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能力不足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开拓创新能力不足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开拓创新能力不足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通过全社会不懈的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我国科技实力虽在稳步提升,但距离世界顶尖科技还有很大差距。
农业方面。我国虽是农业大国,但依旧有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自主创新种植能力较弱,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导致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一些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重金属污染严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威胁。
工业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步相较西方发达国家较晚,虽然在某些科学领域取得了先机,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部分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依赖进口。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官宣停止对华为的芯片供应事件,造成华为无芯片可用的尴尬境地,这就要求华为必须从0到1构建完成的产业链,包括独立的应用生态开发,才能在危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能源资源方面。我国是石油消耗大国,石油资源占有率低,当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油气勘探开发、基础设施与世界尖端存在很大差距。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目前仍是套用国外核心技术,无自主产权。
社会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升,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科技发展滞后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科技实力强大,国家实力才强大。
传统的社会观念和思维模式
"尚同"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以礼节情;道家主张至人无己,绝圣弃智;墨子在强调"兼爱"的同时强调天子总天下之义,只有天子尚同于天,所以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这显然是强调共性而压抑个性的尚同思想。到理学兴起后,"存天理,灭人欲"就更明确地表达了一种以共性淹没个性的价值取向。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天不变道也不变"的天道观,"过犹不及"的哲学思想和"小富则安"的小农思想,至今仍根深蒂固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枪打出头鸟"等处世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个体的个性发展和独创性的发挥。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思维,重共性而轻个性,注重求同式思维而忽视求异式思维。西方哲学家在谈到中西民族思维特点时,往往爱用这样的比喻:东方人的思维像《易经》中的太极图,封闭而和谐。西方人的思维如基督教的十字架,呈放射势态,开放而发散。这样的思维方式体现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常常是多演绎式和循序渐进,而少归纳式和浸透跳跃,重逻辑而少直觉。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虽然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有利于获得系统而扎实的知识,有利于考试,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注入式和演绎法的教学方法
我国传统教学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注入式教学,所谓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的一种教学。这种教学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重结论而轻过程,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经验而少创新,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教与学的互动,片面强调繁琐的练习、盲目的抄写、过多的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思维的发展,致使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传统教学注重演绎法,即先给出结论,然后举例分析、说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则比较注重归纳法,即先举出大量的实例,然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演绎法教学是从"一般——特殊",属于接受学习,它有利于聚合思维的培养,归纳法教学是从"特殊——一般",属发现学习,它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发展,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主导成分。思维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是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中学是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不难发现,从"特殊——一般"的归纳式教学与从"具体形象——抽象逻辑"的儿童思维发展趋势在本质上是吻合的。可见传统的演绎式教学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而且也不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
过分注重教师的权威,过多规范约束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并没有随时代的发展而完全消遁,目前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评价等"教育管理"角度看,还是从知识体系选择、观念更新、思想信念的确立等"价值取向"角度看,教师的权威性是不容学生漠视的。在教师绝对的"权威性"打压之下,学生的选择只能是"听话",不乱来,按照教师的吩咐去做。在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教师的潜意识中认为:教师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教师错了,学生也不能指出,这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据北京市的一项1200人的调查显示,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由于师生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严重压抑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多向发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中国有着悠久的"礼教"传统,"礼教"不只是对行为的框束,同时也有着对思想的规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假如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着来的常是更恶劣的、更危险的、心情颓废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神沮丧的家伙"[6]我国目前的教育普遍表现出规则过多,如上课双手放背后,发言先举手,作业按规定格式书写等。这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训练儿童的盲目依从性,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敏感性、自信心,把他们投入到既定的不容怀疑的世俗和理智生活中去,获得新的束缚。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儿童,越来越颓废、萎缩。他们所理解的责任就是听话,满足****的所有要求。结果造就的是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小****。
