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处不在《春风化雨》观后感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爱无处不在《春风化雨》观后感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爱无处不在《春风化雨》观后感1
观看了《春风化雨》这部电影,在我们的身边不是一向会有这样的故事,可是我们也明白那些事在我们的国家一向在发生,春风化雨——听到就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何止是亲切,更让我感受到其中饱含的浓浓真情。
《春风化雨》蕴涵着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无私、最真切的关怀与爱。虽然他们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看上去也只是师生关系,但他们就像是家人,更胜于家人。那是一种对社会的爱与职责。
影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金悦的女孩。虽然片中的每个孩子都有着令人怜悯的不幸,但我觉得金悦是最让人揪心的。同样都是留守儿童,同样住在一个大祠堂里,同样期待着父母的电话,可她毕竟与同伴们不一样。别人的父母至少还有时间抽空过来看看,至少还会打个电话,至少还会写封信,可对于父母离异的她来说,为什么这一切都成了奢望?在一次次苦苦的寂寞等待之后,孩子丁点的期望怎能不被磨灭?孤独中生活了那么久,渴望父母的探望那么久,等来的却是父亲无奈的绝情,进而成为每夜的悲痛的泪水,这样幼小的心灵怎能不被伤害?
我的脑海里总是挥不去那一幅画面:母亲最之后看她了,可由于离开了那么久,悲痛与绝望已陌生了她的母亲。想认想叫,却叫不出口,只能放声大哭,躲到别人的身后,不知怎样去应对。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只能当着留守儿童。这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生活的无奈;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弥补的亲情缺口。他们多期望父母能够陪在自我身边,能够经常看到父母,可是不能,他们只能一天又一天的在孤独中度过。日久天长,别人的欢声笑语在他们耳中竟有了一点嘲笑的味道。这时候,孩子们想的最多的、最期望的必须是父母在身边的关怀。
我期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像张校长一样来关心留守儿童!
爱无处不在《春风化雨》观后感2
电影《春风化雨》主要讲的是一位姓张的老爷爷办了一家留守儿童学校,他带着几十个孩子在那里共同生活的故事。
有个新转来的男孩叫蓝泾雨,他不听爸爸的话,私自逃学,和镇上的小混混黄三毛等干坏事,到网吧里鬼混。之后在张爷爷不断的关心下,蓝泾雨恢复了自信心,也改正了自我任意放由的性格,把他从邪道上拉回了正轨,让蓝泾雨受用一生。
还有个小女孩叫金锐,整天闷闷不乐。因为她明白妈妈离婚了,又和别的男人结了婚,妈妈不再来看自我,小金锐十分悲痛,便去找爸爸,谁知爸爸又成了家,闭门不见。金锐明白爸爸不要自我了,心都要碎了,她感到异常孤独,异常无助。在万般无奈之下,她给妈妈写了封信,妈妈看过后泪流成河,便去与金锐重逢。母女俩相逢后大哭一场。教师和张爷爷让金锐受伤的心改变了,变成了一位每一天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享受着父母的关怀,就像小树有了太阳的照耀,雨露的滋润,长的才能更加茁壮!在片中,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们又是幸运的,张爷爷和教师的关心就是太阳,雨露!春风化细雨,细雨见真情。看到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画面,听到那一句句撞击心灵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了张爷爷坚韧、无私无尽,默默奉献的伟大!
只要你奉献爱,有颗爱的心,春风也会化成雨露。
春风化雨,爱意人间!
爱无处不在《春风化雨》观后感3
影片《春风化雨》讲述了在一个束缚、桎梏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基廷引导学生追求激情、自由、梦想的曲折故事。基廷最终以他的人格魅力感染了那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廷自己的结局却是被校方以“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
“当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的所有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却发现自己从未活过。”这是一句令人激动的台词,在多年的填鸭式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是否能清晰明了的明白生活的意义?
我们做事都需要理由,孩子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支撑他们一步步走来的理由是什么?是为了老师的赞许、家长的高兴,还是为了学不好将来就养活不了自己,而这对现代孩子来说,已显得苍白无力。对于一个心智才刚刚开始发育的初中孩子,未来是什么,对他们似乎显得那么遥远。如何能让孩子找到努力学习的动因?如何能让学习这种有实在意义的事情不再成为学生叛逆的对象?如何能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自主探索而不是驱赶着他们?我觉得这是教育应该做的,也是我需要做的。当然,我不反对美玉需要雕琢,但我希望在锻炼他们的同时,不磨灭他们自由的心性。
我希望教育能有灵魂。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在灌输知识的同时,不能忽略对学生心智的培养。教育的本质是爱与责任,如何能让学生的心灵通过教育变得不断强大,如何能让他们更深刻全面的思考问题,如何让他们养成属于自己的精神和核心竞争力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一只狮子也可以在驯兽员的驯养下安静的坐在椅子上,但这是训练不是教育,我不希望我们培养的孩子成为一个个的“学习机”,我希望他们能够始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不得不老老实实地承认,如今的素质教育多多少少也存在着应试教育。当我看到学生为一个个专业术语背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被“唐朝的凳子、明朝的桌子”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当我看到学生为了几个必考的题型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的时候,我不禁想问,学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社会需要的是能力,教育应该使他们获得学习、思考的能力,在未来他们可以为自己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他们需要的不是那些拗口的语言和反复的数字。
美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托马斯利科纳博士在所著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指出:“有史以来,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都是双重的,一是帮助年轻人开启智慧,二是帮助他们发展良好的品性。”这应是我们不断追求和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