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人物形象通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儒林外史》人物形象通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1
暑假读书篇之四读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见了一个腐败的狗官——汤奉。张师陆是南海县人,也是高要县县令汤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汤奉的门生范进相约去高要看望汤奉,刚刚互相问候坐下,忽然有一个老人在门口求见,老人说:“当今天子不允许吃牛肉,但我们家刚好是以卖牛肉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卖牛肉,那还怎么活啊?
我为此恳求知县能够网开一面,不追究我卖牛肉的事情,我愿意准备五十斤牛肉赠与大人。”汤奉想张师陆以前做过几日小官,于是叫那个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对张师陆说:“,小侄,你以前曾经做过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处理这件事情。”“依小人愚见,应该这样做……才能证明你的为官清廉。”张师陆说道。汤奉听了,连声赞道:“妙!实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为了请求县官老爷同意他上街卖牛肉,以维持生计,咬咬牙,提来了五十斤牛肉送与汤奉,没想到汤奉不仅没有接受,还大喊一声:“大胆!竟敢贿赂于我们!”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锁住,将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众,因时值夏天,天气特别闷热,时间一长,牛肉开始变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经不住这烈日暴晒,活活地被汤奉折磨而死。
汤奉为了在百姓面前假装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条性命作为代价。想不到,后来这个伪君子居然落了一个为官清廉的好名声,被提升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为这世道不公而深感愤愤然,更想在汤奉之类的伪君子身上吐他一脸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2
(1)王冕
外貌描写:
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人物简介:
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靠这门手艺,王冕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王冕天资聪颖,不满二十岁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贯古今。但也性情孤傲,蔑视权贵,远离功名富贵,知县来请,王冕也不赴约;朝廷征聘王冕做官,他连夜逃到会稽山,在那里隐居终老。
王冕是作者在作品中树立的一个标杆,设置的一面镜子,与书中那些被科举制度引入歧途的追名逐利,迂腐固执之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性格特点:
懂事孝顺,勤奋好学 ①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②把好吃的拿荷叶包了带给母亲吃;③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颜料画荷花;④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⑤不满二十岁,就对天文、地理、经史方面的大学问,无不贯通;⑥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性情孤傲,蔑视权贵 ①既不求官爵,又不结交朋友,终日闭门读书;②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③京官危素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④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⑤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相关情节:辍学放牛、湖边画荷、指八股之弊,躲官会稽山
典型情节:拒赴官约
情节概述:危素欲约会王冕,时知县派翟买办来请,王冕不赴约。时知县亲自拜访,王冕避走他乡。面对秦老的抱怨,他说“时知县倚这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什么要相与他?”
(2)周进
外貌描写:
众人看周进时,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最右边袖子从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选自第二回)
人物简介:
周进六十多岁依然是个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账房。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他多年的心结却又被触动了。但他是童生,是不能进贡院的,开门人用鞭子将他打了出来,于是他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周进一进贡院,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里一阵酸楚,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商定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
