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范例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范例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1
当下中国已踏入了新时代的门槛,踏上了继续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奋进道路上,审计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审计工作不仅仅是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究责查处;还要摸清情况,分析原因,排查风险,提出建议,推动整改;更要促进深化改革,推进法治,提高治理社会的能力。国家审计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扮演着国家利益的捍卫者、经济发展的“安全员”、公共资金的守护者、权力运行的“紧箍咒”、反腐倡廉的“利剑”和深化改革的“催化剂”。作为新时代审计工作人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审计工作总体要求,要深入领会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要深刻认识依法审计的重大意义,明确依法审计的基本要求,用法治思维谋划审计工作思路、用法治方式推动审计实践、用法治眼光审视改革开放问题、用法治手段破解难题化解风险,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努力提升新时代依法审计水平。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审计工作总体要求
(一)强化审计作为政治机关的责任担当。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重要论述,高度自觉地把讲政治摆在一切思想和行动的首位,大力推进审计机关的政治建设。一是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践行“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先后组建了审计委员会,办公室都设在审计机关,可以说审计既是行政机关,也是党的工作部门。我们更应该坚持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来思考、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善于从政治上把大局、看问题、提建议,自觉融入并努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进一步夯实政治能力。不断提高理论学习力、政治鉴别力、政治定力,把政治和业务融合起来,积极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做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始终把牢审计监督的正确方向。
(二)强化履行宏观监管部门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构建统一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实现审计全覆盖,将审计纳入宏观监督管理的重要范畴,极大丰富和拓展了审计监督的内涵。对此,我们一定要从党委政府工作全局出发,深刻领会、系统谋划、抓好落实。一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要切实发挥维护宏观经济秩序的职能职责,紧盯政府债务、地方金融、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作为重要任务,加大对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的揭示反映力度,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化民生保障等方面做出审计贡献。二是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一些审计干部还没有真正跳出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思维惯性和观念束缚,工作理念与新时代审计工作还不适应。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审计更多基于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历史背景,主要注重对制度规定的符合性审查;而新时代审计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注重对被审计单位落实政策措施、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治理能力等情况的整体研判和全局透视,更多处于政府和市场、经济和社会、当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等多维度空间,审计思维、审计理念、审计模式都要随之改变和重构,树立宏观思维意识就是实现这一系列变革的重要前提。三是充分发挥决策参谋作用。审计既要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更要积极推动解决问题。要始终围绕党委政府最关心、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思考、谋划和开展审计工作,狠抓问题研判和对策研究,着力对政策落实、项目落地、资金流向、权力运行等作出整体评价。要坚持宏观视野和全局观念,把揭示微观问题与服务宏观决策结合起来,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制度漏洞,从体制机制制度的宏观层面加强总体分析和系统研判,在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夯实基础推动高质量发展、健全激励干事创业等方面提出有价值的审计报告和决策参考,当好党委政府决策过程中的参谋助手,有效服务宏观决策。
(三)强化探索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实践路径。实行审计全覆盖,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推动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构筑统一高效审计监督体系、更好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核心内容。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和实现审计监督的全覆盖,将有利于国家审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要意义,充分把握审计监督全覆盖工作的整体规律,认真找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重点,在审计的范围领域、审计的组织方式、审计的资源整合、审计的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能够更加科学有序的推进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遵循。我们要重点领会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018年修改宪法,在序言确定党的领导地位的基础上,又在第一条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强化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在审计法修订过程中,审计署党组坚持依宪立法,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写入审计法修订稿。
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涉及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个方面,涉及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即应当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确定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国家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者,又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推动力。
三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审计法治建设应当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审计法治道路,树立自信、保持定力、突出特色。
四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求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审计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审计法治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例如,形成了以党章和宪法为核心,以党规党纪、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为组成部分的多层次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在加强审计法治体系自身建设的同时,还应当更好地发挥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五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在新时代背景下,审计机关要通过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进全民守法;要加大审计力度,督促严格执法;要创新审计方式,促进公正执法;要提出立法建议,推动科学立法。
三、深刻认识依法审计的重大意义
(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也是审计部门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法治为引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审计管理体制,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监督在促进有关宏观调控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协同发挥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整体效应、强化政府风险管控和预测预警等方面肩负着重大使命。新时代审计工作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依法审计,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绩效审计,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对于审计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创新事物,要审慎对待,鼓励新动能。
