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2.学习本文的讽刺语言与作者高超的幽默讽刺艺术。
3.通过本课学习,要使学生领悟到因循守旧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4、赏析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准确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3.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体味契诃夫作品幽默,讽刺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著名小说。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意味,通过学习,还要使学生认识到胆小保守的危害性。
介绍背景资料:
契河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十九世纪末期,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别里科夫正是沙皇卫道士的典型。课文是原小说主要部分的节选。
第一课时
【教学思路】
首先介绍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然后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他的“套子”是什么呢?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位特殊的人物。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可用幻灯或电脑显示以上资料。)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说说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4自然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一倒数第3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及最后失败。(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写别里科夫之死。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别里科夫”。
四、要求学生细读第一部分,讨论文中写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有形的”和“无形的”套子?他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学生默读,找出关键词语,然后展开讨论。)
〔明确〕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①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耳朵眼。
②生活习惯:把雨伞、表、削铅笔的小刀等统统装在套子里;一坐上马车,总要支起车篷;睡觉蒙头;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
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顽固地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生的进步的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提问]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禁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辖制全城呢?
[讨论归纳]
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旧秩序。他自觉地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也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能够辖制全城。
五、布置作业
①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选出最好的一组,下次课上读,以激发学习兴趣。
③归纳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
六、板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晴天穿雨鞋,带雨衣 歌颂过去;
穿棉大衣,戴黑眼镜,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
耳朵用棉花堵,脸藏 躲避生活;
在竖起的衣领里,伞、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
表、刀装在套子里, 报纸文章;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 闷不乐
帐子 只求不出乱子
因循守旧 畏首畏尾 保守反动
扼杀一切新思想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2
教 案
教学目标:
1.熟悉契诃夫,了解世界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三巨匠 。
2.自主阅读:找出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特点。
3.结合时代背景,评价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了解作品主题。
4、树立憎恶顽固保守、畏惧改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别里科夫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评价别里科夫的形象意义,认识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理清脉络,弄清人物的“套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先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陈显荣):“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他们害怕变革,苟且偷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人——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别里科夫。
二、预习检测(以提问形式完成)
1、了解作者
契诃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其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契诃夫以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契诃夫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之说之王。
2、解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必须把握创作的时代背景:
3、了解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4、 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 辖制:管束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三、整体感知作品,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的什么事迹?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别里科夫的婚事),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1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2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别里科夫的婚事)(第6段至倒数第4段)。 3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死及其影响)(最后3段)。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分组讨论:
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结合背景思考)
2、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二)学生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1、别里科夫在生活和思想方面都有哪些套子?
小结: ☆有形的套子:
1段:(衣着打扮)雨鞋,雨伞,棉大衣,黑眼镜,堵耳朵的棉花,竖起的衣领,装伞、表、刀的套子,马车蓬。
4段:(生活习惯)卧室,帐子,被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有形的)
☆无形的套子:
1段:过去及过去没有存在过的东西,古代语言。
2段:政府文告,报纸上的文章,“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的叹息。
3段:法令、常规、规矩。
——思想方面的“套子”(无形的):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逃避生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 提问:这些套子仅仅是套住了自己吗?
——他用套子套己也套人。有他在,人们不能自由言论,因为他把一切不合“规矩”的言行报告校长。此外,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同事骑车交游。他认为大逆不道,怕教室吵闹出乱子就建议开除“彼得洛夫和叶果落”。他就象是一只背着重重的壳的蜗牛,胆小、多疑、封闭、守旧,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当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他就缩进自己的壳里
● 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结合背景知识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自觉极力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胆战心惊。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藏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制度顺乎情理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专制制度;他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
2、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形象特点:别里科夫是一个为自己制造套子,因循守旧、顽固保守的人,他是旧思想的自觉维护者,是沙皇反动统治的忠实拥护者。
五、布置作业
1、思考:作者塑造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幽默讽刺的语言。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通读了全文,认识了作者契诃夫和这文章的创作背景,并且了解了本文的主角‘套中人’别里科夫身上发生的种种事情,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又想借助这个形象表现什么主题。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全文分段,分成了三个部分,有没有同学能够说说是哪三个部分呢?
(回答)
好,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第一个部分,别里科夫的特征。
请大家把书翻到第九页,快速的浏览一遍第一到第五自然段,同时呢,在浏览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别里科夫身上究竟有几个套子,分别都是哪方面的呢?
