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服务(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50441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服务(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服务【第一篇】

一年以来,乡便民服务中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指导下,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认真按照党委政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四大目标为出发点,以推进建新农村为重点,奋力把“中心”建设成为“依法行政、规范服务、廉洁高效、便民便利”的便民服务窗口。截止11月底,中心受理1203件,办结1203件,办结率100%;即办件1203件,即办率100%;受理咨询3760人次;加盖行政印章1203件。

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

(一)认真学习规服文件。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的相关要求,乡党委高度重视,把此项工作提到了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成员的分工中,便民中心由乡长负总责,构成了政府挂帅,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职责落实,分工明确的工作格局。截止11月,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文件、机关管理以及行政效能的相关规定,业务培训会2次。并深入各村了解、督查村便民服务代办站的状况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职责心、群众的认知度等方面,为20××年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中心坚持“依法行政、高效便民、群众满意、追求卓越”为重点。一是实施事前服务。加强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中心的办理事项和程序进行了解、知晓。二是事中公开。凡进入中心的审批事项、办理部门、办理窗口和办理人员对外公开,申报资料、审批资料和审批程序对外公开,审批时限、事项以及办理时限对外公开,增强行政审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三是事后监督。对进入中心的行政许可事项、非许可审批事项和行政服务事项,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规定予以统一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

(三)乡、村二级行政服务网络建设扎实推进。今年以来,中心竭力推进便民服务向下延伸和建立村便民服务室的步伐。一是配置信息录入人员,深入村带给技术支持、业务指导。二是开展业务培训。中心高度重视便民服务人员和代办员队伍的知识更新、业务潜力,举办业务培训1次。三是发展中心与村网络建设。截止目前,实现了网上信息收集、接件量录入、资料、通知等网络互通。四是加强标准化便民代办站建设。到目前,全乡各村标准化便民代办站建设基本完成并于10月通过市纪委的验收。

二、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品位

(一)强化协调职能。利用部门集中办公的优势,发挥“中心”的协调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

(二)完善制度,提高监控,规范内部管理。继续坚持以制度管人、引导人。对中心《日常管理制度》、《礼貌服务用语》、《日常行为规范》、《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从出勤、执勤、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细化、量化,提出更加明确和严格的要求。

(三)继续加强村便民代办站的业务指导,重在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下功夫。针对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既要做好宣传解释,还要做好答疑和解决,尽可能做到群众知晓、群众满意。

三、强化服务功能,完善乡村服务体系

(一)中心将进一步推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行政服务创新。用心梳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乡、村二级联动的行政服务体系,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二)优化审批流程,扩大和深化并联审批,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加强工作流程的监控,发挥电子政务系统的作用,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便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快速推动审批流程。改善现有行政服务机制,透过联办来简化审批环节,透过告知的形式,来缩短审批时光,透过审批服务效率的突破来带动便民服务整体效率的提升。

(三)强化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乡、村两级便民服务体系。按照“分类设立、职责明晰、功能有效、上下衔接”的原则,不断加强对村便民代办站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制订并完善对中心工作人员和村便民代办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日常管理、监督考核等制度,进一步优化乡、村两级便民服务工作网络,加强便民代办站人员的业务指导。

总的说来,一年来的工作是为新的一年打基础、调思路、谋计划,为全年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20××年工作措施

(一)加强中心窗口规范化建设,树立窗口优质服务的良好形象。

(二)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理解全社会监督。

(三)规范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化管理。

(四)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工作考核和职责追究。

(五)加强并联审批管理,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和环节。

(六)继续加强村便民代办站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乡各村的便民代办站标准化。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服务【第二篇】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其发展是衡量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了经济总量,改善了产业结构,服务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及时准确把握服务业发展现状,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动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为打造活力、实力、魅力新沂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分析研究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剖析我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提升我县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对策思路作初步探讨,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供领导参考。

一、我县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县服务业迈入快速发展期,初步形成了“以商贸流通为基础、金融房地产为支撑、旅游休闲为亮点”的产业架构,已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总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xx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服务富县”战略,通过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搭建融资和信息平台,加强与县外企业合作,改善了投资环境,营造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全县服务业呈现出总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并成为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推力。xx年全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xx年相比,提高了个百分点,达到%,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xx年服务业国、地税收入分别突破亿元大关,达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和%,占全县税收比例达%。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21万人,约占全县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量的49%。xx年1-5月份,预计实现增加值3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1%。

