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建设美丽乡村论文范例【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23443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建设美丽乡村论文范例【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建设美丽乡村论文【第一篇】

我国拥有几千年的乡村文明和农耕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提升,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条件.乡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礼仪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传統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一步传承、弘扬,为实施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优秀乡村文化培育健康文明新风是乡村文化成果的重要体现,传承弘扬乡村优秀文化,树立良好的家风典范,对规范成员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乡村振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发掘、研究、规范乡村文化,制定完善的村规民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合,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能更有效促进家国共建,推动乡村振兴.

如何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探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新途径.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摆在我们面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为此,我们以汉中市镇巴县黎坝镇为案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课题,探寻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之道.

一、黎坝镇基本情况

黎坝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距县城60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镇村公路总里程97公里.有水田4488亩,旱地3622亩;是全县唯一田多于地之镇,有林地万余亩、荒草坡28万余亩.辖6个行政村1个社区共36个村民小组,2452户9352人.经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全镇共有6个贫困村576户1922人.黎坝镇以加快建成“特色农业强镇、乡村旅游名镇、绿色能源重镇”为定位,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乡村旅游、餐饮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

二、探索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内容

1.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为了推进黎坝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推进“诚、孝、俭、勤、和”的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创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和谐发展,建设文明生态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要求,从村风民俗、尊老爱幼、社会治安、消防安全、邻里关系等方面制定黎坝镇《村规民约》.

2.成立了三会即互助资金协会、乡贤文化促进会、红白理事会.黎坝镇成立有互助资金协会6个,纳入贫困户会员263户,发动帮扶单位为每户贫困户缴纳入社会费500元,同时政府入注资金160万元作为贷款或村内融资本金,可面向全村社员提供产业资金支持.通过政府牵头,在企业、合作社、社会团体法人之间建立利益连接机制,将现有的各村资金互助协会与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建立合作共赢关系,实现两社合一.成立乡贤文化促进会7个,从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本土退休老干部、老党员以及在当地有一定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民间大咖、在外学者、致富带头人、回乡创业青年等人中组建乡贤工作者队伍,挖掘乡贤人才,弘扬乡贤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村民自治和基层治理中的巨大作用,引导乡贤当好美德传承者,引导村民争当文明户、好媳妇,争做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形成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成立红白理事会7个,理事会主要借助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志愿劝导、活动教化等方式规范和约束村民行为,遏制低俗恶俗之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为继承优秀传统,弘扬乡贤文化,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助推脱贫攻坚,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节俭、文明健康、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2017年在全镇实施了“乡贤文化促进会”工程,评选出了5名有德高望重、品格端正、义行善举、学识渊博的乡贤骨干,让乡贤成为引领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促进乡风文明的“实践者”.真正发挥乡贤在当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成立村乡贤文化促进会,设会长1名,负责乡贤文化促进会日常工作,结合本镇镇情民意,确定工作重点,打造特色亮点.

4.结合“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镇上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制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黎坝镇境内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重,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共存,人文景观包含根植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傩文化”(即端公戏),有红色文化(1934年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留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遗址),以及传自清嘉庆年间的黎坝巡检署遗址等,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善良纯朴、率性耿直、热情好客的民俗民风,是黎坝镇乡村旅游开发,乡风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独特的民间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镇上抓住脱贫攻坚和国开行项目机遇,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实施交通建设项目3个710万元,安全饮水工程6个494万元,环境整治项目26个1296万元,校安工程1个170万元.全镇居民饮水、用电、行路、通讯和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使镇容镇貌得到改变,生产生活进一步得到改善,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用足用活移民(脱贫)搬迁政策,通过统规统建,新建兰花坊、梅花苑、菊花园3个安置点,实现“三有”(有房、有土、有业)安置242户916人;通过维修换新颜,用危房改造项目维修加固与重建安置67户94人.既圆了群众的新居梦,也进一步完善了集镇建设.

