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人物事迹【最新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公文资料“爱国人物事迹【最新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爱国人物事迹【第一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情感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认识不断升级。英语教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输、阅读技能的发展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还包括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功能。这就需要小学英语教师进一步强化情感教育意识,充分利用英语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因时制宜地抓住契机,将情感教育全面渗透在小学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丰富起来。
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能满足践行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而且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让学生情感丰富起来,增强英语课堂的情感张力,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发展。(一)丰富学生情感。三维目标是当前英语目标设置的重要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是一项重要任务。显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借助英语课堂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学生对英语、人生、社会积极的情感。(二)增强课堂张力。小学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张力是有效手段,情感教育则是重要路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基于情感教育的需要,借助感性的教育素材、教育方法及煽情的语言等,能让课堂富有魅力,让情感洋溢在课堂,使课堂张力得到显著增强。(三)促进智力发展。在小学英语教育中,教育效应往往具有协同性。实施情感教育,将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情感氛围的感染下,保持积极的、昂扬的学习情绪,从而主动地参与英语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如此,情感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协同发展。
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单纯的情感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1]。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感认知的特点,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灵活地选择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让情感教育有机渗透,润物无声。(一)创设感性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情境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小学英语教师应利用情境优势,创设感性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受到情感熏陶。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感人的故事、人物等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感人的情节、感人的人物事迹等。这样不仅能为课堂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且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二)挖掘情感资源,让情感教育有机穿插。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既是人们语言表达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情感等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英语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育资源。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情感教育的丰富内涵,深入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机穿插情感教育。例如,教材涉及一些爱国人士的事迹。教师可以英语教材为辐射点,向课外扩展,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爱国人物、事迹等,从而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拓宽英语教学视野,丰富课堂内容。(三)释放教师情感,让课堂成为情感磁场。教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资源效应,释放情感因子,让英语课堂成为情感磁场。教师情感释放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优化语言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语言的情感煽动性。此外,英语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掌握调动学生情感的一般方法,从而用教师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情感互动,让英语课堂洋溢情感的张力,使师生之间的情感进一步融洽。(四)倾听学生诉求,让情感得到及时宣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实施情感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会倾听学生的情感表达,了解学生的基本诉求,从而捕捉时机,为学生创造情感释放和宣泄的机会。例如,教师可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角色的遭遇中,感知并尝试将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出来。再如,教师可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借助演讲释放情感。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不仅是课程教育的需要,也是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英语教学观念,拓展英语教育功能,将情感教育作为英语教育的一个重点,使情感教育有机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实现学生课程素养和情感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爱国人物事迹【第二篇】
关键词:黑龙江;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实现路径
一、黑龙江红色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形态
