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汇聚(精彩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汇聚(精彩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一篇】
放弃在广东中山不菲年收入,毅然回乡打造“花果山”。4月12日,业州镇当阳坝村“80后”女性创业者秦娥站在罗家坝村的桃园里,心中充满豪情:将来这片绿水青山要变成带动贫困户就业和致富的“金山银山”。
好好的老板不当她犟着回乡创业。
10多岁时,秦娥就跟着父亲在家里学做生意,卖些日杂用品。2004年,秦娥随打工的人潮来到广东中山,她头脑灵活,肯吃苦耐劳,进工厂做工,搞百货批发,经过多年摸爬滚打,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后来她又专门去学习美容美发,在中山开了一家美容美发店,由打工妹变成了真正的老板,年收入不菲。
出门多年,但她始终挂怀家乡的那座座青山和那里淳朴的乡亲们。“我家乡相邻的几个村是最典型的山区,山连着山,山脚下是一片片肥沃的土地,而且就在城郊,区位优势明显。但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没能使大家脱贫致富,村民们还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谋生。留在家里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很多田地都荒芜了,令人心疼!”
“在我的店旁就有个有机蔬菜专卖店,他们的价格是别处的两倍,但他们的蔬菜却供不应求,好远的人都跑来买。现在城市里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真正的绿色有机食品根本不愁销路!”秦娥慕名去参观了他们的有机蔬菜基地,她感叹道:“我一想,我家乡那么好的条件,那些田荒了怪可惜的!而且我们那硒含量特别高!”前年,秦娥经过反复考虑,把店子转让给亲友打理,火速赶回,准备自己创业。
“还听说建始正大力发展精准扶贫产业,我有了一些积蓄,也有比较广阔的人脉资源,回乡创业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成了我最大的理想。”她的理想,是在小李线沿线几个村开拓一片“世外桃源”,发展综合种植旅游产业。
不顾别人冷嘲热讽她默默培育出“引窝蛋”
“我反对!我们这儿祖祖辈辈,哪有种田种发财的!都是些山田,又不是平原,不可能搞机器操作,绝不可能赚钱!”最疼爱她的父亲当头给她一瓢冷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你要种你自己种,亏了赚了我不管!”母亲保持中立态度。
“没得搞头,种了卖不出,变不成钱!”“那个秦娥是吃多了!”乡亲们个个冷嘲热讽。
秦娥没有灰心,她挨家挨户地串门,说明自己的想法,寻找合伙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几个思想开放些的年轻人愿意和她一起发展。
说干就干。她带领公司几个人赴山东、河南、重庆和湖北公安县考察学习有机蔬菜、精品水果种植技术。“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河南省商丘的王飞家庭农场,他的百亩四季采摘园,年净收入百万元!四季来财,游人一年四季来都有水果吃,生意火爆得很。”
考察回来后,秦娥找村民租来200亩田,利用在外打工的人脉关系,种植订单辣椒,给村民示范,让他们看看到底种了卖不卖得出。等到销售时节,一车车辣椒从村里运出,一叠叠钞票装进了秦娥的手提包,村民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
潜心发展特色种植她甘做脱贫致富引路人。
一年示范,村民们看到了种植订单辣椒是一个不错的致富门路。趁热打铁,秦娥走乡串户地讲政策,谋发展,村民们积极响应。有劳力的,自己种,秦娥负责提供种子、肥料、技术,包回收;没劳力的,把田地租给秦娥种。
