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4939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一篇】

课外活动又称第二渠道,指教学计划之外,以学生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使学生转变思想,提高意识,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目前,一些学校和老师越来越重视课外活动,成为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此,教师要根据书本中的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进行参观、测量等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设计校园》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参观本校校园,让学生观察各种建筑物、操场、绿化带等设施的位置,学生十分认真,非常活跃,互相讨论。然后,向学生出示校园示意图,向学生提问: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和你还有哪些设想?最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来设计自己的校园,展示每个学生的设计图,进行交流。这样,通过课外活动,学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设计出了自己满意的校园。

“实践才能出真知”。总之,让实践活动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才能把枯燥、单一、被动的学习变为有趣、丰富、主动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理解书本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能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数学实践活动,是我们教师新的教学实践、新的教学反思、新的教学感悟。我们要更新观念,不断摸索、创新实践活动,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二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第11页明确指出:数学学习的四个领域的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学生的数学活动只是“智力活动”,或更为直接地说是解题活动。数学教师在黑板上讲数学,而学生则每天在课堂上听数学和在纸上做数学题。所以,对多数学生而言,数学的探索活动并没有真正开展起来。我们所崇尚的《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数学问题来自实际,而学生需要动手实践来学习、验证和发展数学,需要动手“做”的土壤来加强数学思维训练,提高解题及创新的能力。动手“做”数学是实施新课改的一种教学方式,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原则。

1、实践性原则。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尝试和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开放活动空间,但要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关系。

3、趣味性原则。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数学活动内容。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4、开放性原则。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不局限在课堂,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资源和优势,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从中获得知识和教育。

5、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6、创新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谓创新是指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智慧,灵活主动地认识一个对别人来说早已知道的,而对他们来说却是首次发现的“新规律”、“新性质”或获得一个新本领,取得一项新成果。

7、主题性原则: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必须围绕教学实际开展,且富有层次性,主题鲜明,并符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8、合作性原则:活动的开展将根据学生差异合理分组,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共同成长。

三、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更新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认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初步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数学实践活动课程。

(4)通过开展“做”数学活动,创设恰当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扩展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以加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提高,逐步促进数学教学模式的改变。

(5)探索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积累有效设计和组织数学活动的经验。

(1)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但又不同于数学课。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构建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交流与合作。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交流的条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开发校园数学资源。到现实生活中选择、开发一定的研究专题,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并指导学生围绕专题去观察、调查、收集材料,探讨问题,然后撰写小论文或调研报告,测算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

(3)面对现行教材学习内容,开展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建构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各方面需求的、生动活泼的有效素材。

(4)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研究。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五、组织及分工。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接受学校的领导,并聘请岳校长为数学活动课的督导员。在数学组内部,实施组长总负责,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坚持正常的活动研究,确保活动方案的落实。

岳校长:数学活动课督导员。

马xx:总体设计,指导落实活动方案。同时进行活动课教学的研究。校本活动课教材的研发。

辅导员:xx(组织活动,辅导学生开展活动)。

王xx、:活动记录,资料收集,文字录入。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三篇】

在认真听取博兴一小宋春景老师的精彩分析后,我收益匪浅。实践活动课是非常花精力的课,需要准备材料,组织室外纪律,提高教学效率都是大家需要想到。如果组织好了,学生可以说终身受益;反之学生只是放放风而已。

数学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为支点,以丰富的生活实际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调查、猜想、验证、推理等,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的简单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如实践活动中测量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感受到100米的到底有多么长,小红的身高是多少……”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数学知识,以富有个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感受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领悟了数学学习的用处之大。

二.培养合作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较课堂中数学学习有很大不同,更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在遇到富有挑战性,学习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需要合作,提高活动的`效率。如:实践活动“测量男女生的脉搏”,在学生掌握脉博的检测方法后,需要通过互助合作完成,在活动前,要分成若干小组,分工协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个个口、心、脑并用。同学之间增强了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三.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依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来实现。数学实践活动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较好地体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结束后,让学生用所学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美丽的图案,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很多的困难,从中培养了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其次,学生通过对一些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作出比较客观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情感道德观。如对居民节约用水情况的调查分析,及我国乃至全球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分析,就能使学生明白节约用水的目的和意图,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这样让学生早点接触社会,融入了社会中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我们在培训中更清楚地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四篇】

关键字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也正在以崭新的形态呈现在教育者眼前,教育部提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中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成熟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保障,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小学课堂教学中。强调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合理运用,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自身教学实践为例,发表一些见解,与同行共勉。

