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其它公文 >

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55750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1

1前言

作为一项实际要求较高的实践性工作,如何更好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最终整体效果。

2概述

在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到大发展、大融合的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围绕推动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早在20xx年,国务院就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做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这些政策的执行和实施都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鼓励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也进入新常态。

3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唐山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唐山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A级以上景区34处(其中4A级景区8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家、国家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特色乡村旅游村(镇)15个。这些旅游产品支撑起了唐山北、中、南三大旅游板块总体形象。具有人文景观资源底蕴深厚、自然景观资源类型多样、红色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传统饮食资源特色鲜明等特点。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与文化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产业要素市场等尚未建立,管理机制不健全,文化旅游业的准入、监管和退出机制等还未形成,由于低水平开发导致对文化资源的损害和浪费极为严重。旅行社、酒店、景区等企业融资困难,创意人才匮乏。

文化旅游开发缺乏创意深度不够

资源已不再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旅游业发展需要用创新的思路挖掘、整合和激活旅游资源的“文化之魂”,而不是通过复古和再造来实现对本地人文历史的重新认知和认同。目前,大多数景区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创意缺乏,城市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开发深度不够,缺少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旅游文化氛围不浓。

文化产业化程度低竞争力不足

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有待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进程缓慢,后劲不足,大部分区域地方新型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文化产业技术优势和旅游产品独特性发挥不足,再加上在整合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上,宣传促销手段单一,导致一些精品文化旅游景点的市场占有率低,知名度不高。

4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效果的有效对策探讨

建立健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长效管理机制。

首先,适当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进一步理顺旅游产业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调整政府所属旅游管理部门与旅游中介机构、旅游景区管理企业的关系。政府旅游管理部门要真正转到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环境、制定旅游规划战略、指导旅游产业发展上来,建立和健全各类行业协调委员会,强化行业自律。积极做好旅游大环境的营造和旅游产业相关政策的指导。其次,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培养专業化人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是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终保障。实现文化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引进、培养管理人员,二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提高开发者、经营管理者及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豪感,以更好地实现旅游生态、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

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培养文化产业链

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色,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不断开发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品种,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旅游产品生产经营产业链,将当地的旅游特色真正的展现出来。将旅游产品的创新力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品牌效应,同样能够形成一种以“创新”为名片的独特吸引力,从而在文化及资源类型相似的区域内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加快旅游业产权流动,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股份制改革,采取拍卖、出售、产权置换、入股等方式,实现旅游景区与企业管理之间的整合;组建一批有实力、管理健全的旅游景区管理企业或集团公司,成为旅游景区管理的主体,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管理模式。根据当地实际,选择一批实力雄厚、发展前景好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资金注入、发行企业债券、资助项目开发、相关资产转换等方式给予支持,最终培育出优秀的旅游管理企业集团,实现旅游资源的市场化优化组合。

文化旅游产业集团化经营,深化相关产业融合

首先,创造良好的旅游企业集团发展所需的环境。政府应加强“软环境”的建设,如:政府放宽对旅游业的限制,打破区域限制,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类弊端等等,给企业发展以更多的动力。同时,以有效的行政手段,在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旅游企业进行重组式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兼并那些小、散、弱、差的旅游企业,实现企业集团产权的一体化,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从而产生新的竞争力。其次,充分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节事旅游、会展旅游的紧密结合。扩展节事旅游在文化旅游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各种文化节的宣传,积极举办、承办各种公益活动和体育赛事;发挥会展旅游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产业中的支撑作用。深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通过打造产业链实现与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

5结束语

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当前各种条件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存在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关人员应该从其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策略。

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2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跨行业的朝阳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以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以米仓山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以“快进慢游”的旅游网络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为关键,全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推动旺苍由传统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转型。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累计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1家。2022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2019年以来,我县着力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能力,累计投入资金亿元,建成通车G542嘉川至东河公路、旺苍县城至陕西宁强公路改建工程等3条国省干线,新建景区道路公里,开通旅游专线5条,打造高品质乡村酒店28家、特色农家乐65家,新(改)建旅游厕所29座,设立旅游咨询服务点12个,全县旅游基础与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

(二)文旅业态不断丰富。持续深化文旅产品供给,做活文旅消费场景,集中打造了红场夜市、龙潭旅游商品购物街、红桥月色美食街等一批特色街区,开发了以红色文化、生态康养、科普研学、康养度假为主的精品旅游线路5条,精心推出了广元黄茶、米仓山绿茶、木门豆瓣等10大旅游购物土特产以及红叶之门、茶叶小制作等一系列文创产品,“红桥”“绿桥”建成投用,进一步丰富了文旅消费新业态。

(三)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木门会议旧址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龙寨、黄猫垭等4处战斗遗址成功申报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旺苍端公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水磨桥板村、黄洋水营村、木门天星村等3个村成功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全县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支撑不足。2019年以来,我县大力推进文旅项目建设,累计投入资金亿元,全面建成了盐井河大峡谷森林公园、樱花谷乡村酒店等一批旅游精品项目,但其中政府投资占比高达%,社会资本投入较少。同时,目前全县仍然没有大型文旅产业龙头企业,现有的5家文旅企业年营收均在100万元以内,由于企业规模小、经济能力弱以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原因,导致全县文旅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呈现出“小、散、乱”的局面。