去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加上高温高湿天气,对辣椒生长期造成巨大威胁,但小垭门村种植的辣椒每亩纯收入还是达到了2000多元。该村精准扶贫对象孙国斌,腿脚不便,生活贫困。秦娥找到他后给他发放物资,要他全部种辣椒。他说:“先种几分田试试,怕不收!”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种了6分田的辣椒。等到辣椒采摘时节,秦娥上门收购,摘了四次之后,孙国斌得到了1700多元。第五次来,孙国斌没有去摘辣椒,他说,已经有这么多钱,够了!秦娥告诉他要摘完。今年,孙国斌家将全部种上辣椒。
在发展辣椒产业的同时,秦娥发展的四季水果采摘园也初具雏形。近段时间,来她的草莓园里采摘草莓的人络绎不绝。周末,来自长梁天生的张先生和爱人专门带着孩子摘草莓。张先生说:“我也是朋友介绍来的,说这儿的草莓特别好吃,有几个品种,味道各不相同,我尝了一下,果然名不虚传!”转眼间,张先生一家已摘了一小筐。在秦娥的果园里,还种有杏子、葡萄、李子、韩国梨,初具规模。今年,秦娥还发展了500亩黄桃,预计14个月就可以挂果。
如今,有100多村民跟着秦娥做工,多数是5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还有聋哑人和残疾人。每天能在家门口挣60元工钱,他们很开心。
秦娥的房前屋后,一片片油牡丹开得正艳。“油牡丹是高价值经济作物,我还要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秦娥指着一朵娇艳欲滴的花儿说,她要不断开垦荒山,大量种植花果,把荒山变成金山。
秦娥设想,未来几年,要在小李线沿线几个村的荒山荒田里种下大量花果树,并发展采摘体验休闲旅游产业,带动乡邻乡亲共同致富。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二篇】
这些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和一家棕榈种植与棕榈油加工企业有关,这家企业叫做ioi集团。
这家集团是全球最受欢迎的棕油品牌之一,世界500强企业,每天为全球亿人提供所需的棕油产品。
比这家公司更传奇的,是他的创始人背后的故事。
ioi集团的创始人叫做李深静,祖籍泉州永春,1939年出生在马来西亚,从小家境贫寒。
他11岁辍学当小贩,卖过冰淇淋、饮料,在油棕园当过苦力,33岁白手起家,最后成为马来西亚的棕油大王!
现在,他拥有24万公顷棕榈种植地,27个棕油压榨厂和91个油棕园!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他的故事。
11岁辍学卖冰淇淋。
却能总结出做生意秘诀。
1939年,李深静出生于马来西亚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他的祖父很早就从福建泉州永春来到马来西亚谋生。
可惜到了李深静这一代,李家还是没有混出什么名堂,一家人生活在油棕园里,靠打工为生。
作为李家7个孩子中的老五,李深静11岁就辍学,沿途兜售冰淇淋帮补家用。
那时候,矮小的李深静,骑着一辆破自行车,驮着沉重的冰柜,沿途叫卖冰淇淋,每蹬一下都非常艰难。
后来李深静回忆,自己最讨厌就是下雨天,因为一下雨路就会变得非常泥泞,自行车很容易陷入泥地里。
只要车一歪,冰柜就会倒到一边,一整箱冰淇淋就毁了。
所以,李深静每次骑车都得小心翼翼,一发现自行车要倒了,就赶紧跳车,顶住车子,再求助行人帮忙把冰柜一起推回原位。
就这样,李深静足足卖了4年冰淇淋。
但这4年并不是白费的,爱开动脑筋的李深静,很快就总结出了自己的经商秘诀——“三个一定”:
出货时一定要明确今天所需冰棒的数量;
一定要一口气找到冰棒好卖的地方;
还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将冰棒卖出去。
这三个秘诀,不就是:提前计划、把握商机、竭尽全力的道理吗?
