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同”活动体会【热选5篇】
【导言】此例““三进三同”活动体会【热选5篇】”的公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三进三同”活动体会精选【第一篇】
绵绵细雨,洋洋洒洒已近数日,骤降的气温,寒流来袭。相比夏日骄阳的燥热,时至今日已平添了些许萧条的景象。灰暗的天空,让周围的景色都黯然失色。工作和生活中的琐屑,自己杂乱无章的处理方式,让本已昏暗的季节的心绪也增添了丝丝神伤之感。三进三同的概念:
(一)坚持“三进”: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深入到农村一线、深入到农民群众中。
(二)做到“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吃住在农民家中。在“三同”中了解民情,增进感情,加强党性修养,树立良好作风。
(三)完成“三个一”任务。拟定一份党性分析报告;形成1篇所驻村村情民意调研报告及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的建议;结对帮扶一户贫困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根据学校三进三同活动的开展,我也参加了“三进三同”的实践活动,到同学的家乡与她的家里人及村里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是通过与村民交流、走访慰问贫困群众、体验农活等形式,加深了对基层农村的了解,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生活和需求。时间虽短,但感受颇多,收益菲浅。
一、奉节县太和乡基本情况
太和乡共辖8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3713户,14298人,其中农业人口13528人,劳动力7114个。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4020万元,人均纯收入2812元,人均占有粮食407公斤。全乡有中学一所,在校生600人,完小二所、村小5所,在校生2100人。卫生院1所,6个村卫生室。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感受与体会
(一)留守儿童问题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眼里都充满外界的渴望。也正是因为这激发了我对留守儿童的思考和观察。通过和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交流使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生活以及学习进行思索。了解到了一个贫困山区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
1、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1)、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调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期与父母隔离,使他们心理和生理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同时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有接近一半的留守儿童父母能够每半年回来一次,有少部分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一次,还有的留守儿童父母甚至几年回来一次。一半的留守儿童每星期能和父母通一次话,一部分的留守儿童每一个月与父母联系一次,但仍有留守儿童很少和父母通话,甚至有的儿童对父母印象模糊。这就很容易形成他们情绪消极,表现出内向、失落、自卑、自私,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2)、留守儿童的心理自控能力较差,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年龄很小,所以心理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而代养人(一般是爷爷奶奶还有外公外婆等孩子的亲戚)又会对他们的大多数要求妥协纵容,久而久之会使很多留守儿童心理上基本失去自控能力,为所欲为养成不良生活习惯不良,具体会表现在:不讲卫生、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问题儿童。
(3)、留守儿童平时缺乏亲情关爱由于多数外出打工人员把子女交有自己的父母或兄妹照顾,代养人却因为年迈无力或者要照顾的孩子人数多等问题,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充足的关爱和照料。缺乏照顾和关怀的留守儿童不仅会有孤独无依的心理问题而且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更容易在行为上变坏。
2、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1)、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一大半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代养,而由于老人年迈和长期的节俭意识,这部分留守儿童几乎都没有什么零花钱,且生活上饭菜单一有时基本没有什么蔬菜,更不用说什么营养品、水果等城市家庭必需品。从数据可以看出,很多留守儿童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营养缺乏。