建设美丽乡村论文【第二篇】

“十三五”以来,普陀区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旅游资源、乡土文化等特有优势,倾力打造美丽乡村。连续3年被省委评为新农村建设优秀县、连续2年评为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优胜县等荣誉称号,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实现了乡村美丽度、农民幸福感的双提升。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渔农村环境整治机制尚未建立、建设积极性不高、亮点不多、个性不足等问题,亟待系统性的加以破解。

一、普陀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一)以统筹规划为龙头,注重机制联动。一是优化全域规划。早谋划出台《普陀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编制《普陀区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五年战略规划》,同时注重个性美,彰显优势特色,如展茅街道横街村利用翁家岙村落古祠堂历史遗迹重点打造“海岛保存最好古村落”品牌;黄杨尖村依托自然村落景带和浓郁的林、溪特色,着力宜居、宜游村落样板。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在用足用好上级各类支农政策的基础上,统筹生活污水、农房改造、生态河道、村庄整治等各类建设资金近亿元集中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设立区新农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发挥政府主体宏观调控和投资导向作用。三是完善推进机制。把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作为全区重点工作强势推进,明确各镇(街道、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职责,形成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创建工作列入区委区政府对各镇(街道、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以分类打造为引领,夯实全域整治。一是分类开展示范创建。构筑多层建设格局,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4个,省级特色精品特色村9个,3A级景区村庄4个,提升打造美丽风景线6条,创建美丽庭院6800户,产生“五条长藤,十朵鲜花”的辐射效应,着力形成连接城乡、充满乡土韵味的美丽画廊。二是推进渔农村梳理改造。实施村(路)口绿化提档升级,开展美丽村口创建10个。全力推进森林普陀建设,着力建设一批集景观建设、林相改造、生态涵养于一体的彩色健康森林,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完成“三改”65万平方米、拆违30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20%,成功创建省“基本无违建区”。三是打好环境治理组合拳。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借助“河长制APP”、“无人机”、“电子眼”等技术支撑,完成41条垃圾河及17条黑臭河达标治理任务;提前完成了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有效集中收集处理、污水治理及村庄整治建制村全覆盖。

(三)以协同治理为抓手,夯实基层基础。一是传承地域传统文化。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启动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一般村建设12个,完成14个历史文化村落的“千村故事”编撰和“千村档案”整理。二是弘扬基层党建文化。开展“全景党建”红色行动,着重打造集责任清单、党建约谈、工作督查于一体的责任链条体系,设计开发了“普陀区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实时共享平台”,并在全区推广。三是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深化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建农村文化礼堂9个,举办各类文化活动850场次;举办培训讲座700场次。开展“寻找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提高渔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渔农民生活质量。

二、存在问题

一是渔农村环境整治机制尚未建立。镇、街道一级政府对渔农村环境卫生组织管理、指导监督、考核奖励等制度尚未全面建立,村级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部分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未按要求做到“四分四定”。

二是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政府热,农民冷”、“干部干,农民看”的现象,个别干部思想认识也不到位,存在畏难情绪,强调客观的多,大胆创新的少,工作缺乏主动性、行动迟缓。

三是美丽乡村建设亮点、个性不足。部分村落虽已完成整体建设规划,但建设要求和标准不高;项目建设打造个性特色不够鲜明,总体形象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三、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围绕建设海岛乡村大花园,突出“岛岛是花园,村村见美景”的海岛乡村特色,以景村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到2020年,全区所有61个渔农村行政村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到2022年,61个渔农村行政村均完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创建,其中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34个以上;建成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综合体3个;提升打造主题风景线3条以上;打造主题示范和美小岛4个以上。到2025年,全区80%的可建应建村达到美丽乡村精品村标准,其中省级精品村比例达到30%以上,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全市领先,高颜值、高品质的海岛乡村大花园全面展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达到新水平。

(一)打造海岛乡村花园样板地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彰显海岛乡村风貌。强化规划引领,积极融入全市海岛乡村大花园建设,突出“一岛一品”,实行城乡一体化、县域“一盘棋”的“多规融合”规划管理体系。挖掘梳理海岛乡村特色元素,推广应用《舟山农房建筑设计通用图集》,严格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管控。对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充分依托和挖掘不同村庄的资源禀赋和个性特色,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村庄品牌。

