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队伍建设的讲话稿【热选4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人才队伍建设的讲话稿【热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才队伍建设的讲话【第一篇】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21年以来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分析新常态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转型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书记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他在《国家发改委反映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制度创新建议》信息上批示:改变社会上传统观念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包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一些高级技工应当享受科学家、教授的待遇,一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要赶上普通高校的水平,区域发展资金要继续切块落实到职业教育与技能型人才培训。*市长会前专门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汇报,并就做好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刚才,*副部长宣读了*书记的重要批示。对*书记的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表彰了2011年度*市首席技师和技术能手,王钦峰等3名高技能人才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先进事迹。在此,我代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向获得表彰的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生产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准确研判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我*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大力实施人才强*战略,聚焦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战略重点,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深处发力,不断创新完善政策,着力优化人才环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转型发展迈出重要步伐,高技能人才总量不断扩大,结构布局逐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截止2021年底,我*技能人才总量*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高技能人才素质显著提升,*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数量居全国前列;**人被评为全省*首席技师,**人获得全省*技术能手称号,**人被评为全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截止2021年底,我*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个;建成*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家、*级技师工作站**家。二是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坚持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全面实施新一轮就业创业培训五年规划,强化劳动者的就业竞争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转移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培训。“十三五”以来,全*共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万人。其中,培训城镇失业人员***万人、在岗职工***万人,创业培训**万人,培训后就业创业率达**%以上。三是技工院校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紧紧抓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制定出台推进技工院校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在搭建技工院校与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平台、实现“双证互通”、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确定在*所技师学院、高职院校开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打通技工院校学生的上升通道。实施技工院校*级示范专业群建设项目,支持建设**个与现代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群,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四是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完善高技能领军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加大*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技术能手的表彰奖励力度。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强化职业技能鉴定监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2021年,全市***万人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每年组织*级竞赛近**项,参赛职工达**多万人,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展示技能、脱颖而出搭建了广阔舞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速度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数量扩张型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型增长。新常态既给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带来了重要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日益激烈的国内外人才竞争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家间、地区间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人才数量和质量逐步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从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既高度重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又纷纷把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从国内看,广东、江苏、浙江等先进地区着眼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培养引进高技能人才力度前所未有,河南、重庆等*市奋力赶超,在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国内区域间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从我*情况看,目前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财政投入少、发展环境差等问题突出,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高技能人才待遇偏低、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企业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很多企业对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要求多、支持少”,不舍得花钱搞培训,不支持职工参加技能培训。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奋起直追,切实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为实现“走在全国前列”奋斗目标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二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常态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需要一大批设计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也需要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如果不造就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如市场上同样一个产品,合资组装的质量往往比不上原装进口的,差距往往不在于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而在于制造加工水平,在于一线操作工人的素质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适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新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助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制造能力,推动经济增长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良性轨道上来。三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就业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是,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并存,供需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困难;另一方面,招工难,尤其是“技工荒”已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甚至已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结构性矛盾正呈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蔓延的趋势。一季度,我市万个岗位要求具有一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而具备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的求职人员为万人,缺口6万。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我们必须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大规模培训劳动力,提高素质,增强技能,把劳动力的数量优势真正转化为建立在高素质、高技能基础上的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
总之,新常态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需要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战略重点,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研究新常态下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规律,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主动作为,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转型发展
做好今后一个时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和全国职业能力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大力实施人才强*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主动作为,健全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大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转型发展,为经济文化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保证。
(一)坚持高端引领,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技能领军人才队伍。技能领军人才数量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要突出高端,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面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进一步提升我*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技能领军人才培养选拔项目。组织实施好泰山产业技能领军人才工程,面向海内外,选拔引进一批能够引领技术革新、技术改造和技能攻关的产业技能领军人才。精心组织*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的选拔培养,加大*技术能手的培养力度,加快建设一支掌握精湛技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二是打造“金蓝领”培训品牌。要强化措施,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全面加强对企业一线的高级工和技师的技能培训,每年培养高级技师1千名、技师3千名,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上素质就业、技能成才道路。三是突出抓好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依托大型企业、技工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技师工作站建设。依托载体,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发挥载体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传技带徒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高技能人才聚集地。同时,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退役士兵等群体的职业培训,增强就业创业能力。
