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集聚【4篇】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集聚【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1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详细地说明和阐述。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理论,为我们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张家口地区现在正在进行2022年冬奥会的建设筹备,***总书记在2017年初视察崇礼区时,对崇礼的生态建设就十分关注,要求每项规划都要体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原则,不要贪大求全、乱铺摊子,现在冬奥赛场建设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而且各项建设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们一定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
张家口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各地都在以冬奥会地举办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这就需要当地政府秉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科学规划,合理发展,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为全面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河北、美丽张家口而奋斗。
青年责任担当1500字论文 青年强则国家强论文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2
风雨同舟,披荆斩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众志成城,万众一心,采取各种“硬核”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以责任和担当筑起了疫情防控堤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未感染群众”也准备抱着“试试看”“反正街上没人”“出去晒晒太阳”的心理去“以身试毒”。如何抵挡“麻痹”“侥幸”“焦躁”的“心理飞沫”,守住全民战疫阶段“战果”,还需各地政府和党员干部继续压实责任,多措并举,为群众戴好“护心口罩”,直到这场“疫情阻击战”取得最终胜利。
拴紧为民“两端系带”,抵挡“麻痹心理飞沫”。连日来,在各级政府、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交通管制、居家隔离已成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蔓延的有效手段。但随着管制和隔离时间的延长,很多群众也没有了武汉“封城”之初的惊慌,慢慢放松了警惕,“反正我没事”“有什么可怕的”心理也有所显现。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是疫情防控最关键的“窗口期”,全民提高警惕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把中央决策部署要求落实到最末端,把自己与群众的“两端系带”拴紧拴好,“软硬结合”抓好宣传与排查,切实克服麻痹思想,把“反正”心理彻底消除,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紧压醒民“金属护条”,抵挡“侥幸心理飞沫”。随着季节的变换,春天真真切切踱步而来。居家隔离一段时日,再见春日暖阳,恍若隔世,一些人也开始有了“出去晒晒太阳”的想法。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从初期“没有证据显示人传人”,到目前指出“可能造成持续的人传人”,甚至可能发生变异。所以,迫切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审慎态度,把疫情看得严重一些、把疫情蔓延的风险估计得大一些,坚持“点面并重”,紧压防控“金属护条”,让“耍大胆”“不设防”的“侥幸心理飞沫”无法“入体”。深入动员群众彻底抛弃幻想,把防控措施落实好,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严严实实织好全民“防控网”。
拉开困民“中间褶皱”,抵挡“焦虑心理飞沫”。近些天,很多人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然后浏览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新增多少确诊病人、官方发布的确诊病人行动路线、医疗物资是否充足,每遇“重点”赶紧看看自己是否“入列”,甚至有的人只是平常感冒也不敢出户,怕“被隔离”。加之不能走亲访友,不能逛街旅游,甚至怕口罩不够用,出门散步都是能免则免,“忐忑不安”“看报道就流泪”的焦虑心理也有所见。所以,需要各级政府动员和组织力量,坚持线上与线下咨询相结合、身体健康与心理安定并重、确诊患者与疑似人员心理辅导相结合,做好战疫期大众心理干预工作,把困扰群众心的“中间褶皱”拉开,聚力增强“镇定感”,确保安稳“过关”。
总之,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是全民之战,党员干部要坚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引领群众在疫情应对上不“麻痹”、不“侥幸”、不“焦虑”,出“实招”“硬招”防止出现掀开“护心口罩”随处“裸跑”的现象,真正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在这场“疫考”中交出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
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3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青年进入新时代,新时代青年要珍惜“新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更要自觉肩负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本文将着眼于当前新时代这个背景,强调了牢记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加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对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使命与担当;中国梦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这条任重而道远的道路上,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站起来努把力、加把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俗话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旺发达,衰弱强大关乎每一个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等方方面面;国家的发展繁荣,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用心用行动去创造;实现共产主义这个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是离不开全国十四亿人的共同付出、共同铸造。而青年正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这个时代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牢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二、新时代青年的相关概述
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将青年年龄范围定为14-35周岁,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将历经实现两个百年计划,也就是说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实现,正是当代青年奋斗的全过程。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掀起的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涌现出一批秉承科学民主信念、反思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强国之路的广大青年和知识分子,他们敢于斗争、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的精神值得今天我们每一位青年学习敬佩。当然,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特定的历史使命,一百年前五四时期的青年完成了其历史使命,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卓越贡献。在21世纪的今天,也有一群不断向上奋进的年轻人,他们有一颗热情的心,有一颗乐于助人、甘愿付出、为人民服务的心,他们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他们就是新时代青年。
