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范例通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试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范例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试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第一篇】
青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三观形成、素养提升的关键期,处于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期,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继承者和践行者。然而,“空心病”“丧文化”“佛系”“啃老”等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蔓延,导致部分青年劳动意志软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形成了危害青年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如对多元网络文化辨识不清,在快餐式娱乐中消磨劳动意志,忽略劳动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用“无所谓”的生活态度对待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在劳动实践中“不作为”或“慢作为”;价值观念被利己、奢靡、投机等不良思想所占据和腐蚀。
模范具有激励、自律、矫正等功能,能够引导模仿者确立目标、修正言行、锤炼品质。培育青年劳动精神与劳动能力,同样需要模范引领。一是弘扬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在深入学习劳模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中感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创新拼搏的劳动精神,锤炼精益求精、孜孜不倦、任劳任怨的劳动意志。二是发挥家长和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要主动参与家庭劳动,引导子女建立爱劳动的思想,培养子女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教师要以敬业负责的劳动态度、诲人不倦的劳动品质以及吃苦耐劳的劳动意志影响学生,如通过分享家长或教师的成长奋斗史激发青年的奋斗热情。三是注重朋辈的示范效应。要将年龄、经历、特点相仿的朋辈示范作为劳动教育最直接的手段,通过宣传、采访、交流等形式让青年从劳动榜样身上感受在坚强的劳动意志下创造的劳动价值。
试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第二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从袁隆平蹲田培育“东方魔稻”的场景,到高凤林焊接火箭“心脏”的瞬间,从改革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敢闯敢干的“急先锋”,到新时代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弄潮儿”,无数任劳任怨、拼命苦干的“老黄牛”,激励着成千上万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奉献光和热。
踏上新征程,永远不变的,是精神底色;与时俱进的,是劳动素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竞争与高端产业角逐空前激烈,能否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归根结底要以强大的人才队伍做支撑,以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做保障。今日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困难多、挑战大,迫切呼唤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练就高超本领,鲁起袖子加油干。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奋进冲锋号,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广大劳动者正当其时。
展现新作为,以冲天干劲激发埋头苦干的奋进精神。任何时候,苦干实干都不过时,是事业成功的“捷径”。翻开劳动模范的故事,脚踏实地的奋斗贯穿始终。比如从零基础开始干铆工、一路铆成了传奇高铁工匠的李学忠,再如迄今攀爬总高度超过200多座珠峰的老电工周红亮,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任何行当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成功来自长期摸索的笨功夫。“樱桃好吃树难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走好的,我们需要的是一股子永不松懈的干劲儿。
不负新期待,以执着钻劲焕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如果说其他劳动要素还可能引进,唯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无法引进。尽管当下我们能开展火箭、卫星等超级工程,但特种钢铁还依赖进口,消费者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抢购。拥有一大批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在一丝一毫之间倾注心血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政府部门和全社会一同行动起来,在社会氛围和机制保障上多下功夫,在职业教育上多想办法,“大国工匠”一定会越来越多。
建立新功勋,以争先闯劲迸发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创新追逐的时代,“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近来,“缺芯少魂”的问题,再次严峻地摆在人们面前,激发广大劳动者立志通过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是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结合的“传动轮”,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未来中国绝不会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试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第三篇】
现存的重視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群体的劳动态度。受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影响,青年群体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在现实因素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下,部分青年主动降低劳动动力和奋斗决心。羡慕他人的成功,但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上,忽视了创造价值的劳动本身,在现实和虚拟的世界里碌碌无为,不愿参加艰苦的劳动,劳动精神的力量被淡化。
因此,亟待凝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文化,营造劳动光荣的文化氛围。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主流价值取向和文化氛围,激励广大青年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一是要通过社会舆论,宣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主流价值观。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强时代青年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意识。二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中华民族的复兴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劳动史、奋斗史,没有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与努力奋进,就无从谈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要充分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通过开展与中华优秀传统劳动精神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感受劳动魅力,弘扬勤劳美德,激发中华民族新一代青年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劳动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试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篇】
劳动精神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思想情感和价值态度,其培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劳动价值观。学校是塑造劳动价值观的主阵地,担负着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使命。可现实情况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多数学校对学生有一定的劳动教育引导,但未设置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在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应试教育的特点凸显,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过于关注,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在高等教育阶段,后勤社会化水平提高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也在该群体中形成了“花钱买服务”的理念。这些问题使青年在校期间应有的劳动锻炼被替代,部分青年的劳动情感和劳动态度被淡化。
学校是青年受教育的重要基地,对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和共识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劳动认知需要着重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劳动精神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学习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经典论述,从社会发展和人性本身去剖析,增强时代青年的劳动认知。同时,还应结合时代青年思维活跃的特点,借助新颖的活动形式,引导时代青年正确地认识劳动对中华民族复兴和个人奋斗目标实现的价值意义。另一方面,劳动共识的增强还需将劳动理论的教育与劳动专业技能的培养相结合。借助对时代青年在具体的劳动技能传授和劳动基本功锻炼的基础之上,让他们体会“干中学的乐趣”,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互依存的关系,让他们懂得尊重不同工种、不同职业的劳动者。通过体系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激励青年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此外,还应注重体系化的全程育人模式,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强从小学到大学到社会等阶段在劳动教育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上的有效衔接,把劳动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不断强化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