(二)坚持激励引导,激发高技能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要注重发挥表彰激励、技能竞赛的引导作用,完善奖励办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真正让高技能人才想干事有机会、能干事有平台、干成事有回报、干好事有发展,为更多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搭建舞台。一是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制度。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加大*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的表彰力度,积极选拔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参与政府特殊津贴、中华技能大奖等评选,选拔和树立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各市、县(市、区)也要建立完善技能人才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能人才予以奖励。二是健全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鼓励企业充分考虑技能劳动者的业绩贡献,在制定薪酬时向高技能人才倾斜。鼓励企业采取高薪聘用、股权激励、兼职兼薪、特聘顾问等方式,引进高技能产业领军人才,激发技能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三是充分发挥竞赛激励作用。要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完善以企业岗位练兵为基础、以技能竞赛为主体、国内竞赛与国际竞赛相衔接的技能竞赛体系。组织“技能兴淮”职业技能系列竞赛活动,积极做好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世界技能大赛的参赛工作,力争在全国及世界技能大赛中取得好名次。引导企业职工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对技能竞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技能人才,要按规定授予“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晋升职业资格等级,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三)坚持公平公正,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技能人才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逐步建立由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一是深化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方式改革。要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管理,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严格控制准入类职业资格设置,改革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认定办法。同时,适应职业资格管理方式转变的需要,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的服务与事中、事后监管,确保不出任何问题。二是建立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完善以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为主要内容的多元评价体系。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制度,规范鉴定程序,构建符合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分类改革考评办法。按照“岗位分类、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评、企业聘任”的原则,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不断完善高技能人才考评办法,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难题能力的考核,加强新技术、新知识考评,全面提高技能人才评价的科学化水平。研究制定知识技能型人才、复合技能型人才评价的新方法,强化综合考核和多技能考核,鼓励具有多种技能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四)坚持以用为本,最大限度发挥高技能人才的作用。高技能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培养是基础,评价是手段,核心在于使用。我们必须聚焦人才使用,完善制度,创新政策,强化服务,切实做到在使用中培养,为使用而引进,以使用来激励,提高高技能人才创业创新的成功率。一是探索完善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措施。破除用人观念上的各种束缚,创新完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发挥作用的制度办法,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解决技术难题、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后备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二是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法维护用人单位和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流动服务体系,鼓励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服务,促进高技能人才按需合理流动。做好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工作,逐步突破部门、行业、地域和所有制限制,引导高技能人才向全*发展的重点项目、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配置流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鼓励实施高技能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措施,更多地引进包括人才、技术和信息在内的高技能人才资源。三是提高高技能人才管理服务水平。要完善人社部门的人才公共服务职能,推动建设专业性、行业性高技能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努力提供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人才交流服务。
(五)坚持转型发展,推动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技工院校。深入贯彻国家和*委*政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把加快技工院校转型发展与服务经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着力提高培养质量,形成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技工教育新格局。一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坚持以突出特色、内涵发展、多元办学为目标,研究制定技工院校“十四五”改革发展规划,明确技工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完善学制教育功能,强化社会培训功能,把技工院校打造成集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就业创业服务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集中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技工院校和特色专业,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加快建设以技师学院为龙头、高级技工学校为骨干、技工学校为基础的现代技工教育培训体系。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主渠道作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规划专业设置,培育优势,树立品牌,提升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与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推动校企双方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支持创建多种形式的技工教育办学联合体,走规模化、集团化办学路子。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办好技工教育,教师是根本。要加快推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技工院校发展活力。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开展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试点,打通教师成长发展通道。创新人才引进办法,落实兼职教师政策,建立灵活多元的教师供给机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技工教育,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新局面
新常态下,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要求我们必须有新境界、新作风,自觉做到知难而进、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奋发有为。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真正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度谋划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经常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分管负责同志要靠上抓,真正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到手上、落到实处。要找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工作的结合点,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整合提升现有高技能人才政策、计划、项目,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错位发展、有序引才、合理用才的新格局。要狠抓各项政策落实,强化高效服务,搞好督促检查,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加快转型发展。
(二)强化支持保障措施。要总结经验、创新方法、完善制度、加大投入,为技能人才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一是强化投入保障。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只有大投入,才有大产出。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将公办技工学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大力扶持职业技能培训、技工院校专业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建设。拓宽筹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个人出资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新机制。加强资金分配使用监督和绩效管理,实施全程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坚决杜绝资金的跑冒滴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强化信息化支撑。当前,信息技术不断向人社工作融合、渗透,对人社事业发展的理念、方式和手段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未来甚至可能彻底改变传统人社工作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格局。要坚持以信息化引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高技能人才信息统筹整合,建立完善信息库,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同业交流、联合攻关、培训深造的信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工作水平。三是强化规划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完成“十三五”规划评估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好高技能人才“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战略重点、政策措施。
(三)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参与。要进一步挖掘技能人才的典型代表,利用各种形式、途径,大力宣传他们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努力改变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形成“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新风尚。在劳模评选、授予荣誉称号等活动中,要注重向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倾斜,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同志们,做好新常态下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努力开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经济文化强*提供坚强的技能人才保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大家!
