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样例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样例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一篇】
教学目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案例(租船)课题:租船(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肃宁镇西街小学李素琴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光呀!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稠州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现在我们先来好好安排一下这次活动。(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投影,找数学信息师:这是租船处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来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每只船限乘4人每只船每时3元2、提出数学问题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问题:(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2)、10元钱最多能划几时?(根据本班实际有37名学生,对例题进行改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解决问题(1)(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计算。37÷4=9(只)-------1(人)(2)、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3)、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得出结论:至少要租10只船。(5)、师:37名同学10只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请学生分组)(6)、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解决了租船的大问题,还帮老师分好了组。谢谢你们。但是我们身上带的钱不多,到时可以划多久而又不超支呢?4、独立解决问题(2)试一试:每只船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最多”。5、构造问题(3),应用所学知识。稠州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坐车去。我去恒丰集团打听了,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三、课间休息,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1、引导学生总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2、揭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五、练一练完成书本第7页中的四道应用题。题,促进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课后反思: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二篇】
课题:租船(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目标:1、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2、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多么明媚的春光呀!老师打算和同学们一起去稠州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现在我们先来好好安排一下这次活动。(联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划船一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1、出示投影,找数学信息师:这是租船处提供的资料,哪位同学来学着管理员的样子,向同学们介绍一下那里的情况?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每只船限乘4人每只船每时3元2、提出数学问题师:根据管理员提供的情况,我们要考虑哪些问题呢?师生共同讨论,确定问题:(1)、37名同学去划船,至少要租几只船?(2)、10元钱最多能划几时?(根据本班实际有37名学生,对例题进行改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课堂充满生机,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3、解决问题(1)(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计算。37÷4=9(只)-------1(人)(2)、至少要租几只船呢?(理解“至少”。)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3)、指名在全班同学面前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得出结论:至少要租10只船。(5)、师:37名同学10只船,你认为怎样分配比较合理?(请学生分组)(6)、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不仅解决了租船的大问题,还帮老师分好了组。谢谢你们。但是我们身上带的钱不多,到时可以划多久而又不超支呢?4、独立解决问题(2)试一试:每只船每时租金3元,10元钱最多划几时?计算后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最多”。5、构造问题(3),应用所学知识。稠州公园离我们这里较远,老师打算带同学们坐车去。我去恒丰集团打听了,一辆面包车限坐8人,一辆小汽车限坐3人,可以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比较合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交流)(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既检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三、课间休息,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四、课堂总结,情知共融1、引导学生总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都考虑到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2、揭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实现情知共融。)五、练一练完成书本第7页中的四道应用题。课后反思:本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它在能正确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至少”和“最多”这两个问题,在计算出余数后,还要进一步思考,要求更高了。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条件、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使之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相互结合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生动、主动、活泼地发展。。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三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3、通过天平游戏,理解等式性质,会用等式解简单的方程。
4、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单元教学分析:
1、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密切方程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方程。
3、利用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性质。
4、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方程解决简单问题。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四篇】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一课时。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首先让学生在采松果的情景图里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激发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数学问题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如在熟记口诀时采用了对口今、开火车、手指等游戏,使学生乐记且又记得牢。
3、以探究式的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这节课的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5的乘法口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对5的乘法口诀算式的比较观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函数思考能力;通过对情景图的提问题与解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挑战自我”题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等。
在这节课中,我还充分利用即时评价,关注第一个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让学生学的开心,学的轻松。如果在学生列举“生活中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多花一点时间会更好。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五篇】
班级:姓名:评分:
一、填空。(每题2分,共16分)。
1、笔算乘法时,乘到哪一位数满几十,要向()进几。
2、计算5070时,先算()(),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
3、27的30倍是(),12个30是()。
4、0和任何数都得(),1和任何数相乘都得().