即便如此,一辈子卖冰淇淋也不是办法,所以年纪大了一点之后,他就找了一份油棕园管工的工作。
在这里,他每天起早摸黑和油棕树打交道,工作很枯燥,但勤奋的李深静却乐在其中。
用心读书,能掌握4门语言。
33岁开始。
创业。
李深静知道自己没怎么读过书,学历是短板,所以他一直很注意学习。
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他几乎都用在学习上,最后他能熟练掌握中文、英文、马来语和印度语。
靠着勤奋和好学,李深静从管工一直做到了油棕园经理,底下管理着数百名工人。
在攒下一点积蓄后,李深静开始自己做一点小生意,此时他已经33岁。
他先是承包了2个加油站,接着又联合数位投资者购买了数千英亩园区种植棕榈树。
通过这一系列操作,他赚得了第一桶金。
经过打拼,1982年时,他出全部积蓄购买了一家上市公司,他把公司业务划分为棕榈种植业和房地产行业,这就是ioi集团。
1989年,一家在马来西亚的英国公司认为棕油业是夕阳产业,决定出售旗下的园区、榨油厂等产业。
李深静听闻这个消息,连夜找上门,一口答应了对方提出了的5亿马币要价。
这笔交易震惊了马来西亚商界,因为大家都觉得英国公司的判断没错,棕油业确实是夕阳产业,而且要花5亿去买,非常不划算。
不少人都说,李深静做了一笔亏本生意,但李深静却说:“今天夕阳,明天朝阳。”
这次收购,改变了李深静的油棕园原本只能粗加工的状况,开始向下游产业进军,这也是整个产业链中含金量最高的部分。
有了这笔交易,李深静的产业链就算完成了,他生产的棕油可以经过深加工,成为更有附加值的工业品。
在这之后,李深静的集团蓬勃发展,很快就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棕油品牌。
为家乡投资100亿,又捐赠3000万。
他说:家乡不能忘!
虽然出生在马来西亚,但李深静内心深处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他也为祖国出钱出力,奉献了许多。
上世纪80年代,李深静回福建老家寻根,为故乡捐钱修桥、修路。
但好几年时间里,他一直没有在老家投资。
时任福建省侨办主任的曾晓明非常好奇,就去问李深静为什么不投资,李深静这才说出真相。
原来,他觉得家乡人民太穷了,在老家投资就是赚家乡人民的钱,他不想这么做。
曾晓明苦劝李深静,你过来投资不是赚我们的钱,而是带领我们致富,再说即便真的是赚钱,你不来别人也会来,还不如你赚了再投资建设家乡的事业。
李深静一听,觉得非常有道理,就在福建等地投资了三大项目,总投资达100亿元,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问题。
除此之外,他一直很关心家乡的建设:
4月,李深静向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捐款3000万;之后又在马来西亚当地建了一所能容纳3000人的华文小学。
他有6个孩子,他经常带着子女回乡祭祖,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
李深静一再叮嘱子女:不论身在何方,家乡一定不能忘。
这就是马来西亚棕油大王李深静的故事。
6月,李深静与世长辞,享年80岁,他的传奇故事,会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不少国人从小背井离乡,来到他乡工作、创业,通过自己的奋斗和勤奋,赢得了大笔财富,这就是那些华侨富豪们,李深静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非常勤奋、能干,无论去到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
中国人,永远是最棒的!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三篇】
信不信,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中大一名大三在校学生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eq,两年就赚到这笔钱。创业如何选项目?他叫潘文伟,2007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200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因生意繁忙,潘文伟曾一度想退学,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初来乍到做家教卖t恤赚外快,当年只有22岁的潘文伟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工人家庭,原来一家五口全靠在供电局当技术工的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2007 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业如何选项目?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小试牛刀从院服开始,他就意识到了里面有钱可赚,2007年底,学校公开招投标一些院系的院服订做项目,潘文伟看到了商机。潘文伟首先“摸查敌情”。他从学生会的“哥儿们”那里弄到了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名单,并扮成顾客挨个儿打电话到那些公司问出不同质量服装的底价。然后,他直接在网上查出一些生产商的地址,主动上门与厂家谈生意。