人才队伍建设的讲话【第二篇】
同志们:
在岁末年初各项工作十分繁忙的时候,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这充分表明我们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市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典型,有关单位和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会前,市委、市政府还专门下发了全市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和有关专项文件。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在全市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动员全市上下以更加开放的理念,更加创新的举措,落实人才资源开发“”规划,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人才是兴市之本、强市之基。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围绕“科教兴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十分注重把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各条战线人才不断涌现。“十五”期间,人才总量不断增长,素质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从20__年的万增长到万(20__年),年均增长8%以上,每万人拥有人才(数)从20__年的702人增加到992人,增长%。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占比达到%;中、高级职称人才占比达到%,增长34%。人才投入不断加大,载体建设持续优化。累计投入人才开发资金2300多万元,年均投入占财政收入的‰以上。依托沙钢、银河等企业集团建立了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公共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等,已成为全市集聚各类科研人才的重要载体。人才机制不断完善,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开发的配套政策,建立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机制,人才工作整体合力有效提升。
总体讲,通过多年努力,全市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对照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我市人才工作仍有不适应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扩张数量与优化结构的关系。“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引进总量与苏州其他县市不相上下,但人才分布结构不尽合理,尤其是人才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善于资本运作的金融人才、熟悉现代管理的领导人才、勇于突破常规的创新人才、既有专业技术、研发能力,又有思想开拓能力相结合的创业人才等,数量还不足、层次还不高。如何在扩大总量的同时,优化队伍结构,已经成为我市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二是人才引进与减少流失的关系。近年来,我市在引进人才方面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如宏宝集团、长江润发集团等,采取优化环境和提高待遇(盖公寓楼、培训楼,加工资、送股金)等措施,吸引并留住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但不容忽视的是,全市的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外流、技术骨干“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如何留住人才并更好地发挥人才作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三是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政府主导体现的是一种“外力”,企业主体作用的发挥才是“内力”。今天开这个会议,就是要创造一个环境,告诉大家,我们重视人才、关爱人才、培育人才,但是,我们更要强调企业是主体,只有我们企业重视了人才,重用了人才,我们才能真正把人才工作做好、做扎实,这个关系希望我们要摆准。
当前,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肩负的历史责任更加艰巨,人才队伍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紧迫。下面,围绕如何落实好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做好今后一段时期的人才工作,我简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迫切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实施纲要》强调指出:要把引进人才放在第一位,不分肤色、不分国籍、不惜代价引进人才。从普遍意义上讲,只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都是人才,我们都需要。但从张家港发展的特殊性看,我们既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人才,同时又迫切需要一些紧缺性的人才。具体来说,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以下六支队伍:
1.党政干部人才。要实现率先发展,必须有更多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党政干部队伍。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行政管理型干部比较多,经济发展型、社会管理型干部比较缺,尤其是“经济型”优秀年轻干部更是凤毛麟角。明年市里准备分三个层面培养未来干部。第一个层面是中层副职,通过中青年干部培训,尽快提拔一批中层副职,并迅速提升到岗位;第二个层面,对中层正副职培训,下派挂助理职务锻炼;第三个层面,对刚从大学毕业考进公务员队伍的年轻同志,下派到基层锻炼两年。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培训来推动党政干部队伍能力不断提升,以适应未来发展。前不久,省委李源潮书记在全省城建规划培训班动员时讲到:“书记、市长的眼界、眼光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品味和价值。”换句话说,我们这支党政干部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张家港的未来发展。希望我们人才工作在这个方面下功夫,能够培养一支能够担当重任、把张家港未来建设好的党政干部队伍。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什么样的企业家,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拥有更多具有战略眼光、执着追求卓越、勇立市场潮头、善于经营管理、敢于创业并能成就大业的企业家,是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市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了高位增长,主要靠规模经济、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关键是我们有一支素质比较高的企业家队伍。但应该看到,我们的规模型、创新型企业还不够多、上市公司还不够多、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企业还不够多。归根到底,主要是我们的高层次创业型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还不多。因此,我们要围绕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强大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努力造就以优秀企业家队伍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3.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创新,科技创新靠人才。要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要实现从投资驱动到投资创新双轮驱动的转型,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着眼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建设,抓紧培养和引进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熟悉国际规则的高层次经贸人才、文教卫等方面的高级专家,以及城市规划、交通以及法律等专业的人才,着力建设一支创新型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高技能人才。随着产业升级的加快,高技能人才越来越紧缺。目前,“高级技工荒”正在迅速蔓延。截止20__年12月底,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为56406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其中高技能人才3062人,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高技能人才在技能人才的比重严重偏低。同时,我市的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必然会对高技能人才形成更加旺盛的需求。我们一定要提前应对,储备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熟练、工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5.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应该看到,目前我市农民群众的富裕程度还不够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各级党政组织的推动之外,还需要依靠一大批能带动致富的人才,需要有更多的科技专业户,引领和帮助农民投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现代农业要经济效益;需要更多的经济能人上项目、办企业、当经纪人,以不同的形式带动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要促进农民增收、农民致富,很重要的是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很重要的是现代科技农业人才。除了我们现在的培养,要有条件的、有针对性的引进,将培养和引进结合起来,通过这样,来引领我们的农民,来发展我们的现代农业,向现代农业要效益,不断增加农民增收致富。
