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精编4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第一篇】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现就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19号)和《国务院办公 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为指导,深化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广西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求,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改革重点及实施途径。
二、改革目标
深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重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构建体系合理、内容先进、结构简洁的培养方案。
三、改革重点
各专业要依据《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和国家相 关职业技能标准,科学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突出创业创新能力培养
1.增设创业基础必修课
各专业要根据学生未来职业面向和就业方向,增设创业基础课 1
程,设48学时,计3学分。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和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创业观培养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创业基础课程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各专业要制定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专业创业教学目标、内容、途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等,探索实际创业项目效益作为课程评价与学分转换的标准,实现真正的创业教学。
2.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
各学院在2015级试点专业探索的基础上,各专业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中设置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设40学时,计2学分。各学院依托创新工作室等相关载体或科研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实施要求详见《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试点实施方案》(南职院字〔2015〕105号)。
3.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
在开设创业基础及创新研发应用课程的基础上,各专业可开设创业创新高阶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与基础课程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关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创业项目教学比重。
(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1.优化校内实训教学设计
根据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认知实训、基础实训、专项实训、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等校内实训教学环节及内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加强实训教学质量管理
2
各专业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发展需要及时修订实训教学计划和大纲,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指导书。建立健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管理制度,明确实训教师、实训室管理人员职责,规范实训教学过程记录管理,完善实训教学考核标准和办法,保障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3.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各学院要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机构与制度,各专业要与实习单位共同制订顶岗实习计划, 并共同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和管理。学院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学院、实习单位定期信息通报制度。
(三)优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
1.优化艺术素养课程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5〕1号)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获得学分方可毕业的要求。艺术限选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趣味乐理与视唱》、《趣味乐理与视唱》、《音乐欣赏》、《歌唱艺术与技能训练》、《形体训练与舞蹈表演》、《影视赏析》、《音乐名家名作赏析》、《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流行键盘演奏训练》、《歌曲演唱技巧》、《合唱艺术与舞台实践》、《艺术美学》、《书法》、《书画欣赏》等类课程。
2.用互联网+方式推进人文素质网络课程改革
由人文社科部统筹,根据前期网络课程学生选修及教学效果情况
继续精编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门类,以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为核心,实施更富有弹性适合学生学习方式及时间的课程开设方式,突出网络课程学习与考核的便捷性及灵活性,服务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四)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及学生未来职业技能发展的需要,在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专业或学院的方式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两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或以计算机等级证书转换学分。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模块的设置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共外语改革
公共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战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既有专业技术能力,又懂一至两门外语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2015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外语课程在“通用技能课程”模块中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公共外语选修课程既可满足应用英语b级考试、职业发展及未来就业、学生学习兴趣或出国深造的需求,由学生根据需要选修,课程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是否需要开设以及开设何种专业外语(英语或小语种)选修课程,由各学院、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或专升本等需要自行设置。课程学分、学时、开课时间等由专业根据相关规定设置。
(六)探索以培养习惯为基础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
长的实施意见》(桂教规范〔2015〕6号)的要求,我校大学生在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不少于108学时的公共体育课。因此,2015级人才培养方案中1-4学期公共体育选修课共开设108学时,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修3个体育项目(其中包含足球、篮球、体适能一个必选及其他两个自由选修项目),每个项目开设36学时,计2个学分,修满6个学分并参加每年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合格方能毕业。
公共体育课程可探索以体育技能结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学达到规定的体育技能标准即可获得该项目课程的学分,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良好体育技能的习惯。
(七)推进毕业设计课程改革
