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共同富裕的理解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4354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共同富裕的理解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共同富裕的理解1

我们谈论任何关于共同富裕的话题,必须先了解共同富裕是什么?习大大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曾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以我愚见,共同富裕这个提法有两个含义,富裕代表着发展、共同代表着分配,二者互为辩证关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人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则是为了更加长远的发展,我们党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为了实现我们共同富裕的目标。

我们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先弄懂为什么贫富差距会扩大,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很多人会问,关心这个问题有什么用啊,也不会让我多挣钱,这样想就不对了,兄弟,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发展是紧密相联系的,大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读中央文件,多思考其中的含义,自己在投资、买房等人生大事的决断上也不会犯根本性的错误。说白了,一个能够看懂这些的人,对于普通人,就是降维打击。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对待事物的看法往往会影响他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就像你我,从小的时候能够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我们就容易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我们从小身边都是好的医生,你在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也就容易学习医学专业。

我们党的第一批领导人大多从小立志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们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目标而奋斗,我们的国家走到如今,我们站了起来,强了起来,从历史来看,在可见的几十年内,会更加的强盛。但我们党是有着宏大目标,我们要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实现永久的繁荣昌盛,我们信仰马克思,坚持社会主义,追求共产主义,也就必须要解决我旧中国、乃至世界几千年来都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阶层流动性,不仅要富裕,更要共同富裕。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读史以明智,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有繁华的唐宋,有强大的汉明,而每一个强大的王朝,不过也就300年左右的历史,在王朝的前100年,可以说王朝的综合实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有了所谓“三代之君”的说法,每个王朝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下坡路。毛主席思考怎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主席喜欢读史,《资治通鉴》等书一定给了他一些启发,中国几千年来的革命,都是农民起义的革命,只有发动农民,中国革命才能成功。而我在想另外一回事,中国几千年来的王朝都是亡于何种原因?西方各国一直出现的各种危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思考过,在我看来,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不唯二)

一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二就是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丧失。

二者导致老百姓一贫如洗,而富裕阶层则财富越来越多,底层人士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行阶级的跃迁,丧失了希望,几千年来的历史如此,上个世纪的大萧条也是如此。来到如今,我们试看,疫情之下,美国富豪们的身价在半年里暴涨8450亿美元,美国最富有的前12位富豪,他们的财富值更是增长了40%,远超平均水平,在资本主义社会,危机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危机,富豪们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会可怜底层的人群。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闵宗殿先生发表论文《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推算出了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的平均亩产:

唐朝亩产138公斤;

宋朝亩产225公斤;

明朝亩产333公斤;

而我们的水稻亩产在600-800公斤左右,而且水稻宜种植面积也大大增加,各种海水稻也在继续的测试,这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增加了我们国家的抗灾害风险水平。

古代一旦某个产粮大省发生天灾,就会极大的影响国家的稳定。而我们由于种粮面积广,影响力是有限的,况且由于现在粮食保存条件愈来愈好,我们国家完全可以经受数年内大规模的自然风险灾害。老百姓的有衣服穿,有地方住,有粮食可吃,自然我国的统治基础是很稳定的,这点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而这在古代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

当我们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后,我们还需要重点关注第二个问题—阶层流动性的问题,没有一定的阶层流动性,很难做到共同富裕。

读史以明智,从我国历史来看,每个王朝末期,都有着严重的土地兼并,大地主兼并小地主,全国的财富主要集中于极小一部分达观权贵手里,小地主都已经无饭可吃,更别说是贫苦的农民。更加绝望的是,社会越是财富和权利集中,底层人士就越没有办法进行阶级跃迁,试想,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钱念书科考,更别说中国的科考到了乱世,往往存在着极其不公平的现象,甚至于很多时候都会被终止。老百姓一贫如洗,而且没有翻身的希望,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粮食产量也低,一遇到天灾,农民起义就会爆发,起义成功后,权利和财富又一次进行分配,社会财富和权利集中的问题便变相解决了,社会趋于稳定,这个进程就会再来一遍,周而复始。

所以说,寒门难出贵子!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经历,相信大家会很有感触,大家都知道,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考的上好的学校,这一点大家基本已经有了共识,但是,大家不知道的事,即使你考上了名校,还是有很多差距在里面的,很多是分数体现不出来的!

