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集聚(通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05817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集聚(通用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第一篇】

80年前,抗战炮声隆隆,国共两党共御外敌、合作抗日,南方八省十四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1937年10月12日,新四军正式成立,用牺牲和奉献谱写抗日篇章。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极其复杂的华中战场,以对民族解放的无限忠诚,驰骋江淮、浴血华中,为赢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被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战斗历史,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历史中的重要篇章。全体新四军将士用忠诚与鲜血铸就的铁军精神已成为我党我军的巨大精神财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铁马金戈、烽火硝烟中,盐城这块红色热土、英雄之城,亦成为华中敌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新四军纪念馆举办纪念新四军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9月份举办了《铁军精神大讲堂》,宣讲新四军光辉历史,弘扬铁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新四军成立纪念日10月12日,将举办纪念活动,并建设开放全国首个新四军口述历史展厅和馆藏书画精品展;11月3日,将在北京与北京新四军研究会联合举办《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新四军历史回顾与文物展示》,11月4日在北京举行《永恒的丰碑——2017北京红色文物保护公益宣传》等活动。

新四军的辉煌历史,是新四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永远值得我们铭记;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战火硝烟中淬炼而成的,永远值得我们弘扬;新四军的历史征程,是忠诚担当推动的,永远激励我们向前。

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第二篇】

新四军在1937年的抗日烽火中应运而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为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铸就了可贵的铁军精神。新四军“听党指挥、跟党举旗”的信念坚定如铁;“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纪律严明如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担当果敢如铁。虽然抗日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新四军在抗战中铸就的铁军精神永不过时,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需要我们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优良革命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关键。要成为一名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好干部,需要用铁军精神磨砺坚强意志,用铁军精神筑牢思想堤坝,用铁军精神塑造高尚人格,使铁军精神成为激励我们攻坚克难、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永葆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当年,广大新四军将士以“听党指挥、跟党举旗”的铁的信念,深入华中敌占区,开辟敌后战场,有力打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很好地配合和支持了正面战场。当前,我们党正在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带领全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与党同心、对党忠诚、听党指挥、共同奋进。对党忠诚就是要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切实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不管面临什么艰难险阻,不管遇到什么大风大浪,都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坚守个人干净的基本底线。为政清廉是我们党赢得民心的重要法宝。当年,新四军以“令行禁止、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赢得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今天,清正廉洁依然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最起码的要求。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时时处处绷紧纪律这根弦,在各种诱惑面前把握住自己,筑起防线、抗拒诱惑,坚守基本底线,切实增强思想上的免疫力、党纪国法的执行力、为官用权的约束力,始终做到清白做人、规矩办事。

强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铁的担当是铁军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是新四军的光荣传统与宝贵品质。正是种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使得我们党赢得了民心,赢得老百姓的信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如何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如何才能交出让广大群众满意的时代答卷,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做新时代敢于担当的好公仆。广大党员干部要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一般的担当精神,永葆昂扬的革命斗志、旺盛的工作热情和顽强的工作作风,切实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奋发有为锐意进取,这样才能够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于北伐革命之初——叶挺独立团,正式成立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火洗礼、艰苦磨练,打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四军是这支军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四军最初是由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健儿汇集改编而成,又由八路军南下部队和华中各地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加强和发展了新四军的力量。新四军的历史以1941年初的皖南事变和重建军部为重大转折,可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并细分为6个发展阶段。前期,经历了1937年秋到1938年春的谈判改编、部队集结阶段;1938年春到1939年底,为实施战略展开阶段;1939年底到1940年底,为发展华中、开辟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阶段。后期,为1941年春到1943年底,以反扫荡、反清乡为中心的保卫根据地的艰苦坚持阶段;1944年春到日本宣布投降前夕的恢复发展和局部反攻阶段;1945年8月到1946年1月的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和保卫胜利果实的全面反攻阶段。加上1946年1月到1947年1月,战略任务已经转换,但新四军番号依然存在阶段,共有7个发展阶段。