(二)交通短板制约发展。旺苍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以山区为主,尤其是北部山区,喀斯特地貌特征明显。近年来,我县坚持交通先行,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全县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外部交通格局相对边缘化等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县内仍然无机场、无高铁,对外交通方式主要还是依靠公路运输,到成都、重庆、西安等周边省会城市需要4—7小时,外地游客可进入性较差,游客仍然以周边县区和县内游客为主,据统计,2022年我县接待的游客中,外地游客占比仅为6%。同时,县域内部交通也还存在发展不均、通畅程度不够等问题,目前全县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广巴高速公路,南北走向无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且75%的交通路网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较为集中的南部山区和中部河谷走廊地带,而旅游资源富集、幅员面积辽阔的北部山区路网密度稀疏,尤其是米仓山镇、天星镇、水磨镇等旅游资源富集的乡镇,道路路面较窄、路面状况较差,道路安全系数较低,甚至许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仍然不通公路,严重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商业配套设施不足。目前,县城区仍然没有类似万达广场、金橄榄广场、图腾广场等集吃、喝、玩、乐、购于一体的商业中心,仅有2家稍具规模的购物中心,且所销售的商品品牌种类较少,缺乏品质和档次较高的商品,导致许多有购物需求的外地游客不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游客旅游体验感较差。同时,目前全县尚无五星级酒店,仅有5家大型酒店(其中,3星级酒店2家、未评星级酒店3家),鼓城山七里峡、米仓山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也缺少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等中高端住宿,无法满足外来游客需求,每逢举办大型旅游活动、重要节假日时,甚至出现“无房可订”的现象。总体来看,目前全县旅游收入仍然以门票、餐饮等基本消费为主,购物、住宿等二次消费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旅产业和商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四)宣传推介力度不够。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开展旅游资源精准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旅游宣传仍然以公众号、政府官网等传统方式为主,以致我县鼓城山七里峡景区、米仓山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与青川的唐家河、朝天的曾家山、南江的光雾山等周边同类型旅游景区相比,在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虽然我县坚持每年定期举办米仓山红叶节、采茶节等一系列文旅节会活动,但大多时候主要是邀请市、县领导或媒体等参加,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大型旅行社或网络旅游平台等参加次数较少,以致活动影响力有时仅停留在市级、县级层面,没有在省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是实现县域经济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督促相关单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着力夯实发展支撑。建议督促县级有关部门坚持招大引强,制定出台扶持文旅产业加快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精准招引一批重点服务业龙头企业、文旅龙头企业,进一步培育壮大本土服务业企业和文旅企业,示范带动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推动全县服务业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同时,建议督促县级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县域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文旅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通过对外批租、承包和租赁等方式,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多种类型产品,为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完善交通路网。建议督促县级有关部门稳步推进国省干线建设,扎实抓好广巴铁路扩能改造、旺苍通用机场、南三高速公路(旺苍段)、G542白水至三江段公路、S409三江至水磨段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启动S302南江县双桂至旺苍县大竹(苍溪界)段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动G5京昆高速公路汉中至广元段扩容工程(旺苍段)、S411苍溪至旺苍段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全面构建起“六纵四横两环线”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同时,建议组建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的北部山区道路建设专班,聚焦天星、盐河、米仓山等旅游资源富集的乡镇,定期研究北部山区道路建设工作,并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和统筹整合力度,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园区路,加快补齐北部山区交通短板,切实打通全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堵点、难点。

(三)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议督促县级有关部门深入挖掘本地和周边地区主力消费人群的新需求,主动顺应消费者消费偏好个性化、多元化、品质化转变趋势,加快推动新华街核心商圈和振兴路特色商业街提档升级,加快建设金科天宸商业综合体、孙家坝城市综合体等商业综合体,全力打造一批大型购物中心,切实满足游客各类消费需求。着力完善文旅产业基础配套设施,加快推进五星级酒店建设,并在重点景区内打造一批精品民宿和星级农家乐,切实提升游客接待能力;持续开发一批旅游精品线路,创新推出一系列融合当地风俗、文化的旅游和文创产品,努力实现游客“进得来、出得去、吃得上、住得下、玩得好”,全力推动文旅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狠抓旅游品牌营销。建议督促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县融媒体中心等县级有关部门,紧扣游客不同需求,开展针对性、菜单式宣传,积极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宣传推介我县旅游地标,并通过邀请网红达人到我县各景区进行现场直播,在重点客源地机场、高速公路、高铁动车等区域投放旅游宣传短片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旺苍文旅资源,进一步提升“红色旺苍、中国茶乡”城市核心品牌和“红城、绿谷、茶乡、古道、恐龙”五张名片的知名度。同时,持续办好“三节一会”等文旅活动,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精心策划开展摄影展、山地自行车赛、越野徒步、野外露营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并积极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大型旅行社、旅游协会、网络红人来旺进行宣传推介,全面提升我县文旅活动的影响力和文旅品牌的知名度。