之后,周进凭着监生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老太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提拔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个五十四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周进后来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性格特点:
醉心功名,迂腐可怜 ①直至六十多岁,仍要参加科举;②参观贡院头撞号板。
相关情节:教授顾家私塾、坐馆薛家集、跟随姐夫等人经商、贡院撞号板、接受纳监参加科考、中举、中进士、做广东学道、升任国子监司业。
典型情节:
①坐馆薛家集
情节概述: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其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位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六十余岁的周进。宴请周进时请中了秀才的梅玖作陪,梅玖席间捉弄周进,让周进十分难堪。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也鄙薄周进没有进学,讲了梦见与周进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的故事,让周进很受刺激。村人一年后辞退了周进。
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①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而不恼怒;②众商人为他凑钱纳监,他真诚感谢;③做了学道之后,以己度人,可怜读书人的辛苦,把考生的卷子都细细看过,以免屈了真才;④同情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反复读范进的科考文章,将其取为秀才;⑤对不按八股要求做文章的考生看文字尚可也低低地进了学。
②贡院撞号板
情节概述:周进失馆,没有生计,不得已随姐夫金有馀等人外出经商,帮忙记账,路经济南时,周进参观贡院,触动了多年来来压抑的情绪,头撞号板,众人深受感动,相商共同出资,为周进纳监。周进当年参加考试中了举人,后来又中了进士,做了广东学道。
(3)范进
外貌描写:
落后点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来归号。(选自第三回)
人物简介:
范进生活在明朝时期,当时八股取士制度盛行,长达千年的科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几乎全社会都沉浸在“科考热”中。范进一心想做个读书人,他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老大不悔。由于四体不勤,鄙视劳动,范进不会营生。他借钱前去参加科考,终于考中了举人,自此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众乡邻也对他刮目相看。中举后,范进老谋深算,伶牙俐齿,与官场中的人士相结交,应酬自如,也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由于物质条件的突然巨变,母亲喜极而亡。范进因丁母忧过了三年才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数年后钦点山东学道。
性格特点:
热衷功名,一心应考 ①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但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②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老丈人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③中举的范进竟然喜极而疯。
怯懦麻木,逆来顺受 ①在范进考中秀才后,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②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参加乡试,被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话骂了个狗血喷头,他也毫不生气。
迂腐无能,不事产业 ①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去;②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③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形象十分狼狈。
虚伪奸诈,趋炎附势 ①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拜访,并赤裸裸地和范进套进乎,以求日后互相帮助,范进假惺惺地推辞后接受了他的馈赠;②范进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出六两多给胡屠户,以显示自己对老丈人的敬重;③与张乡绅一起去县里巴结县令。
相关情节:五十四岁考取了秀才、中举癫狂
典型情节:
范进中举前,饱尝了科举制度迫害下落第文人的辛酸苦楚。五十多岁仍然是个童生,家里穷苦不堪,十二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之后中举,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被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在恢复过来后,胡屠户由从前的对他不屑一顾变为阿谀奉承,同县的“名流”也纷纷前来拜访。
从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4)严监生
外貌描写: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选自第五回)
人物简介: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作者塑造的经典的吝啬鬼形象。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一个把钱财看作一切的财主,家财万贯。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奄奄一息,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吝啬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咽气。
性格特点:
胆小怕事,缺乏主见 ①严贡生犯案跑了,县衙的差人找到严监生,他不敢轻慢,忙请王德、王仁两位舅爷来商议,对舅爷言听计从,花银子了结了官司;②后来夫人王氏病重,想将生了儿子的妾赵氏扶正,又拿了银子请两位舅爷做主,两位舅爷看在银子的份上,尽力张罗。
对人温厚,于己吝啬 ①严监生在王氏生前,每年都给她三百两私房钱。王氏病重,用好医好药。为王氏办丧事,花了四五千两银子;②为把生了儿子的赵氏扶正,给两位舅爷每人一百两银子,又送谢礼,置办酒席;③严监生请两位妻舅吃饭,为了省钱,自己滴酒未沾;④临死前看到油灯里点了两根灯草,因为担心浪费而不肯咽气。
相关情节:替哥哥严贡生打理官司、立偏房勤持家、临死前为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
(5)严贡生
外貌描写:外面走进一个人来,方巾阔服,粉底皂靴,蜜蜂眼,高鼻梁,落腮胡子。(选自第四回)
人物简介:
严贡生是一个欺压百姓、六亲不认、残暴贪婪的典型人物。作者在描写他的性格时,主要是通过他自身的语言和行动来揭露其肮脏可鄙、寡廉鲜耻的灵魂。他明明是扣押了人家的猪,非但不还,当人家来讨要时,还“那拴门的闩,擀面的杖”,打折了人家的腿;他明明没有借钱给人家,却偏要人家还利息,人来求情也不肯,硬是把人家的“驴和米同稍袋都叫人短了家去”;他明明是想不给人家船钱,却故意用几片云片糕设下圈套,装模作样地说船艄公吃的是他的名贵的药物,价值“几百两银子”,并发怒要把船家送到汤老爷衙里问罪,赖了船钱才扬长而去;他明明要侵吞同胞兄弟的家产,却硬不承认赵氏已经扶正的事实,把赵氏赶到厢房去住,仍以妾相待,并说什么“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都是差错不得的”。通过以上种种典型事实的描写,揭露了严贡生奸诈、蛮横、贪婪的卑劣本性,使这个劣神的丑恶嘴脸呈现于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讽刺意图,揭露了罪恶的社会根源。
性格特点:
刻薄吝啬,贪婪霸道 ①扣押早先卖给邻居家的猪,还让几个儿子把讨猪的邻居打断了腿;②拿着并未借出本金的借约,硬要人家的利钱;③接到严监生死讯,见送来的新衣服和银子,满心欢喜;④二儿子娶亲,八钱银子还叫不动的一班吹手,只肯给二钱四分;⑤娶亲回乡路上,用云片糕谎称药材,诈骗船家,赖掉十二两银子的船钱;⑥以纲常宗法的名义,侵吞严监生死后赵氏掌管的家产。
投机钻营,自我吹嘘 ①范进二人在关帝庙候见汤知县时,严贡生赶来巴结,吹嘘与汤知县关系非同一般,试图借助范进二人,成为汤知县身边要紧的人;②吹嘘自己是个不占便宜的率真之人,不想家里小厮来告急说邻人上门讨猪,当场败露。
相关情节:圈猪讹钱、讹诈船家船钱、抢夺弟弟的家产。
(6) 杜少卿
外貌描写:
头戴方巾,身穿玉色夹纱直裰,脚下珠履,面色微黄,两眉剑竖,好似画上关夫子眉毛。(选自第三十一回)
人物简介:
杜少卿是吴敬梓以自己为原型在作品中塑造的一批真儒名贤之一,在其身上寄托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的人生境界。杜少卿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叛经离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族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轻视富贵,淡治功名,讲究“文行出处”,与《儒林外史》中追名逐利的风气形成鲜明的对照。
性格特点:
淡泊功名,傲视权贵 ①杜少卿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②臧茶对杜少卿说补了禀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③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杜少卿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④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尊重妇女,反对礼法 ①杜少卿与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纳妾;②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③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杜少卿认为她是“稀奇的客”。
