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工作总结范文范例精彩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共同富裕工作总结范文范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共同富裕工作总结【第一篇】
我非常有幸参加了XXXX组织部举办的XXX年科级干部培训班,培训期间,通过聆听有关教授和专家进行了深入浅出、有理有据的讲解,我们系统的学习了党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廉政准则等内容;了解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生态环境、科技发展、基本县情等知识;熟知了能力建设、领导艺术、做人处世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通过十天的培训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充实了头脑,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陶治了情操,加强了党性煅练,深化了对党的正确领导的认识,增强了干好本职工作的动力。现将有关学习心得小结如下:
一、受到了一次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素养
做为一名合格的在工作中要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养,提升人格魅力。要逐渐培养志存高远、正直高尚、诚实守信、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勇于担当、宽容大度、关爱他人的良好人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要具有敏捷的思考力、正确的决断力、敏锐的洞察力、坚决的执行力,要具有亲和力、激发力、凝聚力、演讲力、组织力。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具有良好的高雅气质、风度、魅力。在工作中坚持做到:
诚信为本、平等待人。在工作中,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用知识和能力提高人格魅力。努力学习政治理论、科学文化知识,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学习领袖人物的交际艺术、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培养高尚的情操;向当代先进人物学习,树立适合自身的理想人格目标;向人民群众和周围的人学习,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魅力。要积极参加各种领导活动,主动接受挑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人格;要经常与人沟通思想,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他人,教育他人,鼓舞他人;要严格管好亲朋好友和身边工作人员,使他们成为展示自己人格的重要窗口;要从小事做起,探寻和创造建立良好人缘的切入点、结合处和连接部;要敢于同各种不法、不良行为作斗争,增强塑造人格魅力的勇气和力量。在工作和学习中,定期反省自己的人缘发展状况,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虚心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经常开展自我批评,同时鼓励他人批评和监督自己,营造彼此之间诚恳批评和热情监督的良好风尚。
二、受到了一次科学发展观再教育,有助于促进工作的科学化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结合实际领悟和实践: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结合工作实际,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立足学校、立足教学、立足教研,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解决广大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教师服务、为学校服务。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牢牢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要求。这个总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是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必须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需要将思想认识上的收获转化为指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行动。科学决策是领导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领会、认真贯彻,创造性发展。
三、受到了一次廉洁自律教育,有助于自身廉政建设
使我们清楚了学习贯彻《廉政准则》,一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二要进一步自觉接受监督,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认真处理好亲情与党性的关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三要进一步增强法纪意识,做遵纪守法的模范。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政绩观,并把它溶化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自觉做到条件变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丢,环境变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减,时代变了甘于奉献的传统不变,成为遵纪守法的模范。
四、学习了的用权和沟通艺术,有助于提高工作艺术
在培训中,的用权艺术和沟通艺术也非常有用,讲的是艺术,更是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
清楚了权力的来源,用权的八大原则,用权的方法和技巧。要谨慎使用权力,不要迷信权力;要注意适当放权,不要迷恋权力;诚信是影响力的根本。
沟通艺术,讲的是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的成功与其沟通技能密切相关,一个组织的绩效能否提升与其内外部沟通状态也息息相关。
有效的沟通能更快地解决问题;更果断地做出决策;更融洽地营造交谈气氛;更密切地建立商务关系;更专业地树立公共形象;更快地从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要学会沟通,学会处事,与同级会沟通,与下级会沟通,与上级也要会沟通,与媒体与自己也要会沟通,要以诚相待以礼相待,要讲究语言语调也要肢体和动作。
总之,十天的学习,时间虽短,内容却很充实,收获很大,受教育很深。
共同富裕工作总结【第二篇】
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衷使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依托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历史上数千年来首次脱离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在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不断创造共同富裕的新成就。
一、消除贫困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主题,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努力追求的梦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变、继承的使命担当。
脱贫致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共同主题。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生产力水平和物质供应能力持续提高,但贫困和贫富分化现象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加剧,直接威胁世界各国的平等、稳定和持续发展。2010年阿拉伯的春天运动,突尼斯、埃及、也门等国家陷入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的困境,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家也进入战争泥潭,主要社会原因是贫困和贫富分化问题。作为当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受到贫富分化的种族歧视、新冠疫病的三重冲击,成为了撕裂的国家。
回顾数千年中华民族发展史,大同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心中的梦想。在大同社会,每个人都爱别人,每个人都受到全社会的爱。在大同社会,商品其用,人尽其用,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在大同社会,每个人的政治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和贵贱的区别,每个人的经济地位都是平等的,没有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大同社会自孔子提出以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高理想。在我国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无处不均。
土地改革思想,到康有为《大同书》对世界大同的憧憬,还有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大同主义”,都反映出中华民族对“人人平等、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可歌可泣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追求。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就是党的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与现实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让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创造了新社会,为消灭贫困与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社会政治基础。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团结并带领全体人民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
“共同富裕”这一概念在党的正规文献中最早出现于1953年,为毛泽东首倡。毛泽东直接主持、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决议提出,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毛泽东始终坚持避免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道路,为全党普遍接受,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但是,在实践中人们把同等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于共同富裕,带来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得共同富裕成为空中楼阁。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求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概念由此与社会主义的进程紧紧联在了一起,共同富裕的理论得到了升华,共同富裕的实践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基于对共同富裕这一全新的认识,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推行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制度改革,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带来了中国经济奇迹时代。
沿着小平同志开拓的改革开放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大步推进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对于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也做出了新的规划,明确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了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保障下岗工人再就业,并逐步建立起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保障线”。为了缓解东西部发展的失衡,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思想,党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和缩小区域差距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经过7年的扶贫攻坚,解决了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二十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发展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取得了一个重大成果。
纵观上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探索和实践,共同富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道路越来越宽广,为新世纪中国民族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进入新世纪,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伴随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一阶段,如何更好地消除贫困和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考验。