教材结构不合理,内容落后过时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课程还比较单一,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偏难偏深现象还较突出。突出表现在课程标准单一,一个学科的教科书全国划一,或只有很少几种。课程中的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之间的比例严重不合理,必修课约占96%多,比重过大,选修课、活动课只占4%左右,造成学生的课程选择性和自主活动的时空非常有限,非常狭隘。现行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的陈述,而轻视实践应用,尤其是记忆性知识所占的比重偏大,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知识较为缺乏,过于重视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学科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和注重经典知识,基础知识训练较为扎实,但是实践环节不足。有些教材的知识比较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内容,及时吸纳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比如,中学现行历史教材中,有多达67处错误,经读者反映到报社,披露出来,有关专家竟坚持不改,反而指责媒介炒作。2000年大学自考《法学》考试大纲中,有至少3项合同法已经被国务院废除,《计算机基础知识》考试大纲提到的软件,绝大多数早已经被淘汰。一些中共领袖人物如瞿秋白、陈独秀等,中央早有新的结论,但高校的《中国革命史》中对他们的评价依然沿用旧论。[7]
不合理的考评制度
目前中小学考试由于过分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程度作为评价教学和学习质量的标准,因而严重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从高考试卷的结构上看,客观试题往往占40—50%。我们知道,客观试题的主要功能是考察学生的收敛性思维,而不是考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类试题对记忆型学生极为有利,许多学生是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和长期积累而取得好的成绩。近年来,随着标准化试卷的不断强化,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围绕标准化打圈,不敢越雷池一步,"标准答案"成了圣条。特别是高考,由于采用电脑阅卷,虽减轻了评卷者的劳动强度,但使具有很大伸缩性、灵活性、创新性的高考试卷,变成了机械、呆板、程式化的机械作业品。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必然造成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思想一致,共同努力"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若是填"齐心协力"即被判错;将"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这句话写成一个成语,标准答案是"惟妙惟肖",答案填"栩栩如生"也判错。有一道小学语文填空题:"()的彩虹"。学生填为"(绚丽)的彩虹"。结果老师打了"×",理由是标准答案为"(美丽)的彩虹"。某小学语文考试,有道题为"雪化了是什么?"有学生答为"雪化了是春天"。老师判为错了,因为标准答案是"雪化了是泥水"。就是这类标准化考题存在严重弊端的典型例证。这类例子还有很多,尤其是在各种参考书和复习资料中更是比比皆是。正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指出的:"死记硬背......与标准化考试方法有很大关系。标准化试题也叫客观题,好处是客观、准确,易于评分,缺点是量大而且死板、机械,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我们的标准化考试由高考影响到中考、初考,现在小学都搞标准化考试,利弊得失,谁大谁小是要研究的。"
教师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教师必须有创造力,二者有很大程度的相关。在我国师资队伍中,一些教师意识落后,素质不高,知识老化,能力偏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某教师在讲了《狐假虎威》之后,问学生:"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大多数学生都答道:"狐狸太狡猾,老虎不该上它的当。"老师正要作小结时,一个叫李强的学生却站起来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见解,他说:"我说狐狸很聪明,它面对凶恶强大的老虎毫不畏惧,开动脑筋,利用老虎的弱点,保护了自己。"老师听后摇摇头:"大家说得对,狐狸是坏蛋的形象,狡猾无比,老虎就上了它的当,我们可别上当。李强的奇谈怪论,该不是上了狐狸的当吧"教师一席话说得李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其实李强从另一角度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创新可喜,教师应充分肯定、褒奖才是,然而这位教师却给予讽刺和挖苦。教师的创造能力和人格特征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这说明教师创造力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8]另一项研究探讨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教师对学生自主和重要性的认识,与儿童倾向于挑战、好奇心、独立控制自己的愿望有明显的相关,而且当学生认为自己的教师是从内心积极工作时,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是较有能力的并认为自己也是受到内趋力推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和自我的指导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而影响创造性"。[9]有位教师在上一堂创新活动课时,预先设计了一个带有点、线和箭头的方形图案,让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纷纷要求发言,但只讲了像钟表时针、路标等答案后,这位教师便匆匆收场,大约这位教师备课时就只想到了这几种答案,如果继续让学生讨论下去,很可能控制不了局面,这说明这位教师的驾驭创新教育的能力有限。
开拓创新能力不足2
创新意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流意识,谁缺了它谁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学生干部在学习、开展各项活动时都要体现继承弘扬与开拓创新的意识,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凝聚力、推动力。你作为一个带头人,就必须要有任何是在别人想到之前想到,在别人想到的时候已做到,在别人做到时你已完成。创新、决策能力是学生干部的关键能力。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中,有许多事情固然有经验可循,有例可效仿,但更多的时候要面对的是完全没有做过的工作,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把工作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好。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要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勇气。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障碍是常事;加之大学生群体中,每个人的思想方法、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家庭状况、处世方式等都有不同,即使学生工作者思想工作再到位,也难免偶发意想不到的事情。面对突发事件和困难,就需要学生干部发挥上承下达、组织协调的作用,能够随机处理,以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需要你的一些新的思想来完成它了。
学校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培养创新型、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勇于创新精神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任务。
下面就本人经验谈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好习惯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在教学中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敢于提出任何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说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生了变化,学习主动性更强了。但教师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虽然学生思维方式很活跃,但很多学生在没有听懂教师的教学内容时就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及看法,不愿意认真听教师的讲课,更不愿意倾听同学发表的发言。