一、情境的创设,让教学更生动。

余文森教授说过了这么一句话:情境好比美味可口的汤,知识好比盐,知识必须要融入情境中,学生才能容易理解、消化、吸收知识!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较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就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来说,这册内容包含了数的运算、位置与方向、平面图形、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几方面内容,教材在设计时每单元、每课时都提供了情境图,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立体地理解题意思、解决问题,但教材是静态的、无声的。有了多媒体技术就能使这些内容以动态的有声方式来呈现。就拿浙江省电化教育馆编制的数学多媒体教学光盘来说,它分单元、分课时进行设计。每课时都包含了三大模块:情景引入、基础练习、拓展应用,情景引入这块是以教材为基础制作的,在教学时我们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例如第一单元都是围绕“冰天雪地”游乐场这个场景的。如下图所示:

从人数的增减到如何购买门票、配备保洁员,是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的。利用电脑的有声显示可以更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引入直观、有效。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的最有效方法。

第二单元教材17出示的“公园定向运动图”,越野塞涉及到比赛规则,用课件进行有声显示,就让这个活动场景更直观、形象,不但省去了老师费力的解说,而且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很高,学习的兴致马上被激发了,在介绍比赛规则的`同时,我用电子教鞭连出从起点、1号点、2号点到终点的路线,再问学生你能说出每个从出发点到目标点的大致方向吗?如下图所示:

在大屏幕的展示下,学生举手发言非常积极,课堂显得轻松又活泼。这就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为时过讲的单调的模式,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变得丰富而生动。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和谐的教学情境,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nextpage]。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有关小数点的移动,教材中有4幅插图,西游记是学生喜爱又熟悉的动画片,感兴趣的学生虽然早已翻阅过书本,但是他们还是不能抗拒课件中的动画显示,一开始就被吸引了,这样的数学课会让他们印象深刻,课堂也显得有趣多了。这种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直接引起学生感知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并使大脑不同功能区交替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绪、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应。

第五单元“图形的拼组”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可以分小组在电脑机房中让学生“拼图”软件,采取一定的竞争机制,让学生玩得开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平面图形更感性的认识,更加喜欢上数学课。

二、过程的呈现,让教学更轻松。

小学生知识贮备有限,缺乏生活经验,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作出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借助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建构”。

教学设计之初,要考虑内容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必要性及预期效果。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课堂回答、课后调查、作业批改等反馈信息更要就教学难点、作业盲点考虑设计相关课件去解决问题。本人经常就教学中一些还位落实到位的知识点进行思考,如果这里用多媒体技术是否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呢?例如四下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中,北偏东30度,东偏北30度,很多学生在老师教过后还会出错。一是没有明白怎么区分,二是还是把这两种偏向混为一谈。这时我们可以利用电脑动态呈现加深学生对偏向的认识,纠正他们的错误。可以设计课件如下:从正北方逐渐向东面移动,这时形成的夹角我们称为北偏东。从正东方逐渐移向北面,这时形成的夹角我们称为东偏北。如下图:

其实教学内容是一样的,但改变了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前40%学生自学能力较强,但中、后60%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存在某些障碍,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他们一走神,对知识掌握就会模糊,如若教师再次去重复所教内容,教师显得疲惫,前30%学生更觉无趣。这是我们教师可以选择改变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补充。虽然内容相同,换种方式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时在教学中就要多关注中、后60%的学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多给他们锻炼、发挥的机会。

在五年级下中册第三单元正方体和长方体空间能力的培养中,在新课中我采用实物教具让学生具体感受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帮助学生建立、加深对图形的空间观念。这一单元涉及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立体图形的拼摆和切割、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等,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有些学生会感到困难,特别是一些教难的练习,他们无法在脑中建立具体的形象,这时电脑教学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性的认识。例如16个立方体的拼摆有几种情况,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对于前30%学生在脑中已能构图,先让他们来说说,再适时屏幕显示,帮助后70%学生建立空间感。这部分内容我就采用word软件中的绘图工具进行拼摆,既实用又简单。让学生看到原来在word中也能摆立体图形。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图如下:

多媒体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它既有教师的精讲启发,又有现代电教媒体的适时、适量参与;既有学生质疑、讨论、实践的机会,又有起强化、反馈、矫正作用的形成性练习。它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单调古板的形式,强化了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热情,调动了大脑功能,提高了注意比率。

三、多容量的习题显示,让教学更高效。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大小黑板一齐上,擦了板书写练习的情况,这样大大减少了课堂练习容量,降低训练密度。在练习巩固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这时可以预先拟好题目运用电脑设置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地突出重难点。当学生出错后(电脑录音)耐心地劝他不要灰心,好好想想再来一次,这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再一次复习巩固知识。