以我个人为例子,我来自河南的一个农村,本科毕业于北方某985大学,在我们金融学院,23个男生里,只有我一个人是纯农民出身,其他人即使是农村户籍,父母至少一方也不是从事农民工作的。但即使是我,在当时,我个人综合能力与他们很多人相比也差距很大,这是分数所体现不出来的,这是情商、见识等很多方面的差距。读了名校就以为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进了保险箱,是个很危险的想法,只能说,学历只是一个入场券,拿到这个入场券后,能有多大作为,能否很大的跨越提升所谓的社会地位,就看个人的特质与机遇了。例如:努力的方式与选择不对,脑子太死板,性格有缺陷,运气过于差,都不行。我能一路继续攻读名校研究生,走到政府办公厅,也是因为父母绝佳的教育以及个人的努力以及悟性,另外还有一些运气。

大家可以看到,即使是现在,我们拥有了更加先进的是制度,拥有了普及化的教育,这样的现象还是很严重,更别说古代和西方国家了,西方国家的阶层流动性比我们小太多了。

对于大部分不太富裕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成功依赖读书+特质+机遇;读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智商+教育方式+个人努力。说到这并不是偏题了,关于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我想多说一些。我觉得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心态要放平,即使自己的孩子学习很棒,也要内心里有一个预期准备。

大部分人的智商都差不太多,我并不想去讨论先天的智商差异,我更想说,一个不太富裕的家长往往更不会教育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以身作则还是教育方式,天生的特质很多来源于自身的家庭,比如:思考方式、性格、情商等,这些家长本身就做不好,穷人家的孩子往往也不擅长,但这都是成功所需要的特质,甚至比读书本身还要重要。

当然,很多时候学校的教育也很重要,比如我的一些老师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的一些观点,对我的成长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家长不会教育,普通学校的老师整体素质也是不够的,我姐姐的一个同学进了我当初的初中当老师,我听闻后感觉好可怕,没有任何不尊重之意,这位同学高考只考了一个专科(不同时代的专科不可同日而语),初中阶段班级后半部分,这样的人怎么能去当老师呢?她即使掌握了知识,也是经过很长时间去掌握的,他自己根本没有所谓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他的学习方式和思维逻辑本身就不够好,他怎么能让学生更快的掌握知识呢?真是可怕。

图三反映了教师的资源差距,现如今,新招聘的教师城乡差距明显是更大的。

我初中的时候就觉得很多的老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高中的时候也是这么觉得,在有些方面我一向怀疑老师的教学方法。现在想想,部分老师的教学方法如此明显的落后,这很多时候来源于自身的实力不足以及自身的积极性不高,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且撞的姿势都不对。、

家长和老师的教育都不行,学生本身就不会有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孩子天性爱玩,这就很容易导致我们不富裕家庭的孩子无法读好学校,即使读了好学校,自己的实力也不够,加上没有社会资源,做一个有钱的普通人都不容易,更别说去成就伟大了,实力和条件都不允许。当大学生混的一般时,往往会助长一贯流传的“学习无用论”,尤其是在一些农村,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人们看不懂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反而会助长不良风气。

针对以上问题,我一直在想,还是要足够重视教育的重要性。第一,一定要改变目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包括省与省之间以及省内之间两个方面,减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问题,这会间接缩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差距。我不是个理论家,我相信这会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蛋糕,这需要时间的沉淀。

另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人才是自由流动的,一个人可以去北京清华附中教书,给他什么待遇,他才会回到乡镇教学呢?当个校长估计人家都不愿意。

我们国家目前在大力进行改革,我相信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以及更加合理政策的出台会慢慢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解决方法我们之后再探讨。

