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稿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2764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稿精神心得体会范文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1

近日,习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值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际,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在新征程中勇担当、敢拼搏,以实际行动绘就忠诚、为民、勇毅、勤俭的最美华章。

执信念之“笔”,绘就“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图。从南湖红船走向中华大地,我们党一路披荆斩棘,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妖魔鬼怪,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信念和奉献。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要确保头脑清醒、眼睛明亮、态度坚决、处理得当,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和精神底色。要强化学习实践、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用党的先进理论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确保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挥担当之“墨”,绘就“但愿苍生俱保暖”的为民卷。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汲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精华,坚持在为民服务中不断增强品行修养,磨炼意志品质、追求真理之光、淬炼高超本领,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学会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站稳群众立场、树牢群众观念、深怀爱民之心。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对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阐释,我深有体会。”现场聆听了重要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心潮澎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大量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展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极大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悠久灿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是一个民族永恒的动力。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6月2日在xx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区文联广大文艺家感悟颇深,纷纷畅谈心得体会。

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只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才能用自己的才思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最早出土于xx省安阳市殷墟,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从那龟甲兽骨上很显稚气的原始文字,到金文、篆文的圆润繁复的字形,再到隶草行楷那或飘逸如画、或沉稳庄重、或含蓄内敛、或个性飞扬,时代的需求,让汉字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同时,也突显出中华文明具有的创新性,显示出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文章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章指出,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文章指出,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

文章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文章指出,要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第一,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二,秉持开放包容。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第三,坚持守正创新。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文章强调,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2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科学真理的一贯立场和鲜明态度

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山间。文瀚阁里,“真理之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经典版本展”主题展览,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为基本脉络,荟萃经典著作、手稿手迹、档案资料。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德文第一卷、300余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不同版本、多语种多卷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000多册(件)经典版本,全面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光辉历程,引领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闪耀真理光芒的重大论断,揭示“两个结合”深刻的理论逻辑。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科学真理的一贯立场和鲜明态度。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指引铸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只有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提出“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论断、重要思想、重要观点,以真理力量激活古老文明,以文化之光照亮复兴之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筑牢了厚实的文明根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新时代党和人民的奋进历程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永无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继续推进“两个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我们必能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心得体会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要论断,吹响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号角。我们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要在文化强国实践中深刻领悟、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把握其实践要求,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奋发有为创造新时代新文化。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文化自信,不仅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等理念,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文明形态的扬弃与超越。当前,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就应首先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康庄大道。

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实现的伟大创举、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巩固了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既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历史和事实证明,中华文明总是在开放包容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和合作共赢。当前,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征途中,只有坚持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才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持续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创新,就是指在坚守优秀传统基础上,寻求改革发展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大突出特征,这就是我们要坚守的文化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在文化创新中从来就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又一次解放思想,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主动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正积极探索、打开通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创新空间。

增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觉性,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赋予其现代生命力,才能不断激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创造活力。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守正创新这一根本方法,精准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总结中国和世界发生历史性变革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52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