(2)生活和教育存在问题。由于留守儿童代养人多数为文盲或半文盲的老人,这就会使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得不到足够的指导,尤其是放假期间,频频出现生活问题得不到细心解答,学习问题又无处去问的现象。在我们村代养人有能力辅导孩子其学习的人微乎其微。仅一小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是优等;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为中等或者偏下;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差生。
(3)、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老师家访在调查中更是没有一例。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还太少,未能与留守儿童充分沟通,给予其更多的照顾。
(4)、留守儿童的安全存在一定隐患缺少父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往往在做出危险举动时,如玩火、玩刀、在马路或高桥上玩耍等,得不到及时的提醒和制止,从而使其安全得不到保障。并且,留守儿童在生病、受伤时也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和照料。我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经常独自去游泳、或去马路、高架桥玩耍。
3、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的思考
有绝大部分的代养人称会建议孩子的父母带孩子一起去城市生活,还有少部分的代养人想把孩子送入专门的寄宿学校,而其余的代养人则称还在考虑中。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加上我们当地经济条件比较落后,随之而来的,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祖国的栋梁,成为了乡村镇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我从网上了解到,许多乡镇开办了类似托儿所的留守儿童教育站。这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的办法;同时,在我们当地近年来也出现了一种专门倾向留守儿童的寄宿式学校,即,学生家长交一定学费后学生一学年内的学习、生活全由学校负责,而且每班学生配有专门的生活老师,心理老师,营养老师。不仅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地时间学习,而且还教学生洗衣服等独立生活能力。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贫困生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贫困农村的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集体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方案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到太和乡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仅是那些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出台了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施粮食补贴政策、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些不仅仅得到村民对党和政府是认可的,认为党和政府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出台的优惠政策切实帮助他们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在党的领导下自己的生活一定会不断走向富裕。
(二)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提速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现在的农民家家都有了漂亮的住房,其中多数还是二层楼房。公路通做到了村村通公路,居民集中点通公路,除了极个别的偏僻道路没有通公路外,基本上做到了家家通公路。这也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村民对生活变的更加自信。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也不得不思考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比较薄弱
一是由于外出人口较多,外出务工的党员管理和党费的收缴存在较大的困难。二是全村居住面积较为分散,有的住户到村委会都要走上2-3个小时,不便于党组织集中开展活动。
(二)国家有关政策执行后的后续问题较突出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但是农户原土地被退耕还林后,如何解决退耕户的生活问题就迫在眉睫。还有就是对居住海拔较高,处于地质灾害地段农户移民问题也十分严重。移出灾害区域后按原则要再分耕地,这就给原本就耕地少的村社带来了极大的分配压力。
(三)信息闭塞
