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河西走廊观后感(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87706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河西走廊观后感(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河西走廊观后感【第一篇】

关于河西走廊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学生时代的历史课本和下发的《甘肃历史》《甘肃地理》等书籍,那时候便知道我的家乡酒泉就在这片神奇的走廊上,对沙漠、绿洲、戈壁、草原、红柳、胡杨、沙枣、红柳、芨芨草、骆驼早已司空见惯,但对河西走廊历史却一知半解,直到观看了这部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河西走廊》,并买来了同名书籍细细研读,才对这条走廊上跨越千年沧桑变化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理解。

河西走廊指今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地,东西长约1200公里,因位于黄河以西,又因其为夹在祁连山(亦称南山)与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故被称为河西走廊。纪录片《河西走廊》如同一部记载河西走廊历史与文化的编年史,将漫漫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娓娓道来。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便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正是河西走廊的开辟造就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河西走廊,就没有丝绸之路。

某年夏天,我们曾驱车前往位于张掖肃南的康乐草原,那里云淡风清、绿草如茵,让人想起了那首古代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西汉初年,生活在此地的月氏人被彪悍的匈奴人击败被迫西迁至阿姆河流域,与匈奴结下仇怨,同一时期的西汉朝廷,早已对匈奴的骚扰忍无可忍,得知这一情况,一个联合月氏左右夹击匈奴的宏大战略构想呼之欲出,河西走廊的历史也由此拉开大幕。

第一集《使者》就将目光投射到西汉,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黄金时代,日益强盛的西汉,想要一举解决强悍的北方邻居,将国家的战略纵深拓展到广袤的西部,为了实现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构想,汉武帝决定派使团前往西域联络大月氏,此行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还要经过匈奴人控制的河西,必须要挑选出一位智勇双全的人来率领这支使团,宫廷侍卫张骞最终脱颖而出,他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凭借超乎寻常的信心、勇气和毅力,用了十三年的时间,历经千难万险,完成了凿空西域的伟大使命,他的这一壮举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诗人杜甫曾留下“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的诗句,即使在千年后,张骞的历史功绩依然还被人们广为传颂。

张骞完成了凿空西域的壮举,接下来将广袤富饶的河西纳入大汉的版图,却主要归功于年轻的将军霍去病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第二集《通道》主要讲述的就是霍去病夺取河西、汉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的全过程。英武的少年将军霍去病,和他战无不胜的青年禁卫军,将不可一世的匈奴人逐出河西,构建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和千年不绝的和平商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发动了旨在打通河西的战役,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率万余骑兵出击,给予盘踞于河西走廊的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部以毁灭性的打击,将河西划入西汉帝国的版图,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传说汉武帝听闻河西大捷龙颜大悦,赐御酒奖赏,霍去病将御酒倒入金泉与将士共饮,酒泉名称因此而来。霍去病去世后,他的陵墓被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以缅怀他在开拓河西过程中的不朽功勋。随后西汉王朝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武威、酒泉、张掖和敦煌四郡先后设立,其名称沿用至今,两关则是阳关和玉门关,均在现今的敦煌市境内,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到达敦煌之后出两关分为南北两路,两关自此成为了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门户,关内关外驼铃声声,历经千年而连绵不绝。

尽管丝绸之路的开辟最初不得不诉诸战争,但是其通畅无论是对于中原王朝还是西域诸国以及更远的西方人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果说张骞是丝绸之路的探路者,那霍去病则是这条商路的开创者,如果说张骞表现的是积极进取的探索精神,霍去病则将当时汉朝人勇敢无畏的尚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正是那个欣欣向荣、勇于进取的时代成就了张骞和霍去病的辉煌人生。

第三集《驿站》讲述的是汉武帝之后,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置驿站、屯垦戍边的故事。张开臂膀的汉帝国使西域变得触手可及,积极推进与西域各国建交或结盟已经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在兵威之外,汉帝国先后派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与乌孙和亲,同时启动屯垦戍边,片中用诗意的语言形容将士戍边的情形“在茫茫戈壁滩上,士卒们一边守卫边疆,一边开荒种地,修渠筑坝,把沉睡的土地唤醒,让绿洲充满生机”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屯垦与戍边相互支撑,开创了汉与西域和平共荣的新局面,汉朝政府也由此把河西走廊变成了一条和平繁荣的通商之路。

河西走廊是战乱时代的世外桃源

第四集《根脉》讲述的是汉帝国崩溃之后,中原陷入长期战乱,河西走廊一时间变成了中原人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在此过程中,河西儒学独树一帜、异常繁荣,尤其是民间求学蔚然成风,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儒学文化中心,北魏建立后,随着中原政局的稳定,学者们陆续东迁。正如片中所说:“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原王朝的回馈,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开启了长达二百七十多年战火频仍的五胡十六国和魏晋南北朝时代,如此乱世令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冲击,斯文扫地,伦理尽失,部分中原世族和百姓为躲避战乱来到河西。