以毕业设计改革为载体,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师资或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毕业设计必须贯彻“教、学、做、研、用”一体化的原则,毕业设计的内容必须是教学的真实作品、产品、商品研发等,或市场的真实项目,或有应用价值的创新研发项目。每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必须有企业介入,设计项目从合作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来,或按实际应用要求与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提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设计结果作为企业应用方案和产品、商品等。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不超过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提倡让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顶岗实习,边学习设计。毕业设计作为一门课一般可以设64-96 学时,计4-6学分。
四、课时与学分要求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专业校内学习时间统一规定为年(5个学期),顶岗实习时间为年(1个学期)。
各专业教学总学分设为160,专业技术课程原则上安排1900学时左右,基础课程原则上安排500学时左右,顶岗实习6个月的时间折算为720学时,职业拓展课程一般不超过300学时,建议周课时不超过30节,合计总学时控制在3000-3500 之间。
五、工作要求
为确保修订(制订)方案的质量,各二级学院应组织各专业教学团队成立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根据本指导意见,按照《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附件1)的结构进行编写,将《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附件2)纳入各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同时做好教师业务工作记录,填写《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制订)工作记录》(附件3),与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的绩效挂钩。
教务处联系人:覃文松;联系电话:2024203。
附件: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课程教学安排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记录
教务处
2015年6月23日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1、学分控制
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学分计算依据:
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学院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做好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特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果经验,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院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原则
按照学院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遵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各专业要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事业岗位(群)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注重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科学处理专业设置的整体优化。
2.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产学融合原则
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实际工作的统一性,将学生校内课程教学实训与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力求做到将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用的进一步融合。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学习工作一体化原则
以企事业相关职业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运用适合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知识运用型课程体系,凸现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特色。
4.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坚持“课证融通”原则
时,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尽力将课程内容与国家企事业资格考核标准相协调, “课证融通”,实行毕业生“多证书”制。
5.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学生在基础、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专业要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不同课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三、培养目标
各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某职业岗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要求
各专业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也可根据各专业学生从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的资格标准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1.德(即思想品德)方面:主要是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品德与职业道德。
2.智方面:一是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本专业哪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和或技能素质。
3.身心健康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计划的编制要求
1.以现实的职业工作任务或生产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
2.文化素质课(通识课)的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30%,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对准岗位设置课程,但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尽量安排学生的参观或实习等。要选择部分主干课程按项目化方式考虑课程设计。根据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实习(实训)专用基地,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同时,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或生产中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课程结构分四个模块: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3.学时与学分要求
学分计算:课程教学15学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综合实践)每周计1学分。
学分安排: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185之间(含实践性教学学分)。学时安排:各专业总学时须控制在2700~3000左右,每学期平均以20周计算(含复习与考试)。
4.课程学时的分配
专业课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控制在50%以上。
5.各专业通识课(公共课)设置,原则上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6.大专三年制学生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第二篇】
;各系(部):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贯
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省人民政府关
工作,规范学校教学计划管理,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
养的规格和质量,现对2013级中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提
出以下具体要求:
课程,如制图、电工及其他专业基础课,要根据专业的不同,
体现专业特征,特别是在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标准体现)、开设的学时等方面。
2、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各专业、教研室之间要相互沟通、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尽可能使各学期实训室负荷均衡。
教学过程系统化设计与实施,体现由低到高的职业能力发展要求。
4、尽可能增加与本专业职业岗位有关的实训时间,实训时
间原则上不应低于四周。
施不同课程的教学,亦可对某课程在几周时间内集中教学。