6.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主要是由政府、事业单位以及民间社会团体,提供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包括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医疗卫生、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安全阀”。因而,我们要加快制定我市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划,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抓紧培养大批社会工作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第二个问题,如何建设适应又好又快发展的人才队伍
明确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之后,我们就要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三个环节,有效盘活人才存量,大幅提高人才增量,不断提升人才素质,把全市一切劳动、知识、技能、管理的活力迸发出来。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全市人才工作要突出三个重点:
1.更新理念,让人才各有其用。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更新人才理念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前提。要按照_的要求,牢固树立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识才观。要打破传统的人才观念和标准,坚持重学历不唯学历,重职称不唯职称,重资历不唯资历。既要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又要充分发挥本地人才的作用;既要重视机关事业单位中的人才,又要重视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中的人才;既要重视高学历人才,又要重视实践经验丰富的实用技能人才;既要重视培养各类紧缺人才,又要舍得花本钱培养“长线人才”;既要重视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又要重视有创造潜能的人才。要跳出张家港,站在开放的大环境中思考人才问题,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善于“借脑引智”和吸引“候鸟型”人才,形成“用人不养人,留人不拴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长住,但求常来”,走人才共享之路。要主动接受周边大中城市的人才辐射,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合作经营、人才租赁等形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我市发展服务。要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和怕冒风险的保守思想,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同时,要宽容失败,给在创新创业中遇到挫折的人才以更多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重获信心和机会。要通过建立孵化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措施,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资金,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2.优化载体,让人才各得其所。
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吸引和培养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载体。要把载体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举措,做大、做强、做优人才载体,使之真正成为吸引人才的“磁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类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
要发挥市场载体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建立健全专业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
企业是引进、培养人才的主体,这个主体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和突出。要充分发挥全市十大企业集团和50家骨干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中的作用,引导他们不断加快人才投入力度,营造优良的人才发展空间。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激励和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使面广量大的民营企业成为重要的人才吸纳者和开发者。有条件的企业,要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使之成为人才聚集、展示才华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市已建有4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下一步,要加大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和帮助更多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要着力把张家港保税区、省级开发区、留学生创业园打造成吸纳高层次人才的强大载体。保税区、省级开发区作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不但要出经济效益,还要出人才、出干部。要立足科技创新,提高人才承载能力,努力成为全市最具创新能力、创新实力、创新活力的区域。留学生创业园要结合培育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生物医药、电子通讯、高档汽配、新材料等具有竞争力的高新产业专业园,以此吸纳各类高层次人才。
此外,我在这里特别强调,要注重把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引才和聚才。要在洽谈项目中洽谈人才,在考察项目中关注人才,并围绕项目建设需求引进人才、集聚人才,实现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的“双丰收”。通过引进大项目,搭建大平台,吸纳一批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和核心人才。特别要充分发挥领军人才、核心人才的“领头雁”作用,带动一大批经验丰富的配套人才和紧缺人才跟进。还要注重中小科技或创业项目的引进,通过举办人才创业项目洽谈会,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携带项目落户张家港,努力形成“项目凝聚人才、人才创造新项目、新项目再构筑人才创业舞台”的良性循环。
3.强化激励,让人才各尽其能。
良好的机制,对内产生鼓舞力和驱动力,对外产生影响力和竞争力。要致力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增强人才工作活力。
要建立崇尚业绩、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党政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重在群众认可。要通过民意测评、述职述廉、社会满意度调查等方法,透过群众的口碑考察评价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近年来,我市开展了国际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已经吸引110多人参加。今后,要继续开展好这类活动,积极探索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要积极探索资格考试、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评价办法。今年,全省高级经济师认定工作,首次打破学历、计算机、外语等条件限制,注重从经营业绩来考核,我市共有96位企业家获得高级经济师认定资格。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重在农村和农民认可。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双带”活动的情况,要采取群众测评、党员互评、党组织考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价。
要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机制。近年来,我市通过“四级公选”,引进了一批人才。比如,最近四个副局职的公开招考,吸引了67名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前来报名。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要进一步加大公推公选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力度,又要进一步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加大调整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力度,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用人机制。