现代物流产业稳步发展。xx年,我县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道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承运能力大大提高。全县通车里程达到280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完成客运量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今年全县共有物流企业38家,1-5月份,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万吨,货运周转量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1%,完成客运量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万人公里,比去年增长39%,现代物流业发展稳中有进。

商贸流通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流通领域竞争加剧,超市、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型经营模式不断崛起,多元化的商贸流通竞争格局初步形成。许多县外具有一定实力、有一定知名度的大型商业集团如:东方、百姓、金鹰、百成汇等纷纷入驻我县,抢滩占领市场。我县商贸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农村消费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深入推进,下乡产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持续攀升,为拉动我县农村市场消费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5月份,全县共销售家电下乡产品59279台部,销售金额亿元,补贴资金亿元,同比增长159%。预计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全县批发业商品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住宿餐饮业营业额亿元,同比增长%,商贸流通已成为我县服务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科技信息产业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大发展,使科技信息业成为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中最为突出的行业之一。1-5月份,我县邮电业务总收入4422万元,同比增长%。通信网络实现了由人工向自动,模拟向数、小容量向大容量、单一业务向综合业务的转变。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万户,移动用户达到万户,宽带用户达到万户;1-3月份累计申请授权28项,专利60项,同期递增%,从事科技成果研究的厂办、民办科研信息机构87家。科技信息业已成为引人注目的高增长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大。

房地产产业逐年增大。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商品房消费持续扩大,居民购买房产继续成为消费热点。房地产开发投资逐年增大,xx年,我县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为%,全县新上房地产开发项目38个,开发面积万㎡,同比增长%,销售面积万㎡,销售额亿元,同比增长45%。进入xx年以来,随着我县《鼓励低收入家庭进城购买商品房》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开发更加火爆,1-5月份审批129万㎡,开工建设房地产项目21个,开发面积49万㎡,预计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面积110万㎡。

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崛起。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民间参与、多方受益”的旅游开发模式,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动力产业、优势产业,并以此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发展服务业的突破口,确立了“打文化牌、唱生态戏”的旅游业发展战略。截至目前,已建成开放景区10处,其中aaaa级景区2个、aaa级景区4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打造了“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的旅游品牌。到沂南“逛汉街、游竹泉、受教育、泡温泉”已成为一张名片。xx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230%,全县服务业产值占比提高了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亿元,增长18%。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县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金融保险产业稳步发展。随着临商银行入驻沂南,目前全县共有金融机构9家,保险机构27家,各种与金融机构发生业务的中小担保民间融资机构7家。1-4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121亿元,同比增长%,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保费收入亿元,同比增长38%。

服务业重点项目投入加大。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对交通、通信、城乡电网改造、房地产开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的投入,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强,投资成倍增长,竹泉、汤泉、诸葛亮城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工。今年1-5月份,全县36个服务业重点项目,总投资达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15个,续建项目21个,截至目前已完成投资亿元。服务业投资增长成为扩大需求、促进增长的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我县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服务业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全省及周边兄弟县区相比,仍存在着速度不快、层次较低、比重偏小、支撑力不强等突出问题。一是总量不足、比重偏小。xx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与先进地区比较,占比偏小。二是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企业的基本状况是“低、小、散、弱”,即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竞争力弱,缺乏具有带动区域性发展的规模企业。多数企业是自发投资形成的,小规模经营,服务内容仍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等行业,较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包括现代中介咨询、物流、信息等较为落后。三是我县服务业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传统型、消费性服务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二)制约因素