板书 1、别里科夫的特征(1-5) 主要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2、别里科夫的恋爱(6-37) 主要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和失败
3、别里科夫的辞世(38-40)主要写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
研习第一部分,探究形象特征。
问1:别里科夫身上有哪些“套子”?
明确:
1、 衣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脸藏衣领中,戴黑眼镜,穿羊毛衫,棉花堵耳。
2、
2、习惯:伞、表、小刀都放在套中;坐马车时支车篷;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蒙着被子睡觉,关紧房门。(出行和住处,用具)
● 体现了别里科夫的 隔绝人世 害怕刺激 惶恐不安 战战兢兢
3、论调: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4、思想:歌颂过去和从不存在的东西;只有政府的告示、报纸上的文章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起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 体现了别里科夫的 害怕变革 顽固保守 维护旧制度
5、职业:教古代语言。 文中提到,别里科夫的职业是他的“雨鞋”,“雨伞”,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其实作者在这里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归纳别里科夫形象特点
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以上这些对别里科夫的分析,归纳出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那就是(什么啊?):
从他的衣着,习惯上可以看出,他给首先自己套上了一层有形的套子
1、 惧怕逃避现实——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利用“套子”隔绝人世,免受外界影响;(隔绝人世 害怕刺激 惶恐不安 战战兢兢)
而从他的职业,思想上又可以看出,他给自己套上了一层无形的套子
2、维护现行秩序——他不仅仅是将自己包裹在套子里,那么对别人呢,他也希望一切都合乎法度,害怕闹出什么乱子。
(害怕变革 顽固保守 维护旧制度)
作者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问2
我们已经归纳出了别里科夫的形象,那么老师在这里要提一个问题了,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他的言行、思想都与沙皇专制制度保持一致,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二是旧势力依然顽固,革命力量较为薄弱,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
而别里科夫的可恨就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师)说:“恋爱”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渴望的美好东西。别里科夫的恋爱又是怎样的呢?最终结局又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学习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第二部分,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别里科夫的恋爱包含了几个情节,分别是什么?(回答,板书)
问3:“别里科夫的恋爱”部分包含哪几个情节?
明确:此部分包括四个情节:
漫画事件 一幅画着打雨伞穿雨鞋的别里科夫挽着华连卡的漫画被传播,弄得他十分难堪,嘴唇发抖(第8、9自然段)
骑车事件 别里科夫看到华连卡和他弟弟骑着自行车,快活极了,他说了什么“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第14段)
争吵风波 别里科夫去华连卡家和她弟弟柯瓦连科争吵,被推下楼梯摔倒,被华连卡看到,这时候他的内心活动是什么?(第34段,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都可怕……奉命退休吧。)在这时,对别里科夫的神态描写是什么呢,他面色苍白,心慌意乱,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
而最终压倒别里科夫最后一根弦的则是 华连卡那清脆的“哈哈哈”的笑声,就此了结了一切事情。
回家病倒 别里科夫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掉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上了床,再也没有起过床。
问4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的描写看出华连卡姐弟是什么样的人呢?有没有人能够归纳出他们的形象特点?
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
华连卡的性格: 1、思想前卫。华连卡与他的弟弟科瓦连科一样,都敢于挑战旧思想,接受新事物。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被认为是不成体统的,可他们不但去尝试,而且是那么的毫无顾忌。2、热情活泼。郊游时,她大声囔道:“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骑自行车时,玩得筋疲力尽,兴高采烈。
反观别里科夫,他思想守旧(认为“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不成体统”),封闭孤僻(第一部分有所提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板书)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根本就不可能有结果,他们的恋爱注定就只能是一场无疾而终的闹剧
(师)说:漫画事件让别里科夫极其难堪,骑车事件让别里科夫权威扫地,争吵风波让别里科夫颜面无存,而华连卡的纵声大笑更是让他无地自容,惶恐而终。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别里科夫倒下了,连同着他那迂腐守旧的思想,连同着他那令人可畏又可憎的“套子”。他的死,说明腐朽保守势力实际上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
问5:别里科夫死后不到一个礼拜,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这是为什么?
