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基层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集聚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41929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基层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集聚3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基层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1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论,为社会主文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指引和遵循。作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阵地、主渠道,各级人大组织围绕“如何在根本政治制度运行中更好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积极创新探索,不断深化冠职实践。在此时代背景下,**区人大常委会聚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初衷,统筹考虑****诉求表达、代表作用发挥、监督成果转化、社会传播影响等方面因素,决定将乡镇人大代表“问政”作为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抓手,并在**镇进行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现结合工作实际,做一些粗浅的研究与思考。

一、关于人大代表“问政”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考量

人大代表“问政”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监督方式,因其在保障****表达、提升监督质效、推动工作开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经成为了基层人大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利器”。但由于缺少清晰的法律界定,社会上对这一监督方式运用的合法性、合理性依然存在疑志,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代表“问政”工作向更高层级拓展

(一)代表“问政”的法理依据。地方组织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议案的时候,代表可以向有关地方国家机关提出询问,由有关机关派人说明”;代表法第十三条规定:“代表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可以向本级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有关国家机关应当派负责人或者负责人员回答询问。”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询问是人大和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的法定形式,但如何开展询问并无具体规定。现行代表“问政”模式,其问答主体、指向内容、应答方式、权限范围均符合上述法律规定,争议之处在于问政时间不再局限于会议期间,向政实施不再以议案为前置条件。我们认为,现行“问政”模式可视为询问的一种衍生形式本质上还是人大在法定权限、法定框架内行使监督权,争议焦点正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更加贴近党委****中心重点、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作出的创新突破,应该看作是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不应轻易作出否定。

(二)代表“问政”的现实参考。从当前各地基层实践不难看出,代表“问政”工作主要融合了人大专题询问和电视问政两种监督方式的成功经验,兼具了人大监督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媒体的互动性、传播性。一方面,它增强了人大与代表、选民的联系互动,让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更有参与感代人感,开醉了讲好“人大故事”的百姓专属锁道:另一方面,它运用法定职能,解决了问政对象难协调、问题处置缺刚性、工作开展不连续等问题,有力彰显了人大权威,促进了工作开展,形成了“1+1>2”的综合效应。

(三)代表“问政”的兴起原因。代表“问政”之所以能够在基层迅速兴起,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注入了创新动力,时代呼唤更多科学高效的民主实现形式;二是基层治理中,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重大问题,党委关注群众关切,需婴各方交换意见、达成共识,代表“问政”顺应了这一要求,有利于促进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三是问政模式设计科学,体现了党委领导、保障了****表达、提升了监督质效、促进了工作开展,实现了多方共赢,在组织意图和坚实****双币加持下,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市**区**镇人大代表“问政”的创新实践

在镇人大代表“问政”试点过程中,**镇人大主席团坚持过程与结果并重,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扎实推进“问政”试点各环节工作,切实做到了****表达客观化、代表参与全程化、问政流程规范化、问政结果公开化,真正问出了人民心声、问出了人大权威、向出了施政新风向出了发展成果。

(一)坚持党的领导,凝聚推进合力。代表“向政”工作伊始,镇人大就专门向镇党委作了汇报。镇党委高度重视,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代表问政“为什么问”“怎么向”“问什么”等重婴问题,将“问政”工作功能定位在破难题、补短板上,镇人大迅速最进,细化制定《**市**销人大主席团关于开展人大代表问政工作的实施办法》,并及时做好与镇****的沟通对接和代表的先期动员培训,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将群众、代表、****、人大各方力量,更好地聚合在党委领导之下,体现在重婴工作、重点议题的推进之中

(二)构建监督闭环,提升问政实效。打破时空限制,构建渠道闭环。镇人大探索开展了以“会议向政、现场向政、网络向政”为主的三种向政形式会议问政主要在人代会期间进行,现场问政和网络向政主要在人代会闭会期间开展,这样既实现了会议与闭会期间的无缝衔接,也促进了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让选民群众反映向题全天候、无死角,保证了“问政渠道畅通无阻。规范工作开展,构建程序闭环。根据镇人大“问政”工作实施办法,“问政”活动主要分为工作准备、动员部署、问题梳理、活动组织、工作评议五个阶段,这样既有党委把方向、更有各方齐动员、还有群众来评判,尊重了各方的民****利,保证了“问政”的过程民主。强化跟踪督查,构建责任闭环。镇人大将“向政”活动中收集的问题梳理形成“向题清单”,向镇****及其有关部门进行反馈,并适时开展整改落实情况的督查,将督查结果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对满意度测评低于80%的被问政对象,启动二次整改,确保“问政”的结果民主。

(三)注重成果转化,打造履职标杆。2022年以来,**镇人大先后围绕河长制落实、农业面源污染、生态环境治理等主题开展了网络问政、现场问政和会议问政活动,共收集固废偷排、扬尘污染、秸秆双禁、河道保洁等方面问题建议33件,已推动解决问题建议24件,剩余9件正在落实中。通过代表“问政”,辖区内朝阳河面貌为之一新,秸秆焚烧乱抛人河现象大幅减少,农田废弃物回收更加及时便民,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经过“问政”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更加深人人心,人大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代表监督意识、冠职能力得到锻炼,工作荣誉感成就感明显增强;****留门工作效能大幅提升,面对公众更加积极主动,