制约我县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为基础。我县城镇化进程较慢,目前县城城区人口仅为15万人,人口集聚度不够,居民收入水平也不及周边县区,导致对服务产品的需求不够旺盛,制约了服务业快速发展。二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引导,服务业发展仍处于自发状态。我县服务业发展缺乏专门的规划引导,绝大部分处于自发状态,空间布局不合理,区域分工不明确,空间资源开发无序,发展重点不够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远未形成集聚发展态势。三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服务业发展需要有载体,需要有龙头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集团的带动,但我县没有叫得响的服务业企业集团。四是缺乏专业类人才。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像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综合物流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更离不开高端人才的支撑。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受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多数服务行业人员主要由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人员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底,其素质和能力不能适应服务业迅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术等级的人才短缺,多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水平低,成为制约服务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三、我县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新一轮经济增长为我县服务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加快产业调整速度,大力发展服务业已列入“十二五”规划,服务业将成为沂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外部条件和内部环境都为服务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我县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必然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更多的要求,从而促进物流、金融、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广告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面临的机遇是:

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十二五”期间,我县人均gdp将从xx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并逐步过渡到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新阶段。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将直接推动教育、旅游、医疗保险、住宅、汽车服务等行业的发展。

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促进服务业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城镇化过程提供的结构转换空间将为服务业产业规模扩张提供新的条件。到,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的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集聚,我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城镇人口进一步集聚,将有力推动城市房地产业、现代商贸业、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提升,将推动我县消费需求总量的扩大和结构的调整。

市场需求,为服务业发展拓展了空间。近年来,伴随着电动车产业园、制鞋产业园等一批重点园区的建设,沂南自身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服务产品的需求旺盛,这给生产性服务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飞跃,已开始追求高品味的休闲旅游、高档住宅、绿色健康等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这又给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创造了机遇。

政策支持,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国家、省、市分别出台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xx年我县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这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发展服务业的对策和建议

1、依托工业产业化,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今后较长时间内,工业产业化将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流,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的支持。要正确处理工业增长与服务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依托工业的发展,提升服务业的等级,形成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在新一轮经济发展战略中,必须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联动发展带动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突出服务业为第二产业尤其是为工业服务的力度。依托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与之相匹配的交通、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构筑完整的、统一的和竞争性强的资源配置市场平台。

2、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一方面,要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进行改造提升。对这些传统行业要通过创新,完善商业零售业态的结构和布局,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引进品牌企业,转变只注重物质层面的传统经营理念,积极塑造企业文化,打造服务业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和城市品位。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信息服务,大力推进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第三,加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活跃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3、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创造新的消费群体。一方面,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功能,集聚城市要素,在县城西部继续加大汉城建设的同时,结合东部新城区建设,规划一片欧式建筑群,达到“古洋”结合,升华城市影响力,加快城市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不断降低农民“进城门槛”,使进城农民在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上享有同等权力。第三,加快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打破户籍壁垒,进一步促使农民到城市、到城镇落户,不断扩大小城镇服务消费群体,增加服务业就业人口。

4、加快培育服务业大企业集团,着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在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大企业集团方面,要拓宽思路,可以探索性地去尝试。如依托电动车、石英砂、肉类、蔬菜等产业集聚和交通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建设以运输、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的物流型大企业集团。

5、加快服务业人才培育,着力推进服务业上档次上水平。当前,我县正处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压力加大、城市化深入推进的现实,迫切需要大批人才为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保障。一方面要加大“招智引才”力度,研究制定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让其安居创业。另一方面是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选送一批可塑性强,善于经营的优秀青年到著名院校、企业进行深造,使其尽快成长。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服务【第三篇】

连日来,省政府办公厅、省发改委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以高质量调查研究助推主题教育走实走深。

在推进调研工作中,省政府办公厅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一线调研,深挖问题根源,深刻研究思考,撰写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调研96次、其中“四不两直”实地调研21次,形成调研报告25篇。

在推动问题整改方面,省政府办公厅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梳理调研发现问题台账,建立工作清单,逐一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处室、解决措施和完成时限,每周统计更新整改进展情况,清单化、闭环式推动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共建立调研发现问题清单97项,提出解决问题工作举措153条。坚持把推动“免申即享”“即申即享”工作作为解决政策兑现难、兑现慢问题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已有340项惠企政策通过“皖企通”平台实现“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涉及资金亿元、项目8195个,惠及企业7028家。