讲求孝道,敬重孝子 ①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服侍”,连他的夫人也要亲自“煨人参”“送人参”。当有老太爷病笃之际,又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老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②修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让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③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孝心,不避通判的嫌疑,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
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①帮助张俊民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官;②当衣服帮助杨裁缝葬母;③买地得钱一千两帮助求助的娄老太爷的孙子、看坟的黄大、组建戏班子的鲍延玺等人。
尊重个性,回归自然 ①朝廷征辟杜少卿,为此征辟,他不惮麻烦,先是礼让与安徽巡抚李大人,后拖病故辞于天长县令邓大人,他推辞的理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麋鹿就是四不像,这是说自己像“四不像”那样自由自在惯了,执意不受朝廷约束,辞掉以后高兴地说从此要“逍遥自在,做些自己的事”;②刚搬到秦淮河房,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就有很自由放恣的气氛:“将河房窗子打开了,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③“不喜欢人叫他老爷”,也不以老爷自居,把门客娄焕文“当做祖宗”亲自服侍,平素“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
相关情节:大醉宴高朋、卖地周济他人、夫妇携手游山。
典型情节:
①大醉宴高朋
杜少卿对待故交韦四太爷和娄老太爷十分有礼,即便对于戏子鲍延玺也是热情招待,甚至当场就当了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料理母亲的丧事,还把珍藏了九年的陈酒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
人物形象:
杜少卿:扶危济困,豪爽侠义。
②夫妇携手游山
杜少卿搬去了南京,众朋友纷纷前来拜访。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因连日来风光大好,杜少卿带着妻子外出游玩,大醉后与妻子携手游山,惹的众人围观。
人物形象:尊重女性,自然洒脱。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3
1、王冕
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人物。
2、周进
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他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3、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4、严致和
他是一个极其吝啬的守财奴,临死前两根手指迟迟放不下,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5、匡超人
匡超人,原本质朴孝顺,后来黑化泯灭人性。他巧妙周旋各方势力,逐步走向堕落。他擅长吹牛撒谎,沽名钓誉,卖友求荣,忘恩负义,最终变成了一个衣冠禽兽。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4
一、《儒林外史》中的女性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把男性士子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的伟大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同时,这也是一部极写女性的伟大作品。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独立地位。尤其是在封建末世的清朝,即使是具有话语权的男性十子,在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其心灵早已极度扭曲,而在封建礼教压制下的广大女性的处境就更为复杂了。对《儒林外史》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都具备文化与历史审视的深刻意义。1独立自强的新女性——沈琼枝
沈琼枝是和鲁小姐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女性,她敢作敢为、能文能武。作者刻划这一形象,旨在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士大夫观念,表现其“男女平等”的进步民主思想。在作者的笔下,妇女也有独立的人格,和男人一样有争取美好生活的权利,那么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刻画沈琼枝这一形象的。沈先生领着女儿琼枝,来到扬州,住在大丰旗下店里。那里颗计接着,通报了宋盐商,宋盐商打发家人来吩咐道:“老爷叫把新娘就抬到府上去,沈老爷留在下店里住着,叫帐房置酒款待。”沈先生听了这话,向女儿琼枝道:“我们只说到了这里,权且住下,等他择吉过门,怎么这等大模大样?看来这等光景竟不是把你当作正室了。”(四十回)这一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接着便集中笔墨写沈琼枝的言行,表现其性格特征。
