行为。而低于一半占%认为盐水漱口有必要,其中%没有相应的行为,而%使用盐水漱口。
%认为没必要在家用醋消毒空气,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行为,而%的民众在家用醋消毒空气。%民众认为有必要在家用醋消毒空气,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用醋消毒空气。
3.为了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而取消计划行为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不少人为了防范病毒,取消了原有计划,减少接触病毒的可能。具体如下: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取消原有的异地探亲计划;%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其中占整体%并没有取消、%取消原有的异地探亲计划。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取消原有的旅游计划;%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而再进一步询问相应个人行为时,占整体%并没有取消、%取消原有的旅游计划。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取消原有聚餐计划;%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取消原有的聚餐计划,占整体%并没有取消、%取消原有的聚餐计划。
主要结论
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不足。由于调查时间为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一,这个时间多数民众的关注点是春节的团聚和庆祝,对于疫情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并不高,存在过度乐观认知偏差,对于疫情不够重视。
人们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性和疫情发展严峻形势的判断较为客观,%的人认为疫情可能在自己所在社区扩散,%的民众认为自己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民众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或非常大,只有少数(%)的民众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基于疫情较为客观的判断,人们的安全感并未大幅度下降,%的人感到非常安全或比较安全。
民众普遍存在担忧情绪,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愤怒和悲伤和恐慌情绪。担忧情绪在当前最为普遍,其次是恐惧、愤怒和悲伤,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恐慌情绪。相对来说积极情绪比例较低,如乐观和平静。
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官方媒体信任度高于民间渠道。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和微博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人们更信任官方权威媒体,民众认为最可靠是中央媒体(如央视、人民网)发布的信息,其次是公益组织、地方新闻媒体和商业网站(如新浪网、凤凰网)发布的信息。
民众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疾控人员抗击疫情的表现非常满意。民众的信心非常关键,民众的信心来自于各方面疫情防控工作的表现和成效,调查发现,民众对于医学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信心程度最高,对政府部门的信心较高。
多数民众能够认识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多数人不存在过度防范行为。对于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少外出等防范措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措施有必要,并且采取了相关的行动。对于用醋消毒空气、用盐水漱口、服用抗生素等不恰当的预防措施,民众的态度大多认为没有必要,也较少有人如此做。
疫情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第三篇】
通过新冠肺炎疫情社会实践调查我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
不足人们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
民众普遍存在担忧情绪,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情绪;
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官方媒体信任度高于民间渠道;
民众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
多数民众能够认识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多数人不存在过度防范行为。
社会心态是在不同个人心理交汇、融合、相互影响、交互感染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个体心理为基础,但又与个体心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社会心态就像一个无形的能量场,影响着个人和全社会的心理和行为。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民众的个人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忧虑和恐惧状态,相应地,社会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于疫情防控来说,积极社会心态至关重要。为了解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社会心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在春节前开始进行社会心态的持续调查。此次社会心态调查的内容包括:疫情认知、疫情下的情绪、疫情中个体需要的满足、人们在疫情中表现出的价值理念、疫情防控行为等方面。
本次调查使用在线调查平台“问卷宝”进行,调查进行的时间为除夕和春节(2020年1月24日-25日)两天,共回收11055份有效成人问卷,其中男性3811人,占%,女性7244人,占%。受访者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岁。调查对象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疫情关注与风险认知