二是找准主题定位,打造“岛岛是花园”名片。根据建设一批、保护一批、示范一批的原则,选择一定人口规模的建制村海岛,全面开展和美小岛创建,通过制定标准、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呈现“一岛一风景、岛岛是花园”的美丽海岛格局。围绕“国际化、品质化、人文化”目标,通过全岛规划、文化引领、错位发展,加快推进蚂蚁岛、虾峙岛等一批主题示范小岛打造。借鉴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成功经验,探索“主题岛”旅游开发模式,提升东极岛、白沙岛、桃花岛等一批主题示范小岛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普陀美丽海岛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乃至走向国际。

三是注重串点成链,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按照“一个规划、一条干线、一个主题、一批节点”要求,通过主题策划、特色营造、节点建设、景观提升等,梯度推进山、水、林、田、路、房整体提升,实现山清、水秀、林绿、田美、路好、房靓。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田园综合体、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特色小镇等产业集聚建设,让美丽乡村风景线的内涵更加丰富、规模更加壮观。

四是突出连片成景,培育示范片区综合体。坚持整镇整岛成片推进,连片成景。按照“一片区一主题”要求,跨区域组团打造一批环境美、产业强、文化好、治理善、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综合体,推进乡村全域绿不断线、景不断链,“盆景”变“苗画”,“苗画”成“花园”。对标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全域开展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

五是完善长效机制,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完善渔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强化渔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责任落实,完善保障机制,每年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改造提升渔农村公厕、旅游厕所,加强渔农村公厕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渔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扩容提标,全面实现标准化运维管理。高标准实施新一轮“整洁村庄”专项行动。推进“一村万树”行动、“蓝色海湾”建设、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工程,系统保护修复海岛海洋生态。

(二)打造新型乡村经济融合地

一是打造乡村融合平台。统筹布局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数字化应用,实施农旅融合“十个十”工程,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渔农业功能和海岛乡村价值,不断延伸渔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推进粮食功能区、现代园区建设、省市特色农业强镇、远洋渔业小镇等建设,打造新时代美丽田园。

二是培育发展美丽经济。依托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积极打造一批彰显海岛特色、三产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厚植美丽乡村生态优势、特色风貌、资源禀赋,推进渔农家乐和民宿经济转型升级。积极推动渔农村电商发展,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构建农产品网上销售体系,培育电子商务专业村4个。实施渔农家传统特色小吃振兴计划,培育渔农家小吃特色村和知名品牌。

三是提高村庄经营水平。鼓励引进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通过“村+公司+农户”等模式,经营美丽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渔农民就业致富。推介美丽乡村和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美丽乡村、和美小岛品牌。实施“两进两回”行动,落实乡村振兴绩效奖补资金,逐步建立闲置农房及宅基地合理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培育高素质农民150人以上, 新培育农创客16人,提升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培育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培育市级示范性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6家,新增市级农旅采摘基地2家。

(三)打造文明乡风标杆地

一是挖掘传承传统文化。以传统村落项目、历史文化村落、海洋文化项目为主载体,以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为总体要求,保护修复古建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整理乡村文化资源,推进乡村记忆馆建设,讲好乡村故事,全面焕发海洋历史文化、海岛传统村落生命力。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是弘扬乡村文明新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深化文明村建设,推动公民道德、乡风乡愁、礼仪礼节、家德家风、文化文艺进礼堂。注重好家风好家训传承培育,推进移风易俗,倡导婚丧礼俗新风。深入实施渔农村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提升渔农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三是提升渔农民综合素质。加强本土人才培育,大力推行“学历+技能+创业”立体化培育模式,每年免费培训渔农村实用人才300人以上、高素质渔农民50人以上、渔农民职业技能培训700人以上。加强渔农村实用人才、渔农业科技人才、渔农村新兴产业人才、乡村发展能人乡贤等“四支队伍”建设,引导青年、乡贤回乡建设美丽乡村。