“小切口”做好“大文章”、“走下去”摸清“真问题”、“解难题”展现“新作为”、“深融合”塑造“新品牌”……省发改委在调研选题环节,强化问题导向,围绕党中央及省委确定的调研内容,聚焦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梳理相关领域突出矛盾和难点问题,确定调研主题;在调研工作中,综合运用座谈访谈、随机走访、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形式,掌握基层“第一手资料”。截至目前,省发改委领导班子成员主动认领16个调研课题,先后调研5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79条,形成调研报告16篇。各党支部开展现场办公297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05个。

打造品牌,推进调查研究常态化。省发改委创新实行“1+X”主题的季度调研,衔接学术委员会、青年论坛、综合调研、专题调研,形成调研工作季度、月度、日常全时段安排的总体格局,打造特色调研品牌矩阵。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服务【第四篇】

为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实专项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各项要求,贯彻《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便民服务类惠民实事推进方案》文件精神,针对我镇便民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开展便民服务中心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积极响应县委关于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管理的要求,设立镇级便民服务中心一个,下辖20个村和2个居委会,已经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站20个,涉及新农保、新农合、民政、土管规划、计划生育、农林业、信访维稳、综治、党建、广播电视等民生事项,各窗口设置岗位牌,功能完善,人员配置齐全,办事项目、办事流程和制度上墙完善,圩日上班、值班正常。镇便民服务中心常驻窗口人员6人,新农合、新农保设置AB岗制,民政专职一人驻守,逢圩日所有窗口均有人办公,双休日、节假日办理事项至少3项,包括新农保、新农合、民政等五类。计划生育窗口单独设置在计生办一楼服务窗口,并每天安排人员上班。窗口人员均实行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发放了岗位津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分类管理混乱。我镇便民服务中心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各服务窗口都有完善的设置,但在分类上稍显混乱,未能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的行政服务、农业服务、社会服务和综合服务的四大类合理分类管理。

二是人员去向牌缺失。我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完善的服务窗口,并配齐了岗位人员,设置了岗位牌,但是人员去向牌尚未设立。

三是窗口管理不到位。由于我镇工作人员较少及一人多岗情况较多,目前常驻窗口设置3个,即新农合、新农保、民政窗口,土管规划、农林业、信访维稳、综治、党建、广播电视其他窗口只有逢圩日才在窗口办公,平时基本在下乡,但是在院内均公示了岗位干部的名单、头像及联系方式。由于计生服务窗口岗位特殊、很多资料、环孕检查均在计生办,且便民服务中心场地狭小,因此考虑到特殊情况,计生服务窗口设立在村(圩上)一楼,更加方便群众办事。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科学合理分类管理。按照县委有关部门的要求,实行行政服务、农业服务、社会服务、综合服务的四大类对我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岗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确保一类事项的一条龙服务。

二是增设人员去向牌。每个岗位的人员设置人员去向牌,明确各岗位人员在岗、下乡、开会等去向,并公布各岗位办事人员的电话号码,便于群众及时取得联系,方便群众办事。

三是继续推进便民服务中心专项整顿工作。我镇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开展便民服务中心专项整顿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规范窗口办公秩序,加强人员管理,进一步完善我镇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服务【第五篇】

为进一步推动主题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民心、集民智、解民意,笔者对**市救助管理站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和工作效能、有效开展流浪救助服务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该站严格执行国务院《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市民政局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截止十月,该站共接待求助人员1724人次,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724人次给予救助,其中:省外受助人员436人次,本市及其他市受助人员1288人次。从受助人员性别区分:男性1321人次,女性403人次;从年龄结构区分:青壮年1194人次,老年281人次,未成年人238人次;重点救助对象:肢体残疾89人次,精神病人107人次,痴呆傻39人次。其中救助的1724人次受助人员中的225人次护送返乡得到了妥善安置,资助返乡1198人次,接领返乡42人次。

在救助资金管理上该站严格把关,做到专款专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到救助管理工作上。由于该站基础设施比较落后,长期在外租房办公,救助场地不足,影响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更好开展救助管理工作,该站启动未保中心项目建设项目,计划年底投入使用。新中心位于回风片区,交通便利,项目建设面积3973平方米,中心设有受助人员宿舍、观察用房、教育医疗康复室等。在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该站着力加强软件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实施救助管理。xx年和xx年该站党支部连续两年被局党组评为先进支部委员会。