太和乡的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电脑基本上没有,有少量的电脑也没有上网。了解的信息都是通过电视和政府的宣传。因此,信息不够快,信息闭塞。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通过参与此次“三进三同”活动,查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二是要转变工作作风。认真抓好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等知识的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层面,为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加强自身的党性锻炼,提高品德修养,充分发挥一个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要敢于开拓创新。通过深入地实践和探索,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这些就是近日“三进三同”的点滴体验。到这里,我也偷个懒,给自己的心情放个短暂的假期,不能晒一晒发霉的心情,总还可以让风吹一吹,吹去浮躁和烦乱,让自己的心态像杯中的水一样纯净,散尽心绪中的伤,牢固心中的责任。
看了“三进三同”活动体会的读者还看了:
有关三进三同心得及体会【第二篇】
我在观胜镇凉坪村三社走访时,看见农户卿志国身体多病,家住破土墙房,仅有的四间房中完整的仅两间,且人畜共居,家中的灶台、床等设备和生活用具都已陈旧破烂,此情此情,令人悲怆。我情不自禁掏出了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交到他手上,却令其失声痛哭。在场的工作人员、村社干部和群众也纷纷解囊相助,那一刻,我流下了泪水。
在路孔镇大荣寨社区走访中,真实感受了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难的无奈和苦涩。该村特困学生李夫以627分的高分考取了重庆大学,但因家中爷爷瘫痪、父亲患有精神病,全家人的唯一收入全靠在外打工的母亲,无法凑齐上学学费。一家人整日唉声叹气,愁容满面,李夫同学更是终日以泪洗面,意志消沉。我当即表示,从县解困助学基金中拿出1万元资助他,令其泣泪而谢。
在新峰社区,我还走访了解到一名叫张开洛的老上访户,据说是因1983年计划生育结扎造成其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生活能力,1984年以来坚持到县、市上访,提出的赔偿要求也非常高,一直被一些基层干部视为无理取闹。通过认真调查,我认为,当年的男性计划生育结扎,多少带有强制性,也的确由于手术的原因,造成其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生活能力,政府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我当场给予答复:一是由县计生委带领张开洛到重庆指定鉴定机构免费进行一次复查鉴定,如果是因为计划生育结扎留下后遗症,政府将按相关政策给予赔偿;二是张开洛家庭条件经民政局调查核实确实不符合农村低保标准,但考虑到其独自一人生活,由县民政局解决每月150元特殊救济金;三是由昌元街道妇联、村社干部参与调解夫妻二人之间矛盾纠纷问题。面对这个结果,张开洛连声说:“感谢党和政府,我决定不再上访!”。一起24年信访老户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每一次走访,每一次为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每一次听到群众感谢的话语,都让我深深地感叹,平时我们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但群众觉得这些都是为他们解决了天大的事。平时这些钱对于我们的机关干部算不了什么,也做不了多大的事,但它却可以让群众解燃煤之急,让他们感激涕零。胡锦涛同志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对照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我觉得我们的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反思,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些干部一遇到群众存在的具体问题或实际困难,往往视而不见,能躲则躲,能推则推,使一些急需得到帮助的群众显得是那么的无奈和无助。我想,这些至少表明我们一些干部心中装着群众还不够,群众工作还有死角,还有不落实的地方。老百姓过日子无非就是衣食住行、升学就业、求医看病等,这些看似上一桩桩小事,事实上都是事关群众切实利益的大事,我们的各级干部必须要树立群众身边无小事的观念,多深入寻常百姓家,把解决好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做为基层的“国家大事”,这才是践行党的宗旨的生动具体体现。
进三同心得体会【第三篇】
为期一周的三进三同活动结束了,这一周的时间让我体会到了许多坐在办公室里永远无法体会到的东西。
这一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吃住在农户家、走访困难群众、看望穷亲戚。提到农村,也许不少人会马上想到无污染、空气清新、绿色蔬菜、土鸡土鸭土鸡蛋等好处,时下更有不少在城市里生活、居住的人利用周末假期等闲瑕时光到农家乐度假。然而,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却常年背井离乡拼命涌进拥挤而陌生的城市,留下的多是老人、儿童、妇女。是他们不懂得像城里人那样享受生活?还是农村远不如城里人想象的那般好?4月16日,是我们下村的第一天,对于在办公室里坐得太久的我来说能够坐坐车、下下村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啊。那天阳光明媚,洋槐树被牛奶般白的槐花挂得满满的,淡淡的清香洒满了整条小道,这种久违的清香一点也没变,我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候:摘下槐花,吮吸根部的甜味心情真的很好,原来下村这么幸福。
