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一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二篇】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u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幻灯片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学尤细雯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三篇】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背诗导入。
二、学习《泊船瓜洲》。
1、自由感情朗读古诗,感知诗意。
2、指名朗读,师指导。
3、竞赛读。
4、练习背诵。
5、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小组合作)。
6、交流诗意。
师总结:从京口到瓜州仅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7、简介王安石。引导学生画出京口、瓜洲、钟山的地理图。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9、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10、拓展思维,学习诗人的推敲精神。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额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11、拓展视野,欣赏古诗。
出示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如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自读欣赏,师适当讲解。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五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体会诗的意境。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导入。
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
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据前所学或收集到的思乡诗句作答(《静夜思》,《游子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回乡偶书》)。
附: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公务非常繁忙,经常东奔西走实行变革。这首诗是他有一回坐着船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一)、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全班配乐齐读。
(二)理解诗意。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1)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3)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d、(配乐播放江南美景图片)出示江南春色的相关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江南的景色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他对字词的推敲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附: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小组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4、融情诵读:看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融入诗人的感情,有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六篇】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名作,诗中的作者身处瓜洲,遥望故乡,虽然是隔山隔水,但作者却认为是近在咫尺,“一水间”“只隔”等词把作者的心早已带回了“故乡”钟山,此为全诗的起势,营造氛围。此时作者的情感也似那平静的江水,缓缓而来。待到“春风又绿江南岸”作者的情感也似这盎然生机、绿意萌动的江南,积蓄着丰富的情感力量。萋萋的青草和作者的思乡之情一样滋生、蔓延,茫茫而不可摸状,幽幽而又缠绵。到一个“又”字,作者的情感慢慢激涌;春风再来,而我却……,再到“绿”字,那浓浓的伤别情就如勃勃的春草一样奔涌而出,一发不可收拾,只有遥望问明月:何时能伴着我回家。借着淡淡的月光,作者的心也回到了故乡,月光如水,情感如水,静静地倾泻在家乡的大地上。
1、理解“绿”“春风”“明月”等特殊含义,体会作者思乡之情。2、学习作者对故乡的一种人文情感。
a类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
b类
1、说出“数重山”“绿”“春风”“明月”等词的特殊含义,理解作者思乡之情。
2、接受作者思乡情感的熏陶。
c类
1、学习其它有关明月思乡的诗句,在古典诗句中感“家”的情感。
1、熟读这首诗,达到能诵的程度,注意间、数、重、还等字的读音,按节奏朗读。
2、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作者曾在南京为官多年,南京在作者眼中就是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始终让作者牵挂,作者来到长江边看着那江水、那青山,一切都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熟悉。查阅资料,了解钟山、瓜洲、京口这些地名,理解“一水间”“数重山”的意思,想想真得是“一水间”“数重山”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感觉。
4、读“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理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特殊含义。
5、对照“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理解“明月何时照我还”中“明月”的特殊含义。完成以下句子:
a作者的情感就像这明光一样………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过月光……
c作者想到故乡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乡的亲人也许也在明月下…
6、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诗,想想“明月”在表达作者情感中的作用。
1、指名读这首诗
a提醒间、数、重、还等字的读音
b划分节奏
c标出韵脚。
2、试背古诗
3、对照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京口、瓜洲、钟山之间真的是“数重山”“一水间”吗?
a 说说这三者之间的实际距离。
b说说当时的交通条件。
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是“数重山”“一水间”。
理解“绿”的特殊含义。
1、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等句子,理解“绿”的特殊含义。
3、谈“绿”字的用法。
a出示教材上“资料袋”上的材料。
b说说对描写景色的作用
c说说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理解“明月”的特殊含义
1、作者此时的强烈思乡情感奔涌而出,面对一轮明月,他禁不住大声呼唤:
2、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理解“明月”的特殊含义。
a作者的情感就像这明光一样………
b作者的希望自己的情感能透过月光……
c作者想到故乡的明月是不是也………
d作者想到故乡的亲人也许也在明月下…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七篇】
生:坐着船停在瓜洲。
师:诗人在瓜洲停船靠岸,出门在外的人称为游子,你现在能理解游子吟的意思吗?
师:两位诗人相差三百年,两首诗一样的是什么?
生:离家在外。
师:王安石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呢?对照注释理解大意,与同桌交流。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大意。
生:京口和瓜洲只隔一条长江,我的家乡只隔几重山,春风……。
师:诗人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生:想家。
师: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听,从哪些诗句看出想家。
生:“绿”很美,能让人想到家。
生:“何时”体会到迫切回家之情,请你读读。
师:听出特别强调“何时”,一起读。
师:家在哪?从哪几行诗知道的?
生:钟山。
师:这么近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介绍王安石当时写诗的背景,当时王安石当宰相的心情怎样?哪个词体会出来的?
生:“绿”,看出喜悦,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
师:把美和生机读出来。
生读。
师:把王安石任宰相的心情读出来。
生:失落。
生:喜悦。
师:读出失落。
师范读。
师:假如成功,心情会是怎样?把激动心情读出来。
生读。
师:离家在外,最渴望的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想家应该怎么样读?
生读。
师引生读:忧虑时可以这样读……想到成功时可以这样读……一位年迈的老人思念家中的亲人可以这样读。
师:站起来,高声吟诵。
师:诗人看到什么引发自己的情感?
生:江南风景。
师:见眼前的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师:刚才怎么学这首古诗的。
生说师点:读诗,走进诗人内心,记住诗歌。
出示学习诗歌的方法。
师:请按方法自学孟郊的《游子吟》。
师: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的伟大。
师:怎么读懂?
生:报得三春晖。
生:母亲盼儿回来,从“低头”可以看出来。
生:儿子很感谢母亲,从“报得三春晖”中……。
师:诗人看到什么而颂扬自己的心情?
生:身上衣。
师:看自己身上衣服的.针眼,有多少?
生:很多,可能有几万。
师:古时,人一针一线缝衣服,你觉得缝一件衣服怎么样?
生:很累,
生:不容易。
师:儿子要出行了,从“密密缝”体会到了什么?
生:关心儿子。
生:怕儿子着凉。
生:希望儿子早点回来。
师:白天不停地赶缝衣服,在昏暗的灯光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灯光昏暗,一针一线地缝。
师:看到这些我们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你想到了什么?
生:生病了,妈妈找药,穿衣服,买药。
生:衣服穿少了,打寒颤,把衣服脱给我穿,把我裹起来。
师:诗人想到了何止一件缝衣的事情?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怎么来理解这两句诗。
生:……。
师:拿起笔,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成功时……伤心时……喜悦时……用上“迟迟归”“密密缝”这样的叠词。
生交流。
师:带着对母亲的爱,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读出示的颂扬母亲的诗句(补充)。
读颂扬诗人母亲祠堂的对联。
师:这首诗是什么如此打动人心。
生:母爱。
师:深情地吟诵:……。
主要特色:
一是把两首诗联系起来学,主要体现在开始对两首诗的初读上。二是通过介绍作者写诗的背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读懂诗意,进入诗歌的情境。三是老师用语言渲染情感,指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学习感情朗读。
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第八篇】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1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