在教学中每一单元、每一章节我们都要安排有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我经常用媒体呈现信息量偏多的习题,让学生说一说、圈一圈重要信息,培养他们仔细、认真审题的习惯。练习题的讲解,结合屏幕教学也可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实现师生互动。例如对于连线类的习题,可以让学生直接上来利用鼠标进行连线。让学生动手操作,会比用笔做更让学生记忆深刻。对于应用题,我们可以屏幕投影进行放大、缩小,在重点位置进行圈圈点点,结合教学实际找重点、找关键字词,去更好的理解题意。自己设计的作业练习,放在屏幕上让学生抄去当家庭作业。第二天再根据作业反馈情况进行点评,屏幕可以再次显示习题,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纠正学生的错误,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业通过幻灯的方式展示,不好的作业让学生一起来帮忙找出错误之处。这些是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课前花多一些时间去思考、设计课件,在课堂上就显得轻松多了,特别是在教两个平行班时,很多难点都是共同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了教师大量重复性的工作。

特别是在教学图形时,利用电子课本和电子粉笔让教学变得更轻松、简单。例如五下电子课本第4页的例2:画出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我们可以直接在屏幕上显示该页电子书,打开电子教鞭,利用电子教鞭中的画笔工具找出图形的关键点,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这些点的对称点,再用直线工具按顺序连接对称点。由于我们班学生都熟悉这些软件,这些操作我们就让学生上来通过电脑操作来完成,学生都特别乐意上来用鼠标画图。这就是电脑的魅力所在。如若换成传统教学,在黑板上画图势必会费时费力,一般我们也只是画好了边讲边展示给学生看而已。现在结合多媒体教育资源,让我们的教学显得更轻松了,学生也更乐于动手操作了。

多媒体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课堂教学气氛现代感浓厚,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及时总结和反思,不断探讨:哪个环节用多媒体表现较好?与传统教学进行对比,了解学生起点,以学生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五篇】

一、活动目的:

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社会、分析社会、认识社会,初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活动原则:

4、知识的应用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要。

6、活动多样性原则:数学实践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包括活动场地的多样性: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活动方法的多样性:如参观、访问、思考、制作、观察、实验、调查、讨论、阅读、操作、竞赛、表演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等。

三、活动的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包括:百分数(二);比例;圆柱、圆锥、球;简单的统计以及整理和复习等,根据教材的这一教学内容,确定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内容为:

1、根据教材百分数(二)的教学内容,进行以《小小银行》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及储蓄方面的有关知识,活动时间在三月份。

2、根据教材圆柱、圆锥、球这一部分知识,进行以《做一做》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立体几何知识,学做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活动时间在四月份。

3、根据简单的统计这一知识,进行以《简单的统计》为主题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所调查的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活动时间在五月份。

四、活动组织:

1、根据学生居住范围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组长,小组的成员要兼顾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并对各小组的活动提出要求。

班主任老师要与社区、单位等取得联系,征得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或请家长帮忙,对于学生的活动能给予方便。

2、小组活动的时间以学生的业余时间为主,如周六、周日、节假日等,活动的方式以小组活动为主,也可以在小组长的协调下,合理分工,分散活动。

3、把每周五夕会的十分钟时间定为各小组实践活动的交流与总结时间,班主任教师要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对活动的形式、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调整,以达到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调控;同时各小组长要对一周来的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周活动的具体要求。

五、活动步骤:

实践活动的主题来确定。每月的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活动主题:《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

调查的主要内容:了解周围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

活动主题:《做一做》。

活动的主要内容:

(1)搜集长方体、正方体、硬纸盒、实物等。

(2)把搜集到的实物用剪刀剪开,观察各形体展开的面的形状,各部分尺寸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准备做纸盒用的硬纸壳。

活动主题:《简单的统计》。

调查的主要内容:

(1)调查近几届奥运会中国队获得奖牌的情况;

(2)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的情况;