沈琼枝接过父亲的话说:“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么肯去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模样对待我。”沈琼枝一开口,就可看出她对宋盐商这样显耀人物毫无畏惧,做到有理有节,不失分寸,而且大胆、泼辣、果断、沉着、毫无扭怩作态的性格几笔就活脱脱地展示出来。其独立自主、不容欺凌的勃勃英气已见端倪。
沈琼枝在宋盐商家住了几天,不见有消息,想道:“彼人(指宋盐商)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于是将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珍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放丫环,五更时分,清晨便出了钞关门上船,因“恐故乡人家耻笑。”故打定去南京过卖诗文的日子。如此敢作敢为的女子,想到做到,内心是那样的灵醒,行动起来,又是那样的当机立断、果敢迅速、毫无半点拖泥带水、扭捏作态,实在让人不敢侧目,虽大丈夫所为,亦不过如此。既至南京,沈琼枝果然过起了独立生活,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精工顾绣、写扇作诗”(四十一回)一时求诗的、买斗方的、托刺绣的,生意倒是不少。但一个弱女子、孤身一人,于是受到舆论的、习俗和恶势力的围攻。凡遇恶少打她的主意,说些混帐的话。她便怒骂起来。这就体现出她的不攀高、不附势、亦不许人小觑她、作贱她的要求人格独立的性格。难怪作者要借杜少卿的口称赞沈琼枝的这一行动举止说:“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沈琼枝听后,因而深为感动“既无狎玩我的意思,又无猜疑我的心肠。”这里饱含着对妇女人格价位的尊重。
沈琼枝形象的本质内核就是独立自主,她用斗争自卫、用劳动自立、摆脱了妇女对于父母、丈夫的依附,表现了作者关于新女性的理想,因而也是作品进步的民主思想的表现。
(2)才华横溢的女性形象-----鲁小姐
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唯一一个对举业文章精通的才女。她在五六岁时就已经开始读《四书》、《五经》,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经能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烂熟于心,不仅如此,还有“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做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小姐的举业当行不仅表现在她对文章的熟记和写作练习上,还表现在她对八股文章的研读、点校,及对举业文章之外文学作品的玩笑态度上。在鲁小姐的闺房中,于“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每日”言用功之勤,“丹黄烂然”言用功之深,以如此的功力研读举业文章,什么样的八股才能成就不了呢。此外,鲁小姐的举业当行还表现在她对此行才能之外知识的不以为然以及表现出来的玩笑态度,
“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什么《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到把与伴读的侍女彩蔟、双红们看。闲暇时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诗词之类对鲁小姐来说只是她在闲暇时拿来说笑的东西,而在其心中八股学问才是正道。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书之中态度真正诚恳、真正精通举业的八股才女。在鲁小姐身上除了对八股的痴迷外,还有着令人称道的妇德。这些都可从她持家才干中得到证实。当蘧太守病重,蘧公孙打发娄三、娄四公子接鲁小姐回家时,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带着“全副妆奁”前往,书中对她此举的形容是“明于大义”。太守去世后,“公孙承重”这时鲁小姐更是“上侍孤孀,下理家政,井井有条”,就连亲戚们也“无不称羡”。
还有在家训的秉承和实践上鲁小姐也毫不逊色,有着“闺阁继家声”使命的鲁小姐不仅自己对八股文章孜孜不倦的研读,还把这种八股举业的理想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对丈夫,她积极辅助引导;对孩子,她不仅每晚“课子到三四更鼓”,要是“一天遇着那小儿子背不熟”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可见鲁小姐是多么的认真而虔诚的履践着家训。
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熏染则在客观方面促成了鲁小姐痴迷于八股举业的形象特征。同时一个女子都能对举业如此精通,可以想见当时社会中八股科举选官制对于世风、人心的异化之深,影响之广。再者,传统封建文化塑造下的贤妻良母就是要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生活重心和自身价值的所在,而对她们自我的在在和需求却很少关注。鲁小姐辛苦课子行为正是对这种以相夫教子为唯一己任的封建传统的反映。
3吃人的封建礼教代表——王家三女儿
在《儒林外史》中,作者虽写了不少忠孝节义的行为,但是同样也写到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这主要表现在对王玉辉三女儿绝食殉夫事件的描绘中。