1.疫情关注与重视程度
民众对疫情关注度高,长时间关注相关新闻。在此次调查中,%的民众都表示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其中%的人表示非常关注,仅有%的民众表示不太关注和完全不关注疫情。%的民众每天会有1-2个小时左右关注疫情相关信息,%的民众每天会用3-4个小时甚至4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关注疫情。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调查对象,关注程度会越强。初中毕业及以下学历的调查对象有%对疫情非常关注,高中毕业的调查对象有%非常关注,%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调查对象非常关注疫情,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则分别有%和%的人非常关注。中等收入及以下的调查对象有七成多的人表示非常关注,而中高收入和高收入的调查对象分别有%和%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此外,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民众关注度高于其他地区的受访者,%的人表示非常关注(其他省市%)。
民众对疫情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民众认为周围人比较重视和非常重视疫情,有超过三成的民众感觉周围人对疫情并不重视(见图1)。另有共计%的人表示其所在地公共场所很少或没有人戴口罩。
与其他地方的居民相比,湖北省居民感知到周围人的重视程度明显更强,%的人都表示周围人对新型冠状病毒非常重视,而其他城市只有%感觉如此。%的湖北居民表示公共场所人们几乎都戴口罩,而其他省市调查对象只有%的选择比例。
民众对疫情关注的时间较早,但开始重视的时间较晚(见图2)。从事件发生的节点看,%民众在2019年12月底,武汉卫健委首次通报27人感染病毒肺炎的病例时就开始给予关注,但那时只有%的人给予了重视。2020年1月11日武汉卫健委通报出现首例死亡病例的时候,有%的人开始关注,这时有%的人开始重视起来。随着疫情的发展,在2020年1月19日和1月20日,深圳市和北京市相继出现感染病例之后,%的民众由此开始关注,%的人开始真正重视这次疫情。2020年1月20日晚,钟南山肯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人传人,有医务人员感染,%的人这时开始关注疫情,%的人由此开始重视疫情。虽然有超过半数的人(%)在2020年1月11日和这之前就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但是%的人是在2020年1月19日之后,有了异地传染性病例和专家论断之后,才给予重视。
年龄较大的调查对象开始重视的时间相对较早。50后、60后群体中%的人都是在2020年1月11日和这之前开始重视,同一时间段,其他年龄段调查对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予重视的比例为:70后有%,80后有%,90后有%,00后有%。
疫情严重的湖北省居民开始重视的时间相对较早,%的人在2020年1月11日和之前开始重视(全国为%),但大部分人(%)是在2020年1月19日之后才开始重视(全国%)。
2.民众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认知
对疫情风险的认知包含几个方面,一是风险与自己的距离,包括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自己社区出现感染者的可能性,以及这个病毒感染后的危害性,也就是治愈的可能性;二是疫情环境下的安全感;三是与以往经历参照下的危险性,也就是与2003年SARS相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性。
民众认为疫情扩散到自己社区的可能性较高,自己感染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调查中,超过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可能(%)或非常有可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少部分人认为疫情不太可能(%)或不可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不过,人们认为自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率比较低,超过七成的人认为不太可能(%)或完全不可能(%),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人认为自己可能(23%)或非常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对于感染风险的认知在不同人群中的地区差异比较明显。湖北省调查对象中%的人认为疫情非常可能扩散至自己所在社区,而其他地区只有%。湖北省有共计%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可能感染,而其他地区只有%。
民众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治愈性比较乐观。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七成多的调查对象都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或非常大(%),%的人认为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小,仅有少数人(%)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可能性的感知上,不同人群中也存在一定地区和年龄上的差异。疫情较严重的湖北省受访者对治愈可能性的评估相对较低,共%的人认为能治愈,其中%认为非常可能。而其他地区调查对象则有%的人认为能治愈,其中%认为非常可能。
疫情当前,民众安全感较高。调查中,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接近六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比较安全(%)或非常安全(%),有%的人认为不太安全,%的人认为非常不安全。
不同人群对比发现,受教育程度不同、收入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的民众安全感均有一定差异。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调查对象安全感较低,收入较高、年龄较大的调查对象安全感较强,湖北省调查对象安全感低于其他省市居民。具体而言,大专及以下学历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安全的人数百分比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则分别有%和%认为自己安全。中等收入调查对象认为安全的比例最高,合计%。中高收入和高收入调查对象认为安全的比例也都在六成以上。而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的调查对象分别有%和%的人认为安全。湖北省的调查对象只有%的人觉得安全,其他省市则有%的人觉得安全。