5、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位数或者()位数。
6、1919的积大约是()。
7、最大的三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的积是()。
8、2650的积的末尾有()个0。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6分)。
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3169的积大约是2100.()。
3、5060的积的末尾只有两个0.()。
4、因数的中间有几个0,积的.末尾一定也有几个0。()。
5、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一定是四位数。()。
6、用十位上的2乘13积是26。()。
三、我是小小的神算家。(共32分)。
1、直接写出得数。(6分)。
5050=8030=5=。
6030=2140=60200=。
10500=60013=25200=。
8340=7050=4520=。
2、用竖式计算。(18分)。
321327564358。
251763724525。
3、脱式计算。(8分)。
68+2440125539。
78351258+231。
四、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4分)。
2848。
2465。
122240。
616288。
6282()528()。
五、爸爸栽了15行苹果树,每行13棵。(6分)。
13。
15。
655行栽了()棵苹果树。
13(行栽了130棵苹果树)。
19515行栽了()科技苹果树。
六、解决问题。(共36分)。
1、学校组组织参观兵马俑,共46人去参观,其中有18名学生。票价如下:
学生票28/元。
成人票60/元。
团体票40/元。
(1)购学生票需要多少元?购成人票需要多少元?(3分)。
(2)一共需要多少元?(3分)。
(3)如果按团体票购买,需要多少元?(3分)。
(4)你会选哪一种方式,为什么?(3分)。
2、张兰从家到学校要用25分钟,她每分钟走74米,她家到学校有多远?
3、某工厂有男职工32人,女职工的人数是男职工的18倍,这个工厂有职工多少人?(6分)。
4、有163名同学乘3辆车旅游,前两辆车每车坐54人,第三辆车坐多少人?(6分)。
5、学校的礼堂最后一个座位18排25号,我们学校共有436人,这些座位够坐吗?(6分)。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六篇】
本节教学内容是北师版二年级上册第36页“分糖果”,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的数量比较多,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几次来分步完成,这一活动也为学生学习除法打下基础,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对大数目的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
难点:表格记录。
二、教材处理。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议的办法,动手分一分,然后请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分的过程,教师到表格上,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再请大家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表格中,学会如何记录,最后,全班体验交流分法的多样化和结果的一致性。不管学生采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只要符合规律,都给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说教法、学法。
1、复习铺垫,使学生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情境激趣、导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通过主题图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法的多样性。并能用语言表述分东西的过程。
4、最后,通过数学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引入课题。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好复习,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充实,又能激励学生应用迁移、类推规律,主动探索新知,本课中我运用所学知识为学生体验大数目的平均分做铺垫。
(二)情境激趣、问题探究。
1、利用本课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画面提出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要求学生拿出20根小棒,代替糖果,桌上摆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分一分,并把分得的结果记录数学书36页的表格中。
组织学生汇报。
请不同分法的学生演示分的过程,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分的。
3、教师小结:不论用什么方法、不论分几次,最后结果都是每个小朋友分得4块糖。
(三)、体验感悟。
小组活动,教师出示题目,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同学。
1、说一说,可以怎么分。
2、分一分,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四)、实践应用。
组织分豆子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人抓一把豆子。先平均分2份,得2分,再平均分3份,得3分,看谁分的高。
教师巡视。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七篇】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
2、培养孩子迁移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建立“数一数”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感悟乘法的意义和必要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小松鼠在松树林里采了一大筐松果,你能帮他们数一数吗?
二、问题探究。
师:哪位同学能帮小松鼠数一数?
1.你打算怎样数,才能又对又快呢?
2.五个五个的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5.谈话:3堆、4堆、5堆……一共有多少个松果?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
三、体验感悟。
1.组织学生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你有好的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吗?
3.引导学生整理口诀。
4.组织学生多种形式背诵口诀。
四、实践应用。
第1题:对口令。
1.老师说“四五”,同学说“二十”
2.老师说“四五二十”同学说“4×5”或“5×4”
3.同桌对口令,男生女生选代表对口令。
完成第2、3、4题和数学游戏。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7页。
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2×5=103×5=15 4×5=20。
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
5×5=25 5×6=30 5×7=355×8=40。
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 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教学反思:
学生编口诀时部分学生出现五五二五或五五25的错误,要求学生把读与写结合起来,写完再读一读,并强调口诀的写法,学生能注意口诀的写法。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案例【第八篇】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1米=100厘米,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