要建立灵活多样、绩效挂钩的人才薪酬机制。要留住人才,就要注重人才的价值体现。鼓励企事业单位把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纳入人才收入分配方案。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可采取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及员工持股制、技术入股制、奖励红股和期权股份制,以期股、期权等形式分配和奖励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长江润发集团对优秀人才进行配股,两年来,共有136名科技人才领到了435万元股金,目前股金总量已达1800万元。飞翔化工按个人工作实绩和贡献大小,分别以20万元、15万元、12万元、8万元、6万元的标准,给优秀人才进行购车补贴,已有60位科技人才领到补贴。要继续发挥人才开发资金的激励作用,搞好“市优秀人才奖”和“市人才开发奖”评选。要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大力宣传重大创新成果和突出人才,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创造无价的社会舆论导向。
要建立配套完善、因才施教的人才培育机制。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结合全市发展的需要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研究制定人才培养的总体规划,使人才培养目标同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人才结构同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变化,依托已经建立的30多个市外特色培训基地等载体,重点培养具有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党政人才队伍;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重点培养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依托党校、职业学校、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等,重点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要坚持培养与需求相结合,根据企业和农村人才的需求,采取“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各类人才;要坚持把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相结合,采取联合办班、挂职锻炼、带课题研修、到大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跟班学习、出境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
第三个问题,怎样落实党管人才原则
人才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1.明确管的内容。要充分认识到,党管人才不是管住管死人才,而是要通过扎实有效的服务工作,管好管活人才。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重点是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等。制定政策,就是要根据“”人才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针对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人才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大胆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及时修订、出台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整合力量,就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形成引才、聚才、用才的社会合力。营造环境,就是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工作上支持,着力创造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引进、成长、创业的浓厚氛围。
2.强化管的责任。要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意识,各级一把手对人才工作要亲自研究、亲自挂帅。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对人才工作规律的研究,不断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做人才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严格落实人才政策,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发现、留住和用好人才,千方百计地为各类人才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要加大考核力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
3.形成管的合力。各级党组织要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提高人才工作的组织化程度。组织部门要坚持以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努力拓展党建功能,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培养年轻干部的学校、集聚优秀人才的摇篮。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创业”的良好氛围。人事部门及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行使自身职能,形成合力,扎实工作,把我市人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同志们,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们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使张家港成为人才汇聚的高地、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土,为我市争当全省“第二个率先”排头兵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才队伍建设的讲话【第三篇】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我市人才工作经验,研究部署我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工作。刚才,秉清同志的讲话,我都赞成,大家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会议还作了交流发言,总的感觉是,各级各部门对人才工作更加重视,创新发展的力度在加大,人才工作总体水平在提升,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的步伐在加快。下午,还要对《遵义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是集思广益、完善提升的过程,大家一定要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多提好的建议和意见,一起把纲要修改完善好。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在增比、进位、突破中把遵义建成推动贵州加快发展一翼,必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是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对“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化发展,深刻揭示了人才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论断,与遵义发展实际和新的发展要求非常契合。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优先开发人才资源,发展的速度才能更快,发展质量才能更高,发展后劲才能更足。遵义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的关键时期,只有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才能加快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前不久,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到遵义调研并提出了增比进位突破、创业创新创优,奋力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把遵义建成推动贵州加快发展的其中一翼,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新要求。为此,市委提出了“高举三面旗帜,发扬三种精神,突出抓好六大重点,实现六个率先突破,建成贵州发展一翼”的贯彻思路,明确提出在“”期间实现经济总量和各项主要指标在全省所占比例和份量显著提高,确保人均指标全面超过全省水平,力争经济总量排名在西部30个非省会城市中提升两个位次的目标。干事创业,人是第一位的因素。同样的区位,同样的基础条件,要有不一样的发展局面,必须在人才工作上下更大功夫,加快建设数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党管人才工作进一步深化,各类人才在全市实施“三新一强”、推进“一建双创”、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XX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万人,在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比重提高到%,有省核心荣誉专家1人,省管专家2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9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市管专家99人。