受访者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现的时候,很多人会和2003年的“非典”(SARS)相比,那么人们眼中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如何?结果表明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危险性评估比较高。%的民众认为此次疫情同SARS疫情一样危险,有%和%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危险程度超过或远远超过SARS疫情,只有%的民众认为其危险程度低于SARS。
不同人群对比发现,收入越高、年纪较大的调查对象,越是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低收入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很多的人数比例最少,占%,随着收入增加,高收入调查对象持此观点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50后、60后有%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而00后的调查对象危险感知则较低,有%的人认为比SARS危险。湖北省调查对象对于危险性的估计也强于其他省市居民,%的人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比SARS危险很多(其他省市%)。
疫情下的社会情绪
从民众的情绪反应来看,整体上最普遍的情绪体验是担忧,%的人都有较为强烈的体验,其次是恐惧(%)、愤怒(%)、悲伤(%)和恐慌(%)。积极的情绪体验较少,只有%的人感到乐观,%的人感到平静(见图3)。
进一步比较普遍担忧情绪的人群特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和湖北省的调查对象担忧情绪较强烈,不同年龄的调查对象担忧程度也不同。具体而言,担忧程度随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增强,高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表示担忧的比例低于百分之七十,大专受教育程度的人%表示担忧,本科受教育程度的人%表示担忧,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表示担忧。湖北省调查对象%体验到较强的担忧,其他省市%有此体验。
疫情信息获取和评价
1.民众疫情信息的关注与评价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人们最希望及时了解的信息排名前三位的是自己、家人、亲友所在区域的疫情或潜在风险;关于疫情感染、扩散情况的信息与统计数据;政府部门、有关机构采取的应对、防控、治理等措施(见图4)。
在面对不确定和危险的时候,人们渴望获取有效信息,对于当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各种信息公布状况,从民众的评分看,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信息公开比较滞后(%)或非常滞后(%),%的民众认为公开比较及时,%的民众认为比较及时。总计%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比较低,%的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比较高。
对比不同人群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调查对象越是认为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湖北省调查对象与其他省市居民相比,也更多认为信息公开不够及时和透明。具体来说,初中及以下学历调查对象有%认为信息公开及时;随着受教育程度增加,认为及时的人数比例逐渐减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有%认为信息公开及时。信息透明度评价呈现相同变化模式,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高的人数比例为%;研究生及以上受教育程度调查对象对此的选择比例为%。
湖北省受访者有%的人认为信息公开及时,其他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则有共计%的人认为信息公开及时。湖北省有%的受访者认为信息公开透明程度非常高(%)或比较高(%),其他地区则有%的人认为透明度非常高(%)或比较高(%)。
2.民众疫情信息获取渠道与信任程度
民众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以社交媒体为主。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和微博(%)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其次是传统的电视渠道(%),然后是网站(%)和新闻客户端(%),周围人口口相传的形式也有部分人使用(%),报纸(%)和本地论坛(%)使用的人很少。
对比不同人群发现,信息渠道的使用具有比较鲜明的人口学特点。微信的使用几乎没有年龄、受教育程度或收入的明显差异。使用微博获取信息的则较多是90后和00后,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收入偏低群体。使用电视获取相关信息的主要是50后、60后和70后。使用网站较多的是70后。使用新闻客户端获取信息的以70后和80后为主,以及受教育程度中等,收入较高群体。周围人口口相传获取信息的以00后和90后居多。
在各个渠道的各种消息源中,人们最信任的消息来源还是官方渠道,中央媒体如央视、人民网等,有共%的人认为可靠。排在第二位的是公益组织发布的消息,有%的人觉得可靠。紧随及后分别是地方新闻媒体(%)、类似新浪网和凤凰网这样的商业网站(%)。人们对微博大V发布的信息和熟人内部消息信任度最低,有超过六成的人质疑熟人发来的内部消息(%)和微博大V信息的可靠性(%)。
疫情发展的估计和疫情防控信心
民众对于疫情未来一个月的发展势态并不乐观。%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一些,%的人认为会变得严重很多。只有%的人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会缓解一些,%的人认为会得到较大缓解。