(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全面深化依法审计,是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一是树立审计为民理念,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作为审计质量的根本标准,保障各项改革能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二是开展政策落实跟踪审计,重点关注优化营商环境、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脱贫攻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严肃揭示弄虚作假、隐瞒实情,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等懒政怠政庸政问题,促进党中央重大改革措施落到实处;三是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章党规、法律法规为准绳,坚持容纠并举,促进领导干部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严格区分改革试错失误和违纪违法行为,划清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谨慎与慢为、担当与敷衍、为公与徇私的界限,着力发挥审计监督在改革发展中的服务、促进和保障作用,为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
(三)促进权力规范运行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法律规定能否得到正确的执行,核心在于权力的运行是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行使。审计机关通过严格依法审计,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规范化、法治化和市场化,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着力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围绕干部“依法、履职、有为”,查处公共资源配置权力行使方面的重大违法违规违纪问题,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严肃揭露和查处滥用职权、贪污受贿、骗取侵占、毁损资源、破坏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等重大问题,进一步亮好审计监督“利剑”。
(四)促进反腐倡廉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要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一是审计机关要严格依法审计,及时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移送失职渎职、贪污挪用、损失浪费等违法违纪线索,强化不敢腐的震慑。二是促进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制度规定落实,推动扎牢不能腐的笼子。三是聚焦经济权力行使和运行,加大对财经纪律的宣传教育,推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四、明确依法审计的基本要求
依法审计是依规治党和依法行政对审计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贯彻了审计行为应受党章党规和国家法律法规约束的法治理念。依法审计是一个大的概念,这个“依法”不仅强调要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等字面上的意义,更多的还要体现字面背后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等核心价值追求。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是始终坚持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善于将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审计工作中。二是坚持将党的领导贯穿到审计工作全过程。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首先要把政治关,只有从政治上看问题才能看到本质,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三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实行执法责任制相结合。对于一些“执法不严”的现象,党组织有责任也有权力在法治轨道上予以制止和纠正。
(二)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一是要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恪守权力边界。审计机关开展审计工作首先要于法有据,任何一项审计行为都需要有法律授权,不得越权审计,不能“包打天下”。二是要坚持实体与程序并重,严格遵循法定程序。程序正当是实现实体正义的根本保障,通过设定严密的审计程序,可以有效控制审计权力,进而充分保障审计对象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三是要坚持证据为王,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原则。审计工作以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监督和评价为基础,一个鲜明特征就是用事实和数据说话,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四是要坚持审计的独立性。审计机关要敢于坚持原则,发现问题线索盯住不放,在审计职权范围内一查到底,严肃揭示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等重大违纪违法问题,做到“零容忍”。
(三)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一是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推进审计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拓展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消除监督盲区。应当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全面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推进审计全覆盖,做到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二是要坚持全局审计一盘棋,做好“两统筹”。要科学安排审计项目计划,通过加强审计项目和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进一步优化审计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全局审计一盘棋。三是要坚持增强审计监督合力,充分调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力量。要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其他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四)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行使审计监督权。一是要公私分明,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客观审慎作出评价和结论。二是要过罚相当,严格规范审计自由裁量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最小侵害原则,对自由裁量的标准进行量化和细化。三是要公平对待,坚持秉公规范用权。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对于不同审计对象的同类审计事项,做到统一法规适用标准。
(五)坚持依法审计与文明审计相结合。一是要保持谦虚谨慎。审计对象与审计部门都是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双方目标一致,地位平等。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能以“权力监督者”自居。二是要保证平等待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平等观念,摒除陈腐观念,做到平等待人。三是要做到严谨细致。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认真严肃对待每一项审计内容。同时,也要注意保守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四是要强调以理服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真正做到用证据说话、以法律为依据,达到政治、经济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总的来讲,我们要将依法审计的理念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在审计计划阶段,重点关注审计计划是否按照党中央关于审计工作的决策部署并经过党委审计委员会批准;在项目实施阶段,重点关注审计人员是否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利用法定手段行使审计权,是否落实了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要求;在审计报告阶段,重点关注是否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问题;在审计整改阶段,重点关注是否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整改审计查出的问题等。
五、正确处理“三对关系”,推进依法审计工作与时俱进
