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心得体会范文范例(精彩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治国理政心得体会范文范例(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治国理政心得体会【第一篇】
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系列重要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系统收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思考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力指引全党全国在新时代谱写民生事业发展新篇章。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通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与要求贯穿全书。书中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有关论述,升华了对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论认识。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使命的根本体现。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明确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的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方向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价值取向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民生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执政的重心和根基所在。
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有力证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有幸福美好的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补齐短板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性指标,只有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不断补短板、强弱项,才能确保“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让人民群众的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国际社会更好了解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图为20xx年7月3日,浙江省瑞安市新华书城,市民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英文版专柜前专心阅读。中新社发 孙凛/摄
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系统指明了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原则、目标方向和方式方法,为做好各项民生工作提供了“金钥匙”。
坚持党对民生工作的领导,更好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必须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二者不可偏废。如果脱离了经济发展单纯讲保障和改善民生,那就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如果离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谈发展,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贯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原则思路。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守住民生底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水平,把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抓紧完善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备制度。
坚持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始终树牢正确的政绩观。
民生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立足实际,出实策、办实事、求实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努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图为20xx年2月4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民在一家大型超市内挑选蔬菜。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切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履职尽责
民政工作保障最困难、最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特殊群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基本、最直接的社会服务,肩负着民生工作中补短板、强底板的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政工作,指出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要求各级民政部门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
聚焦脱贫攻坚,坚决兜牢防范致贫返贫底线。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民政工作在脱贫攻坚大局中发挥着兜底保障作用。
聚焦特殊群体,全方位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孤残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留守老人和儿童、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等特殊群体,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倍加关注的重点群体。
聚焦群众关切,着力提升民生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日益得到满足的同时,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民生需求不断增长,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提高相关民生服务水平。
治国理政心得体会【第二篇】
习近平总书记的《谈治国理政》,是一部内容丰富、视野广阔、瞻前顾后、继往开来,旨在开辟当代中国治国理政崭新局面的著作。
阅读这部著作,可以有远近两个方面的重要收获。就近处看,这是一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新常态最系统、最宏富的著作。全书十八个部分,涉及到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事事物物,论述切近经验,论旨高屋建瓴。让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何谓中特色的社会主义,何以实现中国梦,怎么深化改革,如何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以及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生态文明,有效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进祖国统一,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谋求周边外交和谐、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并且对人们理解执政党的群众路线、提高执政党执政水平、以及反腐倡廉建设,极有助益。
从远处看,这是一部言近旨远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不单对人们理解当代中国的大政方针、重大举措具有重要指引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它对人们站在百年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从独立向富强发展、从富强向文明跃升的历史进程,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百年中国的历史进程,艰难曲折、蜿蜒向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相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古代历史与屈辱的近代历史中,一直努力奋进,从来不曾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历经改革开放的艰辛探索,中华民族摸索出了一条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从而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是在中华民族这一历史飞跃中,展现出从独立富强向民主文明跃迁的亮丽景观。
诚然,这一伟大的变迁,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政治保障。除开这一政治保障机制,中华民族顽强追求现代目标、努力实现自我超越、尽力建构现代国家,也为世人所称道。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孙中山、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的目标,挣脱了列强瓜分和奴役中国的悲壮命运。邓小平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了民族富强的道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富裕先进的跃升。这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地缘广袤、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的大国,呈现给世人的壮观历史场景。
现代国家的独立富强,是国家足以完整行使国家权力的前提条件。一个积弱积贫的国度,是不足以在现代国际体系中获得平等的国家地位的。但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并不见得就是获得人们尊重的大国强国。因为,一个现代国家的民主文明程度,构成为一个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中赢得世人尊重的决定性理由。中国的经济实力,无疑已经跻身世界前列。尽管国家的富强之路前路漫漫,但富强之途,已经鲜明呈现。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已经落到创新现代文明,为现代文明有所贡献上面。正是对这一任务的阐释,构成习近平总书记铺展中国历史百年画卷的醒目笔触。
追忆中国艰难困苦的漫长历史,是习总书记刻画中国梦的历史出发点。这当然不是中华民族要嫉恨什么的表现,而是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经验的珍视。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期领先世界。从发展的波峰跌入波谷,中华民族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苦难。但民族脊梁的挺立,使中华民族终于在自己的艰苦奋斗中走出了一条重新崛起之路,给世人展示了一条古老民族复兴的独特魅力。而中华民族发展的远大前程,业已呈现出中国梦的强大感召力。
中国梦,是习总书记鼓舞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重要命题。这一命题,正在呈现它丰富的内涵,展示它引领中国发展的能量。中国梦,是现代梦、富强梦、民主梦、文明梦。在这一有力号召和有效整合国家与国际正能量的命题中,正正显示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生机、厚德载物的德性精神和温润敦厚的人类情怀。由此向人们表明,一种旨在落定在现代平台上的中华文明,已然浮现。