所以本人认为: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创新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课,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小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我们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创新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教学中,有些数学内容如“钟表的认识”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它们与乘法是什么关系等,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要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备课要有创新意识、实施创新教育
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
教师在备课时一般要做到如下: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2.课堂教学要有创新意识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如本人在小学二年级教学“表内除法”时,先让同学们回忆乘法口诀,并有意渗透转化的思想,然后带领学生找出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例如:5×8=40、40÷8=
5、40÷5=8充分体现出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境中创新,边思考、边讨论、边操作,得出了多种推导方法。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过程。
四、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不断做好教学反思工作,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总结不足之处,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教案。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不足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当今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迅速学习掌握知识的本领和进行创新的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实施创新教育来实现。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
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
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二、如何开展创新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全体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并培养质疑精神是首要条件
创新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传统的教育规则认为只有好学生才可能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当前必须改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的做法,相信“垃圾也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把培养每一位学生具有创新性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形成创新精神必不可缺少质疑精神,它是创新精神的萌芽。通过质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考。特别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现象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以渐渐地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设疑问难、追根究底的习惯,最终形成质疑的精神。
(二)教师具有各类创新型品质是关键
要进行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创新型品质的教师。创新型的教师应在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营造班级气氛这几方面具有创新型品质。
首先,创新型教师应在观念上具有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能打破应试的旧观点,看破分数的有限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上,应有扎实、深厚、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学基本功。最后,在营造班级气氛上,创新型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和蔼的态度、得体的谈吐、高雅的举止感染学生
以营造和谐、民主、温暖的班级氛围,并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境。
(三)使教学内容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是核心
创新教育的一个特点是超前性和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在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了解世界科技最新发展动态,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结构与世界先进水平趋于同步。此外,我国现行的课程改革和教材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开放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不脱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情况下,注意多从社会和生活实践中搜集素材。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改变陈旧、老化的知识,代之学生喜闻乐见的、与自身有切实相关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在教学方法上因材施教并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等途径
在教学中要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实行有针对性的、人性化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爆发出创新思想的火花。对不同的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有在了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说得上有创新性。
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彻底改变过去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育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会学”,使学生“复试”人类的知识发现过程,在复试中尝试创新。因而需要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巧妙设
计,采取讨论式、发现式等先进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多方求解,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
(五)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教育评价制度是保证我国长期实行的教育评价制度强调目标评价,但真正的教育评价应是对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考试内容中应有能表现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路。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进学生开放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思想上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需要我们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保障,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