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坟的故事(优质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红军坟的故事(优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红军坟的故事【第一篇】
遵义是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城市。今年7月,我父亲去遵义学习。回来后,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遵义红军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红军坟墓的故事。
遵义市红军山上建有一座红军烈士陵园。红军山烈士陵园由红军烈士纪念碑、邓平烈士墓、红军墓、青松堂、翠柏园、邓平烈士牺牲场景雕塑、红军卫生员治病场景雕塑、钟伟剑烈士雕塑等组成。
走进墓地,沿着数百级石阶,一座宏伟独特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令人震惊。纪念碑正面有八个字:红军烈士不朽。
红军坟墓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之为红军墓。1935年春天,中央红军红军第三军团第十三团第二营进驻遵义。营里有一个叫龙思泉的红军卫生员。他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学到了很多治疗疾病和伤害的方法。
部队驻扎在城南后,龙思泉不仅负责全营的防病治病工作,还利用自己的中草药知识,采集山中草药治疗前来就医的居民,不收一分钱。不久,他的免费治疗迅速传开,越来越多的人来看他。
一天中午,一个农民找到了龙思泉,请他回家给父亲看病。龙思泉冒着刺骨的寒风,冒着细雨,翻山越岭来到农民家治疗病人。
直到有一天,第二营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在黎明前离开。由于龙思泉还没有回来治疗村民,营长不得不给他留下一张纸条,让他追赶桐梓县的军队。
没想到在通往桐梓县的公路上,龙思泉被杀害在血泊里。看着被杀害的红军卫生员,乡亲们满腔悲愤,不顾危险,一起动手把龙思泉安葬在了路旁的松树林里。后不久,又在坟前立了一块石碑,由于不知道姓名,石碑只刻上了“红军坟”三个字。
乡亲们不仅深切缅怀红军卫生员,甚至相信死去的红军“神医”能保佑人们平安,能为人们消灾除病。“红菩萨”救穷人、“红菩萨”显圣等等传说不胫而走,百里之内,遐迩盛传。许多没钱看病的乡亲们就把希望寄托在“红军坟”上,到这里凭吊、祈求的人常年不断,“红军坟”香火不绝。虔诚的乡民有的甚至说坟前的香灰是治病的良药,吃了包治百病。故事流传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神奇。渐渐地,这位卫生员被传成了温柔和善的女红医,也演化成当地百姓心中的神灵,变成了“红军菩萨”。
在“红军坟”前矗立着一尊左手怀抱小孩,右手端着汤匙喂药的红军女战士雕塑。当地有人说,上红军山抚摸下红军菩萨,可以祈福,有病可以治病,无病可以预防。
红军坟的故事【第二篇】
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痛苦的时期,如果你放弃了,那么你注定一辈子失败。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应该消极面对,要勇敢地去战胜困难。小编接下来就推荐1篇红军长征励志小故事给各位读者阅读学习一下。
曾经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传奇将军,88岁的王定烈老人至今仍喜欢在家里穿草鞋。他难以忘怀六七十年前的那些往事。1936年7月,王定烈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5军第二次穿越草地。这一次,18岁的他准备了一条拐棍。
“在草地上行走,随时都可能陷入泥潭。”王定烈回忆说,“每走一步,都先用拐棍这儿戳一下,那儿捅一棍,找到一块能够落脚的地方后再迈出下一步。”进入草地后,王定烈患上了重感冒。两天后,师长兼团长郭锡山见他的病情没有好转,借故把他丢弃在荒野之上。
