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关于课程思政怎么写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17807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课程思政怎么写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课程思政怎么写1

1.教材分析本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思想政治4必修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框内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承接第八课内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本框内容共分两目,分别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本框主要内容是学习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通过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进一步揭示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同时为第二框内容“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做铺垫。

2.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具备一定求知探究能力,他们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矛盾”等哲学概念有着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感性认识,不够全面、准确、理性。与此同时,之前讲授的唯物论、认识论与联系观、发展观对于学生接受矛盾相关内容有一定的铺垫作用。本课借助一些生活素材来启发学生,让学生由社会生活切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矛盾”形成比较理性全面的认知。

3.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和动力,认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揭示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增强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

教学难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

课程思政怎么写2

1.总目标

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活动任务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对这个总目标应该有一个层次递进的理解。

最基础性的目标就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在这个基础上,还应该帮助他们牢固树立公德意识,让他们懂得知耻和自尊,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们树立自立、竞争、效率、公平、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观念,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

在初中学生能够遵守基本行为规则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应该让他们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不怕挫折,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将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本课程还应该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爱国信念,树立集体主义精神,牢固地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对理想的追求化作每一天的具体行动,从平凡的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分类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热爱生命不只是热爱人类,而且热爱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和自然界本身。人类的繁荣大多是依靠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创造的:从我们身上的衣物到维持我们生命的食物和治愈我们伤病的药品。没有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生命,就没有人类生命的延续。应该懂得善待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应该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只有热爱生命的人,才会有怜悯之心,珍惜生命的价值,帮助弱小与不幸的人。只有懂得爱,青少年才会爱父母、爱师长、爱同伴、爱社会。

自尊是一个人的重视和肯定自己的道德人格价值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是促进人的健全道德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基本价值。只有自尊的人才能尊重他人,既以同等的道德与法律地位而重视别人的自尊地位。相互尊重是公共生活道德发展的基础。

要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让他们形成乐观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让他们知道,彩虹总在风雨后,风雨之后的阳光更灿烂。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大树总是在风雨中成长。在逆境和困难中学会的东西要比平时多得多,经历磨难的人会懂得比平时多得多的道理。通过一定的磨难,人才会更加坚强、更加成熟。百折不挠,愈挫愈勇。

●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

热爱生命就要尊重生命的自然演化规律,尊重支撑生命存在的原始基地。传统人地关系沿着人定胜天和征服自然的方向发展,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并且开始威胁人们的生存。我们必须形成一种新的生态文明。让学生知道,中国人口多,资源有限,环境问题突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定让孩子知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保护环境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园。一定让孩子知道,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我们的明天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必须杜绝浪费,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

●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生命来自父母,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和长辈的关爱。应该知道感恩,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尊重他人就是平等地对待所有人。一定树立这样的意识和态度: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而具有的在道德与法律上同所有其它人同等的地位,以及基于对这种同等地位的意识的处理同自身和同他人的相互关系。

在学校与同学相互学习,共同切磋问题,在相互帮助中形成助人为乐的人生态度。积极地学习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能够帮助有困难和处于困境的人,体味助人和分享是人生的快事。

社会公德的立足的根本应该是“诚信”二字。应该使学生树立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热爱劳动,注重实践,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劳动观的教育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一定的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技能,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但是,必须遵循一些原则: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第二,适应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第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第四,不能把劳动当作处罚手段,否则青少年必然以劳动为耻。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我们把学生就业那一年所具备的知识当作一个单位,那么,他们每一个人在一生的劳动生活中,还必须再给自己的精神财富增加五、六个单位,否则他们就会落后于生活,不能顺利的工作,生活越来越多地要求知识的不断更新。没有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就不可能有完满的精神生活,即劳动的创造性生活。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学的需要。”这种自学的需要,就是现在说的探究精神和终身学习的兴趣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品质包括人在世界观、情感态度、心理特征、行为习惯等方面具有的独立精神、自信心、好奇心、探索意识、冒险精神等等因素。我们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其创造性潜力的发挥。认真、严肃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发散性思维,杜绝以偏概全,泯灭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潜能,扼杀学生的创造和探索的愿望。

●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需要培养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应该让他们逐渐理解在法制社会遵守公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做一个懂得尊重他人权利、富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

正像完美的社会是一个永远追寻的理想,世界上也不存在道德上完美无暇的人。但是,人们有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按照社会规则去追求自己的利益,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践踏公德。为了使社会能够最有效地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社会要求人们遵守公德。优质的个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大家都遵守社会规则。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培养他们的公平意识和正义感,使他们在分享社会合作的利益时能够自觉地分担社会责任。