四是完善乡村善治机制。推进“四治融合”,强化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全面领导,推进村民自治,保障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建设法治乡村、平安乡村,加快“雪亮工程”和“智安小区”建设,实现村庄主要出入口视频监控覆盖率、联网率均达到100%。强化村规民约宣传,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不断健全渔农村社会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动的有效机制。

五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渔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换代,逐步部署5G网络,推进4G网络优化和全覆盖。实现乡村网络全覆盖。创新建立“智慧村社”平台,发挥“基层治理四平台”作用,加快推进信息化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行政执法等深度融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基本实现村民办事不出村。

(四)打造美好生活共享地

一是提升渔农民收入水平。加强渔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产业经营服务,稳定增长渔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渔农业经营性收入。充分挖掘渔农业渔农村多重价值,促进资源利用开发,大幅增加渔农民财产性收入。完善精准帮扶和减缓相对贫困机制,实施低收入渔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确保低收入渔农户收入增幅高于渔农民平均水平。

二是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渔农村抵御重大自然灾害能力建设。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造渔农村最美公路。积极建设村内通户支路和停车场(位)。全面开展渔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深入推进渔农村排涝防洪水利体系建设,加快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建立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管护机制,提高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责任。

三是优化渔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探索建设海岛民生驿站,补齐偏远海岛民生短板。推进渔农村家宴中心建设,保障渔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推广“银龄”计划,推进渔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实现住人小岛医疗服务便民利民点全覆盖。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推进渔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长效化、规范化运营。

建设美丽乡村论文【第三篇】

摘要:乡村精英是影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本文从时间和空间两大角度分析乡村精英这一群体的变化趋势,深入剖析乡村精英的概念、分类、作用等概念,通过论述当前中国乡村精英的冲突,探讨提出针对这些冲突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精英;冲突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其中,一大批具有特殊才能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不断涌现,他们活跃在农村建设的各个环节,成为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乡村精英群体。

一、乡村精英的概念与演变

“精英”一词早在17世纪已经出现,表示精美的、质量上乘的商品,后来演变为具有优势地位的某类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英”一词开始出现在社会科学领域,帕雷托的社会精英理论被广泛使用。他认为,精英是指那些在自己的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进,乡村精英这一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改革开放前,社会分层标准主要取决于政治运动形成的阶级身份,乡村精英是指那些具有政治身份和政治资源的党员、干部、贫下中农等;改革开放后,乡村精英指的是“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才能的社区成。”可见,乡村精英都是指那些对乡村发展产生影响的一群人,但是其决定因素的政治色彩变弱,经济社会色彩增强。

二、乡村精英的空间比较

(一)南、北方乡村精英权力、待遇及主要任务的对比

文献研究表明,乡村精英在南北上存在差异。在一些北方地区,乡村精英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存在的局限性比较大,振兴和发展经济是他们最主要的任务。北方的乡村精英权力相对集中,普通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较差。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方地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乡村精英的主要任务是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发展以及提高本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极大地丰富当地村民的生活。乡村精英的权力相对分散,村民的政治参与度较高,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民主协商成分更高。

(二)东西部地区乡村精英的供求对比(以近年来大学生村官为例)

据资料显示,东部地区村官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录取率平均是10:1,以2012年为例,东部地区,例如广东省,村官的报名人数达到了万,广东省部分农村甚至出现了508名大学生争夺38个岗位的情况。而偏远的西部地区,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报名人数只有2348人,录取比例在2:1到3:1之间,录取比例明显大于东部地区。

为缩小南北、东西乡村治理差距,国家仍然有很艰巨的任务。需要大力发展中西部的经济,改善中西部人们的生活条件,以及加大对中西部乡村精英尤其是大学生村官的优惠政策,吸引乡村精英建设中西部,同时还应致力于平衡东西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

三、乡村精英的分类

不同学者对乡村精英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是目前学界对乡村精英的分类大致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类,政治精英。政治精英指的是在农村社区生活中发挥着领导、管理、整合等功能的人。代表人物就是以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代表的村干部,还包括具有乡村治理热心具有群众声望的村民。

第二类,经济精英。所谓经济精英主要是指那些有经济资源优势,率先致富的经济能人。许多学者把经济精英看作是现代型精英,在乡村中,这一群体主要包括私营企业主、企业管理者以及经济成功人士。