与此同时,人才问题仍然是制约遵义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一大瓶颈,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工作实践中,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都深感人才难求,影响发展、影响工作推进。主要表现在:人才规模较小、总量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特别是重要产业重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工程技术人才、高新科技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等。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是各地竞相争夺的第一资源。发展步伐越快、竞争越激烈,对人才工作的要求就越高。良禽择木而栖,人才的去留,有很多现实因素,遵义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占优势,更需要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切实解决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人才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人才制度创新不够、人才工作投入不足的问题,以更加完善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优化创新创业工作环境,提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全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才的战略优势支撑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增比突破进位、创业创新创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要切实做到“四个优先”
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关键要把“四个优先”贯穿到人才工程项目设计上,坚持以“15851”人才工程为引领,深入推进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名师名家培养工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和人才基地建设工程,带动各行业各部门专项人才队伍建设。
第一,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最有潜力的资源。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正取代传统的物质资源,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目前在我市“重物轻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人才培养周期较长,不象物的投入那样立竿见影,因而往往不被重视,挂在嘴边的比落到实处的多,发现问题时才知道欠帐太多。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加速,这种矛盾就更加明显。抓经济,我们紧缺招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投融资运作等专业人才;搞城建,我们紧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专业人才;强科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今年全市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有多个职位报名都成问题,充分暴露了我市人才储备的漏洞。要切实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资源开发,确立人才资源开发相对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方面资源开发的优先地位,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结合重大决策部署、重点产业布局、重大科技攻关对人才的需求,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做到培养得起来,扎得下根来,创得出业来。
第二,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总量增加、素质提升是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的重点和亮点,但与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比,我市人才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XX年,全市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人才只有2721人,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人才分布结构不够合理,大专以上学历人才61%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只有39%在企业工作,这与西方发达国家80%左右的高学历人才集中在企业形成了鲜明对比。非公有制企业集聚高端人才的能力更是非常薄弱,拥有的高学历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创新创业创优的要求相去甚远。推进人才结构优化调整,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重点领域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合理布局。要把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纳入全市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与“158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多方位加快破解非公企业集聚人才难的问题,大力引导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流动;要积极引导支持人才在三次产业中的合理分布,向名酒、新材料、机电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竹加工、名茶、特色食品、名烟、制药十大产业流动,向农村、向基层、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向旅游会展、城镇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民生工程、和谐构建等方面流动,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三,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是收益率、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部分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30年的经济增长中,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到30%,而知识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则造就了70%以上的效益。在国内创新活力最为活跃的各大城市,“人才投入优先保证”成为“人才强市”战略的核心理念。深圳市每年用2亿元奖励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激发了人才活力,带动了经济腾飞,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城市,在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二(香港第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教育和人才投入,对人才奖励和科研项目资助也逐渐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需要。会后,市政府要认真研究人才投入问题,结合“”规划的制定提出“人才投入优先保证”的方案。各级政府都要加大人才发展资金投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加快建立或壮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重点人才项目建设。有条件的,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产业发展建设资金中要专列人才开发资金。