面对全新发展局面,中国共产党两任总书记不约而同把眼光聚焦在农民身上。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建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扭转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持续加剧的发展趋势
2003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逐步扭转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动形成合理有序列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落实科学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方法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制订了“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政策。2004年至2007年,国务院连续出台了4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生活环境的财政投入。2004年,国家开始实行取消农业税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06年,持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彻底被取消,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大解放,标志着我国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轨道。除了取消农业税,国家还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
遵循统筹区域发展的原则,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调整经济布局,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完善区域政策。中央财政加大投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扶持重点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不断焕发老工业基地新的生机和活力。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加快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支持重要能源原材料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发展。支持东部地区继续率先发展,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
根据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党中央要求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深入,覆盖全社会基本保障体制初步建立,共同富裕的措施更加多样化,社会公平得到了更有力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使人们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富裕充满了现实的希望。
2.推动共享发展,实施精准扶贫,圆满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两个百年发展目标要求,其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共同富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其中,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共享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消除贫困,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鲜明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结束不到一个月,中央就紧接着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督战下,党中央、国务院政府立足我国国情,把握减贫规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七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从而为我国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辉映着百年大党的初心使命,兑现了党对亿万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脱贫成就。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三、继往开来,接续奋斗,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征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国需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描绘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2035年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同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由此可见,未来我国的现代化将是以共同富裕为底色的现代化,与西方国家现代化有着本质的不同。
展望新征程,前方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不少难关要攻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事业。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则是摆在面前的又一项历史性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未来我们需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必将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行。
四、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1.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
国民收入及财富的初次分配中,必须解决好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两者间的比例问题。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两者之间具有跷跷板效应,此高彼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收入增幅相对过大,居民收入增幅相对过小,后者年均增幅甚至不到公共财政收入的一半。未来,应该采取积极措施,逐步减缓政府收入增长,加大为劳动者及小微企业减负增收力度,从而不断提高中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在国民财富中占比。
2.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占比
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对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工资收入具有相对刚性,转移性收入规模小且不可控,经营性收入并不适用,对既有财产进行运营是唯一可能较快实现财富升值的路径。2018年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为%、%、%和%。工资收入占据大头,财产性收入占比偏低,后者只有美国居民的一半左右。未来,需要积极在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创新思路。许多地方由政府兴建保障房出售给中低收入群体,使得相当一批中低收入者获得了房产增值带来的家庭财产增值,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在农村地区,建议加紧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高效流转,提升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
3.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全国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需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进行有序衔接。对于多数脱贫地区,要设立一定年限的过渡期,实行过渡期内“四不摘”,确保脱贫不脱帮扶、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监管,持续推动脱贫攻坚问题动态清零,防止脱贫不稳定户不返贫。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就业,鼓励勤劳致富。对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强化社会保障力度,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共同富裕工作总结【第三篇】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现实中,我经常碰到有老人因为缺少子女的陪伴,被一些打着健康保健、外出旅游幌子的骗子钻了空子,多年攒下的积蓄全被骗走。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共同富裕工作总结【第四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建议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的基础上,从”十四五”开始,要开好局、起好步,扎扎实实地朝着共同富裕、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懈努力。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长期理论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要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走共同富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共同富裕一直是我们党带领全体人民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中国的发展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的发展历史。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发展成果共享水平的显著提升。
二、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迈出新的一大步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其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今年年底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全部实现脱贫、未摘帽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得到解决。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9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比2015年缩小了。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由2010年的1亿多人增加到2019年的4亿多人。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了新的一大步。
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采取更有力、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做大“蛋糕”。共同富裕是通过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使社会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靠的是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新发展阶段更需要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塑造我国国际经济竞争新优势,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用新发展理念浸染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统筹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终整体上提升高质量发展。不断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更加雄厚,综合国力更加强大,筑牢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进一步分好“蛋糕”。“不患寡而患不均”,分好“蛋糕”的实质是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在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让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要大力拓展民众收入及财富的增量渠道,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重要政策目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就要缩小城乡差距。“十四五”规划建议对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举措。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现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只有将乡村放在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格局中去振兴,才能从全局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各类要素合理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在14亿人口的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性目标逐步实现的。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