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范文集聚【参考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57779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范文集聚【参考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第一篇】

一、 强调“入世”,重视现实。

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活动一般说有两个方面:“超然”和“参与”。借中国古人之语大致可区分为“出世”与“入世”。谈到“出世”,人们随即会想到道家与隐士,他们远遁乡野山林,不问世事,与世无争。而儒家提倡“入世”,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认”,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儒家讲究“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象道家思想消极避世。这种积极参与的思想在当今也应予以提倡。试想:如果大家都不问世事,贪图享乐,只顾自己,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那么,中国还会有希望吗?儒学不以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因此我们应满腔热忱地积极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二、追求理想,奋发向上。

中华民族是个富有理想的民族,中国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为理想而奋斗的历史。理想主义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特点。统观中国历史,“大同世界”、“天下太平”,便是我们民族一直追求的理想目标。早在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已描绘了理想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理想便是对社会和谐太平的追求,它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历史上多有皇帝以“太平”为年号;农民起义亦常以追求太平为号召。洪秀全的农民政权还颁布了一个大同社会的实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先生本着“天下为公”的精神,提出了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这种理想主义传统说明了中华民族对合理社会的孜孜不懈的追求。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和变法改良都是追求理想的行动。这些都表现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当然,历史上的理想主义具有空想性质,但无论如何,这种大同理想一直激励着整个民族奋发向上,不断进取,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新时期我党制定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第一步、第二步已经实现,现在已在为实现第三步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是一个经过科学预测的现实的目标。我们应该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而努力工作。

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一个人胸有大志,自信正确,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始终不渝,藐视困难。受挫益坚,这种令人赞美的性格,正是一种阳刚之美。历史上多少不畏艰险、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人,多少为探求真理而英勇献身的人,多少为了民族利益而英勇捐躯的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出一种坚守信念,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阳刚之美。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孔子就具有这种阳刚之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在花甲之年毅然携徒到各国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出访求仕。他不但风尘仆仆,长途奔波,餐风饮露,旷野为家。有时还受人讥讽,被人围困,险遭戕害。尤其陈蔡被围,又绝粮,很多人都病了,孔子仍“弦歌不衰”。孔子的这些表现,正如他自己所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为了达到自己的理想,他首先是费尽心力,在国内积极争得权利,推行自己的主张。当自己受到排挤,在鲁国抱负不得施展时,又辞官外出,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待这一做法碰壁后,又著书立说,培养弟子,让自己的后继者完成自己的未竟事业。真正是为达目的,百折不挠。这正是儒学所强调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当今社会,频率快,人的压力大。许多人心理脆弱,禁不起压力与挫折。我们应该向孔子 学习,拥有象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为实现理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四、提倡修养,培植盛德。

儒家强调奋发有为,主张积极入世,更主张一个人要时时准备好入世的条件。这就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所推崇的圣人,是指道德境界最高尚的人。在儒家看来,道德是人和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儒家所赞美的“仁人”、“圣人”,就是指那些道德高尚的人,又称为“君子”。一个人要达到“君子”的水平,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培植自己的道德水平,检查自己的不足,向道德高的贤者学习。君子要心胸坦荡,要正直不佞,反对“巧言令色”,知错就改,反对文过饰非。为人应自知、自省,对己严,对人宽。君子不可须臾离开仁德,哪怕是仓促匆忙之际、颠沛流连之时。儒家提倡自我修养的目的是使人成为君子,从政治国,实现理想,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加强道德修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

五、坚持正义,热爱祖国。

儒家文化强调“义以为上”、“杀身成仁”,这种为坚持正义,敢于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人们。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丈夫当立志以仁,处事以礼,践行以义,百折不挠。身家性命固然可贵,为了正义尽可抛。这就是孔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真谛,也是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的演绎结果。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伟大无比,刚强无尚,是由正义的经常积蓄而产生的。历史上的正直之士,正都是凭着一股“浩然之气”来伸张正义、抨击邪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道德力量。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同时是爱国主义的典范。他们为社会进步、为维护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