到达的第一站是我们小组其中一个人的三进三同户。这家是两层楼的砖房,外墙是砖红色,里墙是泥灰色,地面也是泥灰色。楼房旁边有一间灰白与泥黄相间的用作厨房的土瓦房。堂屋里摆了张没有刷漆的木制饭桌,几张条凳,一张旧的老式凉沙发,沙发对面是一副遮得好好的棺材。村领导把我们的目的介绍清楚后,那家人很痛快地答应了(因为其中一个人这一周晚上都要住在他家里),然后又是泡茶又是拿自家种的橘子,还硬要我们留下吃饭。这户一共有四口人:男户主、妻子、女儿、老母亲。44岁的妻子有腰椎病不能劳动还要买药吃,70多岁的老母亲还能帮忙做点简单的家务,女儿在一中读书今年参加高考,全家的收入来源全靠男主人承包的三亩鱼塘。
傍晚的时候,我们来到了北组最偏远的一户人家,也是当天访问的最后一站。
远远的就看到了一座土墙房子,屋顶炊烟袅袅。我们刚走到房子前面的田埂,一条白色土狗就叫着跑到我们面前摇起了尾巴。有人还在开玩笑似地说:“这狗还真是贤惠哦!”(暂叫它小白吧)小白太瘦了,再加上摇尾巴的时候用力太大,整个身子都随着尾巴一晃一晃的。
刚进坝子,一位70来岁的婆婆就出来了。社里的人跟她讲了我们的来意。婆婆很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里坐。屋里冷冷清清,橘黄色的灯光下,一个10来岁的小男孩正在写做业,脸跟花猫似的。婆婆说:她今年72岁了,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女儿嫁到合江去了,儿子儿媳在福建打工。留下她和老伴在家里带孙子。儿子儿媳每个月寄几百块钱的生活费回来,老两口自己还种点粮食。我们快走的时候,老大爷才挑着粪桶回来。
走出来的时候,我又回头看了几眼这家人。我小时候也是这样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父母长期在外面打工,所以留守儿童的心情我懂:哪个孩子不希望父母在自己身边,哪个孩子不希望被妈妈打扮得干干净净的,哪个孩子不希望在被别的孩子欺负后可以向爸爸妈妈“告状”,哪个孩子不希望家长会父母不再缺席。看着老两口这么大岁数了还这么辛苦,心里酸酸的。
接下来的访问情况大同小异,贫困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却类似:疾病、上学、五零六零人员找不到工作而庄稼又卖不起钱、年迈无劳动力子女或无力赡养或不愿赡养的老人。
第二天下起了小雨,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有些户住得比较偏散,但又是走访的重点对象,所以我们只好踏着泥泞小路硬着走过去。路上杂草丛生,不知道是路窄了,还是草把路摭挡了,走的时候得盯着,一不留神就可能摔个大跟头。这样的路况,他们要出来办点事该不容易吧。
最后一天上午,在走访的时候社里的梁主任听说上坝发生了一起纠纷,要社里出面去调解。经过一翻颠簸和步行后,我们终于到了上坝。这一湾只有三座陈旧的土墙瓦房,其中两户都关着门,这个时候大概在干农活吧。最左边那家就是我们的目的地了。我们刚到路口的时候有个60多岁的婆婆情绪激动地走向我们嘴里吧叽吧叽反复地念着:她不该打他,要打把他打死算了屋旁一个年纪稍轻一点的婆婆打着光脚挑着粪正准备出门,见我们来了,她放下桶,进屋给我们端凳子。屋里断断续续传来一阵哭声。
劝了很久,里面那个哭声才出来。原来是位七十多岁的老大爷,我们都穿得单薄,他却穿了一件秋衣两件外套。
梁主任让老大爷跟我们说说情况,老大爷像听不见似的仍然伤心地哭着;让挑粪那个婆婆说的时候,另外他和情绪激动那个婆婆却开始说了;老大爷终于开口说话了,但说的尽是陈谷子烂芝麻的事。
最后,我们终于了解了情况:挑粪那位婆婆种的玉米秧不见了,她怀疑是那位大爷给拔了,于是就骂谁偷了她的玉米秧。而老大爷以为她在骂自己也开始骂起来,不但骂了那婆婆,连她女儿也一并骂了。婆婆气不过,端起手里的粪给大爷泼过去,大爷也不甘示弱,扭扯起来。最后大爷跑到她家水缸上坐着,把她的衣服收来穿起,一直坐到我们过来。
情绪激动那个婆婆和爷爷曾经是夫妻,已离婚多年,她说他自私,谁也吃不到他的东西,他们就分开过了。她一边让她(挑粪婆婆)打死他算了,一边骂他不要哭,一边又去帮他擦眼泪、穿衣服。看得出来,她还是关心大爷的。有一点小小的感动。
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再加上我们不熟悉村里的情况,显得有点束手无策。梁主任却很淡然,一边记录一边有条不紊地调解着。出来的时候,他们的邻居说老大爷是五保户,跟情绪激动那个婆婆都不是省油的灯,两个人配合起简直是天下无双。遇到这样的事,又好气又好笑。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村干部真是让人敬佩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啊。
农村的清新空气、生态食物固然值得羡慕,可农村的落后、贫穷、艰辛又有多少人了解。通过这次走访,我有一个体会:这十年来,城镇发展快速,很难再想到十年前城镇是什么模样,而农村的发展却不明显。十年前我生活的农村和现在的农村看起来并无多少差异。
我能为群众做的事真的很少,但从现在起我一定会尽全力去做,尽量让他们少跑几趟路。
有关三进三同心得及体会【第四篇】
通过这次党性作风实践锻炼活动,我清醒认识到,对照实践群众观和党性要求,我们的一些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向群众学习不够。在学习中,一些领导干部总是拘限于书本和理论学习,认为自己是从基层一步一步锻炼走上领导岗位的,方方面面都比群众强,没必须向群众学习。在制定决策、计划或决定时,习惯于凭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出主意、起办法,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去开展慎密的调查研究,没有深入地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没有认真去总结群众实践的经验和办法,缺乏“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往往造成好心办不了好事,群众并不领情的尴尬局面。