在谈判改编、部队集结阶段,国共两党就改编部队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经费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交涉,共产党在“保存与巩固革命武装、保障党的绝对领导的原则之下”,作出必要让步,最终确定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一个军,即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军以下直辖4个支队,每个支队设2个团,新四军隶属国民党第三战区,第四支队则由国民党第五战区管辖;国民党不向新四军派遣官员。1937年11月3日叶挺抵达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筹建工作,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欢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

1939年2月23日周恩来视察云岭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商定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有阵地的决定。到1939年底,新四军由1万余人发展到近5万人,6个支队和豫鄂挺进纵队,基本完成了在华中敌后实施战略展开的艰巨任务。1939年底,刘少奇进入华中敌后,贯彻了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在领导新四军发动广大民众开展抗日斗争中,积极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壮大了抗战阵营的力量,开展了反摩擦斗争,孤立和打击了反共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根据地。此时,抗日根据地总面积已达万平方公里,新四军主力发展到9万人,地方武装已达10万人,基本完成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

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为了反击国民党撤销新四军番号的反动命令,中共中央军委于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代理军长,刘少奇任政治委员,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使新四军得以独立自主地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在三年时间里,新四军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坚持同日伪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渡过了抗日战争最困难的阶段。

1944年初起,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精神,主动地有重点地向日伪军发动攻势作战,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加强根据地建设和城市交通要道工作,加强对伪军的工作,开展军队整训、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积蓄力量,为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创造条件。

1945年8月起,根据毛泽东主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和朱德总司令的命令,新四军独立自主地举行反攻作战,消灭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从8月10日到9月2日,在反攻作战中,共解放县城32座,重要市镇400余个,歼灭日伪军万余人。从9月6日至12月26日的作战中,新四军又解放县城13座,歼灭盘踞在苏北、苏中、淮南、淮北地区的伪军万余人,迫使伪军1个军部、2个师1万余人起义。毙伤拒降日军1200余人,拔除了残存在华中地区内的全部日伪军据点。这一阶段中,新四军夺取了抗战最后的胜利,保卫了抗战胜利果实。到抗战胜利时,新四军主力部队已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万余人,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1946年1月13日,国共双方停战令生效,华中、山东解放区军民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抓紧整训部队,开展百日练兵,进行解放区的各项建设,为争取和平民主而继续斗争。

1946年6月,蒋介石公开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展开了全面进攻,华中新四军担负起反击国民党进攻的战略任务。1947年1月21日华中新四军部队编为华东野战军所部。

新四军抗战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人少枪旧,敌强己弱,敌我力量悬殊,战略上是以少制多,以弱胜强;二、新四军打的是敌后游击战,采用办法是打进去,站住脚,扎下根,持久作战,积小胜为大胜;三、新四军在平原水网地区作战,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威力,以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在战略劣势中创造战术优势;四、新四军在华中敌后面对日军、伪军、国民党顽军、地方实力派四种力量,处在敌伪、顽、我三角斗争的错综复杂局面中,不得不在日伪军和顽军夹击的困境中苦斗求胜。

新四军组建不久即毅然挺进敌后,开辟了华中敌后战场,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与华北八路军相呼应,与正面战场相配合,迫使日军陷入腹背两面受敌、首尾难以兼顾的不利地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新四军独立自主地担负起华中地区抗战的重任,战斗于日军占领的上海、南京、徐州、武汉、杭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周围和水陆交通干线两侧,对侵华日军指挥机关和运输补给造成严重威胁,最多的时候迫使16万日军和23万伪军困守华中占领区而不得脱身,从而减轻了对国民党军和盟军的压力。

新四军自1937年10月诞生以来,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毛泽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向敌后发展,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卓越地完成了对敌后抗日的历史任务,为民族解放事业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又顺利完成新的战略转变,担负起在华东地区粉碎国民党军进攻,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重任。

鲜血铸就的新四军铁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共产主义理想为目标,以民族大众利益为天职,以攻坚克难拼搏牺牲为特质,它是民族精神的缩影,是中华文明的彰显,也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它既是人民军队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形成的,也是人民军队在各种艰难困苦、生死相煎的磨砺中锤炼出来的,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辛勤浇灌下成长发展起来的。