明确:别里科夫之死虽然大快人心,但是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所以,作者想表达的就是,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所以,别里科夫是旧思想、旧势力的一个典型代表,虽然他已经死了,但只要沙皇专制制度还存在,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作者暗示人们,只要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落后思想不铲除,就会永远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存在,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
今天呢,同学们通过一起剖析了全文,那么我们就能概括出小说的思想主题
明确:作者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典型情节,也就是通过介绍别里科夫的特征、叙写其恋爱闹剧、讲述其死后人们的感受,抨击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含蓄地表达了希望人们起来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愿望。
课后思考作业
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明确:“套子”实际上可以理解成限制人的思维、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大体上可分为“合理的”、“落后的”和“反动的”三类。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套子”中,我们应该正确地对待“套子”。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应当理性思考,敢于置疑,善于鉴别,充分利用“有用的”,甩掉“落后的”,消灭“反动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1篇小说?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
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三、题解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正音:
契诃夫hē 削xiāo 丧气sàng qi讥诮qiào 安然无恙yàng 胆怯qiè
辖制xiá 谗言chán 怂恿sǒng yǒng 降服xiáng, 撮合cuō 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 jīng 滑稽jī 憎恶zēng
2、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斋期: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禁食期间就叫“斋期”。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无形的套子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 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是“爱情”,我们能否用“爱情”两个词来替代“婚事”到小说中呢?为什么?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明确: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而促成的,而是由校长太太撮合成的,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看书中第六段的介绍:“……他昏了头了……”
仔细体会“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这句话。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因为他认为人人都应当结婚,而且华连卡是一个适合他结婚的对象,待他诚恳而亲热。而华连卡开始对别里科夫表示好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上了别里科夫,而是因为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这句话明确的表示了两个人之间毫无爱情可言。
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4、小说通过 “漫画事件”和“骑车事件”刻画了别里科夫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漫画事件”“弄得他难堪极了”“脸色发青,比乌云还要阴沉”。“骑车事件”后,别里科夫“脸色从发青变成发白”“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从他的脸色分明看得出来他病了”。从中看出,别里科夫惧怕新事物,甚至连生活中的日常小事都使他心神不定。他是多么保守、落后、愚昧啊!
5、“第二天他老是心神不定地搓手”至“从此再也没有起过床” 部分。同时让学生思考:这部分文字又表现了别里科夫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明确:这部分文字集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同柯瓦连科争吵的过程,进一步表现了别里科夫虚伪、保守的性格。如,他曾标榜“我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你骑自行车,这种消遣,对青年的教育者来说,是绝对不合宜的!”“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这几处描写的特点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刻画出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诚惶诚恐,害怕新事物,反对生活中哪怕是微小变革的思想性格。例如:“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特点?”
6、如何看待华连卡姐弟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华连卡姐弟是怎样的人?从人物身上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明确:华连卡姐弟在小说中是具有新思想、充满生命力的人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是新生活的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的出现给沉闷的生活带来了生气。他们的出现,给了人们新希望,使人们看到了新思想的力量。
7、小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怎样有机联系的?对表达主题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小说的第一部分着重从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别里科夫做一般概括性描述。第二部分把别里科夫推到“爱情”的课题上,把笔触伸向人物内心深处,工笔细描般地刻画人物性格,让读者从人物的具体言行中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本部分要突出主人公不仅“套己”而且“套人”的腐朽灵魂,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四)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却又“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呢?
明确: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因此人们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死了一个别里科夫,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着,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3、如何理解“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一句话。
明确: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另外还有许多这类“套中人”活着,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是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的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表达了作者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六、总结全文
1、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如用柯瓦连科兄妹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的思想性格同别里科夫因循守旧、仇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丑恶灵魂形成鲜明对照,尖锐地讽刺别里科夫的“套子”。
(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2、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5
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
一、整体感知:(3分钟)
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
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7分钟)
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
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
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
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①外表的套子是什么样的?划出、品读标志性的句子。为什么会这样?(学生细读第1自然段,筛选信息。)
标志性的句子:“晴天穿雨鞋、带雨伞、脸老是藏在竖起的衣领里、戴着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坐马车让车夫支起车蓬”等。
原因: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他在借套子躲避现实,封闭而怀旧。)
②他思想的套子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学生精读第2、3自然段,找出概括性句子。)
用套子套自己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千万别出什么乱子”“用套子套别人”“全校教师都怕他,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六个‘不敢’”等。
多媒体投影展示学生所画别里可夫,与本课前的彩图比较,感受人物形象刻画。师归纳:套子,它实际上是指限制我们自由思想、行动的规矩、各种思想道德观念、法律及其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习惯。别里科夫真是用“套子”把自己装了进去。这些“套子”体现在他的外表、思想状态和具体的事件中。作者也巧妙地刻画了“套子”式的外貌、思想特征,细腻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秩序。
B、考察“套子”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学生用一百字归纳故事梗概。教师抽查,多媒体投影展示后,教师小结:本小说的故事性集中体现在别里可夫和他的爱情故事上,具体的情节是“漫画事件”和“自行车事件”。是“套子”下的思想、语言和行为毁了他的美好爱情,是“套子”的约束限制了他的发展,禁锢了他的思想,促成了他的毁灭,对“套子”的外延逐层拓展,串连起个性人物的悲剧人生。
C、探究“套子”与小说环境的关系
小说的环境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语句,分析后总结:
自然环境:这是一个学校,一个小城市,一个处处可以隐藏、到处皆有套子的社会。
社会环境:“以致整个中学被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全城受着他的辖制”。社会上像别里可夫这样的人很多,“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不知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教师补充背景资料,深化对课文环境的理解: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农奴制已废除,但其残余仍严重地存在,加上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极度贫困的境地。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当时的俄罗斯,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他们连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全俄罗斯,连微小的改革都不允许,告密、陷害之风盛行。一些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
因此,作者对“套子”作用的夸张描述,展示了典型环境的社会沉疴。
四、深化研习,体会典型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6分钟)
①教师介绍完时代背景后,学生体会人物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师提问:“别里科夫”是一个真实的人吗?