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调查对象,越倾向于预期未来一个月疫情发展会更严重,80后和90后的发展预期更偏向为严重。具体来说,初中学历的调查对象合计58%认为未来一个月疫情会更严重,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认为疫情会更严重的人数比例增加,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调查对象%都认为疫情会更严重。%的低收入调查对象认为疫情未来一个月内会更严重,%的高收入调查对象认为疫情会更严重。80后和90后调查对象认为疫情会更严重的人数比例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分别有%和%。
对于抗击疫情,民众对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信心最强,分别有51%和%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和%的受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对政府部门非常有信心的比例(%)低于科研及医护人员,比较有信心的比例为%。对于广大民众的信心程度相对低些,%表示比较有信心,%表示非常有信心。
疫情防控行为
1.民众关于防范措施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少外出等防范措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有必要,并且采取了相关的行动。具体如下: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出门戴口罩应对疫情。%的民众都认为有必要,而这些人中,占所调查者整体的%没有出门戴口罩,%采取了出门戴口罩应对行为。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外出回家后洗手,%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而这些人中,占整体%没有外出回家后洗手,%外出回家后洗手。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减少外出次数应对疫情,%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这些人的具体行为上,占全体%没有减少外出次数,%减少外出次数。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少乘坐公共交通,%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这其中,占全体%的人没有少乘坐公共交通,%少乘坐公共交通。
只有%的民众认为没必要不去人流较多的场所,%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这些人中,占整体%没有不去人流较多的场所,%不去人流较多的场所。
对于外出回家换衣服应对疫情,%民众认为有必要外出回家后换衣服,其中占全体的%没有采取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外出回家后换衣服。%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外出回家后换衣服应对疫情,其中占全体的%也没有采取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外出回家后换衣服。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有相应行为。%民众认为有必要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应对疫情,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行为,而%的民众用酒精消毒家中物品。
2.关于过度防范措施的态度和行为
对于用醋消毒空气、用盐水漱口、服用抗生素等不恰当的预防措施,民众大多认为没有必要,也较少有人如此做。
%民众认为没有必要服用抗生素,其中%没有服用抗生素,%服用抗生素。%民众认为有必要服用,其中占整体的%服用抗生素,而占整体的%没有服用。
超过一半民众(%)认为盐水漱口是没必要措施,其中占全体%没有盐水漱口行为,只有占全体%有盐水漱口行为。而低于一半占%认为盐水漱口有必要,其中%没有相应的行为,而%使用盐水漱口。
%认为没必要在家用醋消毒空气,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行为,而%的民众在家用醋消毒空气。%民众认为有必要在家用醋消毒空气,其中占全体的%没有相应的行为,而%的民众用醋消毒空气。
3.为了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而取消计划行为
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出现,不少人为了防范病毒,取消了原有计划,减少接触病毒的可能。具体如下: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取消原有的异地探亲计划;%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其中占整体%并没有取消、%取消原有的异地探亲计划。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取消原有的旅游计划;%的民众认为有必要,而再进一步询问相应个人行为时,占整体%并没有取消、%取消原有的旅游计划。
%的民众认为没必要取消原有聚餐计划;%的民众认为有必要取消原有的聚餐计划,占整体%并没有取消、%取消原有的聚餐计划。
主要结论
多数民众较早开始关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但重视时间较晚,重视程度不足。由于调查时间为大年三十至大年初一,这个时间多数民众的关注点是春节的团聚和庆祝,对于疫情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并不高,存在过度乐观认知偏差,对于疫情不够重视。
人们对疫情风险的认知比较客观、理性,疫情之下人们整体的安全感并未出现大幅下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危险性和疫情发展严峻形势的判断较为客观,%的人认为疫情可能在自己所在社区扩散,%的民众认为自己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民众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或非常大,只有少数(%)的民众认为治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小。基于疫情较为客观的判断,人们的安全感并未大幅度下降,%的人感到非常安全或比较安全。
民众普遍存在担忧情绪,较高比例的人存在恐惧、愤怒和悲伤和恐慌情绪。担忧情绪在当前最为普遍,其次是恐惧、愤怒和悲伤,也存在一定比例的恐慌情绪。相对来说积极情绪比例较低,如乐观和平静。