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3

文旅产业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处于独特的战略地位。我省地处东北边陲,比邻俄罗斯,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冰雪旅游产业发达。随着近年来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我省旅游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仍存一定问题和挑战。

一是尚未建立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的文旅融合产业规划。文旅创新能力较差,新业态和新产品培育较慢、发展滞后,缺少高品质、特色鲜明、国际化的文化旅游产品,难以满足品质化、个性化和康养化的市场需求。亟需文旅产业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让文旅产业发展有规可遵、有矩可循。

二是缺乏具有核心吸引力、集中带动性的文化和旅游大项目。国内外大型文旅集团在我省文旅产业投资总体规模偏小;没有能够参与全国旅游市场竞争的本地龙头文旅企业;缺乏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文旅品牌。

三是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配套建设亟待加强。基础设施承载功能无法满足“便利化”需求,旅游景区缺少残疾人无障碍设施、老年游客接待设施和母婴室,村镇无障碍设施改造尚未启动。

四是旅游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与游客期待存在差距。各级文旅部门统筹协调职能不够清晰,旅游联动机制不健全。文旅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一线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和技能有待提升。

五是缺少专业型、复合型文旅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企业家偏少,文旅部门行政人员专业知识偏弱,文化艺术、规划设计、经营管理等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一专多能型复合型人才不足。

对此,九三学社哈市委建议,应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推动我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结合新发展格局,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围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联动全省各地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和世界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结合冰雪艺术、动漫电竞、音乐舞蹈、建筑设计、广告服务等领域优势,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龙江原创产品。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进红色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文化遗产游、文化演艺等创新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康养旅游服务品质。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通过举办冰雪节、中俄博览会、寒地博览会等国际旅游赛事活动,加强我省与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旅合作。

二、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国内市场

利用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高起点谋划一批能引领未来旅游潮流的文旅项目。打造文化时尚产业链,支持艺术品创意、动漫电竞、广告服务、媒体传播、软件服务、建筑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东北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创新消费场景,深入挖掘夜间文旅经济,开展“点亮龙江”活动:开展城市广场3D裸眼音乐灯光秀、音乐喷泉、水幕电影;策划融音乐、歌舞、灯光、杂技、绝活、多媒体与装置艺术为一体的音乐舞台剧;鼓励博物馆在适当条件允许下延长开放时间;建设夜间观光体验、美食品味、艺术欣赏和时尚消费的示范街区。加大省内旅游市场开发,以省内高铁沿线城市为节点,举办“乘高铁,游龙江”活动,吸引市民和自由行游客参与,拓展新的文旅消费增长点。

三、提升文旅产品竞争力,增强龙江特色旅游内涵

组建集旅游、经济、文化、历史、艺术等专家和本地居民于一体的研究团队,进一步提炼龙江精神和文化符号。以独特的俄侨音乐文化,打造集观光、建筑审美、民俗体验及音乐演出于一体的俄侨音乐小镇。构建连接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各地至俄罗斯节点城市的旅游铁路专线,开辟直达俄罗斯的航线、包机、旅游专列,高质量打造系列跨国旅游产品。

四、“数字赋能”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的各类数字文旅资源,打造数字文旅一体化服务平台。旅游消费场所预约常态化,主要旅游景区实现实时信息推送、电子讲解、智能导游和数字化产品体验。引导“互联网体验+消费”新模式,提升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旅场馆智慧化水平,推出一批红色文化、博物馆、音乐厅有声地图,并做好线上展示和海内外推送。打造一站式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服务文旅生活圈,推动智能停车场、智能餐厅、智能酒店、无人售货商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推动公路服务区向集交通、旅游、生态等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服务场所转型升级,加强信息无障碍技术推广和应用。引导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兼顾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风貌的保留和历史文脉的延续。

五、深化文旅领域放管服改革,以优质供给激发消费意愿

应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营造,建设“互联网+政务”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强化金融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建设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立高素质的行政执法队伍,推进文旅市场管理执法工作,全面落实综合执法责任制。及时向媒体和社会曝光违法行为,引导文旅企业经营者自觉推进旅游标准化和诚信建设工作。实施文旅服务质量工程,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推进我省酒店、景区、旅行社、购物、交通、娱乐、餐饮等行业服务的标准化建设,旅游企业可制定个性化管理服务标准,实施旅游服务承诺制度,推出优质旅游服务品牌。

六、培养新时代文旅人才,建设文旅志愿者队伍

应创新文旅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省内综合类院校的内部协同培养,如旅游院系可通过与体育院系、音乐舞蹈院系、外语院系的合作,加强定向人才培养;将旅游管理与商业经济、文学艺术、地方文化及人文关怀等结合起来,培养既懂地方艺术文化又懂旅游人文知识和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进文旅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紧缺人才。举办文旅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培养文旅产业领军人才。采取订单式培养、职工继续教育等方式,夯实基层公共服务队伍。加强旅游志愿者招募工作,鼓励具有旅游、外语、艺术、体育、康养等专业知识的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70 105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