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1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
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2
今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成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但历史的年轮并没有磨灭“两论”的理论光辉。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讲演时间为1937年的7、8月间,成稿则略早。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之际。毛泽东于此时讲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要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干部,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
在《实践论》完成一个月后,1937年8月,毛泽东又完成了《矛盾论》。《矛盾论》同样是1为了提高革命队伍里干部战士的认识能力的哲学论著。就凭这文章间隔时间之短,篇幅之长,我们不难想象,延安窑洞里,一盏不太明亮的油灯下,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样的奋笔疾书、殚心竭虑。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之所以被称为“土八路”、“泥腿子”,除当时匮乏的物质条件之外,恐怕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干部战士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人,认识事物和辨别事物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某些理论家为理论而理论的严重教条主义,夸夸其谈,盲目照搬马列主义,却不注重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时候不但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反倒误导了中国革命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肤之痛,所以,他迫切地想要让革命同志明白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可见,他对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知识是很重视的,所以他才会常常出现在“抗大”的讲台上进行各种演讲,旨在提高大家的马列主义认识水平和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存在问题的能力,统一全党的思想,让革命事业尽量少走弯路,少遭损失。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语道破了矛盾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为,事物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进行的。没有矛盾,世界就将是静止的,甚至是死寂的。有了矛盾也就有了竞争,有了竞争,世界才会充满生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才会不断地进化或进步,历史也才能向先进的方向向前推进。
但矛盾着的双方既有斗争性同时又有同一性。
《韩非子•难一》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个“鬻盾与矛者”的楚国人嘲笑了几千年。笑则笑亦,但故事的蕴涵则发人深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矛”的存在,“盾”才会越来越坚固;反过来,有了“盾”的存在,“矛”也才会越来越越锋利,因为它们试图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期战胜对方,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但同时,矛盾并不仅仅只有斗争性,还有同一性,彼此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说,“矛”和“盾”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的,没有“矛”,“盾”的坚固性就无以得到检验。反之亦然,没有“盾”,“矛”也将失去穿刺的方向。虽然它们长相迥异,但却是一对“连体儿”,也即矛盾的“同一性”。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以“相反相成”这个成语来论证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他说:“‘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但在这个共同的“统一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候“矛”更锋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候“盾”更坚固,可以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转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为例,清楚地论证了矛盾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1927年党内的机会主义,就不会有大革命的失败。但当我们认清了机会主义的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进步并比原来成熟了。但是随后,党内有又因为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并而走向冒险主义,革命就再次遭到严重挫折。但当我们纠正了这种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能经受住任何考验,并战胜了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所以,无论是其曾经的失败还是今天的胜利,都是由自己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外部的因素只能起到“辅力”的作用。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即改造中国的,并不是为了马列主义理论本身。
矛盾不但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所谓“特殊性”,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所以。“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不同于“巴黎公社”,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只能在借鉴马列主义的基础上以中国的方式来完成。“郑人买履”看似执着,其实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而一根筋的盲目乐观以至于冒险,更是“揠苗助长”,必然要让中国革命遭受损失。所以,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是中国革命的绊脚石。
《矛盾论》诞生在那个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疑为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也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本质。指出革命的成功不仅要有信心,也不能仅凭热情,还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战胜敌人就要了解敌人,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在对日作战中,更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唯有把自己之“矛”磨得寒光闪闪,才能最终刺穿各式各样的“盾”。
8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变,中国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时至今日,“矛盾论”还有没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
“矛盾论”中的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会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矛盾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常态下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
