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5篇

网友发表时间 781454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红色的起点读后感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1

酝酿,响应,聚首,成立到锤炼的全过程,一个从“恒昌福面坊”走出并壮大的政党,从只有50多名党员经过90多年的风雨历程,现已有近8000万名,中国平均每20个人就有一位党员。

以前只是简单的知道一些党史知识,只知道党的“一大”会址在嘉兴南湖船上,现在具体的知道了会议的主要阶段是在上海望志路106号、108号(李汉俊公馆)。对“一大”召开的时间一直认为是1921年7月1日,读此书才知道会议是从1921年7月23日开始到31日结束,7月1日建党节是两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毛泽东和董必武商定后所定。

“一大”使中国改变了方向,并且是中国历史上“红色的起点”,是15个赤手空拳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彻底改变了现在中国人的命运,所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依然成为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有的人中途退伍,有的人落荒,有的人颓唐,有的人叛变,这只队伍经过磨练和洗礼,最终成为占世界总共产党员一半以上的队伍。

历史是由人写的,它的面目是真实而严肃的,容不得虚拟和假设,必须经得起拷问和解读。同样一个企业也是如此,企业要持续良好的发展,也必须不断审视曾经走过的路程,对以往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查找经验和不足,错的地方要及时加以整改。

现如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我们真的能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的呢样吗?我们要想到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全中国,靠的的是什么?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腔热血,坚定信念,无私奉献得来的,在他们心中装着是人们群众的一切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群众利益永远放到第一位。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靠的是什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企业上下全体员工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块使,向着美好的目标奋进。

知史明理,夏天过去,秋天就到来,让我们穿透岁月的迷雾,去探寻人生的起点吧!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2

《红色的起点》的可贵之处在于,叶永烈在书中别出心裁地,让建党时期的各种思潮影响下的诸色人物,纵横地在读者面前一一亮相走过,由此而为读者理清了党的创建史的复杂的脉络,形象地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作为中共“一大”的“大机密”,本来写到南湖会议结束,全书就可以结束了。作者却在写完1921年前后的历史横断面之后,加了《锤炼》一章,写中共“一大”代表的最终结局,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将建党初期生气勃勃的热血的各色青年的历史作了完整的交代。

这部纪实作品的可读性,还在于领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通常的“党史读物”不同,作者在书中,十分注意观察、揣摩中共“一大”代表的性格。作者自谓:

“我发觉,没有着意‘塑造’,他们本身的性格便是十分鲜明的,一人一貌,彼此不同。”

“我在动手写作时,在注重史料的准确性的同时,注重作品的可读性、生动性和形象性,以便使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愿意把这一‘报告’读下去”。

例如,写到陈独秀时,其洒脱不羁才气横溢好争辩的形象写得跃然纸上;而当时仅28岁的毛泽东则性格稳重,一副含而不露的样子。书中,作者引入了陈独秀的挚友汪孟邹之侄汪原放的一段回忆,维妙维肖地勾画出陈独秀和胡适这对“老伙计”之间无可挽回的分裂。

作者注意到了像这类材料的细节的真实性,做到了“尽可能少地漏掉能显示出平凡中的伟大的行为和事件,把思想导向内心深处的秘密,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使得领袖人物的“身外的一切附加物都被摒弃,人们互相超越仅仅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和美德。”读完掩卷,当年活跃在这历史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仍清晰在目,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3

读完此书,敬佩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历史细节,并对参加中共一大的十五名代表的前世今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阅后感如下:

◆十五位出席中国共产党“一大”的代表,在离开李公馆那张大餐桌之后,人生的轨迹各不相同,有人成钢,有人成渣,然而,在离开那张大餐桌之后的道路是漫长的。在行进中,有人继续奋进,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人是变化着的。退伍、落荒、颓唐、叛变是后来出现的。大可不必因后来如此,去否定这些人当年曾经有过的贡献。有钢必有渣。炼钢与除渣是同时进行的。前进者与退伍者、落荒者、颓唐者以至叛变者并存。鲁迅说,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追溯那十五位代表在离开李公馆大餐桌之后的足迹,会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启示:自始至终在共产主义之路上前进,并不顺利。对于中国漫长的历史而言,1921年7月23日至31日,确实是不平常的一周。这一周使“中国改换了方向”,是中国现代史上“红色的起点。

◆在近百年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初创时期,经历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经历了抗日战争,经历了全国解放战争,然后又经历了七年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经历了“文革”十年,又经历了粉碎“四人帮”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样历史的转折,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中最为严峻的考验是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而不得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转战到陕北以及十年“文革”、1989年春夏之间的政治风波。越过激流,越过险滩,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多年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九十多年。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间,从最初的五十多个党员发展到今日拥有八千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第一大党,也是世界第一大党。

◆1917年的俄国革命唤醒了中国人,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孙中山也提倡“以俄为师”,主张“联俄联共”。总之是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

◆在陈独秀之后,短短几年间,中国共产党中央频繁地撤换领袖,从瞿秋白到向忠发到李立三到王明到博古,一连换了五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找到自己成熟的领袖。历史无情地把那些不成熟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岗位上淘汰下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到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上海—北京—哈尔滨—满洲里—赤塔,然后沿西伯利亚大铁道,经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秋明,抵达莫斯科。这条陆路,不知多少俄共(布)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来来往往,人称“红色丝绸之路”。

◆李大钊与孙中山携手并进,为国共合作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他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鼻祖。李大钊从容就义前说:“不能因为你们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关于陈独秀:毛泽东说,“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在五四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是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虽然不上街,但是他们在其中奔走呼号,做了许多事情。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马林对于中国共产党,有两大贡献