新四军铁军精神,追本溯源,它萌生于北伐革命时期。1926年8月下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的叶挺独立团,在进攻武汉的战役中,受命勇夺汀泗桥、贺胜桥,9月1日又冒着生命危险,攻克武昌城,为夺取北伐首战告捷立下大功。军民盛赞其为“铁军”,旅居武汉的广州人士更是特用生铁铸就的盾牌相送,其上嵌有“铁军”二字,背面则铸写四言诗一首,诗曰:

烈士之血,主义之花,四军伟迹,威振迩遐;能守纪律,能毋怠夸,能爱百姓,能救国家;摧锋陷阵,如铁之坚,革命抱负,如铁之肩;功用若铁,人民倚焉,愿寿如铁,垂忆万年。

这是对叶挺独立团的赞誉,也是对“铁军”精神的昭示与诠释。叶挺独立团是周恩来亲自组建,并由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军队,叶挺独立团正是这种精神的创造者。叶挺向蒋介石提出沿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番号,就体现了对“老四军”的认同与怀念。新四军同“老四军”有着精神领域的一脉相承,“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恰是追踪数典的最好诠释。北伐中的四军战将出任新四军军长,这绝不仅仅是部队番号的承袭,更是一种军魂的注入和传承,彰显出内在的精神因素。

红军斗争时期,为铁军精神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铸就了军魂。南昌起义之后,起义军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在潮汕地区经受失败,叶挺独立团主力编成的第七十三团后由朱德、陈毅带出险境,奔赴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南昌起义的余部编成第二十八团,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就是由北伐劲旅叶挺独立团演变而来,可见叶挺独立团的火种与新四军的薪火相传。叶挺独立团的革命火种成为红四军的一支革命力量后,完全成为了真正的人民军队。毛泽东亲自到红军二十八团宣讲检查“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并十分关心连队党支部建设。毛泽东将这支“铁军”建设成为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新型的人民军队,为抗战时期铁军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的锤炼,又为铁军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三年游击战争艰苦惨烈,红军游击队在常人无法忍受的恶劣环境中,与敌人斗,与大自然斗,与疾病伤痛斗,心中的信仰不灭,共产党的旗帜不倒,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密切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丰富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保存了一支革命武装,为新四军的建立、艰苦创业和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并使铁军精神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

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华中敌后抗日斗争中,让铁军精神得到全面升华。新四军在华中敌后,抗击日伪,反顽斗逆,频临艰辛,屡遭凶险,生死罹难,百折不挠,锤炼出了新四军的钢铁意志、勇敢作风、严密纪律、相忍团结、坚守信仰的特殊品质,使铁军精神升华到了全方位、高层次、最成熟的阶段。这就是听党指挥,热爱人民,精忠报国,奋斗牺牲,也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的,新四军在抗战中展示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应当是对新四军铁军精神最生动、最完整、最精辟的诠释。

关于铁军与铁军精神的研究宣传,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只有长期坚持下去不动摇,方能使传承与弘扬铁军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强化共产党人的精神修养,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第四篇】

【摘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协议,将之前在江南八省活动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首任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部队成立后,发展速度很快,从成立之初的万人发展到1940年底的万人,下辖5个纵队,并发动了如新塘战斗、句容战斗、云岭保卫战等多场战斗战役。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及部队大部遇难。20日,中央军委下令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以为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将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和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新四军军部重建后,部队继续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发动了八滩王桥战斗、盐城五佑战斗等多次战斗,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气焰。

【关键词】铁军精神;新四军;传承;发扬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0076-02

一、“铁军精神”的渊源、提出及内涵

(一)“铁军精神”的渊源

新四军的“铁军精神”是同国民革命第四军、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等革命军队的革命精神一脉相承的。如前所述,早在北伐时期,国民革命第四军就被称为“铁军”,是为“铁军精神”之滥殇。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以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始重视“枪杆子里出政权”。同年9月在湖南发动秋收起义,成立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希望以国民革命四军为榜样建立一支红军“铁军”。文家市决策和三湾改编后,红四军成为党领导的代表人民利益的、与传统军队有别的新型军队,红四军的一些传统如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军务公开、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后来都成为党的建军原则。可以说,红四军的军队传统是新四军“铁军精神”之母。第五次“反围剿”以后,革命形势发生变化,为保存革命力量,苏区红军主力开始北上转移,一部分红军则留在南方、在湘赣鄂闽粤等地开辟根据地、坚持游击战争,这些军队在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被统一编为新四军。这些部队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也就成为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本源。武昌城下的老四军、罗霄山上的红四军、南方八省的游击健儿,这些共同铸就了新四军和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二)“铁军精神”的提出