●热爱集体,具有责任感、竞争意识、团结合作和奉献精神。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我国新一代青少年,大多数有爱国心、上进心,富有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对社会有广泛的兴趣。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如现在的初中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或受不良文化的影响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同情,缺乏对集体的关心,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愿与人合作,心理脆弱,经不起失败和挫折。

现代社会的发展必须有竞争,因为竞争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进取心。但是,社会发展更要有合作,如果没有合作,人们就不能形成合力。有了团结合作的愿望和态度,还必须有奉献精神。大家都讲奉献,才能形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

青少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的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时刻准备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祖国和人民,自己的生命变得生动、精彩,自己的人生才有真正的价值。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和平,具有世界眼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应该有爱国心、报国志。他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掌握报国本领,将来为民族的振兴添砖加瓦,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信仰和价值观。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该维护和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就如胡锦涛指出的,在国际关系上,应该“倡导和睦相处,维护世界多样性。”这就是说,“通过沟通加深理解,通过对话增强信任,通过交流推动合作。”[1]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流,交流促进发展。各种文明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借鉴,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使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我们应该培育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建立全球视野,引导他们关心人类和全世界的发展命运,尊重民族文化的差异,树立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意识。

能力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和驾御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的多寡更加重要。

●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植物、动物都是我们生存环境的必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类的朋友,因此,保护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因而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街道上普通的树木起着清洁污染、净化空气的作用,夏天它们繁茂的枝叶为人们遮阳,使城市降温,它们还帮助社区抵御风雨的侵蚀。另外,春天它们赐予我们绿色和鲜花,引来婉转的鸟鸣,更添了无法估量的审美价值。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重大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系统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专题报告。这份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后得到了全球范围的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公众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要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欣赏自然和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并且知道如何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

过去我们很少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能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甚至失去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教师应该更多地给学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设的情景与问题,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探讨的空间。教师不是放弃责任,而是更多地准备背景知识和材料,以便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应该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专题社会研究,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探讨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写研究报告,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这样,我们才能调动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逐渐养成自律的习惯,能够自主学习和关心社会问题。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需要、欲望和利益,也都有其权利和义务,难免出现矛盾。必须互相尊重,学会礼尚往来。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和权利。遇事应该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与人为善,尽自己的可能去关心、帮助他人。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社会是非常复杂的,应该有意识地引入某些情景,使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掌握分辨是非善恶,作出自己判断的能力。重要的不是我们告诉学生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而是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和分析对正确与错误作出自己判断的能力。

●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的能力。这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识发展为基础的、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活动。只有能够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逐步实现社会化成长,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实际上,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助人、合作、共享和奉献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和意志,使自己的情绪服从理智的管理。

●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在信息时代,如何负责任地获得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和手段。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信息,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分清社会现象的性质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会如何批判地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相比之下,“刻苦”记忆大量必然过时的知识就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具有批判和反思的能力,才能有推陈出新,从旧有模式中摆脱出来的能力。

●能够理解法律的规定及其意义,理解学校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能遵纪守法,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

加强青少年的法律教育,应该着眼于帮助他们树立现代法治观念,营造遵纪守法的氛围,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自立、竞争、效率、公平、民主法制和开拓创新等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文化观念。

作为未成年人,初中生属于弱势群体。应该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法律以及司法和行政机关,有给予他们特殊保护的义务,在他们的权利遭到侵犯时,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

知识

●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我们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常识,学会基本的心理调适技能知识。

●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道德规范是人们对善恶是非的辨别标准,是对言行是否合乎社会习惯、行为是否正当的规定。我们应该把人际交往和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将个人基本道德修养的要求传递给青少年学生。让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让青少年学生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让青少年学生知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各种事务,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要使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知道基本的法律规定和知识,能够自觉遵纪守法,远离违法犯罪。

●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让学生了解: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灿烂辉煌的文化,有比较丰富的资源,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还不平衡的事实。在这方面,尤其要注意渗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文件精神。

3.四个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心理健康

这个学习领域,首先要求根据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帮助他们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他们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其次,结合初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基本要求。在正确理解竞争及其与合作的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意识,增强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的自觉性。最后,结合初中学生在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进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认识自己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的要求,希望他们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增进对集体、国家和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道德

这个学习领域,总体上要实现三个基本目标:自尊自强,交往的品德,承担社会责任。在自尊自强部分,要使学生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立、自强精神;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交往的品德部分,要使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做一个诚实的人;学会尊重、宽容他人,能够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在承担社会责任部分,要使学生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总之,随着学生交往领域和生活空间的扩大,要使他们逐步树立起自尊自强的品质,形成良好的交往品德,并能够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

