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大学生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和弘扬建党精神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980198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大学生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和弘扬建党精神范例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大学生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和弘扬建党精神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是村民,农村工作者和村民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尤其是要呼唤和吸收更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

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创新型农业,农村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知道农村发展的真正问题在哪里,也知道村民心中想些什么、最需要什么,在与村民沟通时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天时地利人和让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

如何让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牵挂农村,勇于回到农村,是基层党委政府应该思考的课题.毫无疑问,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在农村发展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能让吸引大学生回农村发展事半功倍.

农村吸引大学生不易,留住大学生更难.大学生在农村,会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但如果忽略大学生自身前途和发展,他们在农村孤立无援,来到农村却站不住脚,农村就成了大学生的一块跳板,这些被吸引来的大学生迟早还是会离开农村.这说明吸引大学生的政策和具体工作要做得充分,大学生的后期培养、用人政策方面要积极朝着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考虑.

乡村振兴要留住大学生,必须有长远眼光.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展问题上,基层党委政府不应头脑发热、不应盲目乐观,要及时跟进.对待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要真正把他们当成农村发展中的生力军,关注他们的抱负,关注他们的理想,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或障碍,有效化解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和困惑.为了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要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

乡村振兴要让大学生留得住、发挥大作用,也要两面看.乡村振兴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大学生,还要善于从乡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乡村能人生于斯、长于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如果再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培训结束后让他们回到热爱的故土,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通道,必然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

大学生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和弘扬建党精神2

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强化理论基础,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需要参与生动的社会实践,真切体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乡村振兴步入全面加速推进的快车道。乡村振兴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乡土教材与实践舞台。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需要积极融入全面乡村振兴改革实践,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树德增智强体育美,识读乡村改革发展历程,增强融入乡村的动力与责任,强化服务乡村的使命与担当。

有助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乡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形成乡村基层治理结构、提高乡村物质生活水平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目标。除此之外,乡村文化建设同样重要,而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大学生融入乡村不仅能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而且能够利用其文化优势,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促进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

有助于形成长期稳定的协作平台。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强化高校服务社会的公益性功能,为此,地方政府不能成为旁观者,而要成为协调者、促进者和助推者,为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使高校同地方建立更为紧密的协作关系。地方政府同高校之间协同性不足的症结在于,没有在正式的政策引导下形成稳定的协作平台,高校助推地方发展的功能缺乏协调与引导。高校服务社会缺乏激励和督促机制,由高校自设项目、自主实施与自我评价,其基于便利、安全等因素,往往公益性活动提供不足。从行为主体来看,地方政府是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应该成为高校与乡村基层之间的重点项目牵引者、内外资源协调者、激励机制制订者。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搭建长期稳定的协作平台,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广泛、高效地融入乡村振兴。

大学生如何在新时代发挥和弘扬建党精神3

建立常态化的校地协作平台。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高校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联动,发挥政策的指挥棒作用,搭建起高校与乡村联系的长效机制。一是转变高校服务观念。将大学生服务社会与高校实践育人职能相结合,使大学生既服务于乡村建设,又在此过程中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高校和乡村要在地方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时代背景、价值意义与丰富内涵,系统设计、一体推进大学生乡村实践活动计划。三是建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领导小组。由于乡村基层组织同高校之间缺乏联系,本科高校与专科高校又分属不同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因而,要发挥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策导向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优势,形成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高校和乡村基层组织为两翼的分工机制,组成地方政府、高校、乡村基层组织参与的领导小组。地方政府主导推进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整体规划,明确大学生参与的重点与内容,提供必要的公共交通、技术平台与生活安全方面的支持;高校成立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工作专班,负责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价值引领,设置服务项目,实施安全指导与专题培训等;乡村基层组织根据全面乡村振兴要求,以文化建设、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为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等方面提出需求清单。

完善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大学生服务社会、融入乡村是时代召唤,是历史机遇,高校要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大学生参加乡村活动向稳定化、常态化发展,为其提供长期制度保障。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立足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构建合理的服务乡村课程体系;设计乡村劳动教育学分,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与乡村生产实践,提升服务乡村的实践能力;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对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理念、背景等内容的宣传教育,开展多样化的乡村服务项目,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确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二是制定并实施活动计划。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依托高校服务乡村课程体系,提出明确的大学生融入乡村活动计划,设计重大活动主题和活动方式,要求大学生面向乡村,以学校团学部门为牵头单位,以各院系为主体,与乡村进行联动。三是加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专题研究。高校应设置相应的科研专项,探索大学生融入乡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为大规模乡村建设活动提供理论支撑;借助具体的实践项目,结合现场情景,反思、解决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到现行方案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待实践活动结束后,开展个人或小组的自我评价,共同会商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思路与举措,为后续活动提供案例与经验支撑,做好大学生乡村活动的总结。

加强校地协作工作督导评估。大学生全面参与乡村振兴涉及政府、高校与乡村基层组织等多个单位,涉及到方案设计、实际运行与效果总结等多个环节,也涉及到决策、执行与保障等多个要素。为确保工作计划的全面有效实施,除了三方协同推进外,督导评估环节必不可少。从乡村振兴的省级统筹层面,把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一方面观察地方政府是否协调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是否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尤其是要从高校的角度反馈地方政府是否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考察高校是否组成了工作专班,专班负责人是否切实指导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设计是否合理,课程及学分是否得到落实,特别是要根据乡村反馈,了解在乡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高校是否按照预定工作方案持续推进,是否形成了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与改进机制。督导评估结果要及时向相关单位反馈,成效及满意度的评估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多措并举,为大学生广泛、高效参与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98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