小组学生活动,自由探讨后前后分组辩论。
教师总结:别里科夫是那个时代一个特定群体的典型代表。契诃夫通过对别里科夫独特外表的描绘、思想状态的夸张丑化,行为的漫画式讽刺,揭示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批判了像别里科夫这样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别里科夫”是一个真实的人,但不是一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人物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代表了那些在历史潮流中退缩、消沉、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的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契诃夫对这些人深恶痛绝,《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有力地批判了这些人。
②、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思考:为什么单单柯瓦连科不怕他?为什么他敢把别里科夫从楼上推下去?为什么华连卡敢大声笑话从楼梯上滚下来的别里科夫,她的“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真的就能“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教师在小说中,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柯尼连科和别里科夫的冲突,展示了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斗争,而且淋漓尽致地讽刺和鞭打了别里科夫腐朽反动的本质。尽管别里科夫的死并不等于反动腐朽势力的灭亡,但华连卡姐弟的出现,却使人看到新思想的力量,即使是微薄的,也让人看到了希望。
五、细化分析,拓展提高:(10分钟)
师:“别里科夫”的名字可能我们会很快忘记,因为他的装在套子里的形象太特别了,就像奥楚蔑洛夫的名字我们可能已经不记得,但是“变色龙”却还一定记得。那么,本文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呢?
1、欣赏品味语言描写。
生与师一起品读别里可夫与柯瓦连科的对话,注意角色表情与语言特点(师生一起扮演角色朗读)。
教师小结语言描写的作用: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常常能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任何人的内心活动都必然要在语言上表露出来。象本文,通过别里科夫的语言,我们看到了他胆小怯弱、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奴才性格,看到了他小知识分子身份。这也就是个性化的语言。
2、体味幽默讽刺手法(引导学生边阅读边划出运用了讽刺幽默技巧的句子)
1、采用夸张漫画的笔调。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睛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2、运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达到讽刺效果。
别里科夫和华连卡姐弟性格迥异,性格阴郁和活泼开朗、自私自利与坦荡无邪、恐惧胆怯与无畏无惧形成鲜明的对比。
别里科夫自身的对比更是精彩:装在套子里藏于世又处处留心到处干扰,事事谨慎言行规矩又渴望恋爱的冲动,想力保所谓的规矩,维护现实的平衡自己却在不平衡的世态里送了小命。
教师强调:讽刺与幽默,还得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得在遣辞、造句以及语气上精斟细酌。讽刺与幽默的运用,目的是突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褒贬情感。
六、延伸探究:(6分钟)
我们的生活中,是否有像别里科夫这样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自己又是否装在一些套子里?
师引导学生着重从思想方面寻找限制约束学生个体发展的因素思考,师归纳:从广义来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些套子里,有些套子,是有益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的,有些套子,则是严重地约束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出限制自我思想进步的套子,敢于打破思想深处的套子,健康成长。
七、小结:(1分钟)
本课以“套子”为线索贯穿全文。别里科夫被“装”在套子里,是主动的——是自我性格在社会环境的必然表现;又是被动的——是社会环境对这些人的残害。文章通过这个文学形象的塑造,无情地鞭挞了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专制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崩溃与瓦解前的垂死挣扎,反映了这样的社会主题,从此,“套中人”就成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