学校的院服投标价和货源确定后,潘文伟私底下向学院有理有据地分析自己代理的服装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以博取印象分。投标当日,他更一人以5间公司的名义巧妙地参与投标。最后,他这个“初哥”竟然赢了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行家,投下学校的院服项目。虽然第一个院服生意只赚了2万元,但这却让他在创业路上找到了感觉。
潘文伟灵活的头脑能够见机行事,去年初,潘文伟无意间认识了一名做安全监控设备的商人朋友,而他此时又得知中学“死党”家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正好在招标安检设备,于是潘文伟充当了双方谈判的桥梁促成了这一单生意,竞标成功后,他一下就赚了50万元。
赚到这笔钱后,他第一时间给父母汇去了10万元,吓得母亲惊恐地在电话中问了10多次“钱从哪里来的”。几年间潘文伟陆续做了外墙砖生意、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并开始投资股票并利用“第一桶金”继续生财。今年3月,潘文伟还投资了50万元在大学城开了间网络公司。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四篇】
1980年,钱俊冬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赫店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
1999年,父母做生意借来的8万元钱被人骗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钱俊冬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靠着父亲做卤菜的手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租住下来,省吃俭用,挣钱还借款。
刚到天津时,钱俊冬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闲他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转悠,并结交了一些大学生朋友。通过与大学生的交往,他知道了大学生毕业后将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他就有了上大学后一定要自己挣钱的想法。
钱俊冬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数百本从旧书摊上购来的杂志被他一页一页地翻过,大量成功人物的创业故事刺激着钱俊冬活跃的大脑,特别是那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单靠找一份好工作是实现不了的,必须从底层做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xx年,钱俊冬考上了陕西长安大学。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母既欣喜又发愁,生意的失败使他们债务缠身,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儿子上学所需的费用。最后,全家人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弄到20xx多元钱。
开学报到的那天,钱俊冬攥着20xx元现金,在报名的长队里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后来他鼓起勇气找到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安定下来后,钱俊冬的心中萌发出一种坚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紧牙关,想办法去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钱俊冬正独自在寝室里翻阅新课本,一位师兄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正在这时,几位室友也回到了寝室。结果,这位师兄没费多少口舌,4部随身听以每部80元的价钱被室友买下。这件事情使钱俊冬隐约地觉得一种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就在自己身旁。后来,他从同学那里打听到在西安东郊有两处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个周末,他逛遍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后,他以15元的批发价购买了6部师兄推销的那种款式的随身听,一倒手净赚了300元。