二、救助工作中的基本做法

该站严格按照《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安全、规范化管理。实行目标责任制,班子成员分工明确,逗硬抓落实,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第一,作为民政工作的窗口单位,站班子成员带头抓落实,重救助水平,重救助质量,重救助效率,重安全救助。建立安全建设目标责任制,确保无重大事故发生。加强流动救助,专门成立4个流动救助工作小组,实行轮流外出开展流动救助。确保每周开展两次街头救助,向流浪乞讨人员发放救助宣传资料、指引卡,引导受助人员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对职业乞讨人员,进行劝导、告诫,加强与其户籍所在村、社区联系,力争让他们主动放弃职业乞讨行为;进一步探索变“输血”为“造血”,变“消极性社会救助”为“积极性社会救助”的救助模式。建立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将制度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员、落实到工作中。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交通日趋便利,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无论是救助对象、救助理念,还是救助内容、救助方法都在改变。传统的吃、住、接、送等救助方式已不适于救助管理工作的需要,也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首先,救助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流浪乞讨成因复杂,救助对象的数量和群体逐年扩大,救助的要求和救助的内容延深,救助质量要求高,救助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还有财物被盗、传销解救、进城务工、城市拾荒人员,以及打拐解救妇女、农村留守儿童、实际无人照管儿童等。仅xx、xx年度该站救助流浪未成年人分别为298人次、260人次。其次,救助工作理念和救助内容发生了变化。人性化的救助,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更加彰显。救助内容不再是仅仅满足流浪乞讨人员的吃、住、行等基本生活救助,而是全方位的生活救助和心理修复、精神支持、医疗救治等的综合性救助,救助的要求更高,层次更深。第三,救助工作的方法发生了变化。从求助者主动来救助站求助到救助工作人员走出去上街主动救助;从护送回家到源头预防;从简单生活救助到生存技能培训、心理矫治等,工作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单一的工作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救助工作需要。第四,救助工作的专业化人才缺乏。由于我市没有高校和专业的社会组织,再加上救助站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社会工作人才,目前只有1人具有助理社会工作师资质,无法全面开展社会工工作服务,导致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徘徊于低水平阶段。同时新进工作人员往往专业不对口,专业对口人员又进不来的现状,无法满足工作需要。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由于救助工作这些变化,传统的救助方式在政府机构的主导下,为求助人员提供食物、住所、医疗救治,联系家人和单位,提供乘车凭证等物质方面的救助,而缺乏精神与心理需求方面的安抚与疏导,尤其是流浪未成年人他们还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如医疗保障、心理修复、获得就业机会、接受相应教育等等,通过运用传统方式对流浪儿童进行救助使儿童再次流浪现象较为严重。对于特殊人群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心理矫正感觉力不从心,迫切需要专业人员开展心理矫正、非正式教育等服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新的救助方式,创造新的救助理念,建立新的救助工作机制以适应这些情况的变化。一是通过引导和购买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救助管理工作,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逐步建立“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社会力量参与”的机制,可以有效开展救助管理站内的社会工作服务和站外拓展性服务。二是内部挖潜,加大干部职工学习力度,通过组织培训、学习等方式,培养一批专业性人才。

虽然《救助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受助人员的安置措施,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助对象返家安置仍比较困难。通常对于能够自行回家的成年受助者会提供乘车凭证,受助儿童由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至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但其中的盲聋哑、痴呆傻、精神病等受助人员因受语言交流、精神疾病等障碍,无法提供准确的信息,无法和受助家属联系,只能送往医院治疗、供养,救助期满也无法送走;有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因亲属或所在单位不愿接回,要求救助站送回或者借故推托甚至直接拒绝接回;流出地不主动配合接回未成年人、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人员;一些因年老、年幼或智力存在障碍无法查明亲属者。我市缺乏相应的福利机构对上述对象进行安置,目前市社会福利院正在筹备建设中。

**市救助管理站始终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为流浪乞讨特殊群体办好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救助管理工作良好形象,为我市救助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15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