我对于我们的教育改革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未来的某天,大家一定会看到地区和城乡的教育差距会不断缩小,达到一个合理的程度,无论贫穷与富贵,都享有成才的机会。但相比于第一个教育的问题,第二个才是这个才是最需要克服的地方,因为这个更是我们未来要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难题,甚至于需要我们社会进入下一个阶段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这个我们之后再讲。

我经常对我对象说,要从微观发现问题,从宏观和微观分析问题,从宏观解决问题,这是我一贯的解决分析方法。我作为一名普通人家出来的孩子,深刻的体会到了阶层的固化以及流动性日渐丧失的问题,面对这个趋势,很多年轻人奋斗的“性价比”不断降低,既然奋斗也很有可能没有明显成果,与其每天过得很累,还不如老老实实的躺平。两千年来,很多人希望依靠教育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同样认为教育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解决方式,但是单单依靠教育也是远远不够的。

(核心)原因有很多,我主要说以下两个原因。第一,教育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家庭教育的差距和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够高,这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最核心的因素。“钱”生“钱”目前比劳动致富来的要便捷和迅速,再通俗易懂一点,一门生意的做成是需要有人出钱和有人出力的,最后挣的钱大多数却给了出钱的,出力的拿了很小一部分,就这么简单,结果就是有钱的会越来越有钱,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我举例说明:

假如张三和李四两个人能力相同,张三的父母给其留下了100万元,张三用这笔钱开了一家公司或者其他投资;

李四父母仅仅为其留下了10万元,李四是没有办法创业的,因此他毕业后成为了张三公司的一名雇员,公司今年赚了50万元,张三作为老板,拿走了其中30万元,而李四个其他三个员工一个人分走了5万元,然后张三不断投资,双方的财富差距会不断的扩大,再传给下一代的话差距会更大。

也就是在一个上市公司中,股东仅仅提供资金,然后找一个CEO来执掌公司,你们作为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很多都是你干的,但是最后的利润大部分却给了股东,就这么简单。

用咱们老百姓的土话说,钱放银行的利息都比你一年赚的钱多,更别说,资本往往比人更能嗅到赚钱的门路。

要解决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够高的问题,我们有两个思路。第一个就是不允许财富被大规模继承,采用类似遗产税的方式调节。第二个就是直接不纯在私人财产,一切公有化。二者都可以解决或者缓解这个问题,但是目前都缺乏相应的实践基础,太难了。

大家估计都知道,得利者绝对不会放弃自己所积累的资本(别说其他的,你可以想想把自己种了1000万元大奖,然后让你捐800万,你一下就懂了),肯定要代代相传,因为如果不能传给下一代,生产力的发展就会严重停滞,资本也会外逃到其他国家,整个国家都会面临严重的灾难,这也是各个国家即使征收遗产税,也不敢过分的原因之一,该方法在能力和意愿两个方面都不具备可行性,且严重不切实际。

但是,如果资本可以代代相传,教育资源的差距和资本天生的增值能力,就会使得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随着时间的积累,很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危机。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既可以保持生产力不断发展,又可以保持社会流动性的保持,社会贫富差距维持在合理的限度,这才是一种最完美的财产制度。但是,很遗憾,几千年来,强如秦皇汉武,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有可能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如果到了共产主义,一切都是国有的,不存在私人财产,按需分配,问题就自动解决了。

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构想,我们一切采取公有制,废除私有制,严格的按劳分配,彻底的解决资本必然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构想。马克思相信到了共产主义时期,大家的思想境界极大的提高,就会解决“吃大锅饭”所导致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样就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一方面解决了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问题,perfect,非常完美的设想。但是,目前生产力和人民的道德水平都没有到达这个层次,如何建设好我们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目前要逐力解决的问题。