三、牢记青年使命与担当的重要性
青年興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同时,各国文化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相互渗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影响着我国本土文化,也影响着我国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爱国信仰。因此,当代青年必须要牢记历史赋予的使命与担当,才能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牢记青年使命与担当,有助于增强民族精神,提升凝聚力。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精神泛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我国有近14亿人口,56个民族,如此复杂庞大的国家尤其需要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面对国内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性和地方性等一系列问题时,中国依旧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团结一致,这正是因为每个中国人血液中都流淌着中国脊梁的精神。当代青年作为这个时代创造力和驱动力的代言人,更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传承发扬民族精神,将全民族的心栓成一股力量,促进社会团结和谐发展。
牢记青年使命与担当,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今年将实现第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过40年就是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将实现第二个奋斗目标,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年拥有蓬勃朝气的青春活力和极具创新力的优势,成为了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中变为现实。”这句话不仅寄托了对当代青年的希望和期许,更体现了对青年的信心和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梦不仅仅只是个口号,广大青年要在实践中将自己的个人梦与中国梦相结合,一心一意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集中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
四、加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没有理想就如同无舵之舟随波漂流,永远到不了岸。新时代青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而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因此,广大青年要从小培养爱国精神、读名著看英雄、了解中国历史等,在职业选择时将自己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当中,将自身的发展同祖国、人民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相结合,努力为祖国的发展改革贡献力量。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青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锤炼品格的黄金时期。每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正如习总告诫青年们: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我们应该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在最应该奋斗的年纪,储蓄知识,练好“内功”,才能在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的今天,及时更进科学知识,拓展自己的储备量,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知识水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青年是要苦练本领、增长才干,但不能成为“书呆子”,还要锤炼自己的品德修养,牢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遵旨。不管是青年学生,还是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们,都要注重自己道德品德的培养,修好自己的这颗心,同时要不断获取知识养分,给自己“充电”。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无止境,青年未来可期。
推进思想建设,增强使命感。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层次人才的主基地。青年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多元化、充满诱惑的现实生活中迷失自己,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接班人,绝大多数学生对我国的历史、中国在走什么样的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等问题一知半解,到了大学才会开设《马克思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科目,对于非马学院的专业,有些学校还是以公共课选修的形式考查。这体现出,青年学生关于我国政体国体的全面认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些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青年思想观念的形成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螺旋式吸收和接纳形成的,要从小就引导构建正确的思想,培养使命感意识,步入社会后才能坚定政治立场,树立正确价值观,找准人生方向。
坚定不移跟着党走,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世代传承的规律都表明,青年是“新时代”的奋进者和开拓者,同时也是见证者和受益者,搞清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才能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个人梦想的实现是国家梦想的前提和基础,国家梦想的实现为个人梦想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和机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青年一代,要矢志不渝的紧跟党的步伐,听党的指挥,在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勇于奉献,把远大志向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以自己的理想为起点,把追求个人幸福和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统一起来,克服浮躁心理,从小事做起,以小见大,以小成大,深入基层,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的人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奋进追逐中展现出勇敢奔跑的英姿,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结语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增强自身使命感,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用一生來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书写人生华章,绽放青春光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N].人民日报,2017-04-14.
