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
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
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采用气球密封的学生刚开始很惊喜,测量后发现质量依然减轻,不由得疑惑、深思,为什么用气球密封还是减轻呢?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五、教学感想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第二篇】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9年级上册第五章课题1的内容。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从化学变化中生成了什么物质向生成了多少物质的过渡,是后面学习化学方程式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重要基础。同时,质量守恒定律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对今后学习化学起到关键作用。
3、教学目的:
1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设、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的测定、交流合作、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的原因。
2通过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4、重点和难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及其理解、应用
5、课时安排:2课时
6、实验准备:(实验通知单)主要有托盘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酒精灯、气球、镊子、石棉网等。白磷、CuSO4溶液、铁钉、镁带、碳酸钠、稀盐酸。
二、教法与学法:
1、教育对象是初三5、6班学生,接触化学这门课后,已知道在化学反应中能生成其他物质。但本堂课的实验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定量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利用电脑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而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让学生划读、熟读课文相关内容,增强理解和记忆。
2、难点突破
本课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通过2个演示实验方案,学生是很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质量会守恒呢?由于这个问题需要用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去解释,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就会有困难。因此,借助课件,主要作用就是把在化学变化中,原来的分子被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这一运动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
例如,(电脑展示)电解水:
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其中正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氧气)负极产生的是 ?(学生回答:氢气)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我们用大蓝圆圈表示氧原子,用小红圆圈表示氢原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每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相应的表示方法我们媒体显示出来。
氧原子 氢原子 水分子 氧分子 氢分子
我们在水中通电:
通电 →→→ +
2个水分子 2个氧原子 4个氢原子 1个氧分子 2个氢分子
说明:
1、水分子首先被分解成氧原子和氢原子
2、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1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组合成1个氢分子。
3、氧分子在正极聚集成氧气,氢分子在负极聚集成氢气。
启发学生思考,在整个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有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用了固定的颜色和大小来表示同种原子,所以学生容易发现反应前后只有H、O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再问:“在化学变化中,你们有没有看到有些原子逃跑了?或者突然多了一些出来呢?”学生会回答:“没有。”于是,学生就可以十分直观的了解到: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质量守恒。同时加大点难度,让学生根据媒体的显示,写出符号表达式,其实就是下节课要书写的化学方程式:2H2O通电 2H2↑ + O2 ↑。
三、教学过程
1、 复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物质,物质的种类改变了,那么物质的质量有没有变化呢?
2、通过课本两个演示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及铁和硫酸铜的反应,注意称量记录反应前的总质量是多少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多少克。结果是反应前后称取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得没有改变,引出质量守恒定律。
3、为什么质量守恒呢?用电脑动画模拟电解水,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被分解成H、O原子,H、O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使学生看到,整个过程中原子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原子的种类也没有改变。因此,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十分直观地引出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4、再演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天平指针的变化引出前后总质量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探究不守恒的原因。
前一反应生成的CO2扩散到空气中去了,质量减少,后一反应增加了氧气的量,质量当然增加。不过要用规范的语言描述:镁在空气中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镁和氧气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氧化镁的质量,所以氧化镁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大。
这种解释实际生活中现象要注意强调答题的格式,先说化学反应变化,再联系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气体,要加(减)气体,最后得出结论。同时仍然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
5、课堂练习
精选2道习题练习,讲评。完成书上P96 4题
6、小结: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量却没有改变。
7、作业:P95 1题和2题(做在书上) 3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2H2O通电 2H2↑ + O2 ↑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化学反应前后变化情况:
宏观:元素种类不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分子种类要变,分子个数可能要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
镁 + 氧气 点燃 氧化镁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堂上练习
1、在A+B--C+D反应中, 5克A和4克B完全反应生成3克的C和 克D
2、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则它肯定含有那些元素?
A. H
B. O
C. H O
D. C O
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过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通过前面的学习,你不但看到了现象,而且看到了现象背后的本质,知道了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又生成了什么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