这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之后,当同学们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以低廉的价格从ic卡经销商那里购进话卡,然后以比市场低的价格出让给同学,在赚得一点辛苦费的同时,让同学们也得了一些实惠。后来,像上游泳课穿的游泳衣,考研用的复习资料、英语磁带,他都找到了低于校外价格的供应渠道。一年后,他便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生意精”。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钱俊冬除了学习好专业课外,还不时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法律、心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他认为,搞推销和倒卖纯属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要创业最好还是先融入企业,到企业中去体验,懂得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五篇】
张大勇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头脑灵活,善于社交,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他既酷爱电脑又做着电脑的生意,兜里也有一些积蓄,而且身边又结识了众多的电脑爱好者们。由于当今的网络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张大勇就瞄准了一个挣钱的机会——开一家网吧。但是,自己积蓄的钱又不够。经过仔细分析和市场调研后,在一个交通便利又比较热闹的地段,张大勇和几个朋友一起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网吧。一年后,张大勇不仅收回了本钱,自己又开了一家分店。
张大勇的成功归功于他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市场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借助于和朋友合作,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壮大了个人的实力,将自己的优势,有效地与外部条件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对于每一个创业者而言,永远要面对的困难,就是资源的匮乏,但是,成功的创业者总是能够利用自己仅有的资源,巧妙地与其他资源整合,张大勇不仅有“勇”,还有“谋”——资源整合的意识。
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二:小王创业记
某校机械专业毕业的小王。毕业后盲目创业,学着别人倒菜、倒水果、倒服装,几经波折,没有一件事干成功,正当小王垂头丧气时,恰好社区组织个体经营者进行自我创业资源分析。经过分析,小王发现自己最大的长处还是所学的专业。在这之后,小王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他感到一下子有了广阔的空间。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付出艰辛和努力外,还需要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小王的专业是机械,修理汽车是他的专长,在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后,小王及时调整方向,最终获得了成功。
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三:“敢”创业比“能”创业更重要
小张曾患有小儿麻痹症,技校毕业后,家人都担心她今后的路该如何走?经过深思熟虑.要强的小张决定自己当老板。
她发现学校到现在还没有打字复印设备,而附近也只有一家打字复印社,于是就在学校门口开了一家打字复印社。
身患残疾的小张,选择了自己创业这条路,将自己的劳动贡献给社会,既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也给自己带来了富足和快乐。
残疾的小张依然能够创业成功,令人深思!看来在许多情况下,不是你是否能够创业,而是你是否敢于创业,这也是创业者的一个基本素质。
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四:与其追随潮流,不如另辟蹊径
19世纪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黄金,出现了淘金热。有一位17岁的少年来到加州,也想加入淘金者的队伍,可看到金子没那么好淘,淘金的人很野蛮,他很害怕。这时,他看到淘金人在炎热的天气下干活口渴难熬,就挖了一条沟,将远处的河水引来,经过三次过滤变成清水,然后卖给淘金人喝。金子不一定能淘到,而且有一定危险,卖水却十分保险。他很快就赚到了6000美元,回到家乡办起了罐头厂。这人就是后来被称为美国食品大王的亚尔默。