王玉辉“是个迂拙的人”,把程朱理学“教养的题目的词藻”当了真。他的三女儿丈夫死后向他说:“我而今辞别了公婆父母,也须寻一条死路,跟着丈夫一处去了!”这是女儿诀别父母、立志自杀殉夫的话。自古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一个好端端的人。三姑娘之所以说出这么一段话来,难道会是一时的想不开么。这完全是由其父王玉辉平日家教造成的。王玉辉平日有一个志向,就是要撰三部书嘉惠来学,其中便有一部便是《礼书》。他要大肆宣扬封建礼教,自然就要先从家实行。请看,就在三女儿的公婆百般劝导未成时,王玉辉竟对女儿的公婆说:“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就这样做罢。”一个父亲赞成女儿自杀殉夫,不是“丧心病狂”,而是迷信“青史留名”证明礼教之毒,已浸腐了他的灵魂。女儿已死,王玉辉也因生这样的好女儿,“为伦纪生色”而受到众人的钦敬,自然在钦敬之余,有人感到“惨然”。也有人备文书“请旌烈妇”。她的死,便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宣传题目,合县绅礼缙在明伦堂大事祭祀,以旌烈妇,并继以大宴。这就可以看出吃掉王玉辉三女儿的,正是那腐朽没落的封建礼教。合县绅缙便是吃人的封建礼教的代表。
但王玉辉毕竟不是人肉筵席上的食客,正在合县绅缙大祭大宴之时,王玉辉却“转觉心伤,辞了不肯来。”这说明了他无意借女儿的尸体为自己图名求利,此后他因怕见“老妻悲恸”“心里不忍”便到外面去作游。“一路上看着山光水色,悲悼女儿,凄凄惶惶”“见船上一个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滚了出来。”在王玉辉的内心深处,父女的天性未泯,但他对封建礼教的迷信又助杀了自己的女儿,他自己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书中这一段,特别显出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王玉辉的形象刻画得相当成功。当他称赞女儿死节的时候,他是一个丧尽人性的道学传声筒,而他的女儿死后,则体现出他的形象的另一侧面,是一个充满着人性的有感有情的父亲。作者展示的既是一幅血淋淋的屠场写真,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又是“人道主义的观点战胜了阶级教养给予他的限制。”是对封建的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
(4)迷恋于做官太太的女性形象-----王太太
王太太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一个官太太迷。这从她的择夫标准和权利欲上可以看出。首先她的择夫标准一定要“是个官,又要有钱”,这实际上体现了当时对富贵奢华崇拜的一种风气,正如那些奔走于官场豪门的文人势要一样,他们所求的不过是物质上的所得、享受,亦或是蝇附骥尾的虚荣。再者,当时社会中举、为官才是有学问、有品德。鲁翰林对娄三公子所说的有着“极高品行”的杨执中不屑一顾,还皱眉道“他若果有学问,为什么不中了去?”在鲁翰林的眼中,不能中举的话就是没有学问的了。还有在五河县只有中了举,做了乡绅的彭乡绅才被认为是有德行的。这种对做官痴迷的思想在被处于闺阁深院中的一些女性接受之后,便演变成了做官太太的迷恋。王太太对做官太太的追求也正体现了当时社会上对物质、权势的崇拜和追求。
其次王太太对官太太的迷恋还表现在其心中强烈的权利欲。她做候选州同王三胖的太太时,弄的家中从上到下都对她恨如头醋”;在她替大女儿送亲时,跟去的家人婆娘只是不小心把她的裙子上弄上了一点灰,她就发狠要把她们“一个个都处死了”,即使面对家人的苦苦求饶,她也不为所动。而对权力的过分使用,使这把双刃剑在割伤别人的同时也割伤了自己。正如她做候选州同王三胖的太太时,虽能耀武扬威于一时,但最终还是落得不被家人容纳的境地。在第四回“打秋风乡绅遭横事”中,汤知县为了博得一个正直清官的名声用极其残忍的手段责罚送给他牛肉的回民师傅。无独有偶,在第三十二回“杜少卿平居豪举”中杜少卿问藏寥斋为什么要做廪生时,藏寥斋回答道:“你那里知道!廪生,一来中的多,中了就做官。就是不中,十几年贡了,朝廷试过,就是去做知县、推官,穿螺蛳结底的靴,坐堂,洒签,打人。像你这样大老官来打秋风,把你关在一间房里,给你一个月豆腐吃,蒸死了你!”同一些士子做官就是为了“坐堂、洒签、打人”一样,王太太对家人婆娘也是动辄非打即骂,心狠手狠毫不留情。从她的所作所为中丝毫看不到德行、迁善、睦亲等与人为善的儒家传统道德的美好品质。在王太太身上,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一种掌权者的淫威、残忍。王太太的打骂家人同士子的“坐堂、洒签、打人”一样,其实是源于一种权力欲,是心理的扭曲。
(5)工于心计的节妇形象------赵氏
《儒林外史》中赵氏给人的直接印象是工于心计:她为了摆脱妾的身份,争取到家庭女主人的地位,可谓是机关算尽。首先在严监生的原配妻子王氏病重之际,对王氏照顾得无微不至,不仅白天在病榻旁殷勤侍奉,表现出忧心忡忡的样子,每天晚上还在院子里为王氏祈福,这一切都为她在家庭中树立了一个温婉贤良、善良卑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这为她取得了王氏些许的信任。而当王氏建议让老爷把她扶正的话刚一出口,她便“忙”把老爷请进来,为自己扶正的事取得严监生的许可,可以看出赵氏等待这一时刻的来临已经很久了。
从她不顾王氏已经昏过去的现实依然如一行礼的举动,也可见她对王氏病重的担心并非出于真心,这只不过是她不得已的以退为进的手段,赵氏的城府之深,由此可见一斑。当赵氏取得了当家女主人的地位后,她对王德、王仁兄弟,还有大伯严贡生的态度则如对自家骨肉的亲兄弟、亲大伯一般,时时想着,银两、饮食总不忘了两位舅爷、大伯。这样的讨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了成效,她的主母身份得到了两位舅爷和大伯的一致承认。
赵氏工于心计的性格的形成是有着深层的历史原因的,那就是封建社会妾赢制度对妻妾不平等的规定。在封建社会妾不仅对丈夫要惟命是听,同时还要在妻的管辖之下,而且妻的权利竟大到可以左右妾在这个家庭中的去留,这就使得妾与妻之间天然的在在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妾与妻