和基本技能等目标的教学;第四个学期重点进行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综合技能训练,推行订单式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第五个学期开设拓展课程,使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提高;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
7、为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增设职业资格证书(如专门化实训及鉴定考证课程)相关的课程。对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可采用专用周的形式在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开展教学。
8、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为:至少获得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9、课程类型一栏填写a类、b类、c类、d类。a类为纯理论课程、b类为理论+实践(实验)课程、c类为纯实践课、d 类为教学改革课程(如理实一体课程、工学结合课程等),d 类课程计算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比例时,可按照1:1的比例。
10、公共基础课的安排。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6门课程具体开设学时及专业见下表。确实因为专业性质需要变化,可在原则要求内调整。
课程名称周学时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
职业道德与法律基
础2
机械加工技术、数控
技术、模具制造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建筑
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
用、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
务、汽车制造与检修、
酒店服务与管理、会
计电算化、计算机平
对
全
部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设
备
,
在
安
装
过
程
中
以
及
安
装
结
束
后
进
行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整
试
验
;
通
电
检
查
所
有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相
互
电
力
保
护
面媒体
语文4机械加工技术、数控
技术、模具制造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机电
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汽车制造与检
修
建筑工程施工、计算
机应用、电子商务、
、酒店服务与管理、
会计电算化、计算机
平面媒体
数学第一学
期周
4、第
二学期
周2
机械加工技术、数控
技术、模具制造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建筑
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
用、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
务、汽车制造与检修、
酒店服务与管理、会
计电算化、计算机平
面媒体
机械加工技术、数控
技术、模具制造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建筑
工程施工机电技术应
用、电子技术应用、
计算机应用、电子商
务、汽车制造与检修、
酒店服务与管理、会
计电算化、计算机平
面媒体
英语4建筑工程施工、计算
机应用、电子商务、
、酒店服务与管理、
会计电算化、计算机
平面媒体
机械加工技术、数控
技术、模具制造技术、
焊接技术应用、机电
技术应用、电子技术
应用、汽车制造与检
修
、
管
路
敷
设
技
术
通
过
管
线
不
仅
可
以
解
决
吊
顶
层
配
置
不
规
范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问
题
,
而
且
可
保
障
各
类
管
路
习
题
到
位
。
在
管
路
敷
设
过
程
,
要
加
强
看
护
关
于
管
路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连
接
管
口
处
理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弯
扁
度
固
定
盒
位
置
保
护
层
防
腐
跨
接
地
线
弯
曲
半
径
标
高
等
,
要
求
技
术
交
底
。
管
线
敷
设
技
术
包
含
线
槽
、
管
架
等
多
项
方
式
,
为
解
决
高
中
语
文
电
气
课
件
中
管
壁
薄
、
接
口
不
严
等
问
题
,
合
理
利
用
管
线
敷
设
技
术
。
线
缆
敷
设
原
则
:
在
分
线
盒
处
,
当
不
同
电
压
回
路
交
叉
时
,
应
采
用
金
属
隔
板
进
行
隔
开
处
理
;
同
一
线
槽
内
,
强
电
回
路
须
同
时
切
断
习
题
电
源
,
线
缆
敷
设
完
毕
,
要
进
行
检
查
和
检
测
处
理
。
、
电
气
课
件
中
调
试
对
全
部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设
备
,
在
安
装
过
程
中
以
及
安
装
结
束
后
进
行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整
试
验
;
通
电
检
查
所
有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相
互
作
用
与
相
互
关
系
,
根
据
生
产
工
艺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要
求
,
对
电
气
设
备
进
行
空
载
与
带
负
荷
下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控
试
验
;
对
设
备
进
行
调
整
使
其
在
正
常
工
况
下
与
过
度
工
作
下
都
可
以
正
常
工
作
;
对
于
继
电
保
护
进
行
整
核
对
定
值
,
审
核
与
校
对
图
纸
,
编
写
复
杂
设
备
与
装
置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试
方
案
,
编
写
重
要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试
验
方
案
以
及
系
统
启
动
方
案
;
对
整
套
启
动
过
程
中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设
备
进
行
调
试
工
作
并
且
进
行
过
关
运
行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技
术
指
导
。
对
于
调
试
过
程
中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技
术
问
题
,
作
为
调
试
人
员
,
需
要
在
事
前
掌
握
图
纸
资
料
、
设
备
制
造
厂
家
出
具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试
验
报
告
与
相
关
技
术
资
料
,
并
且
了
解
现
场
设
备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布
置
情
况
与
有
关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电
气
系
统
接
线
等
情
况
,
然
后
根
据
规
范
与
规
程
规
定
,
制
定
设
备
调
试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方
案
。
、
电
气
设
备
调
试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技
术
电
力
保
护
装
置
调
试
技
术
,
电
力
保
护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配
置
技
术
是
指
机
组
在
进
行
继
电
保
护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总
体
配
置
时
,
需
要
在
最
大
限
度
内
来
确
保
机
组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安
全
,
并
且
尽
可
能
地
缩
小
故
障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破
坏
范
围
,
或
者
对
某
些
异
常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工
况
进
行
自
动
处
理
,
尤
其
要
避
免
错
误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保
护
装
置
动
作
,
并
且
拒
绝
动
作
,
来
避
免
不
必
要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突
然
停
机
。
因
此
,
电
力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保
护
装
置
调
试
技
术
,
要
求
电
力
保
护
装
置
做
到
准
确
灵
活
。
对
于
差
动
保
护
装
置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调
试
技
术
是
指
发
电
机
一
变
压
器
组
在
发
生
内
部
故
障
时
,
需
要
进
行
外
部
电
源
高
中
资
料
试
卷
切
除
从
而
采
用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第三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学院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学院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为了做好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特提出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成果经验,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学院办成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院校。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专业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原则