第三类,社会精英。社会精英指的是在农村社区中,在人品、经验、威望具有相对优势的人,往往被称为传统型精英。他们是在社区互动和人际交流中产生的,通过农村社区成员之间相互评价进而区分出来的。

乡村精英还有一类群体是“村庄治理中的第四种力量”,这一部分群体包括当兵、上学等原因从农村流出工作的人。他们凭借其身份和地位以及对村庄发展的关心,往往能为乡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社会资本。

四、乡村精英的作用

乡村精英的根本作用是其对村民的动员和示范作用,其它的作用都围绕这一作用而展开。具体来说,乡村精英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乡村精英尤其是治理精英,是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乡村精英,尤其是治理精英代表政府,向下传达各类方针政策,执行国家政务;另一方面,乡村精英向下代表村民利益。为村民谋福利,充当村民的“监护人”角色。

其次,乡村精英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维护乡村的稳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大批经济能人不断涌现,这些经济精英大大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大多数普通村民自觉或不自觉的依附乡村精英,参与乡村各项生活,乡村精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集体意志,往往影响着乡村社区的稳定。

最后,乡村精英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依靠群体。新农村建设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部门主要是在宏观政策上给予支持,普通村民没有能力也无法挑起新农村建设的重担。尽管城市中也有很多精英分子,但是他们并未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所以,要建设新农村,可以也必须依靠乡村精英。

五、乡村政治中的冲突

(一)村干部与村民的冲突

村干部是农村社会中意义最为重要的精英。但是随着农村结构的调整,农民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价值观念的冲突,农村中村干部与村民的矛盾逐渐明显。

村民与村干部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村干部开展的农村农业生产、计生工作、土地的分配利用等工作,与村民的利益产生冲突。此外,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村民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兴起,村民敢于揭露问题,导致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矛盾加深。其次,村干部身份存在“角色冲突”。村干部不仅要传达上级指令,还要代表村民利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委会是农村基层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但是在工作职能上,它必须协助乡政府工作。在现实生活中,村委会往往不能平衡其职能,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最后,部分村干部由于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资源,他们如果谋求自身的利益时,村民往往认为村干部贪污受贿,有些村干部确实行为不廉,这也成为干群矛盾的导火索。

建设美丽乡村论文【第四篇】

【内容摘要】政治从来离不开精英,乡村政治尤其如此,这种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更是政治文化的选择,政治从来不可能超越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文化是乡村精英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也是规制乡村精英政治行动的软环境,如何规范乡村政治文化来规制乡村精英促进乡村治理的发展,是目前我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关键词】乡村精英;治理;政治文化。

【作者简介】张芳山,政治学博士,南昌大学廉政中心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

从事乡村治理研究。

熊节春,哲学博士,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外政治哲学研究。

涂宪华,南昌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与当代经济发展。

乡村精英是乡村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它的存在影响着乡村的治理和建设,因而引发了很多的研究与思考。

中国历时二十年的乡村基层民主实践一直在探寻实现村民自治的终极目标,但客观上却在走着一条精英治理的道路。这种精英治理模式的弊端已逐渐凸显。这也许是中国这样一个缺少民主传统和民主训练的国度的政治文化惯性延续的必然结果,也可能是当前中国乡村政治生态的客观要求。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在今天的中国乡村,活跃在政治舞台上、执掌着乡村治理权力的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乡村的各类能人。可以预见,乡村精英治理模式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国农村是有生命力的,这种治理模式注定会成为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

精英政治是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在乡村一级,精英的角色非常重要,会直接影响到乡村的治理。但与此同时,乡村精英往往会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角色摇摆,会垄断乡村本已稀缺的资源,会破坏乡村的民主化治理;如果没有规制或规制不完善,精英治理就会成为百姓所不愿意看到但又不得不接受的结局。