坚持正义、刚直不恶的传统美德在今天还值得大力提倡。当今社会,还存在种种邪恶势力。面对这种势力,我们决不能麻木不仁,不管不问,更不能同流合污。我们应该发扬刚直不阿的精神,拿出勇气,坚定立场,不屈服、不妥协,以浩然正气来压灭一切邪恶东西,纯洁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六、敬老爱幼,尊师重教。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儒家伦理十分强调敬老爱幼。自孔子始,孝德便被当作是“仁之本”。认为“百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论语》中就已表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宣扬儒家伦理思想的《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些典型的事例。如:年已七十的老莱子为使其父母欢欣,身着五彩衣,做小儿游戏舞蹈,还装作幼儿行路不稳而跌到在地,以博取双亲一笑。这个事例意在说明,在父母面前永远要做孝子。扇枕温衾则是幼而尽孝的例子,九岁的黄香就能在夏日暑热时为父亲扇凉床枕,在冬天寒冷之日用身体为父亲暖被,实非一般幼童所能为。

儒家敬老慈幼的道德规范,深深扎根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美德。我们不能丢失这一美德。

儒家学说的中心主张是“礼”和“仁”。当然,他们所讲的尊卑秩序、三纲五常,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讲的“仁”也是讲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统治。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这与正统儒学提倡“礼”和“仁”有极大关系,尊师重教就是这种礼仪制度的一个方面。儒家所称“天地君亲师”。把师的地位提得很高,并宣称“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孔子就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倡尊师重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虽反对上下尊卑,三纲五常,但人人相亲相爱、文明礼貌、尊师重教、永远是值得传颂和弘扬的传统美德。

七、节俭不奢,清心寡欲。

节俭之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一直表现出的美德。儒家大力提倡节俭。依传统观念来看,生活节俭既能使人克服经济困难,还能使人成就事业,更能使人志于道德追求,助于人格完善。诸葛亮有句名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大学问家司马光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明末清初的名儒朱柏庐说:“一粥一饮,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这些说法都体现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观念。提倡节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古语云:“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有所积累,如果“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便是不顾个人和社会的未来,必有悲惨的结局。我们应当发扬节俭之德。当然,诸如“会赚不如会省”之类的观念应当摒弃,既当讲“节流”,也当强调“掘源”。

儒家思想所反映的传统美德遗产中,还有许多优秀方面,在此不一一列举,当然,儒家思想中也含有大量封建性的糟粕,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它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于自然界的研究,重义轻利。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因此,我们应矫正儒学的偏失,发扬其优秀的方面,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第二篇】

本文摘录自 《易经系传别讲》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懂了《易经》的道理,像我们学佛、学禅宗的所说的生死,在中国文化看来都是笑话,那是小问题。一个人怎么死、怎么活、怎么来投生等等,在中国文化中那不是问题。

譬如上古时候距离现在几千年前,大禹王就说过“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的话。生是来观光旅游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来,《易经》也是这样说法:“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人从哪里来,还回到哪里去。年轻时很调皮,读到这里便报告老师说我懂了!老师很诧异,问我懂了些什么,我说:生是莫名其妙地来,死也是回到莫名其妙那里去。老师哈哈大笑。这虽然是笑话,但懂了《易经》就了了生死。生死本来是两头的现象,像早上太阳上来了,晚上太阳下去了。但是生死也等于佛所说的,是分段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至于真的生命、太极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的。这一次你生成一个男的,下次再来你要变成女的;这一次变人,也许下一次变狗呢!这就是分段生死,跟佛讲的六道轮回是一样的道理。分段生死,生来就好像这个世界上的观光之客,因此产生了文学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就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天地就是万物的旅店,所谓光阴就是时间,现代人常说的时间隧道。从宇宙看世界几千年,也不过是个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暂的。宇宙不止几千万年。逆,就是欢迎。你来了,店老板当面欢迎你。旅,就是旅馆。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这种思想跟我们老祖宗《易经》的思想,是一贯来的。所以死生不成问题。

庄子以为人生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怎么生,怎么死。宗教家也在追求答案。宗教家认为,有一个高人创造了我们。哲学家不相信,科学家也不相信。你说他造了我们,我还要问问,他是谁创造的呢?每一个宗教教主又是谁造的呢?其实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们造的!因为我们信他,他才能够存在,才有存在的价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界上哪还有他的影子?所以说他是我们造的。不过我又是谁造的?我的妈妈,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谁造的呢?先有蛋呀先有鸡?谁也没法解决这个问题。问到最后便完了,那又是哲学、科学院问题了。宗教是不能问的,还管他鸡呀蛋呀!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管你鸡呀蛋呀!一齐加点酱油葱花红烧吃掉算了。中国人个性懒得问这个,西方人却拼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中国古代文化“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承认鬼呀、神呀、仙呀、佛呀、上帝呀、菩萨呀,宗教所信那些看不见的,中国古代文化都说有,那是心物一元的。