百年中国,方始复兴。这是人民的成就、人民的复兴、人民的胜利。在中国的不断崛起和持续发展中,人民既是牵引历史潮流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引擎,更是引导国家规范发展的强大推力。人民是国家权力的赋权者、也是规范国家权力的行动者、更是国家发展的受益者。这是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根本的政治原则。习总书记强调的权为民所赋,从根本上凸显了现代国家的人民主权原则。这条原则,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群众路线。只不过,群众路线在现代中国走上治理现代化道路的时候,已经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那就是执政党务必确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务必认识清楚,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现代建国必须坚守的基本政治准则,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理解治国理政重大问题的核心命题。这无疑表明,习总书记对现代政治具有十分精准的理解、把握与阐释。
在人民主权原则之下,一切现代政治与现代国家的建构理念渐次浮现:国家必须以人民主权原则为指引,建构依法治国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如果说现代国家的治理体系,在体系结构的经济层面上必须是开放的经济体系、能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都用好,从而将国家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功能各得其宜地加以发挥的话,那么,在国家权力的行使上,则必须落定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平台上。这既是所有现代国家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须,更是百年中国努力复兴的宝贵经验。展现现代国家的中国轮廓,正是习总书记这部著作的核心论旨。
习总书记对法治中国的论述,完全切中治国理政的现代首要原则。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首要原则,就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宪治国,说的是权为民所赋依宪执政,说的是权为民所用。两者落定的是国家权力的****与功用问题。而这两个问题,恰恰是划分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界限的分水岭。依宪治国,不是一种政治地治国的状态,即不是一种按照政党、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意志治国的状态,而是按照宪法的规定法治地治国的情形。这就让中国免除了千年人治的窘迫,走上了现代法治的轨道。习总书记为此刻画了三条重要线索:一是高度肯定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中心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二是宪法的生命,在于贯穿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要将治国理政落实为依法治国。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这就为中国完全坐实在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平台上,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围绕这一目标,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真正促使中国作别人治传统,步入法治轨道,建成现代国家。
治国理政心得体会【第三篇】
三年前,我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结合这三年来走过的路,系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实践历程和心路历程相互交织,由衷地感到,正是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正是由与时俱进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路,我们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开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新境界。
结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重要论述的学习,聚焦县乡村在“十四五”期间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可归纳为四条: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二是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三是注重分类施策,“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四是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坚决防范各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县乡村在建设发展中创造了“苏南模式”等先进经验,在开启现代化新征程中也应当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对县城来说,关键要做好“融、转、补、防”4篇文章。“融”,就是深度融入都市圈和城市群,努力与中心城市形成“同城效应”。“转”,就是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努力在产业链集群发展中“精准卡位”。“补”,就是加快补齐县城公共服务等功能短板,努力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有的还要满足吸引国际人才的需要。“防”,就是切实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努力增强发展的韧劲和抗风险能力。
现代化的江苏乡村应当是面向未来百年的乡村,是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融为一体的乡村,既有传统的自然生态之美、又有现代文明之美,既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美好家园,也是人才集聚的创新创业乐园。
实现这样的目标,要推进乡村和城市群的融合发展,实现城乡要素循环流动;要分类精准施策,推动乡村各展所长、特色发展;要增强内生动力,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载体平台的建设,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把乡村的美好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治国理政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认真学习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颇多感悟,随记之。
一种梦想
那天回家,上初中的儿子突然对我说,我想抓紧过到2050年。为什么呢?儿子说政治书上说,到建国100周年时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我想看看那时国家的样子。我沉默许久,想起了我当年上学时,想象着小平同志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想象着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样子。
每个人都有梦想,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而奋斗。但中华民族的梦想是什么,似乎不是那么清晰,不是那么旗帜鲜明。
第一次提出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他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把中国梦细化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把中国梦描述得更加具体,让全国人民更有奔头。
中国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过。每个人想过得更好,想生活得更有尊严,孩子有更好的学上,正是无数个普通的梦想,汇聚成了中国梦。每个人为梦想奋斗的过程,也正是中国梦实现的过程。
儿子梦想着新中国100年时的样子,就在这梦想当中,就在这无限憧憬当中,在无数人为梦想而努力奋斗当中,越来越近……
一种真诚
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既可以看到无限风光在限峰的英雄气概,看到不达目标不罢休的愚公精神,更可以看到真诚无处不在。
这种真诚,是对家人的真诚。习总书记骑着自行车悠闲地带着女儿,笑容可掬地好像在和女儿说着什么悄悄话;他推着轮椅上的父亲,父亲、夫人、女儿手挽手一起散步的浓浓温情;他挽着母亲手散步,好一个平常的孝顺听话的儿子……正是这些充满温情的平常生活,更让人觉得平易近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也会像这样充满乐趣。其实,能够如此公开自己的家庭生活,也是一种真诚。如果我们的领导都能够这样,有好的家庭,有好的家风,那么我们的社会可能会更加和谐,见贤思齐的人可能会更多。
这种真诚,是对人民的真诚。习总书记曾说过,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陕北的老乡们”。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22岁离开黄土地,正是陕北的老乡们让他坚定了“要为人民做实事”人生目标。从县委书记到地委书记到省委书记到中央的总书记,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都把群众放到最重要的位置,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毕生的追求;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得到国人的拥护和爱戴。一个领导干部,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真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真诚的支持和拥护。
这种真诚,是对国际朋友的真诚。2013年3月25日,在坦桑尼亚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习总书记提出了“真、实、亲、诚”四字,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还引用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是一对中国年轻人如何爱上坦桑尼亚的小故事,正是这样的小故事,拉近了中国人民和坦桑尼亚人民的距离。无独有偶,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他又引用了一个名叫穆罕奈德的阿拉伯青年人,在中国义乌成功经商,并和中国姑娘喜结连理,把根扎在中国的故事。正是这样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故事,才使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我们的真诚。
一种担当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处处可见“担当”,做人需要有担当,方能成事。这种担当,是一种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就是责任。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谈的最多的就是责任,他说,“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无论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都需要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种担当,使全国人民充满信心,充满希望,充满期待;这种担当,也为全国各级领导做了表率。官职有大小,但为民无小事,事事都为民,就是敢担当。
这种担当,是一种旗帜鲜明的态度。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对干部的要求,重点谈了敢于担当的问题。他谈到,现在一些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不敢批评、不愿批评、不敢负责、不愿负责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需要有担当,需要对凡事都有个态度,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如此。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就应该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该栽花的时候栽花,但该栽刺的时候也要栽刺,不能你要我好大家好,到最后工作没有成效甚至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