二、黑龙江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育人路径探究
爱国人物事迹【第三篇】
关键词:新教改;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价值观发展阶段的重要时期,做好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中,为帮助学生能够从历史教育中了解历史的价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找到适宜的有效方式。对于眼下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中存在的价值观教育问题,需要引起教育界、学校和教师的高度关注,及时找出解决对策并改善教学质量。
一、高中历史关于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高中历史教育的定义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可见,新课程改革后更突出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和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帮助学生树立对真、善、美的正确价值与“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后,价值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人生观、政治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人生观,要求学生做到“舍生取义”,当民族自由和国家安全面临外来威胁,中国人民应为实现民族自由解放而英勇斗争;政治观,要求学生做到“坚定不移”,拥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政治立场;经济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将金钱和财物摆在恰当的位置;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对优秀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二、当前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教育不受重视。此次新课改的特点就是把“价值观教育”列为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并且得到教师的支持与肯定。回顾近年来高中历史教师制定的教案,可以发现在教案设计过程中他们都很重视价值观教育,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价值观教育取向。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观察到教师都过分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价值观教育”往往成为结语一语带过。2.价值观教育内容空洞。历史课程教学的过程是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对历史的了解与应用,更应包含对价值观培养。一方面,历史学习中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格和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灿烂文明,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另一方面,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得学生对“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印象更深刻和持久。如课程《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教案设计将“价值观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开放式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看待个人在历史发展的推进作用”。3.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学目标需要依靠教学活动实现,随着教师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式的灵活选择和运用,对教学效果都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讲解的单一方式,缺少与学生的互动,难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讲课时,很多教师都会跟学生说一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作为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但形势单一过于呆板,给人感觉价值观教育成为一种口号。
三、高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1.结合历史事实和先进人物事迹。历史并非枯燥乏味,它有鲜活的历史人物,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取材,运用相关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培育对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史时,介绍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历史事实的列举和介绍,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2.采用多种多样的渗透方式。高中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说理法是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需要历史教师授课选材内容丰富、感情色彩鲜明,且从中穿插价值观教育内容,做到寓教于史、循循善诱和联系现实,才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其领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授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音频、视频、图片等进行说理教学,更能让学生置身于史实的复杂背景中,体验历史人物的真实心理活动和真实情感,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3.寻找教材的价值观教育目标切入点。新课改后高中教材多采取“专题式”汇编形式,虽然便于学生理解和教师讲课,但大量背景材料被省略,仅以一句话简单叙述,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这需要历史教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通史知识进行补充说明,为学生进行归纳概括、情感的过渡和升华,将间断的历史轴线重新衔接。此外,高中时期的青年学生已具备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不再适应“填鸭式”说教教学,需要教师采用批判性思维,辩证性分析教材的思想内涵,合理选择历史教材中的价值观教育切入点。高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历史课堂上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渗透价值观培养的内容具有现实意义。高中历史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中国史甚至世界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历史素材,教师可通过教材中的经典例子进行价值观培养,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添加,还可以引用本地特色、历史影像、时事政治等渗透价值观教育。同时,作为引路人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修养,坚持原则,全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崔海燕 单位:射阳县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萍.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5):147-149.