“幸好政委万汉江赶来,与郭大吵一架,几乎动了枪,才又把我找了回来。”王定烈回忆说,郭锡山在后来西路红军血战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当了叛徒。1936年10月,王定烈随部队开始西征。这支由2万余名红军将士组成的西路军,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最终兵败在一个名叫石窝山的地方。
1937年3月,敌人包围了石窝山的西路军余部。王定烈和战友们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上午10时,敌人突然占领王定烈所在团的右翼前沿阵地,七八个敌骑兵挥着马刀冲了上来。“一个敌人拨马冲过来,举起马刀朝着我的头顶斜劈下来。好在一个战友调转枪口,将敌人击落马下。”王定烈回忆说。但,王定烈还是被子弹击中。一颗毫米的步枪子弹从他的左后腰穿进去,打穿左肾,之后向上,卡在脊骨间。他当场晕了过去。
苏醒时,已是下半夜了。王定烈在尸体堆里,又找到两名负伤的战友。第二天,他们找到一个独屋,里面有二三十名红军伤员挤躺在一起。于是,他们走进去,也挤在一起,晕晕乎乎地睡着了。“突然,一挺机枪从窗户里伸进来嘎嘎怪叫,满屋的人立即被扫倒一片。紧接着闯进来的马家军手举马刀一阵疯狂乱砍。”王定烈比划着手势,“我的头被猛击一下,一下子又昏过去了。”
记者注意到了老人的伤疤:耳根上部的一条刀痕深及半个脑门,左右手各有一道伤深及骨的刀疤。当时,王定烈戴的棉帽上,有一个铁片做的“耳朵眼”,恰好挡了一下马刀,才使他的半个脑袋没有被削去。他手上的刀疤,则是在遭到刀击的一瞬间,本能地护住头部而被砍伤的。
等到王定烈再次苏醒时,天色已近黄昏,屋子里的其他人都牺牲了。他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沿着小路走了。两天后,他还是被马家军俘虏了。王定烈和被抓来的其他西路红军,被关押在甘肃省甘州(今张掖市)。天气渐渐变暖,几乎每天都有死亡的战友被抬出去埋掉。他身上的刀枪伤口,四处化脓,腐烂发臭,生了许多白花花的蛆虫。
“一天,来了一位身材修长的女护士,她仔细地为我擦洗伤口。当擦到腰上时,她‘啊呀’尖叫一声,捂着嘴转身跑了。原来,伤口处生的蛆已经结成了团,扑拉拉地直往下掉。过了一会儿,女护士又转回来,流着泪用纱布将一团团的白蛆从伤口处拨下来,把腐臭的烂脓一点一点地用盐水洗干净,整整用去了一大堆纱布。”王定烈回忆说。
后来才知道,这个女护士是地下党派来专门照顾重伤病员的。在她的照料下,王定烈的伤也渐渐好转。这时,叛徒郭锡山企图劝降他。
“我在团部当书记的时候,和郭锡山打过几个月的交道,知道他的德行。这个家伙打仗不行,平时讲吃讲喝,干部战士对他都很反感。”王定烈回忆说。然而,横在腰脊上的那颗子弹,卡得他始终直不起腰,在叛徒面前只能弓着背。这让王定烈十分恼火。“在叛徒面前挺不直腰杆子算啥玩意儿!”王定烈回忆说,他牙一咬,心一横,硬是一挺,那颗横着的步枪弹头顺了过来,和脊骨平行,如同动了一次手术。
王定烈的腰直起来了!后来,在党中央的交涉下,王定烈被释放了。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最高职务曾任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而那颗子弹却一直在王定烈的腰里停留了16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取出来。至今,这颗子弹,仍被他保存着。
红军坟的故事【第三篇】
送 信
故事简介:二位儿童团儿童接到一个任务,
为在山里的部队送一封机密文件,但山口有鬼子把守,他们要千方百计
的不让敌人搜到信件,顺利地送到部队那里。二人机智的骗过鬼子,顺利地把信送到红军手中。
人物:二位儿童团员;二位鬼子;一位民兵队长
道具:嘎子:手拿鱼杆,,光着脚丫。二丫:扎小辨、手挎编筐,内放馒头;鬼子(2人)手拿长枪。
情节设计:
民兵队长:(把正在玩耍的嘎子与二丫叫过来)
嘎子,在儿童团多长时间了?
嘎子:三个月了。
民兵队长:今天给你个任务,往山里给红军送封加急信,敢去吗?
嘎子:(很高兴的样子)真的?(拍拍胸)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
民兵队长(很严肃地):这封信很重要,千万不能落在鬼子手里,知道吗?(稍停)我让二丫和你一块去,你们俩有信心没?
(嘎子与二丫很高兴地):有信心,一定完成任务!
(民兵队长把信递给嘎子),去吧,要想一切办法把信送到山里去。
(二人):是!
(民兵队长退)
嘎子(手拿鱼杆,很得意的):二丫,这次送信是我俩第一次接受这么重大的任务,一定要很好的完成,不让二狗子他们瞧不起我俩,看上次他和大胖送信回来多神气。
二丫(手挎编筐):我也想神气一把,省得他们说我胆小,可鬼子在山口把守的更严了,我们可咋过去呀?