第一,帮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制定了国共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战略,使中国共产党得以迅速发展。马林来华是列宁向共产国际推荐的。列宁在推荐书上写道;斯内夫利特(即马林)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去中国,他的任务是查明是否需要在那里建立共产国际的办事机构。马林是国共合作的首创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统战策略的提出者和制定者。所以,马林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统战鼻祖”。

◆关于维经斯基:维经斯基先后六次来华,沟通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联系。他比马林在华的工作时间更长,是共产国际内的“中国通”。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壮大,维经斯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维经斯基是“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运动之间的最初桥梁”。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人。即便是他的政敌,也无法否认这样的客观事实:毛泽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被视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他的思想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超出了20世纪。他也有明显的失误。如同邓小平所说;“总起来说,1957年以前,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错误就越来越多了。”

邓小平说了一句非常生动的话:“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关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对他的一生的评价:毛泽东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一位勤于笔耕的著作巨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思想”,被视为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他的思想影响而言,远远超出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超出了20世纪。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4

记得三毛的一句话,很喜欢:"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中,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一年的大学生活使我渐渐养成了喜欢看书的习惯,而这次借着参加"青马工程"的机会,让我更加了解到许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

《红色的起点》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叶永烈先生笔下的文字把我静静带回了那段刻骨铭心的烽火年代,时光如流水,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昔日闪光的浪涛,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仿佛他们重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本书中,作者对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过程的风云人物一一描述,在他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作者以客观的笔调,忠于史实,写出这本《红色的起点》,以三十多万言篇幅真实展现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大钊,毛泽东,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谦和务实和强烈的救国爱国情怀。作者以真实的笔调,尊重史实,毫不避讳地描写了建党之初的另外一些真实细节:从孕育、诞生到摇篮期,中国共产党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和危险磨难,共产党人有坚定、也有动摇;有高洁、也有污浊;有忠贞、也有背叛,但这些并没有阻挡共产党人的救国梦,并且最终使中国共产党发展成为改变并引领中国历史的执政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因为终极目的的不同,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愈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愈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记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曾经这样说过:"大学生不梦,中国何以梦。"类似的,的确,"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大学生就应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这样国家才会富强。在这本书中,从《新青年》的"一枝独秀",到蔡元培的"三顾茅庐"群贤毕至北京大学,令五四的呐喊,让世界听见了来自中国的声音。《共产党》月刊,《中国共产党宣言》等不断涌现,张国焘,罗章龙,刘仁静等许多我以前从未听过的名字一次次的印入眼帘,使我倍受震惊。

如今,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不需要担心战争,不需要担心未来。但是,我细细想想,这些,都是在各个时期的革命者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受伤,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各种敌人,哪怕牺牲,也要为了解放事业奋斗到最后。现在的我们,作为大学生,当然不需要去革命,去斗争,我们在安逸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从现在起,就应该认真起来,学好自己的知识,再走上社会之后,用自己的知识来贡献这个社会,这个社会是那些革命烈士们换来的,这点我们应该铭记。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时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校努力学习知识,用知识武装头脑,全面的提高自己,树立远大理想,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

回眸历史,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我们应放眼未来,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战暴风骤雨。有矛盾也有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尽管形势的发展常常是变幻莫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突发事件还会随时向我们袭来,但我们要坚信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一定能够带领我们闯激流,绕险滩,把握中国革命航船的大方向,力挽狂澜,化险为夷,驶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彼岸的。

红色的起点读后感5

这本《红色的起点》是“红色三部曲”的第一部。去年读了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和第三部《毛泽东与蒋介石》,现在阅读这本第一本,颇有回到起点,追溯中共兴起的源泉之感。

这本书是经作者叶永烈先生精心打磨而成。1988年冬,作者开始着手准备这一题材的创作,1990年5月完成了初稿,1998年6月完成了二稿,2014年6月24日完成了这个定稿。可以说到此为止,作者总算完成了这个题材写作的定本。近几年来,叶先生陆续完成了中共党史写作题材方面的相关著作的修改。从中共的创建开始,一直写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期间他间或又写作出版了《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陈云全传》等著作。他的关于中共党史题材的这类纪实文学作品都是资料详实,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现在可以不夸张地说,叶先生现在是中共党史纪实文学领域的第一支笔。

中国共产党现在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领导核心。不管你对中共如何看待,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党员人数达到八千六百多万,绝对是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有九十多年。要了解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一个政党,起初只有五十多个党员,为什么能够发展成为数量这么庞大的政党,其中的秘密在哪里?了解一个政党,很有必要观察一下它的成立历程,特别是它的诞生过程。叶先生的这部《红色的起点》就是全景式为读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始末,从它的前奏、酝酿,到初创、响应、聚首,到最后正式成立,一一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其他类似的建党史著作不同的是,在这本书中中,作者添写了中国“一大”代表及与中共“一大“有关的重要人物的从”一大“召开后到去世这段时间的人生的重要的人生轨迹,这样的写作处理方式使得这本作品增添了历史的纵深感。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大致勾勒了中共的发展历程,也使得一些读者对中共的发展有一个框架式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鉴了学术界最近的考证成果,加上自己长时间的细致采访资料,使得这本书的很多论述是站得住脚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为读者解答了很多历史问题,诸如,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中共一大代表中的两名外国人是谁?共产国际援助的真正意图是什么?等等。这样的纪实长篇作品,在我看来,近乎信史,是非常难得的。它生动地再现了中共早期领袖人物的命运起伏,还原了很多建党过程中的细节。再加上叶先生的文字功底了得,整部作品写得生动活泼,可以给读者带来不少阅读上的愉悦感。

鲁迅先生把史学大家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我看来,叶永烈先生的这部《历史的起点》可称为“有韵的建党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78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