爱国人物事迹【第四篇】
关键词:《功勋》;集体记忆;共情传播;传播策略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举办了“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活动”。其中,由郑晓龙担任总导演,毛卫宁、沈严等担任人物单元导演,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经历取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功勋》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开播后,同步在优酷网、爱奇艺等平台播出。凭借精良的制作,《功勋》成为收视与口碑俱佳、群众喜闻乐见的“现象级”主旋律电视剧。《功勋》在人物的形象建构、剧情的细节打磨、情感的巧妙表达中能够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与共鸣,借助新媒体时代的多元传播渠道、方式抵达更多年轻观众,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表达方式,从国家故事的个人讲述中引起观众强烈的价值认同,形成心理上的接近性。《功勋》以恰当的方式解构后再次重构集体记忆,从角色塑造、镜头语言尽可能客观还原历史且正视历史,聚焦英雄人物“高光时刻”中的感人故事,从而打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口中“想象的共同体”①,更好地实现共情传播。
一、集体记忆视角下的《功勋》
集体记忆是由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一个经典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②。集体记忆是在社会中形成、由社会所建构的。在他看来,集体记忆作为一种中介而存在,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回忆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还能够将社会上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在《功勋》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其他普通角色相得益彰。该剧利用耳熟能详的场景唤醒观众对民族、社会、国家的共同记忆,再通过多平台、多渠道的媒体议程设置及公众议程设置,为实现多数人的共情起到铺垫作用。
(一)人物、影像、音乐,唤起集体记忆
1分30秒的片头从演员的角色慢慢切入中老年的英雄人物的真实形象,让人物向观众走来,这一巧妙的创意令人动容。“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一主题奠定了整部剧的主旋律基调。《功勋》在展现李延年、黄旭华、于敏、孙家栋、申纪兰、袁隆平、张富清、屠呦呦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人生中“高光时刻”的同时,也注重刻画他们的平凡瞬间。该剧除了演员需要得到每位人物本身的肯定外,还增加了真实的纪录片影像,如冲锋号的声音,旁白的口音和不同地方的方言,于敏找到灵感从医院回研究所时的戏曲配乐,等等。每一个故事单元都能真实反映当时的时代,成为象征某个时期集体记忆的符号。导演的把关是第一层的,用户正向的反馈是后继剧集把关的开始。
(二)多平台议题设置,精准抵达用户
《功勋》除了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传统的电视频道,以及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网等综合性的网络视频平台播出之外,还在微博、抖音等注重社交属性的平台开设官方账号,采访相关人物,剪辑拍摄素材中易传播、互动性强的镜头,进行二次创作,增强传播力。2021年10月,抖音“电视剧功勋”官方账号曾关于袁隆平的采访内容:“我有什么可拍的呢?没有什么可拍的,我的生活平淡得很。”有用户评论:“看着片段,就在想袁爷爷……”好的内容不仅要质量过硬,渠道与形式也不容忽视。《功勋》在传统媒体播放后,借助良好口碑实现人际传播,受众以中老年收看人群为主;而社交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可以将内容精准地推荐给更多感兴趣的用户,受众以新媒体的主力军年轻人为主。
(三)从共享到共情,树立民族自信
不管是屠呦呦的青蒿素出现在考试试题中,还是袁隆平的事迹入选语文课本,抑或是诸多影片中的抗美援朝共同背景,或者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最可爱的人”,《功勋》人物事件的选取强化了我们脑海中的共同记忆,凭借集体记忆的调取、共享实现了观众爱国情感的同频共振。抗疟新药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杂交水稻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温饱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抗美援朝战争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打击及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具有里程碑意义……那些过去发生的令人引以为豪的重大历史事件具有社会弥合功能,通过在关键时间节点复现并传播经典事件,不仅事半功倍地凝聚了社会共识,还使民族自信心、国家认同感在故事呈现、记忆共享的过程中悄然得到提升。
二、《功勋》的共情传播路径
“共情是人类根源于基因的一种天赋:共情不是一种情绪,也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③共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另一个人的经历。《功勋》从英雄人物的群像展现、充满“在场感”的镜头、正视历史等多个维度讲述饱含细腻情感的家国故事,有很好的共情基础,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打造中国人的情感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主流价值观,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共情不仅包括自己能够拥有与他人共情的能力,还包括能够激发和唤醒他人潜在共情、产生情感共鸣、实现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的能力。
(一)聚焦小人物,转变话语方式
《能文能武李延年》故事单元从陈衍宗“早娶媳妇,多生孩子”的朴素愿望,以及李源、罗厚财、张绍杰等战士的群像入手,将每个人的贡献记入战斗日志,是对集体协同作战的肯定。作为一名指导员,李延年在处理小安东打仗临阵脱逃事件时说,志愿军作战“不是为了一个二妞,而是为了千千万万个二妞”。小安东是志愿军里的普通军人,二妞是志愿军家人的代表。这句话与观众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因此“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泪目”“和平生活来之不易”等弹幕不断刷屏。在剧中,李延年很好地实现了情感动员、思想建军,说明了志愿军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及为何能胜。在剧外,《能文能武李延年》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该剧实现了人心的团结和价值观的认同。