二是同群众劳动不够。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调研活动也比较多,但却严重存在“浮在水上的瓢”的现象,热衷于迎来送往,图形式,讲排场,根本没有深入老百姓听他们的心声,反而给基层添了麻烦,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农村加强劳动锻炼的也就少之又少了。也由于劳动锻炼的不够,一些干部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方面的意识也有所淡化,在面对繁难重工作任务时,难免就会有怕苦怕累逃避思想,缺乏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韧劲。
三是知群众冷暖不够。一些干部在抓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在没有认真地去思考群众盼什么,需要什么,没有用心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有的领导认为,还有这么多的下属基层干部,有他们去关心群众的冷暖就行了,有他们汇报情况就行了,自己督促过问一下就尽到责任了。另外,一些镇(街)主要领导多住在县城,“走读”风现象较为严重,除每天应付完工作外,哪还有时间深入关心群众的冷暖,正如网友所评说的 “现在交通方便了,反而离群众远了;通讯发达了,反而和群众交流难了;干部文化水平提高了,群众工作的水平非但没有水涨船高,反而降低了”。一年到头,总有群众带着问题要直接见主要领导方肯罢休,一定程度也说明一些领导到基层知群众冷暖太少了,也致我们的接访活动多少有些被动。
四是为群众解难不够。近年来,在访贫问苦、信访稳定等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方面,我县各级部门和单位通过开展“333”惠民工程、建立信访群众“解难助困”基金等政策措施,为群众做了大量实事好事。但是从群众的期盼和愿望来看,干部中仍然存在作风不够深入的问题,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只要把工作部置下去就行了,缺乏跟踪督促检查,缺乏亲力亲为地狠抓落实的精神。对于群众提出的劳动力缺乏、贷款难、化解种养殖业风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难等问题,一些干部没有过细去做群众解释工作,没有真心实意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如何做好思考不够,措施办法还不多。
“三进三同”活动体会精选【第五篇】
从今年5月以来,xx市在党员干部中全面开展了以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主要内容的三进三同党性作风锻炼活动。全乡党员干部都参与了此次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紧密地和人民群众在一起,是党长期以来的一大执政法宝。在党员干部中全面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同三项制度一样,都是党团结人民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大创举,是建立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
曾经一度时期以来,党内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淡化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工作作风漂浮,远离基层、脱离群众的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坐在办公室的时间多,深入基层抓落实的机会少;有的即使下基层也是晴蜓点水,摆摆架子,做做样子,没有真正蹲下来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
其实,基层老百姓要求并不高,就盼望着上面的党员领导干部能够深入到群众中间来,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解决他们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难题,使他们更有信心投入到工作实际中去,最终过上好日子。
应该说,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完全符合基层老百姓的根本意愿。一是开展三进三同活动,能有效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不再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活动也不是做样子、做形式,一阵风,而是有具体的制度规定和具体的活动内容。二是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党员干部经常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老百姓拉家常话,谈身边事,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能在交流中与群众建立感情,取得信任,同时也能够了解群众的需求,体察群众的愿望。三是开展三进三同活动,党员干部能够通过深入了解农村农户的实际情况,站在更高的高度对农村农户的发家致富提出更好的思路和发展规划,比如对于资源优势明显的村社,帮助他们引进适合村社发展的项目,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有理由相信,随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各项措施进一步落实,三项制度和三进三同活动逐渐在全国全面推开并形成长效机制,干部作风就会逐步转变,干群关系就会更加融洽,老百性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党执政的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