此时的河西走廊,经过汉帝国近400年的经营,农耕、畜牧与商贸发达,是躲避战乱的世外桃源。郭荷就是从陇西迁到河西避难的儒学世家子弟,他在黑河河畔的张掖扎下根脉,崇尚儒学的河西子弟纷纷慕名而来,据说他教授的学生多达三千,规模堪比孔子。来自敦煌的郭瑀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了郭荷的入室弟子,并将老师传授的学问融会贯通、著书立说,郭瑀也像老师郭荷一样,在临松薤谷收徒讲学,形成了崇尚学识的氛围浓厚。郭瑀还在学习之余带领弟子们在马蹄山上开凿石窟,逐步形成了今天的马蹄寺。但郭瑀毕竟是一位儒者,为实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他应好友之约出仕,却终因壮志难酬,逝于酒泉南山。他的弟子刘接过了他的衣钵,隐居深山、讲学著述,成为河西士林的领袖,后应西凉王李暠的邀请出山担任主管文教的官员,在西凉和之后的北凉的官学体系中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五凉时期学术著作最多的学者。河西走廊的百年风云,也被他记录在了十卷本的《敦煌实录》和《凉书》中。

河西儒学的异常繁荣与中原的战火连天形成了鲜明对比,以郭荷、郭瑀、刘为代表的河西学者,在风云际会的时代,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土与儒学传承的使命担当,使河西走廊成为了当时北方儒学的中心,北魏成立之后,以儒学为代表的河西文化随之东渐,成为了日后灿烂夺目的隋唐文化的三大源头之一,国学大师陈寅恪说河西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员,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

河西走廊沉淀出享誉世界的艺术宝库

在第五集《造像》至第七集《敦煌》中,再现了河西石窟艺术从开始发端到走向繁荣,再到世界石窟艺术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诞生,让河西成为了令世人叹为观止的石窟走廊。

汉魏以来,河西走廊不仅是中国儒学的沃土,也是佛学的繁华地,从中国历史上开凿时间最早的天梯山石窟开始,河西的石窟艺术开始走向繁荣,祁连山成为石窟开凿的理想场所,玉门昌马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金塔寺石窟等一批佛教石窟相继开凿,这些石窟承袭了鲜明的西域色彩,并最早开始融合汉地艺术,成为西域佛教艺术传播到中国的第一站和驻泊地,但河西石窟艺术的巅峰,还要属蛮声海内外的敦煌莫高窟。

敦煌,一个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名字,因神奇浩瀚的鸣沙山和博大精深的莫高窟而享誉世界。作为河西走廊上的一座边城,敦煌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沉淀出了令世界惊叹的艺术宝库。

公元344年的一个黄昏,和尚乐僔途径宕泉河谷时,看见鸣沙山在金光之中似千佛显现,认为是佛家圣地,于是留下来开窟造像,开启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先河。此后的若干个世纪里,三危山下,鸣沙山畔、宕泉河谷的石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洞窟,一代又一代的僧侣、画匠们将他们的信仰和希望绘制在石壁之上。公元七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又一个强盛繁荣的时代,大唐王朝的富庶和开放,使丝绸之路迎来了自汉以来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敦煌也成为史书中形容的“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对于雄才大略的“天可汗”唐太宗来说,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西域的安宁是国家战略的既定目标,在大唐的强力管控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交流日渐繁荣。大唐的军队征服高昌回撤时,一部分工匠选择留在敦煌,其中就包括李工,他成为了莫高窟第220窟的画师之一。第220窟北壁所描绘的盛大舞蹈场面,被公认为具有“吴带当风”“满壁风动”的画圣吴道子的神韵。今天我们有幸到莫高窟瞻仰到的美轮美奂的壁画,都是那些不知名的画师们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史料中没有记录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片中只能用李工作为代称。繁荣的唐朝贡献了莫高窟近一半的洞窟和壁画,尽显大唐文化的宏大辉煌。

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的一千年间,莫高窟、西千佛洞、东千佛洞、榆林窟等石窟群,形成了建筑、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圣地与历史文化宝库。不朽的岩石赋予了佛像们接近永恒的气质,让千年后偶然到来的游山者们感受到超然物外的沉静与智慧。

河西走廊,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十五世纪以后,一个属于海洋的世纪悄然来临,明王朝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90年后,葡萄牙人达伽马开始了西方人的地理大冒险,但明朝政府僵化消极的对外政策使丝绸之路在有意无意间走向凋敝,河西走廊也暂时归于沉寂。