嘎子:你怕了?怕了你回去,我自己去。可别说我不带你去。
二丫:我才不怕呢,我是说,我们得想办法过去。这信可放在哪里好呢?
嘎子(手里拿着信):是呀,让鬼子发现了,我们不可就没脸见二狗子他们了。
(略思考一会儿):上次他们把信放在哪儿了?
二丫:放在这儿(指指自己的小辨子)。
二丫:可我不想放在这儿,学他们,回来也是笑话我们,再说了,要是鬼子知道上次他们是放在这儿的,这次一定会检查我的小辨子的。
嘎子:是啊,那不学他们。
嘎子:那放在馒头里?
二丫:不行。你忘了,上次二婶送信就放在馒头里,被鬼子发现了,要不是二婶把信吞了,我们红军就被发现了。可惜二婶被鬼子打死了……
(两人挠头思考,二丫看了看嘎子手里的鱼杆)
二丫:有了,放在这里。我们就这么办……(二丫在嘎子耳边耳语一番,嘎子很高兴)
嘎子:好办法,就这么办!
(走了一圈,来到鬼子把守地,两名鬼子在站岗。)
鬼1:站住!什么的干活?
(二人站住,嘎子上前)
嘎子:长官,不认识我了,我是嘎子呀,上次我钓鱼给你吃,你忘了?
鬼2:悠西悠西(学日本人说话),是他是他,大大的良民!(竖起大手拇指)
鬼1:(煽鬼2一嘴巴)八格!那是以前,现在的不是——检查!
鬼2:哎!(走到二人面前做检查状:翻筐,把里面的馒头都倒在地上,又掰开一、两个看看,什么也没有。)
鬼2:报告!什么的也没有,还是良民。
鬼1:(笑咪咪的来到二人面前),我就不信,上次就有人从这里给共匪去送信,以为我不知道,哈哈,我会找到的。
(说着,来到二丫面前,把她的头发给散开,仔细地看了看,还是什么也没有)
鬼2:(站在鬼1旁边)我说什么也没有吧,是良民。
(嘎子与二丫连连向鬼2陪笑脸)
鬼1:(又走到嘎子边,上下搜了搜,什么也没有。看到了他手里的鱼杆,抢了过去)
二丫:(看形势不好,)装作害怕的样了,哭了起来
鬼1:(手拿鱼杆,来到二丫面前,)你的,为啥哭?
二丫:(边哭边说),我说不让他来,他非要来钓鱼,这鱼杆是俺爹的,要是弄坏了,我又要挨板子了。(哭的更利害了)
(鬼1、鬼2大笑)
嘎子:坏就坏呗,我再给你做一个,有啥了不起。不钓鱼,长官吃啥,我们连鱼汤都喝不上了。你说是不是,长官?(陪着笑脸欲去取鬼1手里的鱼杆)
(鬼1把鱼杆还是放在手里,不让嘎子拿)
鬼2:(对鬼1说),他们真是良民,放他们去吧,回来有鱼吃。
鬼1:(想了想,挠了挠头),过去可以,不过……(指指二丫)你的,为我们唱首歌,好听的才行,不好,杀头的有!
二丫:(擦了擦眼泪,想了想,唱啥好呢。)
嘎子:(走到二丫边上,对她小声说)就唱我们平时编的歌,反正他们也听不懂。
二丫(有些犹豫,还是站直了唱起来)
(用《两只老虎》曲调唱。二丫唱,嘎子在旁边表演):两个鬼子,两个鬼子,真可恨,真可恨。一个没有良心,一个没有人性,真奇怪真奇怪。两个鬼子,两个鬼子,完蛋了,完蛋了。一个没了脑袋,一个没了双腿,真解恨,真解恨!
(鬼1、2边听还边拍手,鬼1也把鱼杆放了下来,还连连说好,大笑起来。嘎子顺手捡起了鱼杆拿在手里)
嘎子:长官,唱的好不?我们,钓鱼的去了,回来,吃鱼,——吃鱼的干活。
鬼1:滚吧,回来要有多多的鱼,不然,死啦死啦的有!
(嘎子与二丫连连鞠躬):
嘎子:谢谢长官,一定一定的。(二丫捡起地下的馒头)
嘎子手握鱼杆,二丫挎着筐,走了过去,回头看看两鬼子,两人开心的笑了。
(剧终)
红军坟的故事【第四篇】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红军坟的故事【第五篇】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