成功者往往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他们总是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能不断产生创意,发现新的需求。不仅要看到市场需求什么,还要注意事物间的联系。
创业成功的案例分析五:“不安分者”眼中的商机
高中毕业后干起家电维修的小胡和小姜,每天都以修收录机、电视机为生,但前者是一个经营上的“不安分者”,后者则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不久前,小胡又突发奇想,寻找到新的商机:他发现当地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后,将来就有可能使用洗衣机,有洗衣机便会有维修洗衣机的业务。于是,他买回本地市场上常见品牌的洗衣机供周围的人使用,目的之一是让人们尝尝洗衣机的甜头,目的之二是学习洗衣机的结构,保养和维修。果不其然,一年后,一台台洗衣机进入农村,维修业务几乎全被小胡包揽了,而小姜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失去一次扩大维修范围的机会一般人总是等着机会从天而降,而不是通过努力工作来创造机会。
如今是个人人创业的时代,有人成功就必然有人失败,创业要想成功,优秀的创业点子非常重要,同时创业者要有敏锐眼光和创新意识,能从平凡的事情当中找出闪亮点处理。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六篇】
4月8日下午,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2017第九届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中,王潮歌与嘉御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卫哲激辩女性创业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二人均与马云有过交集,王潮歌曾吸引到马云投资,卫哲则曾是马云麾下职业经理人。
王潮歌豪情万丈:不需要平衡生活、工作。
知名导演王潮歌在上述年会上表示,女性创业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男人。
在王潮歌看来,当男性在接触女性的时候,第一眼很难看到女性的智慧,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让男性忘掉女性的身份,把之前对美丽、可爱的关注转移到对女性智慧的关注上。王潮歌认为,女性创业者几乎无时无刻都在面对这样的局面,其中面临的困难,男性可能难以想象。
在王潮歌看来,女性比男性好,天生有两个“饭碗”,面临“吃自己的饭”和“男人养活”的双重选择,因而创业之初,一定要想清楚你是谁,有没有资格创业,你的智力、体能、心智是否成熟。然后,还要思考创业的目的。
不过,注意到,卫哲对此表示,这样的语境使得男性成为弱势群体。对于“女的有第二个选择,男的没有第二个选择”的说法,他认为这也是不一定的,因为社会在逐渐变得更加多元、更加包容。
在谈及平衡生活与工作两大角色的问题时,王潮歌表示:“我觉得不需要平衡”。她认为,女性身份不该是阻隔女性创业的理由。没能力的人才会弄得前院、前院一窝乱,有能力的人早就码平了,重要的是应该让你的父母、孩子和丈夫知道你是什么人,让他们理解你,接受你的生活方式。
卫哲感慨万千:别忘了马云是给我们搭台的人。
王潮歌与卫哲的交集在马云,甚至有人调侃道,马云是两个人“背后的男人”。
王潮歌与张艺谋的所创立的观印象曾获云锋基金的投资,马云是该基金创始合伙人;卫哲则与马云“纠葛”更深,曾任阿里巴巴b2b公司做总裁,6年前因“供应商欺诈事件”引咎辞职。但二人私交仍在,卫哲创办的嘉御基金一期基金的.第一个投资人便是马云。
在进入阿里巴巴之前,31岁的卫哲便成为世界500强公司最年轻的中国总裁,被称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
王潮歌在交流中转述了马云曾讲过一个经历,他若作为创业者与职业经理人去森林里,碰到一只熊,两个人本应同时掏枪射击,但职业经理人放下枪就跑,因此创业者打不过熊,就死掉了。说到此处,王潮歌打趣道:“卫先生是想跑的那个吧?”对此,已转为创业者的卫哲笑言,现在他自己在创业,估计跑的是马云了。
“我们的财务自由还真得感谢马云的舞台。别说唱戏多好,很多人唱戏好,但是忘了台子是谁搭的。别忘了马云就是给我们搭台的这个人。”卫哲表示。
谈到马云最近提出的“新零售”概念,卫哲表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人机合一”,零售商需要利用这个好时机;但与此同时,有很多问题电商解决不了,很多消费者还是喜欢逛商场。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七篇】
陈欧就一直受到父母的阻止。远在四川的父母得知陈欧在新加坡创业,而且做的这个事只有用户没有赚钱,父母开始电话规劝,后来干脆远涉重洋劝告,愿望陈欧能回心转意。他们都是公务员,对陈欧的期望是当一名博士。“父母认为创业很丢人,不务正业,创业是找不到工作的表现。”直到后来陈欧从garena退出,把股份换成真金白银,他们才开始支持儿子的抉择。