(一)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做到政治和业务相统一。要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站位。局机关应当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党中央对审计工作的各项部署要求。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在新时代,审计工作涉及各行各业,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当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专业水平,着力解决知识缺乏、能力不足、本领恐慌、作风不实等问题。要加快角色转变,完成从审计对象到审计主体、从行业管理者到宏观管理者、从政策实施者到政策监督者的转变,尽快胜任履职,更好地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坚持以服务宏观管理为着力点,做到宏观和微观相统一。要加大对党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力度。新时代的审计工作内容必须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的总要求,突出重大宏观政策、结构性政策和社会政策,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要加大对经济社会运行中各类风险隐患揭示力度。局机关要进一步增强审计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隐患方面的主动性,推动制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预案体系,努力做到发现在早、处置在小、预防在先。要加大对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加大对扶贫、社保、“三农”、教育、医疗、就业等重点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力度,促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
(三)坚持以“防未病”为目标,做到“防未病”和“治已病”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审计机关应当做好“经济体检”工作,不仅要“查病”,更要“治已病”“防未病”。要推进“查病”的广度和深度,精准揭示问题。“查病”是“治已病”和“防未病”的前提和基础。局机关应当深入推进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全覆盖,同时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事项的审计力度,增强审计权威性。要加强“治已病”的力度,推动问题整改。局机关应当精准提出有效管用的整改意见,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和单位抓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对整改不力、屡审屡犯的,该追责的要严格追责问责。要提升“防未病”的高度,服务宏观决策。我们应当将审计放在大的国家治理体系下来看待,放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四个促进”的高度来评判。
六、务实推动“四个落实”,确保依法审计取得实效。
一要抓能力落实。要切实增强本领,紧盯大局、紧跟大势去勤思勤学,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履职能力。二要抓责任落实。要主动履职尽责,用“清单制+责任制”方法,把“规划图”变成“施工图”,把“时间表”变成“计程表”,把每个岗位、每个人的责任担起来、落下去,形成个个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要抓作风落实。始终坚守“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弘扬“实、高、新、严、细”工作作风,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切实解决“庸懒散浮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严格审计“八不准”、“四严禁”纪律要求,坚持做到依法审计、独立审计、文明审计、高效审计,树立审计良好形象。四要抓协作落实。正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在依法履职尽责的同时本着服务理念加强审计监督,既依法揭示和反映问题,又帮助被审计对象查漏补缺;进一步健全审计与纪委监委、组织人事等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在调查取证、查办案件、信息共享、结果运用、推动问责等方面形成合力。
同志们,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努力提升依法审计水平,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谢谢大家。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认识粮食安全对于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切实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战略层面把握、从政治高度考量、在工作中精准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从政治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善于从政治上进行分析和研判,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始终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效显著,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达到13657亿斤。但应清醒认识到,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品种结构上,稻谷和小麦两个主粮品种产量总体稳定、平衡有余,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缺口较大,需大量进口。粮食生产区域结构上,粮食主产省份中粮食净调出的省份数量减少,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粮食自给率下滑,粮食生产呈现进一步向主产区集中的趋势。进口持续增加,特别是产需矛盾大的大豆年度进口量持续保持高位,呈现出进口区域集中、进口渠道单一等特点。
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清晰判断,不断提升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清醒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决不能仅仅看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要看饭碗里有多少中国粮。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找准抓落实的方法和路径,始终立足自身牢牢抓好粮食生产,补齐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功能定位,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善于运用政治思维思考问题,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城镇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副食品消费持续增加,带动粮食需求不断扩大,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1978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主要肉类、禽类、鲜蛋消费量分别为千克、千克、千克和千克、千克、千克。2020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肉类、禽类、蛋类消费量分别上升至千克、千克、千克和千克、千克、千克,均较改革开放之初大幅增加。由于每生产1千克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都需要几千克的粮食,因此,居民对肉禽蛋奶需求的增加也带动了对饲料用粮需求的持续增加。
做好新时代粮食安全工作,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深刻认识党中央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功能定位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来抓,不断增强使命担当,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树立大粮食安全观,适应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进一步增加肉蛋奶等重要副食品的生产供应,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力清理整治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等打着各种旗号破坏、占用耕地的行为,解决耕地占补平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确保粮食种植面积不减少、产量不下降,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保证农产品供给充足,确保口粮绝对安全。
精准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善于将党中央重大战略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战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紧迫感,扎实做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各项工作,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精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根本在于保护好耕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提升粮食产能为目标,扎实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黑土地保护法、耕地资源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立法工作,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不断健全农田水利体系,补齐防汛抗旱短板,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严格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用途管制,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