按照学院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遵循以“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理念,各专业要以培养学生适应企事业岗位(群)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专业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注重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科学处理专业设置的整体优化。
2. 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坚持产学融合原则
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就业实际工作的统一性,将学生校内课程教学实训与到校外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力求做到将理论融于实践,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密切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推进产学用的进一步融合。
3.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坚持学习工作一体化原则
以企事业相关职业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运用适合于教学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项目教学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设计学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合理整合专业课程内容,构建知识运用型课程体系,凸现工作学习一体化的特色。
4. 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坚持“课证融通”原则
时,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尽力将课程内容与国家企事业资格考核标准相协调, “课证融通”,实行毕业生“多证书”制。
5. 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依据学生在基础、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各专业要充分利用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不同课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三、培养目标
各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本专业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某职业岗位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培养要求
各专业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要求,也可根据各专业学生从业的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参照相关职业的资格标准提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1.德(即思想品德)方面:主要是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品德与职业道德。
2.智方面:一是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或了解)本专业哪些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二是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能力和或技能素质。
3.身心健康方面:主要是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教学计划的编制要求
1.以现实的职业工作任务或生产的产品为载体进行课程整体设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
2.文化素质课(通识课)的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30%,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
3.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对准岗位设置课程,但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的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同时尽量安排学生的参观或实习等。要选择部分主干课程按项目化方式考虑课程设计。根据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设立实习(实训)专用基地,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同时,要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实习或毕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或生产中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课程结构分四个模块: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
3.学时与学分要求
学分计算:课程教学15学时计1学分、实践教学(校内实训、综合实践)每周计1学分。
学分安排:各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75-185之间(含实践性教学学分)。学时安排:各专业总学时须控制在2700~3000左右,每学期平均以20周计算(含复习与考试)。
4.课程学时的分配
专业课实践教学占总学时比例控制在50%以上。
5.各专业通识课(公共课)设置,原则上由教务处统一安排。
6.大专三年制学生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第四篇】
评审时间: 主持人: 记录员:
参加人员:
一、评审要求:
(一)学期上课周数是否是18周(各专业第四学期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15周)。
(二)*每学期考试课程门数为2-4门,各专业总考试科目总计不得少于12门。
(三)*英语三级、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和专业有关的职业(执业)考试为2015级高职学生必参加的考试,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执业)考试证书为必拿证书,各专业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与专业有关的职业(执业)考试证书考哪些。
(四)毕业实习安排10个月,是否设有1-2个月自主创业实习期。
(五)*各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可设置的专业方向、就业面向应与《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简介》中要求一致。
(六)公共课和公共选修课课程名称是否都是全称,是否与学院下达的文件一致,课程代码是否用了公教部编写的.课程代码。
(七)教学进程表数据是否填全,汇总数据是否有误。
(八)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构成及说明是否按照:1、专业的社会需求调研分析;2、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3、修业年限与学制;4、职业技术领域分析;5、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6、教学环节进程安排表;7、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8、教学进程表;9、必要的说明等几部分构成。
(九)排版格式是否按照要求进行,专业是否用全称。
(十)*课程代码编写是否符合要求。
(十一)*中职专业中德育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课是否为必修课。
(十二)不规则学时的课程在制定计划时是否注明具体排课的周、学时。
注:*为重点评审内容。
二、评审记录
各教学单位:
1、本科各专业原来开设《大学语文》,经基础部申请,教务处审核批准,现调整为《应用写作》,请基础部提供该课程编号。
2、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过初步审核,需要修改的部分在文稿中以“红底色”显示,格式不符的已在文件中已经做过调整,故要求各单位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时以本次发回的为基础,修改后去除修改标记。
3、本科学期论文开设3(5、6、7)个学期,每学期工作时间为2周,每学期学分计学分。
5、三个教学部本次修改后需要上交的终稿文件包括:本科、专科课程统计汇总表;本科、专科专业公共选修课一览表。格式要求同上。
6、请各专业严格审核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和学分,调整课程设置要调整相应的数据。
7、给别的单位提供课程的教学单位,要求在4月26日下班前提交课程编号,编号列表直接发回http://邮箱并注明,其他分院届时到邮箱中查取,密码:88530070。
8、本项工作截止时间:2011年5月4日下班前。
教务处
2011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