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14845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培训,本人对深入x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发挥好政协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的示范引领和凝聚人心作用有了更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xx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心得体会2

于2021年1月4日——6日,利用三天的时间,我接受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三天的系统培训,我对这一意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共铸中国梦。

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济基础。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贵州的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难点”也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贵州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作为全国8个民族省(区)之一(5个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的贵州省,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把脱贫攻坚作为民族工作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加快民族地区的脱贫开发,确保民族地区在新一轮发展中不掉队,与全省的发展差距不拉大。

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奠定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根本是中国公民共同体认同,是各民族公民对国家法律法规一体遵循的法治认同。要始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保障各民族公民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引导各族同胞牢固树立遵纪守法的公民意识,坚持一般法律法规统摄民族因素,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各级党和政府依法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通过各方面的法治化建设,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打牢思想文化基础。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享现代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相互认同,在借鉴中实现创新性发展,铸牢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意识,从中凝练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团结和归属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思想基础。

五,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构建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结构,打牢共同体认同的社会基础。要推动构建各民族互相嵌入式从业结构、嵌入式文化教育结构、嵌入式社区环境,推动各民族混居杂居,为各民族同胞聚聚聊聊、说说唱唱、来来往往创造条件。让各民族同胞做得了和睦邻居,交得成知心朋友,结得成美满姻缘。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进入各民族跨区域流动的历史活跃期,越来越多的各民族同胞走出传统聚居地,在全国各地流动,越来越多的地方成为多个民族共同居住、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的地方。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大大深化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关系,逐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社会基础。

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打牢共同体认同的舆论基础。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大团结都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证”。要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来做,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社会主义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的“五个认同教育”。促进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舆论纽带。

七,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夯实理论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努力寻求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广泛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为我们做好政协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画出民心民愿的最大同心圆,就是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不断提高画大同心圆和双向发力的能力。加强对民族宗教领域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摸实情、出实招、献良策。在民族宗教领域中切实发挥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不断促进和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

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比找到路的方向和归属,更能给大家带来希望和幸福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即是如此,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与命运走向,有助于明确政治方向、汇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归宿、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

有助于明确政治定位,指明行动方向。“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作为党和国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对新时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具体开展提供政治定位、点亮行动的明灯。在深化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更有助于确立民族共识、巩固集体认同、铸牢整体意识,激发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建设性与能动性。

有助于汇聚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力量。谚语有云,“众人拾柴火焰高”。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行动指南并努力维护共同体的行动举措,实际上是一个智慧聚集与力量凝聚的过程。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能”。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发挥中,我们党和国家才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跃。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

有助于共筑精神家园,提供精神归宿。现代社会在带来丰饶物质的同时,也裹挟了浮躁、焦虑与不安,而后者的凸显即是共同体意识缺失所带来的精神空虚的表现。铸牢x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际上是扎根中华文明的沃土,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创新性地构筑安宁真诚的精神家园,形成一个共同认同、栖息的精神意义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滋养并慰藉共通性的内在心灵,形成精神上的共有归宿。

有助于维系良好秩序,巩固国家善治。有情有义,方能行稳致远,一个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大家有情有义,同铸共同体意识,才能开展有效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与治理格局。共同体意识的存在与铸牢,是善治形成并巩固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其蕴含的权威理念、规范意义,是成员形成正当性、有序性观念和行为的重要依托和体现。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蕴含着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从而对秩序的未来延续与创新提供良好的保障。这些都将有助于促进成员主体的多元合作与共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福祉。

有助于促进民族振兴,捍卫集体尊严。集体尊严是一种不可冒犯的独立自主状态,但更是一个赢得尊重的担当贡献过程,这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个在近代蒙受外来侵略、内部衰败苦难的民族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与否,直接关联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兴衰和尊严。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21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