[2]石国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1):19-25.
[3]***.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4]刘洋.浅析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J].农家参谋,2019(17):277.
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4
青春是人生的花朵,竞相开放;青春是生命的春天,生机勃勃;青春是时代的精神,象征创新。孩子们唱出盼望青春的歌儿,老人们唤出青春的记忆。青春绚丽多彩,有待我们慢慢品味。
青春的我们,有着一颗懵懂的心;青春的我们,有着一个甜蜜的梦。它像一个个音符,在我们手中组成了一首浪漫之歌。在我们心中一遍又一遍的回响着,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曾几何时,我们是一只活泼的小鸟。在蓝天上尽情飞翔,在树上贪婪的睡着。面对青春我们不再活泼,不再自由,只是在书海中遨游。这是青春便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它变成了一首沉重的歌。
青春是一个过渡期,在这期间也许我们做出了一些可笑的行为。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后悔的事情也许有一天,在我们病入膏肓时,闭上眼睛,这一幕幕,不再可笑而是可爱。
青春恰似一首歌,不管悦耳或是刺耳,它都是由我们自己选择,最终它终是我们脑海中美妙的一首歌;青春恰似一首歌,不管是浪漫还是悲伤,它都是有我们自己创造,最终它终是我们记忆里甜蜜的一首歌。青春,它就是一首歌,或浪漫,或悲伤,或悦耳,或刺耳。总而言之,青春让我们有着酸甜苦辣的不同体验。
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5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
生态意识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
生态行为文明。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一)经济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三)文化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
(四)社会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6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蕴含着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强烈期盼。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青年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鲜活力量,承载着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应自觉担当起“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使命。
[关键词]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和人民政治生活的需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历史方位中,蕴含着人民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强烈盼望。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大学生必须充分认清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并自觉承担新时代所赋予的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生态文明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化进程中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进行理论反思,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党中央高度关注的生态文明问题。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原动力的伟大事业之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态保护工作成为当务之急。美好生活需要内含人民对美丽生态之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共赢是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达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百姓幸福的必然环节,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关键举措。自然为人类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和物质所在。人类无限度征服自然,过分、无休止地索取资源,突破自然生态系统底线,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反扑。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日渐失衡的严峻现实,坚持绿水青山的环保理念,在自然界可承受的限度内推动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既是理念,又是目标。党的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华民族持续性发展之千年大计”,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人民生活、民族复兴息息相关,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1]230。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自然基础,也是加快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考量。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赋予青年新的使命担当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的重要内容。[2]393当代青年要勇于担负民族复兴伟任,奋力投身于新时代生态建设大业。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青年应当怀揣理想,在风华正茂之时绽放光芒。[3]新时代,“中国梦”更加重视生态文明,这是人们幸福安康、社会长久稳定的可持续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2]396青年作为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鲜活因素和中坚力量,必须将生态文明理念根植于心、贯穿于行。青年是民族、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把自己的理想建立在历史潮流、民族需要的基础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清醒认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片面追求高速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摒弃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把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走生态型、质量型经济发展道路。当代青年必须以生态思想为指导,自觉肩负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使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必须用生态文明思想武装青年头脑,让青年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从事生态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文明风气。青年作为有效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生力军,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之生态蕴涵,把握经济发展由速度型到质量型的生态转型,并把美丽中国梦和个人青春梦有机融合在一起,自觉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三、当代青年要肩负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重任
青年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青年是“中国梦”的传承者,是历史的延续者,是理想的践行者。强调: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3]当代青年要肩负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使命,用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牢牢把握生态建设的时代需要,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代言人和践行者。当代青年要形成“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的理论自觉。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良好的环境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部分,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要内容[1]230。理论是现实的客观反映,是具体实践的行为先导。必须认真学习和科学把握生态文明思想,做到学会、弄懂、落实。当代青年需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生态文明思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展现美丽中国的新面貌。当代青年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落实使命担当的具体实践活动。强调,青年的素养决定了国家未来的社会风气。[4]当代青年必须充分掌握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了解到新时代增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学习好、宣传好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绿色发展之路,助推全社会形成人人重视生态建设、人人践行绿色理念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结语
广大青年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自身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将自我的青春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美丽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之中书写人生的绿色华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2]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DB/OL].(2018-05-03)[2019-03-15].