(二)使用长镜头,打造沉浸式体验
镜头语言现实性极强,能够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其中,长镜头对于展现故事及拍摄画面真实性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功勋》的第一集中,“李延年作战建议获准”,从谈判桌前切换到拍摄我军部署作战任务的整体情况,李延年指导员同各位战士分享小安东的故事,这两处都使用了长镜头的拍摄方法。剧中最长的单个长镜头有16分钟的时间。弹幕中“全是长镜头”“有电影视觉”“电影的效果,电影的音质”等评价是对这部作品的肯定。长镜头的沉浸式体验,对演员演技提出严格要求。这种拍摄技法以深度的内容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更好理解剧情的前因后果。
(三)注重现场感,真实还原历史
演员王雷在参演前认真观看李延年曾经接受采访的视频,模仿其河北昌黎口音。该单元战争戏在拍摄过程中也运用了真实爆炸的做法,且作战前的沙盘推演,烟火、道具及服装的磨痕皆是根据历史记载力图真实还原过去的战争场景,做到细节真实。演员黄志忠拜访袁隆平院士以确定剧中从青年到老年的服装造型,得到袁隆平院士本人的认可。演员周迅模仿屠呦呦走路的方式和姿态,挎包奔跑的动作及科研人员日常的习惯等。于敏片段中拍摄画面用到的每一个字母、公式和术语,屠呦呦片段中的实验操作都经过专家把关。这些例子都表明,《功勋》不仅还原历史,也正视历史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承认客观条件的艰辛。
(四)讲家国故事,展现主流价值观
对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传递和弘扬,对个人担当、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赞颂和讴歌,是每一部主旋律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牢牢占据文化传承、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服务人民的宗旨和传播制高点,是新时代媒体融合的社会目标,也应成为主旋律影视剧的创作愿景。于敏隐姓埋名28载,只为实现国家间的核平衡;张富清“深藏功与名”60年,从战场到贫困山区,一直为党和人民赶路;黄旭华研究核潜艇近10年,最初缺少实物资料,只能看到玩具模型……《功勋》的每个故事单元都基于真实经历、采访、影像,以小见大,以“切片”式的创作手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内涵融进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与画面中,润物无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
三、主旋律影视剧的传播策略
1996年10月10日,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主旋律”被作为一种创作号角而吹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渐渐作为指导思想,在电影领域得到落实④。红色经典的内核永不过时,但是,主旋律作品应在坚持深耕优质内容的同时尝试适应新媒体特色和时代潮流的表达方式。从《山海情》到《觉醒年代》再到《功勋》,一部部主旋律电视剧崭露头角,给未来的主旋律影视剧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一)巧借名人效应,创新叙事主题
名人的新闻价值与生俱来。相比普通人,意见领袖的影响力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更多观众。“共和国勋章”的8位获得者,郑晓龙、毛卫宁等8位导演,王雷、雷佳音、倪妮、周迅、蒋欣、黄晓明等知名演员,作为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拥有不同的受众和粉丝群体,他们在所属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话语权不容置疑。英雄人物的事迹自带流量。电视剧的官方账号在发出相关微博后,导演、演员均在微博为《功勋》的拍摄、播放贡献热度,进一步扩大该剧的影响力。如何将宏大叙事变得日常化、生活化,是主旋律作品面临的最大挑战。《功勋》采取单元剧的叙述方式,始终牢牢以功勋人物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为主线,结合主人公自己的旁白解读,展现每位主角忠诚、执着、朴实的品质。他们除了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也是勤勤恳恳做事的普通人。客观上的宏大叙事通过小切口呈现,就能更加接地气、得人心。
(二)创新节目样态,深耕优质内容
《功勋》在重视片头和片尾的前提下,通过在每个故事单元采取人物传记的形式给观众讲故事。此举相对客观,契合碎片化时代快节奏、高质量阅读的需求。导演郑晓龙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19年10月接受创作任务起,他就一直在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人物事迹。各单元在有总导演统筹的前提下,既能相对减少整体的时间成本,也能保证每部分的创作质量,不拘泥于“时间线”这种单一形式。剧中演员的精湛演技和感情充沛的演绎给受众提供了优质的内容。该剧在不同平台打造影视剧作品传播矩阵,为用户带来了选择权和良好的体验。除此之外,李延年片尾的红歌改编,于敏单元“氢弹理论工作完成”后研究人员背诵《出师表》的场景,以及屠呦呦遍寻古籍寻找治疗疟疾新药,最终找到青蒿“绞取汁”的方法,均是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表现。这些都成为优质、原创内容传播的重要一环。
(三)拓宽传播渠道,打破平台壁垒
英国进化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专家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迷因”的概念。他认为,迷因与基因相似,是文化发展中具有复制能力的复制因子,主要依靠内容和形式的自我复制和传播进行繁衍。《功勋》中“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当英雄可不是那么浪漫的,是要流血牺牲的”“科学不相信权威,只相信真理”“追逐科学和真理的人永远不会老”“科学研究没有灰色,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等经典语录,以及剧中英雄人物的视频片段、细节等,在社交媒体借助不同形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迷因,形成新的文化生态。融媒体时代,树立互联网思维很重要,建立融合传播的思维也很重要。融合传播思维即分析清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把不同传播渠道的优势资源、影响力整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利用、传播效果最大化。在社会充斥着多元、复杂信息的语境之下,主旋律影视剧除了通过传统的电视媒体进行传播外,还需要在新媒体平台站稳脚跟,实现优势互补,通过用户的社交圈打破平台壁垒,抵达用户的头脑与心灵。
(四)立足当下国情,满足受众需求
讲好主旋律故事,不仅需要进行传统的说教式表达,而且需要有符合国情的真实、真诚内容的传递、共享。在这个快节奏的、青年玩梗渴望“躺平”的后疫情时代,前辈们的热血和理想可以激励年轻人接续奋斗。讲好新时代中国好故事,不仅需要有接地气、贴近生活的细节表达,还需要利用好全媒体时代的技术平台与终端,将优质内容分发给观众。主旋律影视剧不仅要满足受众需求,更要引领各平台用户的需求。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媒介为每一个普通人赋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用户的主体性得到提升,大家各执己见,坚信自己的认知与理想。人性中的美好品质是所有观众共通的意义空间,发现、感受美好并与剧中人物同悲同乐已成为参与式观众的共同期待。因此,主旋律影视作品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引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