社交媒体成为疫情信息主要传播渠道,官方媒体信任度高于民间渠道。在疫情期间,社交媒体微信和微博成为民众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主要的渠道。人们更信任官方权威媒体,民众认为最可靠是中央媒体(如央视、人民网)发布的信息,其次是公益组织、地方新闻媒体和商业网站(如新浪网、凤凰网)发布的信息。
民众对抗击疫情的信心很高,信心主要来自于医护人员、医学科研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对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疾控人员抗击疫情的表现非常满意。民众的信心非常关键,民众的信心来自于各方面疫情防控工作的表现和成效,调查发现,民众对于医学科研人员和医护人员的信心程度最高,对政府部门的信心较高。
多数民众能够认识到疫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多数人不存在过度防范行为。对于戴口罩、勤洗手、酒精消毒、少外出等防范措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些措施有必要,并且采取了相关的行动。对于用醋消毒空气、用盐水漱口、服用抗生素等不恰当的预防措施,民众的态度大多认为没有必要,也较少有人如此做。
疫情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第四篇】
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彰显的伟大中国精神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动力,为抗击疫情坚定必胜信心、凝聚强大合力、注入持续动力。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斗争中续写了中国精神的崭新篇章。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伟大中国精神,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姿态,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勠力前行。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疫情发生后,我们怎么应对、应对效果如何,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伟大的中国精神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得到充分彰显,也在这次疫情大战大考中熔铸得更为熠熠生辉。中国精神向国际社会昭示,中国必将最终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也必将信心百倍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伟大的中国精神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动力
与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既是物质力量的较量,更是精神力量的比拼。在历史磨难中千锤百炼铸就的中国精神,与病魔短兵相接,必然放射出穿透疫情阴霾的“高光”。在伟大中国精神的激励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前景愈加光明。
中国精神为抗疫坚定必胜信心。信心比黄金更宝贵。在严峻复杂的疫情面前,唯有坚定必胜信心,才能挺起脊梁、迎难而上、赢得胜利。中华民族在发展进程中曾经遇到过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但总是心怀希望、不懈奋斗,激流勇进、度尽劫难,最终战胜千难万险,同时也锻造了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民族英雄气概和自强品格。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反而激起中国人民昂扬的斗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决策、指挥若定,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抗疫壮歌。在中国精神的鼓舞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必胜信心,振奋起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强大的抗疫正能量。
中国精神为抗疫凝聚强大合力。精神无形,却往往能对各方面力量产生重要影响。人同心,则力同向;力同向,则战必胜。自古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中就存在着万众一心的特质和禀赋。那种共同的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熔铸成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把亿万中国人民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融汇成同心同向、无坚不摧的强大合力。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中国精神把中华儿女的心汇成同心圆,把中国人民的力集成向心力,犹如千里奔涌、万壑归流的伟力竞相迸发,推动抗疫形势不断向上向好。
中国精神为抗疫注入持续动力。历史表明,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往往是一场精神耐力的比拼。具有奋斗不息、抗争不止的强大精神,才能成为最终的胜者和强者。“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信念,诠释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奋进的坚韧品格;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话,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执着精神;“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箴言警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定力。正因为有这样的坚韧品格、执着精神和强大定力,中华民族才能创造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使民族的生命活力不断臻于更高境界。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华民族的这种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全国上下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不麻痹、不厌战、不松劲,必将一步一步走向最后的彻底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