[4]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2.
当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7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这一重要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十分突出的战略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模式。环境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反映出事物普遍联系之中的共同性和统一性。恩格斯说过,“劳动与自然界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自然环境是衡量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在区域竞争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的环境好,谁就能让更多的生产要素汇聚本地,因此,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经济发展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条件。
联合国发布的《只有一个地球》报告中指出:“贫穷是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因为环境不可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得到改善。保护需要资金,资金需要通过发展才能得到;只有合理开发资源才能有效保护生态,尤其是可以通过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尽量减少甚至避免工业化阶段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方式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总量增长取决于对资源的开发以及有效配置,有赖于人类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与经济二者统一于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绿色发展是经济转型的趋势,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标志。时势所趋,经济欠发达地区迫切需要从“非此即彼”的“对抗性”思维中解脱出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资源丰裕的经济体更愿意通过传统的要素投入获得增长,对技术创新意愿不如资源缺乏的经济体强烈。
总体来看,当前欠发达地区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发展的模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应当看到,造成欠发达地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制度约束,制度安排与推动绿色发展不相匹配,出现了一面是不断加强生态保护设施建设,一面是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且破坏的速度比建设的速度还快。一些欠发达地区为摆脱贫穷,盲目追求增长,许多生态资源被滥采滥伐直至耗竭,资源浪费极其严重。这种任由稀缺资源继续免费使用、廉价使用、粗放使用的局面决不能持续下去。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江西省通过实施战略性新型产业和“六个一工程”战略,大力发展风电能源、高效农业等生态、清洁、循环经济,形成了以矿产资源深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以及生态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环保型产业体系,并通过生态市场制度的建立,提供生态市场运行的制度保障。
江西省还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评机制,加快推进水、电、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开展排污费改环境税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推进生态合作、产业共建等多种方式的生态补偿等。20_年以来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还对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西省的经验表明,科技和制度创新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要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生态经济规划和相关政策,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传统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将生态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衔接,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使生态经济的“涓滴效应”扩散开来,把发展生态经济与发挥传统要素优势相互结合。这样既可以赋予传统要素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让生态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制度建设上,要建立健全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因为产权制度有效地促使人们保护稀缺资源,价格机制灵活地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以及稀缺性的变化。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人们寻找替代资源、节约使用最稀缺的资源,通过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路线图”。欠发达地区往往蕴藏着较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同时也存在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面临着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重蹈“先污染、再治理、难治理”的覆辙。
新世纪以来,江西依靠区位优势和要素优势,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之一。但承接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产业的低端环节,赚一些微薄的辛苦钱。江西要实现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社会和谐,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模式。为此,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作为引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龙头工程和重大引擎,努力探索经济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做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部署,目的就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两年多来,全面启动了“十二项重大生态经济工程”建设,包括以生态保护、污染治理为主要内容的6大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以保护“一湖清水”为重点、优化能源结构的6大基础设施工程。
再以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为例,这是江西有史以来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被誉为江西的“三峡工程”,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等重大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该水利工程建成后,将对江西经济核心区域防洪安全起到保障作用,年均防洪效益达亿元。在防洪的同时,每年还可增加电量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有效缓解江西电力供需紧张状况。另外,萍乡、德兴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也相继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地下”转向“地上”、从“黑色”转向“绿色”。
江西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在巩固提高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设区城建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均列全国第一位,林业产值突破千亿,上升为全国第六。
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与我国的转型发展形成了历史性交汇,为欠发达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探索“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径,形成面向未来的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扩总量、上水平与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机统一中赢得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