在新加坡大学毕业后,陈欧抉择申请斯坦福mba。
“当时看到很多很糟糕的项目都能融到资。一看,开创人是斯坦福、哈佛的mba,后来总结一下,这两个学校的mba融资对比容易,自己做得这么好却拿不到钱,是因为没有斯坦福的mba。”陈欧这个抉择,完全是为创业做准备。
斯坦福申请上了,陈欧最开始是想读着mba,同时远程管理在新加坡的garena,当时刘辉仍然留在公司。
但远程遥控没有想得那么简单。garena引进了职业经理人,同时因为距离太远,陈欧已经无法掌控公司,20xx年中旬,他卖掉股份,拿到千万级别的现金。“对于24岁的年轻仁攀来说,这笔钱足够了,未来10年不用工作也能养活自己,可以更好地去追逐自己的幻想。”陈欧说。仅仅一年之后,garena接受了腾讯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
在斯坦福,陈欧认识了戴雨森。后者在斯坦福待了三个学期,就被陈欧拉回国内创业。刘辉也在20xx年卖掉股份,同时放弃未到手的价值100万美元期权,追随陈欧回国创业。
这是为数不多的一开始就具备相对健康的开创团队的企业之一。陈欧有技巧经验,擅长融资、战略、市场;刘辉在两个创业项目中都是技巧负责人;戴雨森是很好的视觉设计师。“从产品、视觉设计、技巧实现到推广,我们完全都可以做,是一个非常互补的团队。”刘辉说。
在美国期间,陈欧就开始筹办回国创业企图,最后选择了游戏内置广告商业模式,他开始不断回国,和投资人进行接触,最后拿到了徐小平18万美元的投资。
早在20xx年底,陈欧为garena在国内寻找投资人的时候,经兰亭集势开创人郭去疾的介绍,就认识了徐小平。当陈欧为国内这个创业项目找到徐小平的时候,已经过去两年。
“天使投资人投笔钱会显得更加光鲜,用自己的钱创业,别人会认为你可能是找不到工作,也没啥家底,拿天使投资人的钱是一个放大器,后面找a轮会容易一点。”找徐小平,陈欧考虑的是对方的名气。
一边喝茶,陈欧一边给徐小平讲商业企图。“说实话,那个项目很难讲清楚。我讲了很久,有广告商、游戏公司、游戏玩家,搞的是一个链条,是一个系统工程。徐老师也是闻名投资人,假装很懂地就把18万美金给我了。”
得雷军真传
这家名为reemake的游戏广告公司在中国诞生后,迅速蒙受了水土不服,几个月的光阴,公司账面上只剩下30万元了。
陈、刘、戴三人整天窝在海淀黄庄左近的一间民居里思考前途。他们没有勇气完全放弃原有业务,陈欧担心完全停掉,风险太大,不如先去投石问路,尝试化妆品团购的业务。当时,他们尝试过很多事情,唯一的目标就是能让公司活下来,找到下一个方向。
化妆品团购被他们觉得是离钱对比近的一件事,可以让公司活下来,但是能不能做大,当时三人并不知道。他们花了两天的光阴搭建起团美网,在线上做一些简单的推广,观察有没有去点击。如果有人购买,再把单子加上去。结果效果很好,真的有消耗者愿意来买。随着团美网越来越消费人力,挣钱的可能性也比原有项目高出很多,他们抉择集中全公司之力,转型做化妆品。
“刚开始转型的时候,认为几个大老爷们儿卖化妆品,我们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一想,如果我们不好意思,别人也不好意思,所以更有时机。后来发现,做化妆品团购的全是男人。”陈欧说。
20xx年2月,抱着扩展人脉、便于融资的想法,陈欧申请了亚杰商会的摇篮企图。面试他的正是雷军,陈欧通过了,成潦攀雷军的学生。
“雷军后来奉告我,当时看到我的创业项目认为超级不靠谱,但是看我简历认为人还挺靠谱,最后勉为其难把我留下的。”陈欧说。
雷军曾经奉告过陈欧三点,让他认为受益匪浅:要做一个市场足够大的东西,而不是自己喜爱的东西;正确的光阴做正确的事;早期低成本高速扩大。
团购符合这三点,陈欧一度觉得,这是最好的商业模式——预付款,30天以后再打款给商家,现金流非常好。但是此时,市场上已经有了36团、vc团这些团购公司,市场已是一片红海,凭借着早期就开始做的仓储物流这些b2c基因,陈欧再次转型,团美网从“千团大战”中抽离出来,变身化妆品b2c聚美优品。20xx年,聚美优品拿到潦攀来自红杉资本的650万美金的a轮投资。
像重视自己的个人品牌一样,陈欧一直非常在乎聚美优品的品牌。在购物体验、进货渠道等方面,严峻把控。
陈欧致力于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聚美允诺消耗者30天内无条件退货,哪怕是在已经拆封的条件下。“这在中国全部化妆品电子商务领域从来没有过,我们就想打破这个传统,因为在美国,即使消耗者用完产品之后依然可以退货。只要不满意就可以退货。”
这个猖狂的想法是陈欧提出来的。戴雨森第一反应是“很酷”,同时也担心在实际操作历程中会存在风险。最后,为了在用户体验方面赢得口碑,这个风险很大的政策被施行起来,“事实证明,它对用户体验提升赞助很大”。
规模的增大,让聚美在供应商面前的话语权产生了变更。从一开始的“不好拿货”,转变为有一定的账期。他们还延伸了业务链条,研发、生产自有品牌,比如化妆棉、化妆刷等消费类产品。这些打着“聚美优品”标签的产品不仅强化了品牌形象,还让他们意外发现——销量大大超过其他品牌。
在陈欧看来,自有品牌的发掘是电商未来的趋势所在。“因为你不能一直在卖别人的东西,有自己的东西会让你活得更好。一是利润率更高,二是供应链可控。”
目前,聚美优品正在筹建上海和广州地区的仓储。因为化妆品不能走空运,导致货物从北京仓发往上海、广州地区的光阴很长,这严重影响了用户体验。分仓以后,上海、广州地区也能实现当天或次日到货。