法律内容安排的基本思路是:在个人的成长、实现个体社会化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不断加强品格修养,必然涉及遵守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的问题;要遵守规则就要了解规则,特别是法律规范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就在学生身边,中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避免违法犯罪,由此需要了解有关“违法与犯罪”的知识,抵御不良诱惑;法律是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有力武器,帮助他们初步学会寻求法律帮助、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国情

将国情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不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且是学生成长需要、本课程所要达成的教育目标决定的。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是脱离社会的修身养性;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离不开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国度;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必然要关注社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升华到爱党、爱国、承担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可见,国情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国情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才有个人的前途;有助于学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个人的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奉献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以及鉴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对初中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生活,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内容不宜太多、过深。课程标准有针对性地安排了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小康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精神,以及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等内容。

课程思政怎么写3

一、知识技能目标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思想教育性、行为导向性等德育功能与马克思理论常识及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的认知、领悟运用等智能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素质教育的提出就是要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弊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认知能力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武装中学生。这些课程的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构成。根据中学政治课教育目标以及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应培养学生再认或再现、理解、比较、分析和解释、判断是非、综合认识及评价六种功能。但在教学中,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有所不同的,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予以逐步提高。

(二)抽象思维能力

培养中学生具有对所学内容的运用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又一重大任务。抽象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所学理论通过分析综合和判断推理思维活动、深入事物的本质、揭示其规律的一种能力。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

(1)预习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了解课文讲的是什么,进而懂得为什么这么讲,还有哪些问题未解决。

(2)讲解时启发思路,多设几个悬念,逐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使学生跟着教师的讲课积极开展思维活动。

(3)复习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学完一节或一课书后,引导学生对每一个重要的问题进行概括,得出一个比较简明的结论,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其概括能力。

(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应用。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1)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2)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党的践线、方针、政策问题。

(3)加强课堂练习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错题、选择题、判断题、分析题、说明题、论述题、理解题的训练等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政治思想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素质,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信、行统一。

(一)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树立科学信仰,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标准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的重要课程。”这就说明提高觉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过去有些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教学的课程,学生只要懂得一些马列主义的知识,思想觉悟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还有些人把思想政治课作为“捞分”课,放弃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的任务,只叫学生死记硬背一些马列主义的条条框框,这种做法更是错误的。我们只有把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任务。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四化建设的时期,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但极进取、关心国家大事,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分不清大是大非、个人主义严重、学习目的不正确和“一切向钱看”等等不良倾向。

为此,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科学思想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等等。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目的、价值、理想等问题,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端正对人生的态度,明确人生方向。总之,帮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思想方法正确分析、理解和对待有关问题,提高思想觉悟,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培养爱国意识

根据当前青少年的思想状况,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理想教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

通过思想政治教学,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特点,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三)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中学生已进入负有一定法律责任的年龄,因此有必要结合他们年龄进行一些初步的、与他们的成长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初步的法制观念,向他们提出用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为了使学生成长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必须加强法制教育,使学生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护法。

学习法律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树立守法观念,学会依法办事,做到处处守法,事事守法,养成自觉守法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面对商品大潮的冲击和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更为重要。根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品德素质状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勇于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热爱劳动精神,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纪律,文明交往,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三、人格和心理目标

学生个性心理素质在其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要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人格和心理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自知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联系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对自己客观评价,形成自知、自省的能力。

(二)自信

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自卑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能通过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运用到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认识自己,培养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自主

在政治教学中,要针对部分学生具有依赖、懒惰和畏难心理,不断向学生提出行为上的要求,教育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使他们他们形成有主见、有毅力、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等优秀品质

(四)自强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激励、乐观进取、有胆识、有魄力,有坚定的意志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能够知难而上的勇气。

(五)自律

通过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自律的心理品质。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自然应该放在中学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注重其教育目标的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合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

课程思政怎么写4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学校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关系着下一代能否健康成长。作为学校、社会、家长,不能仅仅重视文化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改进教育方法上来关心、爱护和尊重他们。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学校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五种: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守“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规矩,不在课堂上传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内容或言论,使课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主阵地。

(三)专业伦理

“专业伦理”教育是对未来从业人员掌握并遵守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教育活动。教师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即未来各行业的从业人员,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

(四)学习伦理

“学习伦理”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人伦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应遵守的法则,是基于对类、群的伦理性认识和对学习内涵、价值、内容等方面的伦理反思和构建。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学生应有良好的学习伦理,尊师重教、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遵守纪律,在学习过程中体悟人性、弘扬人性、完善修养,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

五)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师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理工、经济、人文、艺术等各专业门类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主要内容等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517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