1939年2月,受中央所托,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视察。部队为欢迎的到来举行联欢晚会,席间引吭高歌的一曲《马赛曲》慷慨激昂、感人肺腑,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晚会结束后,提议请为新四军编首军歌,以展现新四军的革命传统和精神、激励将领战士杀敌报国。不做推辞,几经思索并结合其他同志的意见,终于完成一首慷慨激昂、雄壮豪迈的《新四军军歌》。在歌词中,深情回顾了新四军的历史渊源,“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孤军奋斗罗霄山上……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最后振臂高呼,“为了社会幸福,为了民族生存……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脍炙人口的《新四军军歌》很快在全军传开,而词中“铁的新四军”也重重印在每位将领和战士的心中,激励着他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铁军精神”开始成为凝聚全军上下的精神战斗力,并在继承和发扬中流传至今。

(三)“铁军精神”的内涵

“铁军精神”是什么,似乎很难具体言明。但不可否认的是,“铁军精神”是同塑造这种精神的最初的部队――新四军分不开的。《亮剑》中的李云龙讲的好,“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而这种传统的存在,“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对于这种精神和传统,江苏阜宁籍作家康健在2011年出版的《铁军》一书中将它归纳为五个方面:听党指挥,忠于人民,坚贞不渝的铁的信念;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百折不挠的铁的意志;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牢不可破的铁的团结;令行禁止,执纪严明,秋毫无犯的铁的纪律;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的铁的作风。

“铁军精神”,是对人民军队宗旨意识的高度精练和概括,是党和人民对军队、对革命热情的希冀和要求。从本质上来讲,“铁军精神”就是共产党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奉献精神在军队的延续和发展;而把握和认识“铁军精神”,也就是认清共产党人对自身使命和责任的要求,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的优秀革命传统。

二、新时代我们仍然需要“铁军精神”

(一)继承传统、弘扬党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是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阵地建设中逐渐培育和形成起来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党的文化和智慧结晶。“铁军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培育和形成的,也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扬和继承的,它贯穿于党建和军建的主要过程,用自身为党、军队和社会建设提供着革命意志和精神支撑,是党的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于新时代的我们而言,要读懂和了解党的历史,要继承和弘扬党的文化,就必须要从曾经乃至现在仍在党的舞台上活跃着的、具有代表性的载体入手。而“铁军”精神所包含的都是党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宝贵结晶,这无疑是认识和继承党的优秀文化的重要窗口,透过它,我们就能读懂为什么党能够以小胜强、战胜伪军、战胜日本侵略者、战胜国民党,就能读懂为什么党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搬走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就能读懂为什么党能够在短时期内带领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任务,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坚定不移地沿着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奋进。建国60多年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改善、世界地位日益增强,这无不昭示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性。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过去长期高速奔跑的经济巨轮已经开始减速,我们开始面临经济下行压力;而长期因为经济发展而被掩盖的各种社会问题也开始不断暴露、显现,经济改革、民生保障、社会就业等问题纷繁沓来,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正值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牢记“铁军精神”,要有战胜、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勇于创新、忠于职守、敢于拼搏,将“铁军精神”转化为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实践行动。

(三)凝聚社会共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社会价值观是整个社会在漫长的文化融合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被广泛认同并作用于该区域全体民众的某种思维方式、道德理念和价值判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培育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和凝聚全体爱国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和党的优秀传统的浓缩和升华,是同“铁军精神”一脉相承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铁军精神”,自觉将“铁军精神”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规范和行动指引,传播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用“铁军精神”感召和聚集爱国分子和有识之士,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和奋斗。同时,对“铁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能使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将传统文化糟粕和西方舶来的思想垃圾挤出文化阵地,纯净认识、凝聚共识。