前不久,陈欧刚刚过完29岁生日,他感慨,这次过生日跟以前不一样了,“感到到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相比马化腾创造了即时通讯时代,马云缔造了电商神话,我们不可能有当时的机遇再做一个非常大的东西了。但也许聚美有可能把握住时尚标致的时代,这个时机,我认为还是有的。”
最新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第八篇】
信不信,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中大一名大三在校学生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eq,两年就赚到这笔钱。创业如何选项目?他叫潘文伟,20xx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200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因生意繁忙,潘文伟曾一度想退学,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初来乍到做家教卖t恤赚外快,当年只有22岁的潘文伟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工人家庭,原来一家五口全靠在供电局当技术工的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20xx 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业如何选项目?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小试牛刀从院服开始,他就意识到了里面有钱可赚,20xx年底,学校公开招投标一些院系的院服订做项目,潘文伟看到了商机。潘文伟首先“摸查敌情”。他从学生会的“哥儿们”那里弄到了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名单,并扮成顾客挨个儿打电话到那些公司问出不同质量服装的底价。然后,他直接在网上查出一些生产商的地址,主动上门与厂家谈生意。
学校的院服投标价和货源确定后,潘文伟私底下向学院有理有据地分析自己代理的服装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以博取印象分。投标当日,他更一人以5间公司的名义巧妙地参与投标。最后,他这个“初哥”竟然赢了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行家,投下学校的院服项目。虽然第一个院服生意只赚了2万元,但这却让他在创业路上找到了感觉。
潘文伟灵活的头脑能够见机行事,去年初,潘文伟无意间认识了一名做安全监控设备的商人朋友,而他此时又得知中学“死党”家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正好在招标安检设备,于是潘文伟充当了双方谈判的桥梁促成了这一单生意,竞标成功后,他一下就赚了50万元。
赚到这笔钱后,他第一时间给父母汇去了10万元,吓得母亲惊恐地在电话中问了10多次“钱从哪里来的”。几年间潘文伟陆续做了外墙砖生意、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并开始投资股票并利用“第一桶金”继续生财。今年3月,潘文伟还投资了50万元在大学城开了间网络公司。
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 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北京,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北京与山东达 5、6次。孙某这样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仅经营大枣,还开始经营山东的其他土特产,生意一步步扩大,一步步红火,至今他已是闻名京城的山东土特产经销商,拥有资产上千万。
不花任何一分钱就成功贩运整车果菜的成功例子:96年的时候,我来到刚刚大开发的城市——广州市,想在这里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可是一无文凭,二无技术特长又是个生手的我,找工作总是碰壁。身上的钱所乖无几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吃饭也成了问题。我也不敢再住旅馆,晚上只有找张报纸睡在马路边了。我当务之急是让自己生存,再去找发展。人生地不熟的我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一个肩挑李果的老汉走过来叫卖:先生:2元一斤,来点吧。什么?两元一斤?这在我家乡不过二三角钱呀!
我找到了水果批发市场,一问批发价也有元的价,我惊得跳起来:老板,这东西我有很多,到我家乡来,我给你6角钱一斤怎样?水果老板:好呀,很乐意与你合作,我和你过去看看。第三天,我家门口张贴上一张收购李果的广告,上门售李果的人来来往往。这几天我赚了一万多元。尝到甜头,我常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