第四,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一要创新人才评价发现、培养开发机制,鼓励人人成才。行行出状元,人人可成才。今年年初,我市表彰了第二批市管专家。开创“时间学”研究先河的地道农民王世帆被评为“市管专家”,说明我市对人才的评价和认识逐步科学、也比较全面。推进人才制度创新,首先要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不简单以资历、学历、职称为标准,注重实绩选贤举能,把更多活跃在基层一线,奋战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的人才发现出来、推荐上去,给他们更好的培训机会、更大的实践舞台,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特殊人才,要有包容心、宽容性,对那些特别突出、事业急需的优秀人才,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用人才。二要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潜力。近年我市在竞争性选拔干部方面积极探索,一大批优秀干部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公推竞岗等方式走上新的岗位。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四项监督制度”,抓好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及7个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的落实,坚定正确的改革方向,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着力完善制度和规则设计,优化工作流程,为更多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三要创新人才配置流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今年打破行业、身份、所有制界限在全市进行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和加大机关内部轮岗交流、开展跨部门竞争上岗工作都是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探索,要继续加大此项工作力度,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四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动力。综合运用物质和精神、事业和情感激励,不断激发各类人才保持昂扬奋发的创业创新创优活力,鼓励他们把勇攀高峰和带领团队结合起来,为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三、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们实现增比进位突破,努力把遵义建成贵州加快发展其中一翼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把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爱才、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凝聚到建设遵义、发展遵义上来。
第一,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认真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保证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县要建立和完善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健全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推行人才工作情况通报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和协调沟通制度。组织部门要牵头抓总,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人力资源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各级各部门都要强化人才意识,自觉落实人才战略、人才规划,努力搭建起有利于成长成才的平台。
第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人才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必须首先打破与“优先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对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认识,大胆破除不利于人才成长的观念,坚决改革不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把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物质资源开发转向人才资源开发,努力将遵义建设成为省内重要的人才集聚城市和人才高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开放的姿态和灵活的办法,吸引各方面的人才为遵义建设施展才华。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和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人才的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研究制定相应的培养、选拔、使用等措施,积极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人才的意识,既对引进的优秀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也要对本土人才备加珍惜和爱护,像营造亲商、稳商、安商、扶商环境一样大力营造亲才、育才、助才的环境。对重点人才,要建立点对点、一对一的联系和实行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业创新创优发展。
第三,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各级党委、政府要大力宣传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在全社会推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理念,大力表彰和宣传重大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成果及重要人才,大力宣传支持和鼓励创新创业创优的政策措施,强化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导向。宣传部门要组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先进经验,宣传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遵义创业发展。
同志们,蓄势发展之时,正是用人之际。眼前的遵义正是干事创业的热土,召唤人才,也必将成就人才。我们一定要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大力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全力打造人才这个核心优势,努力用事业吸引、造就、激励人才,以全市人才工作和人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助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的讲话【第四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当今的正确道路都是经历了多少挫折和磨难所走出来的,其中的警醒我们不能忘记。在探索道路中,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塑造自己。为人忠诚,以一片赤诚之心待人待党,行的正站得直。勇于担当,能扛责任,拥有强大的责任心。素质是人之根本,好的素质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作为学生党员,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是必不可少的。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是必备的行为准则。
以史为鉴,使我们党能够不断取得胜利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一步的从各方面提高自己,为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习主席开头强调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从历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选人把德才放在第一位,而最重要的为政治品德,干部品德的优良决定干部队伍的素质,我认为这也是对人民群众负责。那些结党营私、贪婪奢靡的人,首先在品德上就过不了关,无论有再大的本领也都无用了。对干部的管理也很重要,培养与锻炼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由衷体会到品德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品德决定了一个人的高度。做人就要做一个正直坦诚的人。党组织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要德才兼备,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增加自身的才干,不畏艰险、攻坚克难,以昂扬向上的锐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习主席强调我们要重视吸收历史经验,从历史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政治品德是选人用人和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干部品德的优良决定干部队伍的素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负责任和担当。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要专注于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成为社会新的担当人。
此次学习,我主要是学到了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严把德才标准。当然以德为先,不是说只看德就够了,还得有过硬本领。第二,坚持公正用人。公正用人在于公在公心、事业、风气。第三,拓宽用人视野。第四,激励干部积极性。可见我国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在不断完善,不再是单一的标准。而且我们始终要以史为鉴,只有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努力改进,才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习主席表明,通过了解历史上的治乱兴衰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看清现状,进而从容不迫地开创未来。就吏治而言,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而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因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我们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既要以德为先,也要有真才实干,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历史给人类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应该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从历史的脉络中寻找经验,寻找更多重要的启示,并且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身修养。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历史的经验,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体会到国家队用人选人的标准之严格,体会到国家注重公正用人的坚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