(四)深入推进腐败治理、建设法治社会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腐败的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威信和执政根基,甚至要“亡党亡国”。腐败问题的治理要抓好两个方面,一个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一个是制度建设,而这都同“铁军精神”息息相关。“铁军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落实到党建上则是要依法治党、从严治党,用铁一般的纪律和雷霆般的手段加强对党的治理和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在制度反腐上,新四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新四军就通过健全财经制度、推行财务公开以及严惩腐败行为来加强腐败治理和监管,并收到了实效。新时期反腐形势更加严峻、腐败手段更加隐蔽复杂,但我们仍然要吸收和发扬“铁军”反腐的经验,创新监管,不断推进腐败治理、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建设廉洁政府、法治政府、阳光政府。

三、如何传承和发扬“铁军精神”

(一)与时俱进,深入挖掘“铁军精神”的时代内涵

“铁军精神”我党在革命斗争年代中培育和形成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党和人民的共同财富和宝贵精神遗产。我们要深入研究、学习、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用时代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铁军精神”,走进“铁军精神”、认识“铁军精神”、学习“铁军精神”。要在历史中传承“铁军精神”,在时代中发扬“铁军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面向历史,不断寻找和挖掘“铁军”和“铁军精神”历史资料,加强课题研究和史料分析,进一步掌握和领会“铁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当前社会特点,找准“铁军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结合点,推动“铁军精神”在新的时代下绽放新的精神光芒,为我们的社会建设提供更富时代特征的源泉动力。要加强理论研究,以史为鉴、以史资政,用“铁军精神”的最新理论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加强组织,全面掀起“铁军精神”的学习热潮

学习“铁军精神”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未来的启迪。在“铁军精神”的弘扬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抓好组织领导,充分动员起干部群众、全面掀起宣传和学习“铁军精神”的热潮。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依托自身组织,制定科学的动员和学习计划,在内部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加强学习监督和成果检查,强化学习效果。街道、乡镇等要充分发动社区、村干部,动员社区居民、村民等加入到学习“铁军精神”的队伍中来。在弘扬和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用实际行动来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社区和农村要充分依托当地党员,发挥党员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家人和周围民众自觉学习和弘扬“铁军精神”。发动媒体,在社会上营造宣传学习“铁军精神”的氛围,助力“铁军精神”弘扬传播。

(三)因地制宜,创新发展“铁军精神”的教育载体

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借助红色资源来宣传和弘扬“铁军精神”。搜集和整理“铁军”新四军的文物、遗迹等,建立红色展馆,向外宣介“铁军”及“铁军精神”。发展红色主题旅游,依托新四军的革命遗址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红色主题旅游,传播“铁军精神”。鼓励和支持关于新四军和弘扬“铁军精神”的文艺作品创作,通过小说、电影、电视等方式向社会民众宣传新四军和“铁军精神”。组织“铁军精神”巡回汇报演出,结合文艺五进活动,扩大“铁军精神”的宣传辐射范围。举办关于新四军和“铁军精神”的研讨会和学习会,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推动学习进步。运用现代先进丰富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工具,创新“铁军精神”的教育载体,如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和推介“铁军精神”。加强精品文化建设,努力提升“铁军精神”教育品质。

(四)环环相扣,科学构建“铁军精神”的长效机制

“铁军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不应是一阵风式的运动式学习,而应当是渗入血液里、融入到骨髓里的长期的坚持和学习。要认识到“铁军精神”的学习和宣传并不是出于某种任务或目的,而是为了提升个人修养、凝聚社会力量的需要。这就要求“铁军精神”的弘扬和传播应同个人利益、社会利益统一起来,最大限度调动民众传播和弘扬“铁军精神”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应当将“铁军精神”同传统文化结合、融入,增强民众对“铁军精神”的文化认识归同,并将这种认识逐步转化成一种文化本能,以此作为继承和弘扬“铁军精神”的内生驱动。由此,“铁军精神”也应当纳入到传统文化的课程教育里去,通过课程教育来进一步加深“铁军精神”的文化植入和认同。此外,媒体也应当加强对“铁军精神”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刺激,不断给予“铁军精神”对大众的正面强化作用,巩固和深化“铁军精神”的文化传播效果。