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供给保障能力,确保粮食产得出、供得上。调动地方党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和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加大粮食生产政策支持力度,保障种粮基本收益,保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要保持应有的自给率,共同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切实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把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硬指标,抓好现代种业、先进农机装备、高标准农田建设。创新经营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粮食生产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改革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健全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强化内控管理和外部监督,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综合考虑国内粮食生产、消费、库存、市场供应和宏观调控等各方面因素,结合历史经验,科学确定粮食储备功能和规模,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不断健全完善粮食储备功能定位,坚持政策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彻底分开,强化政府储备公共产品属性,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推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协同发展,增强调节市场稳定预期、服务宏观调控、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加强储备安全管理,增强储备调节的灵活性和精准性,增强对粮食市场波动的快速反应和及时调节能力。优化储备区域布局,中央储备主要布局在战略要地、粮食主产区、交通要道和有特殊需要的地区,地方储备主要布局在大中城市、市场易波动地区、灾害频发地区和缺粮地区,做到关键时刻储备粮调得出、用得上。逐步完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保障的粮食应急管理体制,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运转高效的粮油应急保供网络。
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推动进口来源国和渠道多元化。积极支持粮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国际合作,合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粮食进口渠道,拓展多元化粮食来源市场,降低对单一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依存度,确保粮食供应安全、价格可控,防止被“卡脖子”。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参与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粮食安全治理,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开展全方位、高水平粮食对外合作,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促进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更好地维护世界粮食安全。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3
同志们,今天我们党课的内容,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学习教育活动总要求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而根本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学习了这么久,可是,对于思想的重大意义,领会得并不深,这就造成我们对主题教育主观能动性不够,学习热情不够,学习深入不够,学习效果打个折扣。为此,在这堂党课上,我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列为学习内容,我们讲透一点,学深一点,并通过学习和讨论,切实拔高站位,提高意识,开展好主题教育,以此推动工商联今后的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深刻认识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
一、深刻认识领会时代意义
时代是思想之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应运而生,是新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思想深入回答时代之问,不断引领时代前进。
深入回答时代之问。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始终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深入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这一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探索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不断引领时代前进。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时代之新,新在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目标任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新在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吹响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伟大进军的号角,照耀着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人们正在见证的并非西方有人宣称的“历史的终结”“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失败,科学社会主义正焕发蓬勃生机。
二、深刻认识领会理论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以全新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拓展、升华。比如,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树起新的里程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树起了新的里程碑。这一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立足新时代思考和把握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一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书写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章,指引我们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三、深刻认识领会实践意义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比如,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创造性地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针对发展方式粗放、供给体系质量不高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针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卓著;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指引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实干成就梦想,实干才能兴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四、深刻认识领会世界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继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更加有效同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命运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它主张国与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倡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它反映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世界长期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有尊严、发展成果和安全保障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同志们,以上是今天党课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下来再找找相关的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学习,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做好表率,干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