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读后感通用3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读后感通用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读后感1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方法,古今中外,莫衷一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千古佳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旁观者清”的道理。
而作为日本企业界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在其自传《活法》一书中则提出: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有一个称之为“智慧之井”的地方,无意间人们将“智慧之井”储存的“智慧”作为自己的新思路、灵感、创造力。稻盛和夫进而发现了“开辟智慧之井,释放无穷睿智”的秘方:“工作现场有神灵”。
工作现场有神灵,就如同“理论联系实际”里的实际。任何问题和现象的发生都有其本质的原因,要找出所发生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就要回到根本,回到现场。借用苏轼的诗句并反其道而用之:要识庐山真面目,只有身在此山中。
重出江湖的史玉柱在开发《征途》游戏的过程中,始终冲在第一线,通过与2000个玩家共4000多个小时的聊天,他洞悉了从事网游的百变心态:乐趣、激情、义愤、郁闷、心跳、欢畅、紧张、算计、张狂、好奇、窃喜、嫉妒、悔恨、无奈、宣泄、控制、霸气、说一不二、依剑昆仑、饮马天河的豪气……史玉柱掌握了客户的心智,也就掌握了业务的核心、规律与本质。《征途》的成功上市印证了工作现场确有神灵,解决问题的答案总是在现场,要识庐山真面目,“只有身在此山中”。
深入实际,深入现场,掌握业务的核心、规律与本质,这为每一家渴望成功的企业提供了—个持续开发智慧之井的可行之路。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工作神灵。我的感悟是:在认识理论获得确认和突破后,行动必须切实跟进,应该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保持与时俱进!
沿着成功者的足迹我们走得更坚实,踩在巨人的肩上我们望得更远。智者的呐喊尤言在耳,成功的范例昭然在前,渴望成功的后继者惟有做行动的巨人才能后来居上。对于曾经拥有多项行业第一的迪马股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为实现成长为一个以市场客户为导向、以技术领先为核心竞争力、产品市场国际化、在多个专用车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具有稳定增长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制造企业的战略目标,全体员工更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现场,努力掌握业务的核心、规律与本质以期寻找到持续开发智慧之井的可行之路。
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读后感2
“至于这么努力卖命吗?你才拿多少钱?”“还想让我做到更多更好,公司就给这么点钱?”当一个求职者通过面试拿到用人单位的录取通知时,接下来关心的就是薪酬问题。还有的人把理想求职目标定位为“钱多,活儿少,离家近”。
我们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了付出的劳动兑换等价的报酬?为了更多的报酬换取更丰富的物质生活?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表明,工作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日复一日的工作锻炼了我们的心志,提升了人性,磨砺了思想。在工作中,我们成长,在工作中,我们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要做一个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更能掌控局面,发挥自己的长处。
何谓“漩涡中心”?
工作中无论事情大小,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起核心作用的人物,去协调上司、部下和周围人的沟通,这样的人如一股上升的气流,将与此事相关的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团队的氛围。
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不是被动等候上级安排指导,而是主动成长,寻找并解决问题,积极思考和做事。不畏惧承担责任。更多的付出和辛苦,换取的是更大的提升和进步。
如果你不是在漩涡的中心,只在漩涡四周咕噜咕噜地跟着大家转,就很难得到真正的进步和锻炼。
人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的性质和成败决定了职业发展的方向和事业的起点。吴军在《见识》一书中也提到,人的第一份工作必须能够让你极快速地成长,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并且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全行业。反之,一个人在第一份工作中养成的坏习惯,往往也会影响一生的发展。
所以,年轻的朋友,愿你从入行第一天就勇于挑战自己,在“漩涡中心”工作,边做边虚心学习。在成长和蜕变中实现人生价值。
勇于在漩涡中心工作读后感3
对工作倾注爱很重要,如果你能喜欢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制造的产品,当问题发生时,你就不会茫然不知所措,而是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物质有“可燃型”、“不燃型”和“自燃型”三种。同样,人也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点火就着的“可燃型”的人;
第二种是点火也烧不起来的“不燃型”的人;
第三种是自己就能熊熊燃烧的“自燃型”的人。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必须成为“自燃型”的人,在热爱自己工作的同时,必须持有明确的目标。
在年轻人中偶尔也有这样的人,他们相信虚无主义,总是表情冷漠,怎么也热乎不起来,甚至还会给别人泼冷水。遇上这样的人可不好办!在企业里,在体育团队里,这种“不燃型”的人哪怕只有一位,整个集体的氛围就会变得沉闷压抑。希望同事们都是自燃型的人,不用“点火”,他们也会自动燃烧。
融入到工作中去
对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产品,如果不注入深沉的关爱之情,事情就很难做得出色。