四、结束语

抚今追昔,倍觉今日幸福生活之不易。我们要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传承和弘扬“铁军精神”,并自觉转化为实践行动,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传承和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第五篇】

盐城是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境内有烈士命名镇村128个、红色遗存248处。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市委部署要求,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做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弘扬新四军铁军精神贯通融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接地气、见实效。

“零距离”学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瞻仰“宋公碑”。盐城市委中心组前往新四军纪念馆瞻仰“宋公碑”、上专题微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市委主要领导领学毛泽东同志经典名篇《为人民服务》,讲述新四军领导盐阜人民修建宋公堤的动人故事。这一做法被央视《新闻联播》、“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新华网等中央、省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上好“第一课”。将128个烈士命名镇村、248处红色遗存作为鲜活的党史学习教育现场课堂,组织开展烈士命名镇村党组织书记用好红色资源讲好党史“第一课”,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先烈精神、赓续精神血脉。组织“祭英烈”。盐城市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同志前往五条岭烈士陵园祭奠烈士、敬献花篮、瞻仰宣誓,从党史学习与英烈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向全市广大青少年发出《你知道家乡有哪些烈士命名镇村》倡议,清明节期间全市开展祭扫活动100余场次,10万余人次参与“128个烈士命名镇村云祭扫”活动。举办“专题展”。开展“中国共产党在盐城”图片展、“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新四军革命文物专题展览、“建党百年红色追忆”网络名人行等活动,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

“融入式”学红色历史感悟思想伟力

突出以上率下。盐城市委中心组举行党史学习教育交流会,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3名同志交流学习体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活动,与支部党员同志一起学习党史,交流思想感悟,畅谈心得体会。突出载体创新。依托各类网络平台和红色教育阵地,打造20余个党史学习教育“线上云课堂”和400余个“线下实境课堂”,同步开展网上网下学习,倡导“口袋式”党史学习新模式。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组织党史专家、革命历史纪念馆讲解员等开展网上宣讲,坚持把讲党史与讲革命史结合起来、讲故事与讲道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深对党史、革命史的理解和把握。突出广泛宣讲。实施“双百工程”,组织百名宣传思想文化干部挂钩百个烈士命名镇村活动,十支宣讲分队专题讲、百名宣传干部主动讲、千名草根基层讲,让红色故事在基层广为传颂。开展新四军铁军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军营、进企业、进网络“七进”教育活动,让新四军铁军精神处处体现、人人可学。

“实践性”学红色历史赓续铁军精神

深入研究阐释。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牵头全国46家新四军纪念场馆成立联盟,深化党史研究,赓续精神血脉。挖掘100多名革命烈士事迹,整理编印《新兴英烈》《地名里的红色故事》《热血忠魂——盐都区革命斗争时期烈士传略》《盐渎春秋——盐都区革命斗争时期口述史资料》等本地特色的党史学习教材。开展寻访活动。举办“追寻铁军足迹,传承红色精神”“百姓名嘴”寻访活动,组织媒体记者寻访盐阜老区128个烈士命名镇村,具体做法以《你们的名字奋进的路标》为题在新华社全媒体头条刊发。开展以“依托红色资源打造‘生动课堂’”为主题的“红色研学”系列活动,邀请多名革命先辈、新四军研究会专家为青少年讲述红色故事,让青少年感受到老战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引导青少年听党话、跟党走。创作文艺精品。深入实施铁军精神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编排淮剧《宋公堤》、舞台剧《烽烟桃花飞》、民族音乐剧《华中鲁艺记》等革命题材文艺作品。编辑出版《大地铭记:永不忘却的红色印记》《红色盐城百年记(1921-2021)》,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烈士可亲可敬,让红色故事可信可读。制作《盐城红色文化地图》,标注主要点位及标志物,反映辖区内重要红色文化点位精神内涵,以H5、二维码链接等新媒体形式呈现,让红色教育更生动、更便捷地走进大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20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