今天的中国不是没有矛盾了,只是矛盾的方式发生了转化,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了。怎样解决这些矛盾,一样在继续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智慧。所以,《矛盾论》非但没有过时,还可能更加有现实意义了。随着矛盾的改变,随着矛盾内外因的改变,解决矛盾的方法肯定也要随之改变。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所在,只要保持了这样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就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步履铿锵,捷报频传!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3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生的各种问题的,形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在情感与理智这一对矛盾方面,不能把其分割开来而只按情感办事,不能情感地思考问题,曲解事实而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应自觉地用理智战胜情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情感;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首先应正确认识到特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不能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忽视物质利益,同时又要认识到不能忽视精神生活的作用和意义。物质利益对我们青年人来说,总是有很吸引力的,但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对待,不能片面追求物质享受而被物欲所累。
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4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第一部分是两种宇宙观中论述了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其中也对形而上学做了相关介绍,形而上学,亦称玄学。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第二部分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相关论述,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著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第三部分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四部分介绍的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问题。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第五部分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介绍,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
第六部分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著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总结部分将以上各部分内容概括为一段,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总之,《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也有着实践意义:深刻剖析个人主义对公众责任、社会利益漠视的原因、深刻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原因、在微观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5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而言,毛主席思想与著作毫无疑问便是其中的燧石,经由历史与岁月的验证,在经久不衰的同时散发着灿烂光辉,指引历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毛主席思想之中《矛盾论》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而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毛主席在《矛盾论》里已经讲清楚了。
一、两种宇宙观
《矛盾论》乃是毛主席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作,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由此不难窥见,《矛盾论》本身便是中国革命道路当中的一大著作,而其中关于革命道路的总结以及哲学思想更是精粹。
《矛盾论》从目录划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抗在矛盾当中的地位”“结论”。
针对与各个部分,毛主席作出了一应阐述,其中包含着一应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而言的重要作用。首先两种宇宙观是指一种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辩证法的见解,所形成的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其实通俗理解的话,便是对待事物的内因与外因。
“形而上学”认定事物的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简而言之便是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而外部的变化形成了社会的发展之类。
如西方社会当中资本主义的剥削、竞争、个人思想等,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也能够找到相同的对应。因此认定事物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外部原因的变化导致了事物的变化。
通俗来看可以这样理解,一片庄稼的收成有赖于天时地利,而“形而上学”所考虑的便是天时地利,他们认为天时地利的改变影响了庄稼的收成,也就是外部原因催动了事物的变化。
那么毛主席看来唯物辩证法又是怎样一种世界观?便是与上述外因所对应的内因。其中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在于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且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
其间毛主席曾以石头与鸡蛋做出比喻。鸡蛋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会孵出小鸡,而石头却并不会。其间原因便在于事物的内因决定的事物的发展,因此相应的环境温度要求等外在条件只是第二原因。那么将上述内心与外因的相对理念带入中国革命道路之中又能窥见什么?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同时对于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就了中国内部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外,毫无疑问的是这一因素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诞生而言是外界因素,属于上述之中的第二原因,真正作为中国社会主义诞生根本的依旧是中国内因。一如受到影响的不止中国,为何其他国家不曾成为社会主义国度?
而在毛主席所列举的例子当中亦有这样一番表述:
“1927年中国的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因为中国无产阶级内部产生了机会主义。当这种机会主义不复存在,中国革命得以重新发展。后来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打击,是因冒险主义的诞生。当这种冒险主义被清算,革命事业就重新发展。”
经由上述不难窥见,毛主席眼中两度失败皆有内部原因,而这些内因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源,相较之下资产阶级的打压只是外因。
透过其中我们所能够通俗理解到的便是,任何政党、国家、组织或个人,想要不为侵略打压,首先需要完善自己一应的内在矛盾,并且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强大与自我完善,方才能够避免为外因所干扰。