这个群体的内部之间的得宠失宠、得势失势的竞争中,必然会加剧妻妾之间的猜疑和表面上的貌合神离。虽然赵氏对王氏的病照顾有加,但是从王氏对她的哭诉默不作声和听到丫鬟说她为自己祈福的“似信不信”中可以看出,赵氐和王氏之间表面上亲如姐妹,实际上确实貌合神离,连最基本的信任也没有。由此,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本是急于坐上家庭女主人之位的赵氏,却能够以强大的忍耐力暂时压抑自己心底的热望,而以一副软弱可怜、毫无心机的外在状态示人,因为在她未达到目的之前,装弱小是她保护自己,并试图赢得王氏信任的一个方式,还因为王氏作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有权决定赵氏的去留,以及在她去世后赵氏在家庭中的地位。
而赵氏财产被大伯的褫夺的遭遇,则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当时世风日下、伦常败坏的谴责。在封建社会儒家宗法制度的规定下,外面的世界对女性是关闭的,再加上封建礼法不断强化妇女要“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对女性来讲她们的选择只能是婚姻和家庭。在家庭中对男性的依赖,又使女性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了男性的手中,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也只能取决于男性,所以在家庭中有无丈夫可以依靠,以及丈夫对自己的态度,都会从根本上决定女性能否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和生存,及现实处境的好坏,生存上的依附性和族权的权威性是造成赵氏被驱逐出家门的历史原因。而当时世风堕落和伦常败坏的风气则是造成赵氏悲剧结局的现实原因。赵氏独子的突然夭折,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劈雳般的打击。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的赵氏急忙地想从大伯严贡生那里过继一个小儿子来,不料此时的严贡生出尔反尔,竟说出要把赵氏再嫁出去的话。王德、王仁于此时袖手旁观,开米店的赵老二扯银炉的赵老汉也落得个好好先生。孤立无援的赵氏虽哭天抢地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即使她再怎么“自己隔着屏风,请教大爷,数说这些从前以往的话”也是于事无补。经过严贡生的“多方奔走”还是使赵氏要立大伯的小儿子的愿望落空,自己仅分得了三分家私过日子。但即使是为了这仅有的一点财产,赵氏也是要守节的,因为清律例“如寡妇改嫁,夫家财产及原有妆奁并听前夫之家为主。”严贡生的虎噬狼贪、仁德舅的忘恩负义都在把已经孤立无依的节妇——赵氏逼往更悲惨的境地。
(6)平凡伟大的母亲形象—王母
《儒林外史》中还弥漫着一种“母亲氛围”,从篇首的王冕之母到之后的匡超人之母、鲍廷玺之母等,从她们各自的性情和对子女的言教中体现了对功名富贵的淡泊或羡慕,以及她们的态度对子女的影响。
在《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母亲是作者最为赞赏的一个母亲形象,在她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品格正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同时作者将她放在卷首,更是在她身上寄予了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说楔子敷陈大义”。王冕的母亲是《儒林外史》中为数不多的是能在贫苦寒微的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身人格高洁与独立的人。在那个唯科举功名至上、唯荣华富贵为宝的社会普遍腐朽堕落的世风之下,王冕的母亲虽身处清贫之境却从不慕富贵功名,自始至终她都没有劝过王冕去学八股、考科举。在王冕年幼、家计难支之日,王冕之母对王冕的教导是让他在秦老家诚实、勤勉地放牛,因为这样就“每月可以得他(秦老)几钱银子”,况且又有“现成饭吃”;而当王冕学问已成时,弥留之际的她对依然王冕千万的叮嘱:“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的遗言,将来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耍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虽然在封建秩序的规范下,女性不可能走向社会的前台,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使王冕之母能够站在社会中功名富贵的漩涡之外,以一种客观、冷静的心态面对眼前社会中世风、士风的堕落,以及一种敏锐、深刻的洞察力来理性的思考人的价值和尊严。她的这种独立、自由、摒弃功名富贵的思想正和文章末尾出现的四大奇人的思想遥相呼应,正如裁缝荆元所说的“每日寻得六七分银子,吃饱了饭,要弹琴,要写倒不快活。”
此外,在王冕之母的身上,我们还可以看见一种自尊的、不卑不亢的人格尊严:当王冕要出去躲开知县的纠缠,却又担心母亲的时候,王冕之母非但没有那种一般百姓对权势的畏惧或谄媚,并且还镇静自若、理直气壮的对王冕说“你自放心出去躲避些时不妨。你又不曾犯罪,难道官府来拿你的母亲去不成?”从王冕之母对功名富贵的摒弃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刻画此人物的更深刻的用意:那就是让王冕之母以一个道德老人的口气来“敷陈大义”。
王冕之母这种不卑不亢的主体人格和她摒弃功名富贵的思想是相得益彰的。同时王冕之母对王冕的独立、自尊、自由的人格的培养方式和鲁编修对鲁小姐的八股教育方式相对照,更加凸显了《儒林外史》反功名富贵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