1842年,曾经领导了虎门硝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路过河西走廊,在嘉峪关留下了“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的诗句。几年后,结束流放生涯的林则徐在湘江边的岳麓山下接见了一个叫左宗棠的年轻人,将他在西北的所思所想,连同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地图,托付给了眼前的一介布衣左宗棠,他说:“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

十几年后,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一切被林则徐不幸言中。已是封疆大吏的左宗棠,在朝廷的支持下,决定继承前人的遗志,从金城兰州出发,取道河西走廊收复新疆。他调集湘军进驻兰州,积极备战,指挥官兵修筑了一条从兰州直通河西走廊的道路,由于景色荒凉、气候干燥,道路两旁栽满了在河西随处可见的杨树、柳树和沙枣树,率领湘军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收复了伊犁之外的大部分失地,沙俄也被左帅和将士们决一死战的决心所震慑,不得不通过谈判将伊犁归还中国。凯旋归来的左宗棠,在嘉峪关城楼上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古老的关城,也再次向世界敞开了大门。随军的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时至今日,河西人依然把当地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历经岁月的沧桑,古老苍劲的左公柳依然在河西各地郁郁苍苍地生长,造福今日的河西百姓。

第九集《苍生》讲述的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河西走廊在19世纪所经受的磨难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过去时,进入二十世纪,这条古老的走廊也即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新生。

《河西走廊》的最后一集是《宝藏》。20世纪中期,河西走廊迎来了真正的工业化浪潮。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了兰州、西宁后向河西走廊挺进,9月25日,玉门和平解放,祁连山下的老君庙油矿,成功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之中。28年前的1921年,地质学家温文灏派谢家荣到玉门一带进行油田地质调查,半年后《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完成,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关注,但由于时局动荡,玉门石油的勘探又被延后了16年。1937年抗战爆发后,孙建初带队前往玉门寻找石油,1938年8月11日,第一口井喷涌出工业油源,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玉门油田成为了河西走廊上第一个大规模开发的宝藏,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诚如我们经常提到的那句话“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从玉门油田走出的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石油人,不仅为中国石油工业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以铁人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人报效祖国。诗人李季有诗云“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就是对玉门油田和石油人的最好注脚。

除了玉门油田,河西走廊上的矿产资源开发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伴随着镜铁山和金川镍矿的先后发现,酒泉钢铁公司和金川公司成立,新兴有色冶金工业基地在河西走廊拔地而起,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诞生了两座全新的城市——嘉峪关和金昌。茫茫戈壁上新的景观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的见证。进入新世纪,风电走廊成为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陆上三峡”,途径河西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河西走廊还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的能源战略大通道。

河西走廊,因为丰饶,所以美丽;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沉厚包容。2013年11月,“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包含河西走廊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河西走廊,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就像是该片结尾处说的那样:“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

河西走廊观后感【第二篇】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河西走廊观后感【第三篇】

今天看的是第六集《丝路》,主要讲的是隋炀帝杨光与河西走廊的故事,我来谈一下感受吧!

一、走出教科书的局限,才能看到真正的历史!看这个纪录片之前,我觉得自己的历史水平还行吧,哈哈,没见过真正的历史,所以才迷之自信!看过以后,只觉得自己太无知了!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的教育内容,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课本知识是基础,要想看到更大的世界,必须走出课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有价值的课外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多少青少年看了宫斗剧抗日剧以为历史就是那样的,这是时代的悲哀!

其次,老师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如果历史老师对所教的对历史事件了如指掌,上课的时候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讲出来,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会很高。我的学生生涯里,只有一个男老师的历史课是激情四射的,其他的就是叙事性教学,为了应付考试,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如果说起某个知识点,脑海里能浮现一幅福画面,而不是苦苦挣扎地回忆文字,那知识才会永远属于你!

二,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

说来惭愧,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秦始皇,隋炀帝的印象都是暴君!好像是听哪个老师说的,又仿佛是看了什么古装剧形成的,归根到底还是自己不懂得独立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欠缺的逻辑思维!

杨广这个人,史学家这样评价的“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尽管背负了诸多的骂名,杨广仍不失为一代有为之君,河西走廊理应铭记他。”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踏足河西走廊的帝王,第一次举办了世贸会!一千多年后的上海世博会甘肃馆主题“思路.城歌”,歌颂了隋朝的伟举!杨广在经济贸易上的眼光,清朝如果能学习一点,也不至于后来那么惨!

还有几大功记:开通京杭大运河,创置科举制,营建东都洛阳。他本身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不过杨广太急功近利了,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当代百姓是不会懂那些功在千秋的东西,只需要自己的日子过的安稳!所以改朝换代是大趋势!隋炀帝为大唐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以孙中山先生的座右铭结束今天的观后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河西走廊观后感【第四篇】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48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