一、乡村精英政治:偶然与必然

关于何谓精英,我们一般援引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的定义,他曾经将精英分为“治理精英”(Governingelite)与“非治理精英”(Non-governingelite)两类。显然,政治精英只是治理精英中的一个部分,后者还包括军事上的领导者、有影响力的经济集团的领导者等。政治精英是政治体系中的精英分子,具体到中国,所谓乡村精英就是在村级组织中拥有领导地位的人,或者说是在村级组织决策中有影响力的人,这里指的乡村精英是一种狭义的精英概念,主要是指乡村政治精英。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为什么乡村选择了这种精英体制?文化上的原因是最深刻的根源。

首先,传统制度文化型塑了“臣民”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长期处于一种压力体制,民间缺乏自由、民主的生发空间,长期的压制型塑了中国的国民性格:“臣民”性格。对政治不关心,认为自己的言论于政治无关紧要,与其浪费唇舌去谈论政治不如退避三舍饮酒吟诗,如果自身权利受到非法伤害,也只能忍气吞声,对待权力唯唯诺诺敬若神明,不敢说半个不字。这是长期压抑塑造的人格,在这种“君臣父子纲常伦理”文化的压制下,每个人都成了权力的奴隶,且奴性十足。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在分析中国社会时就曾指出:“中国农民很难发展出一种政治民主的平等理论,因为中国不存在自己的民主传统。”

臣民性格的反面是公民性格。具有公民性格的人对政治比较感兴趣,而且敢于与权力抗争,当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他会进行合法的抗争,而社会也保护他的这种权利。一般来说,公民性格的民众是民主生发的良好土壤,而臣民性格的民众就滋养了精英体制的生长。詹姆斯·汤森、布兰特·沃马克在《中国政治》一书中说:“帝国政治制度的政治权威构架基本上是精英主义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官员与平民之间的区别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泾渭分明……少数握有权柄的精英与无权无势的民众之间的这种截然分明的界限,是传统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征。”[2]

其次,当前的组织文化很不发育。就目前而言,农村的利益表达机制不发达,民间组织也非常缺乏,兄弟之间都基本上是各顾各,村民与村民之问的关系就更加松散,传统的宗族联系解体了,血缘联系弱化了,地缘联系被破坏了,利益联系尚未建立且缺乏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村民因此在村庄内部变成了马克思所说的“一袋马铃薯”,村民已经原子化了[3]。正是在这样的一种组织文化之中,才更加凸显出政治精英的重要性。AntonSteen曾经说过,在一个制度缺乏或制度化程度低的社会里,精英之间所形成的非正式的权力网络对于民主化来说就特别重要[4]。

当然,传统的乡绅政治文化根深蒂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传统的村庄治理模式下,乡村社会在时间和空间上缺乏开放性,权力结构比较固化,作为乡土社会权力场域的精英角色也比较固定。在封建社会,乡村社会精英主要由乡绅阶层来扮演;在近代社会,乡村精英主要是有财富、声誉的人甚至是地痞流氓、土豪劣绅也跻身入内。本文探讨的乡村社会的精英是帕雷托所言的两类精英的结合体,他们往往先是在各自领域(主要是经济领域)有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济资源,然后在基层选举中通过正当或不正当的政治博弈,最终成为了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

传统精英理论一直认为精英政治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铁的事实。正如米歇尔斯所宣称的那样:“像物质财富一样,政治权力完全不可能、也没必要为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凡是有组织、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力精英。在平民政治和精英政治之间的抉择是虚构的,任何政治都是精英政治。”[5]熊彼特也认为:“浪漫的大众民主是不现实的,民主政治不是由人民在掌权,而是由选举产生的精英在掌权。”[6]

实际上,依靠法律制度来治理的法理型治理模式也并不排除精英的作用,因为民主与精英并非完全排斥、背离、矛盾、冲突,尤其是在当下中国农村社会的转型时期。早在19世纪布赖斯就曾说过:“大概没有什么统治会比民主更需要伟大领袖了。”[7]对此,马克斯·韦伯也有过相似论述:即便是法理型统治,统治的稳定和有力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理型统治是否拥有一个克里斯玛的政治人物作为统治者的[8]。民主也需要英明的领袖,或者说也需要一批精英,对中国乡村社会的民主化而言,亦是如此。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22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