对财富重新分配,重新赋予社会以阶层流动性,减弱贫富差距,以往的方法代价太高了,人民百姓太苦了,如果代价不可避免,我们有没有合适的方法使得这个代价降到最低?依靠上天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靠谱,我们还是得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真的是伟大,他有一句话真的有道理,认识世界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共同富裕的理解2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作为阔勒吐克村的扶贫专干,通过近期对上级脱贫政策的学习思考,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对扶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如何认识精准扶贫: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二,如何借助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三,如何从自身出发,带头扶贫攻坚: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改变来源于实际行动。通过此次扶贫培训,带着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带着国家最新的的反贫困战略,眼下我需要积极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传导者、执行者竭诚为老百姓服务,为扶贫攻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共同富裕的理解3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曾说过:“可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分配中,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自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我们身边出现了令普通老百姓望洋兴叹的一些新贵,他们往往住豪宅、开跑车。他们的一席豪宴可能是普通农民家庭一年的口粮;他们一晚上娱乐的花销是普通学生一年甚至几年的学费;然而我们还有的家庭仅仅只能满足温饱甚至还不能,我们还有不少孩子因等同于新贵们一晚上的用度而无法进入课堂学习。我不禁要问:共同富裕在哪里?

如此大的贫富差距估计也最起码到达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中国的富人与西方的富人也不无不同。马克思曾经说过:解救为我们无产阶级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关于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几个步骤记得曾经有人提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再实现所谓的共同富裕,现在,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目的达到,接下来,该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该如何调节,应从大的方面着手,即是全民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医疗问题,首先实现看病不用钱,现在外国,有些国家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按中国现在的情况,如果多加重视。

2、教育问题,实现全民教育不用钱。

3。养老问题,每个达到法定离职年龄的人,都应享受养老费。

身为新一代的学子,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实现共同富裕。

1、努力学习课本知识,珍惜在大学的时光。扬长避短,完善自身。

2、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潜力等方面,磨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以成人的姿态看待市区,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好公民。

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但那是永远也不可能,作为大学生,应做好以上的几点,为社会出点力,渐断的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共同富裕,实现这种美好的理想。

共同富裕的理解4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共同富裕的理解5

全面把握“共同富裕”的意义价值

从初心使命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表现,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自建党之初,党就旗帜鲜明地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70多年前党成功领导革命建立新中国,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40多年前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党依旧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确立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经过百年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此时,在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后,党再次明确重申“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现了党始终未忘初心使命、信守执政承诺,未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目标,未忘社会主义政党根本属性,在现代化国家建设过程中将更多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问题导向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一是收入不平等程度在高位徘徊。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攀升至,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上升到,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上升到。而从2013到2018年,我国收入不平等继续在高位徘徊,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保持在~之间。同时,2015年我国收入前10%群体财富份额占社会财富总额的67%,2018年该群体收入已是最低10%人群的倍;

二是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当前我国东部省市人均GDP均超过7万元,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标准;但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人均GDP普遍低于7万元。2019年北京市的人均GDP(万元)是甘肃省(万元)的6倍多;

三是城乡差距依旧较大。2019年我国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城乡居民消费比为:1。城乡间在医疗、教育、生活品质方面差距更大。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能提升社会整体福祉和收入,能为扩大内需和建构国内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更优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同样能够缓解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进而有效促进消费;共同富裕形成的社会平等和社会流动能带来更多活力,为创新和发展提供更强劲、更大范围的动力;普惠的教育健康等公共服务还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基础。

从文化传统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强调重视民生福祉,内在契合并延续了传统中国民本主义的政治社会理想。《尚书》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提出“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礼记》言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传统中国自上古时期即奠定了为政以德、仁政爱民、政在养民的治理理念。之后历代善政均重视敬天保民、体察民情,政策上轻徭薄赋、重视生计、救济赈灾、抑制兼并、摧破豪强。共同富裕与民本厚生主义一脉相承、内在契合又有所推进,在小康、安宁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大同标准。

从社会主义本质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使命,不仅是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还在于这个现代化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曾精辟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和应有之义,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持续向这一根本方向迈进,不断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新发展阶段把握共同富裕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将从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走向注重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说明了党中央明确在新发展阶段坚持发展作为执政第一要务的基础上作出重大战略延展,以共同富裕为导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与共享性,更加彰显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推进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迈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4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