文章中习总书记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古往今来,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可见,品行之重要性。作为一名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必要承担起时代重责,完善自己的品德,以一名优秀党员的目标要求自己,苦干实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磅礴力量,为党的事业添好每一捧“柴火”,才能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开篇说的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从前我不大懂得我们为何要学习历史,现在我懂得,学习历史是让我们以史为鉴,是让我们去认识历史,认识中国,发展中国。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如何去领导,去发展,去迎接新时代,无疑需要用人之贤!一个人的品性和品行都建立在人生最基本的道德点之上。“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德才兼备,公正守法,持爱国之心,安能拢人民之心。作为一名正在奋斗的入党积极分子,我知道,我们需要去把自己奋斗成一个积极向上,德才兼备,爱党敬业的人,为中国伟大复兴能添加一份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认为孟子的“故天降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当下对如何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真实写照。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推演,想要走出自己独具一格的道路,就必然要学会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同时立足于当下,这就要求我国的干部队伍的建设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并有所成就,敢于担当作为。这不仅是对干部队伍自身的要求,也是对干部组织建设的要求。因此,公正用人、严把德才干部以及努力培养干部积极性对造就一支实打实干的干部队伍尤为重要。
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重点是要做好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作为一名在不久的将来要培养祖国接班人的教师,我们也提高思想素质,努力学习,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奋斗!
本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谈了选拔干部队伍的要点,让我感触良深的是“拓宽用人视野”。人才难得,因此我们更要善用能人,浪费人才也是对资源的浪费,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以史为鉴,有多少贤才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又有多少奸佞之人引得国家动荡,这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任用贤才的重要性,当然这和严控德才标准也息息相关。严格选拔干部队伍,相信我们能更早实现中国梦!
本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方面谈了选拔干部队伍的要点,让我感触良深的是“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干净和担当,是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当做到的基本要求。当下,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的,党员干部更要把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融入党性修养全过程,贯穿于工作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好干部。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本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开始便强调了以古鉴今,认真学习,研究,借鉴历史的重要性,这有利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分别从“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积极性”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严把德才标准”这一点。干部队伍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重要使命,在社会发展中要起模范带头作用。这就要求干部队伍的素质,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高标准,才能带领广大人民走好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品德是立身的基础,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从古至今,品德在我国都是至关重要的考核标准,人才的选拔不仅仅只是才学的选拔,更是品德的选拔。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与知识的提升,要时时刻刻约束自己,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神自己的内涵,在行动上表达。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教导自己的学生,做一个言传身教,言行一致的人民教师。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体会到了“忠诚”“干净”“担当”“高素质”几个核心词汇的深刻内涵。“忠诚”是党员的底线,对党忠诚就必须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执行党组织下达的工作任务。“干净”指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上不可违反党的纪律。“担当”和“高素质”是干部的重要品质,只有牢记责任、恪尽职守,敢担当、善治理,才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必须严格以此要求自己,提高思想素质、把握理想信念,树立榜样、积极向上,在未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努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求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重视历史的重要性,以史为鉴。总结和分析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重视研究和借鉴历史,学习我国古代治吏经验,从而加强和改进干部管理工作。正确的政治路线是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的。在重视历史经验的前提下,坚持执政为民,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激励干部积极性,才能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通过本次学习,我深刻体会到要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首先要懂得会用人、用对人。正如习总书记曾言“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所以必须从严把好选人用人关,认真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干部的五条标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提高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现在我们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员选拔的重要对象,我们应该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不断为将来能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党员做准备。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想要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就必须从选人用人上下功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调动积极性、撸起袖子加油干。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要调动自身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激励增强自己做事的精气神,发挥自身正能量,要有担当、敢担当、重担当。承担起时代重责,苦干实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磅礴力量,为党的事业添好每一捧“柴火”,才能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