(3)在教师的组织下实际测量各小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并计算各小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并记录所测量的数据。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六篇】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迅速的作出判断,对事件进行有效及时的控制,这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任何事物做到冷静的分析观察,保持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科学的思维模式,经过诱导性的训练使学生学习到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教学当中,为日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应对准备。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细微的观察能力,对于企业内任何事物仔细全面的观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弊端,这有利于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从而保证企业平稳运行,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而培养学生优秀的观察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实践学习中长期锻炼,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达成的效果。在学校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时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有计划的实行教学,不仅注重整体观察,还要关注和考量细节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学习中,教师在讲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应重点讲解因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改变问题,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观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通过事例分析和观察寻求解决方法,这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建立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企业管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具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到整体系统观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整体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生整体系统的观念有利于梳理杂乱的信息,在大规模且复杂的信息之中寻找有用合理的信息,具有整体性的观念是正确处理信息的.基础能力,加强学生的整体性系统性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系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企业内部的部门就是子系统,两者之间是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教师在讲解系统观点时应采取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性的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企业中管理者不仅需要优秀的管理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企业的运行需要各个环节各个人员的配合,企业管理也不是单独某个管理者可以完成的,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员团结合作,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给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予学生锻炼写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前适应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在实践行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实际案例来讲解企业管理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对企业管理了解更加透彻。例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讲解德国现代企业形成和发展的成功案例,将其与我国企业案例做深入分析和对比,将案例中相似点与不同点讲解分析,尤其是企业从困境中如何改革转型,一步步走向成功,通过这些实践经验的分析引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进行案例讲解时,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要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劳动就业与合同》中的教学中,书本中的知识理论比较复杂混乱,学生往往会产生迷惑和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来讲授合同中各种理论知识,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合同意义和各项权利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劳动合同的具体意义。

六、结束语。

在企业管理课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建立全面系统的整体观念,使学生具有实践应用能力。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七篇】

当前,我国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目的,不仅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获取必要的自然科学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指导儿童参与获取的过程,学习掌握研究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因此,在自然实验课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着眼点精心设计,努力为学生提供直观、有效的实物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去探索大自然奥秘。

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捕捉各科教学的重点、难点。

例如学习《大气的压力和浮力》时,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知道大气有压力,压力来自四面八方;大气有浮力等等。设计实验时,要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大气有压力,其方法很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确定应用。比如可以用注射器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水杯实验等等。学习《重心游戏》时,可围绕几种不同物体的重心来设计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重心。比如:质量均匀、形状有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外面的重心,质量不均匀物体的重心等等。

坚持生动、趣味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学习《人类怎样传递信息》时,教师用一个发报机模型教学生练习收发报,通过练习,学生清楚地了解到电报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在讲授《导体、绝缘体、半导体》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人是导体的特性,就让学生做有关实验,当学生体验到电流通过人体时的感觉后,对今后安全用电会一辈子牢牢记住。

遵循直观、易行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化繁为简。

有时,说明一个道理的实验很多,不一定要用很复杂的实验,这就要注意直观性,使学生易于观察,一目了然,做起来困难小,效果好。简单的实验同样可以达到复杂实验的效果。例如讲《大气压力》时,用马德堡半球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力很大,没有此教具就可以用皮揣子代替。讲《导体》一课时,可以搜集牙膏皮、电池皮、铅笔芯、塑料片、钉子等来做导电实验,效果也很好。

强调多做多练,适当加强实验密度,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

学习《透镜》时,发给每个学生一根火柴,两个人一组用透镜聚光线,尝试一个点燃火柴的实验。学习《摩擦起电》时,让学生每人都摩擦一下塑料尺、塑料袋等。此外,《大气的压力和浮力》一课,也可以安排几个实验。

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第八篇】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它是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探究数学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它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不仅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活动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运用。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协调发展。

一、动手操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1.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掌握理解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形象的物体的知识。这样的操作活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操作中动得其所、动有所获。教师创设合理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学习就会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2.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操作时手与眼协同活动,在动态中感知事理情节,又与大脑的活动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观察与比较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得到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有条理地陈述操作过程,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及时提供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操作过程、思考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讲给大家听,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动手操作中显示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3.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数学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谪,所以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又将服务于生活,落实在学生上,这就要求学生“会思考”、“会应用”、“会解决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手脑并用,无形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

1.课前收集操作活动材料,获得新知识。

要为学生准备和提供合适而充分的材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把学生生活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讨论、思考的材料,为每个学生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同时让学生参与操作材料的收集与提供。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收集不同形状的物体,扩大了自己主动参与和亲身动手操作的空间。

2.辅以直观实物和实践活动。

在动手操作之前,要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和假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出自己的问题,述说独到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进一步验证猜想。例如:学习“认识钟表”时,让学生自己拿出实物钟面,同桌一人说时间一人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3.自制学具,设计小方案。

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提出实际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后,让学生用纸剪一剪,再以这些图形做材料拼成自己想象的图案,在班中展示。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审美价值和创造力,更促进了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动手操作与学生的所学知识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理解并获得数学知识,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也可以减轻学生的理解困难,体验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2]孙有珍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学时代(教育研究),,(08)。

[3]刘沛峰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1,(2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214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