上次讲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就是讲到了生死。中国文化素来认为:人类活着与死去,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那么多的痛苦。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在世上等于住旅馆、来这里玩玩、来观光的,观光完了当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说,死生如旦暮——像白天与黑夜一样,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昼。换句话说,这个死生观念不是唯物的观点。唯物观点认为人死如灯灭,中国文化的观念不是如此。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用佛家的说法就是轮回,也就是所谓的三世因果。

三世是指前世、今生、未来的来世。当然我们现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属于整个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在那里转。印度佛学跟中国古代的说法一样。所谓“原始反终”,就是现象的变化,经过能生能死的那一个,生命并没有动摇。等于水泡成茶、造成酒,茶与酒虽然不同,却都是由于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远没有变过。所以“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因此,东方文化认为,死生不是问题。西方呢?认为死生的问题非常严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决人们死后的问题的。讲到宗教问题,我常说宗教家都是卖死不卖生,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诉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开了自家观光饭店等客人上门。佛教称它的观光饭店是西方极乐世界,基督教称它的是天堂,大家以此来号召。

中国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面看,而站在生的一面,认为人生是生生不已。固然太阳有落下去的时候,但太阳天天都要再升起来,因此中国文化从来不提死的问题。也有人说西方人认为中国文化不重视宗教问题,甚至说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我说你搞错了!中国文化谈的是生的宗教,不谈死的宗教。你们的宗教是夜里提灯笼走路,鼓励人家去死,死了到你那里去。中国文化不鼓励人家死,鼓励人家生,生生不已。今天太阳落下去,明天又有太阳升上来,后天还有太阳出来。

我以往常常告诉那些老朋友,叫大家不要那么悲天悯人,杞人忧天。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你我要是死了,太阳照旧从东方出来。同样地,我们的历史也一样会延续下去,子孙们过得比我们会更好、更快乐。天地间没有什么不得了的。我小的时候就听到老前辈们常常说,不得了呀!不得了呀!现在看看,有什么不得了的?我们活得不是比过去还好吗!这也就是生死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第三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从现代追溯五千年的历史。传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们的失人,从他们身上演变而来的。比如,屈原是清明节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现在,绝对会是一位伟大烈士,供在中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由于屈老的坚贞不屈,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誓死不做卖国的",宁可跳入江中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为了一点小利益,而出卖国家出卖自己的人格,不会践踏自己的尊严。  屈原死后,他的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虽然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但是现实中还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们在屈原自杀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叶子包着的米团,人们觉得这样鱼虾就会吃这些米团,而不会吃屈原的躯体了。由此在江中划船变成了赛龙舟,撒米团演变成了现在家家吃的粽子,而在那一天人们把那一天定位了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的纪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们叫它“清明节”。

例如这样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

相传每年有一天,有个叫“年兽”来扰乱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粮食,毁他们的房子,弄的他们人心惶惶。可是看年兽那么凶恶高大,他们却又不敢与之抗衡,终于有一天他们发现年兽怕响声,于是家家户户都在年兽来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兽听见这些鞭炮响声,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终于又回到了平静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节,就是这么来的,家家户户都要过年,给红包,这样才吉利,说这一年都会富富贵贵,平安无事。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我们中午的传统文化节,所以源远流长,就说明我例举的仅仅是个皮毛,还有好多好多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这些传统文化我们才会多姿多彩,这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结晶。

就是靠的这些传统文化,而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是别的国家,甚至别的星球所没有的,它们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智慧,是结晶,是成果,所以它们会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复制那是远远不可能的。如果是简简单单的,有何是堪称“传统”这两个字,就算再给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会越来越神秘,你永远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是博大精深,是独一无二的。

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心得体会【第四篇】

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对东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影响

1.对人类: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人所在的环境不同所受文化熏陶也不同。

2.对世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对中国:优秀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文化的发展与经济、政治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一个生命不仅仅是肉体,还要有精神,而且精神对肉体是起支配作用的。一个国家也是这样,经济是基础,但经济要怎样才能健康发展?这需要它的文化起作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95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