而对此毛主席的原话则是“一个政党想要引导革命胜利,必须依靠于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以及组织内部的巩固。”因此,毛主席所指出的“由内而外”无论对于彼时中国革命又或今后中国发展道路而言都是强有力的指导性思想,且我们普通人亦能够从毛主席思想之中受益匪浅。
二、矛盾的普遍性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中包含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矛盾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那么什么是矛盾?数学之中的正与负、力学之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人性之中的善与恶。
每个人面临同一事物之时,总要有所抉择而其中不同的思想便是矛盾,正是通过解决矛盾方才有思想上的进步。那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存在矛盾才是正常现象,唯有通过提出并解决矛盾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国家发展。
建立在矛盾必然存在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矛盾那么毫无疑问事物的消亡在所难免,此外掩盖矛盾同样会因此矛盾激化出更大的矛盾。因此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这样来看待,任何国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应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这些是构成国家存在的根本。
当现有矛盾解决之时,亦必将有新的矛盾诞生,毕竟矛盾是必定存在的,但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当中,却是令国家走过一段又一段路程,继而愈发强大。通俗可以这样理解,贫富差距往往作为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而存在,那么贫富差距能够完全消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毕竟知识与思想同样也是变相的财富,想要完全消除贫富差距意味着所有人不再拥有思想。因此即便解决了现有的贫富差距或进行财产统一分配,亦必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衍生出新的贫富差距。
三、矛盾的特殊性
如果说矛盾的普遍性代表着万事万物皆有矛盾,那么矛盾的特殊性便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的矛盾皆不相同。如阶级斗争矛盾,物理学、力学、化学当中的矛盾等。
针对不同的矛盾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决计不能将解决另一矛盾的经验进行生搬硬套,教条式的套用在另一矛盾当中。那么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经由历史当中所发生的矛盾解决,不难窥见许许多多的经验成分,但是这些经验显然是无法完全借鉴的。
一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初所团结的对象只是工人阶级,因为从俄国革命所借鉴到的便是如此,而中国内部的实质矛盾不仅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更包括着农民阶级在内的多个被剥削阶级,直到毛主席提出团结农民等一应被剥削阶级之后,方才确定了矛盾核心。
因此毛主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而并非教条式的框架,一定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毛主席彼时作出《矛盾论》的初衷,便是批评党内的教条式主义者。
此外,对待任何矛盾更要实事求是的作出具体观察,客观分析全面的去看待问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矛盾往往是两者相对立的,如果只了解其中一者便断章取义,那么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在战争当中,双方无疑可以作为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那么如果仅仅只了解自身实力,而对对方一无所知又或知之甚少,那么显然是要吃大亏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取得胜利便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部署等一应状况。
那么引申到所有矛盾当中,想要解决矛盾必然要对双方皆作出了解之后才能从根源入手解决。其间也可理解为法庭断案,一定要双方陈述举证之后才能合规合矩的做出分析,取得相应的客观结果。
四、主要矛盾
依旧建立在上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基础之上,任何事物的矛盾往往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具有可变性。此外围绕着事物的矛盾同样是多重的,但是其中必然有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存在,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或可成为主要矛盾。
以此为例,当国家面临外地入侵之时,其中的主要矛盾显然是在于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矛盾,那么此时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等便是次要矛盾。那么当外敌没有直接侵入,而是支持国家内部某一阶级之时,那么主要矛盾便转化为内部的阶级矛盾。
由此不难窥见,当多重矛盾并存之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会随着矛盾发展而产生变化。因此,在面临矛盾之时务必迅速找到其中的主要矛盾予以解决,方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困难与顺利之间。社会主义革命之初,其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困难,而顺利显然是次要方面。不过正因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一步步将顺利转化为主要方面,最终塑就了革命的成功。
五、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以及对抗与矛盾
任何矛盾之间往往是对立的,一如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家阴阳的互为对应,孤阳不生孤阴不存。而诸如生与死、福与祸、战争与和平等,矛盾的两方面皆是对立且互相依存的,没有死亡这个概念便没有生存概念。
至于矛盾的统一性,则是当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事物发展的过程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而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对立性也就没有统一性。
也就是说,矛盾的对立性决定了双方互相排斥斗争,然而在一定条件之下是存在统一性的,此时的矛盾两方面能够互相联结且互相转化。那么在矛盾当中对抗又是怎样的存在呢?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其间可以这样理解,对与错分别作为矛盾的两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并存,当错误并不明显之时往往不足以形成对抗之势,当错误不断发展之时也就与正确互相对抗。而其中错误的不断发展也可以这样来看,一切原本是相对稳定的,而“错误发展”这一条件显然激化了矛盾也就导致了对抗的形成。
而对此毛主席则提出,面对国家内部的错误,首先要树立起面对错误思想坚决斗争的态度,但同时要给错误思想改正的机会,否则一味地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形成抗争。
资产阶级
那么纵观上述之中《矛盾论》的一应论点,毫无疑问贯彻着中国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存在着重要的方向与引导作用。
其间关于矛盾的一应剖析,令我们面对矛盾之时能够更加透彻的去发现并解决矛盾,并且在此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与成长,无论对于国家又或个人而言《矛盾论》以及毛主席的重要思想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即便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也同样是璀璨的精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