“工作是工作,自己是自己”,把“工作”与“自己”分开,让两者保持距离,这是最近年轻人中流行的观点。然而,要做好工作,就应该消除“工作”和“自己”之间的距离,要悟到“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程度。这两者密不可分。
也就是说,连同身心一起,要全部投入工作、热衷于工作,达到与工作“共生死”的程度。如果对工作缺乏如此深沉的挚爱之情,就无法抓住工作的要领。
京瓷在创建后不久,曾制作过用于冷却广播机器真空管的“水冷复式水管”。因为过去生产这种水管的企业中技术人员走了,所以订单就发到了京瓷。
但是,京瓷以前只做小型陶瓷产品,这种水管尺寸太大(直径:25厘米、长:50厘米),用的是老式陶瓷原料,属于陶器,而且要在大管中通小冷却管,结构非常复杂。
京瓷不具备制造这类产品的设备,也没掌握相关的技术。尽管如此,由于客户盛情难却,我把任务应承了下来。为了做好这一产品,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比如,原料虽然使用与一般陶器相同的黏土,但因为尺寸很大,要让产品整体均匀干燥极为困难。开始时,在成型、干燥的过程中,几乎每次都出现干燥不均、先行干燥的部分发生裂痕的现象。
可能是因为干燥时间过长吧,于是我尝试在缩短时间上下工夫,但结果仍不理想。我用了各种方法反复试验,最后想出一招,就是在尚未完全干燥、还处于柔软状态的产品表面卷上布条,再向布条上吹雾气,让产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干燥。
但是新的问题随之产生。如果产品太大,干燥时间过长的话,产品会因为自身的重量发生变形。为防止变形,我又动了各种各样的脑筋。最后,我决定抱着水管睡觉。我在炉窑附近温度适当的地方躺下,把水管小心翼翼地抱在胸前,整个通宵我都慢慢转动着水管,用这种方法干燥,同时防止水管变形,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水冷复式水管的制造任务。
今天,这种带着泥土气的、低效的做法甚至令人生厌。但不管时代怎么进步,干活时自己手上沾泥带油这种方式,虽已不再流行,但若缺乏热情,在工作中,就无法从心底品尝到那种成功的欣慰,特别是向新的、艰难的课题发起挑战并战胜它们时。
对产品倾注爱
仔细倾听,产品的问题或机器的故障,就会自觉地呈现在你面前。你会听到从产品或机器里发出的窃窃私语,它们会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这就像高明的医生只要听到心跳声和心搏数有异,立即就能感知患者身体的异常。与此相同,倾听产品的声音,用心观察产品的细部,就能明白问题和差错的原因所在。
在制造业中,很多时候,产品制成率(合格品相对于投入的全部材料的比率)很难提高。这时,首先要迈开双腿走进现场,然后,要带着爱,用谦虚的目光,对产品进行仔细的审视和观察。
京瓷的产品大多是电子领域使用的小型零部件,要寻找产品的问题很不容易。那时,就像医生总带着听诊器进诊疗室一样,我去生产现场时总是带着放大镜。我的放大镜由多枚透镜组成,用一枚镜片可以放大5倍,用两枚就可以放大10倍。我经常用这种放大镜对烧制成的产品逐个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就是不合格的产品。
如果找到了不合格产品,就会听到了产品的“哭泣声”。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
制造新型陶瓷产品的过程是,首先要将原料粉末固定成型,然后放进高温炉内烧结。一般陶瓷的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而新型陶瓷要在1600度的高温中烧结。当温度达到1600度时,火焰的颜色不是红色的,在观察它的一瞬间,它会呈现出一种刺眼的白光。将成型的产品放进这样的高温炉中烧结时,产品会一点一点地收缩。收缩率高的,尺寸会缩小两成。而这种收缩在各个方向上并不均衡,稍有误差即成为不合格产品。
另外,板状新型陶瓷制品烧结时,最初不是这边翘起来就是那边弯下去,烧出来的产品就像干鱿鱼一样。对于新型陶瓷为什么会弯曲的问题,已有的研究文献上都没有记载。我们只有自己作出各种假设,然后反复试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弄清了一点,那就是原料放进模具加压后,因为上面和下面施压的方式不同,原料粉末的密度也不同。反复试验的结果发现,密度低的下部收缩率大,因而发生翘曲。然而,虽然弄清了翘曲产生的机理,但要做到上下密度均匀却仍然很难。
这时,为了观察产品究竟是怎样翘曲的,我们就在炉子后面开了一个小孔,通过这个小孔观察炉内的状况,观察在什么温度下产品会弯曲、如何弯曲、它还有什么别的变化等等。果然,随着温度升高,产品就翘曲起来了。我们改变条件,多次试验,但无论怎样改善,产品还是像一只会动的生物一样,蜷曲起来。
突然灵感来了:“在高温烧结时,只要从上面将产品压住,它不就翘不起来了吗?”于是,我们就用耐火的重物压在产品上烧制。结果,问题终于圆满解决,平直的产品做出来了。
这个例子说明,向工作倾注的爱,就是最好的老师。当工作遭遇困境、迷失方向时,它能让你倾听到产品发出的“窃窃私语”,帮你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你的事业开始新的起飞。
在“漩涡中心”工作
为了顺利推进公司或团队的工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有一个精力充沛的、起核心作用的人物。这样的人将成为全体人的中心,宛如一股上升的气流自平地而涌起,将全体人员卷入,带动整个组织一起行动。像这样自己主动领头、带动周围的人把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的人,我把他们称做“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
无论什么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总是很难做好。你一定需要上司、部下以及周围人的协助才能顺利展开。
然而,如果你不是在漩涡的中心,只在漩涡四周咕噜咕噜地跟着大家转,就很难体会到工作的真正乐趣。让自己进入漩涡中心,积极地把周围的人裹挟进去,你就能品尝到工作成功之后的欣喜之情。
一个组织里总有这样的人:没有谁来要求他做,他却自己主动提议要干这干那。不是只有老一辈的人才会这样,年轻人中也有这样的人,他们会召集前辈、师兄们前来,然后向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
如果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员工提出:“师兄,董事长讲了要提高销售额,今天下班后,大家集中讨论一下怎么来提高,好不好?”
如果能开口说出这样的话,此人就是“在漩涡中心工作的人”,他就有希望成为团队的领导人。敢于说这样的话的人,不是为了装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热爱工作,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这种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