**镇人大对问政活动实践进行了总结提炼,归纳出了人大代表问政“33455”工作法,即,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乡村振兴的难点三大领域选题,采取会议问政、现场问政、网络问政三种向政方式,运用“会议+现场”“定+随机”“集中+分散”“线上+线下”四种模式规范工作准备、动员部署、向题梳理、活动组织工作评议五步工作流程,抓实抓细形成向题清单.做好问题反馈、强化问题整改、注重跟踪问效、接受群众监督五项监督闭环,确保代表“问政”能够问出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经济发展的加速度。

三、乡镇人大代表“问政”工作存在的问题短板

乡镇人大代表“问政”试点工作虽然在**区得以顺利实施,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存在些矛盾问题影响和制约着代表“问政”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主要是:

(一)代表愿职素养有待提升。作为“问政”的主体力量,部分乡镇人大代表虽然有为民展职的意愿,但受冠职能力制约,往往事前调研不全面、问题症结找不准,现场尺度难把据、不敢问不会问对****工作和相关法律政策不熟悉,容易被貌似专业的回答搪塞应付过去,这些都会削弱“问政”的实际效果。

(二)****的表达权被忽视。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平等协商的民主,各方表达权都应该被尊重。现有的代表“问政”模式,乡镇****的表达权被弱化.体现为被动应答、作出承诺,其实乡镇****工作中的一些体制性障碍,如人代会闭会期间代表提出建议的办理,或“问政”活动梳理出的一些问题解决,有的受制于市区管理体制,有的受困于乡镇财力,这些问题乡镇****不好讲不便讲,否则容易被认为谁卸责任,态度不主动不积极

(三)人大自身力量欠缺。目前,乡镇人大只设1名人大主席、1名人大秘书,实际工作中又未能真正实现专职专岗,人员少、力量弱,再加上数字技术、媒体应用等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承担议题征集研究、调研活动组织、代表培训指导、****沟通协调、现场问答引导、问题跟踪督办、媒体宣传报道等一系列任务较为吃力,未能完美实现“问政制度预期效果。

(四)后续环节与公众互动性不够。代表“向政”反馈问题转人办理环节后,仍然沿用传统方式,没有适时公布进展情况与公众形成互动,虽然公布了办理结果和满意度测评结果,但公众关心的工作带后原因、采取何种改进措施、有无追究相关责任人等信息,依然无从得知,一定程度上也能响了代表“问政”的实际效果

四、深化拓展代表“问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乡镇人大代表“问政”,对于改善基层治理现状县有积极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如何更好地开展代表“问政”工作,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联通“两方”主体,提升“问政”沟通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强人大代表的履职培训,通过专题培训让代表全面了解监督议题的相关工作内容和重点要求、重点方面,引导代表在走访群众接待选民时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集中视察、问政活动动员布置会等,帮助代表分析矛盾症结、进行问题提炼、熟悉问政程序、做好问政准备;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乡镇****的沟通,讲清楚“问政”目的不是让****难堪,而是帮助****找问题促整改,并通过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方式帮助****查摆问题、分析不足、研究对策,让****变被动接受“问政”为主动应答。

(二)完善机制流程,增强“问政”推进的互动感。代表“问政”正式提问前,可播放相关现场视频作为“问政”依据,既可让询问权行使更符合法理规定,又可间接引导询问的方向和尺度;代表“问政”过程中,应尊重代表和****双方诉求,列出两张问题清单,只要是有助于问题解决、工作开展的,都应一体推进完成;现场问答结束后,乡镇****提出解决方案时,应与代表或利益相关群众进行协商,同步向社会公开;代表“问政”满意度测评后,对测评结果不满意的要加大追责问责力度敏到督事与督人相结合。

(三)加强宣传引导,放大“问政”活动的影响力。要认真分析工作中的问题不足,及时提炼总结成功经验,积极争取上级人大关心指导,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履职成果,努力提高“问政”品牌在人大系绕的知名度;要注重群众“口碑效应”在议题征集、间题排查中更加注重听取民声,在现场问答、制定整改方案中更加注重体现****,在实施督办、验收测评中更加突出为民实效,让群众通过代表“间政”真正解决好身边的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增强居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内心认可度;要加强与媒体记者的沟通联系,将人大创新成果通过微博、微信、网站、直播、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大就在身边、有事就找代表,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进一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基层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2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我国人民民主重要特点和优势的集中表达和高度凝练。做好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人大代表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才能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准确理解内涵,不断健全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体系、优化技术设计,切实提高民主权利的实现水平,充分体现民主的全过程性。

一、构建科学精准的民意回应机制

回应人民的新要求新期待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起点。推进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就是要把民意、民智、民力、民生等基本要求、主要内容,体现在民主实现的全过程之中,将维护人民利益的政策评估、立法论证等纳入到工作内容中,做到对人民负责、替人民代言、为人民谋利。因此,谋划新时代代表联系群众工作,要注重整体规划,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协商、沟通、权衡等方式不断扩大群众有序参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代表履职、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建立集需求表达、民意整合、民智转化为一体的科学精准的回应机制,特别是通过人大代表的履职,将群众提出的局部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有机对接起来,将城市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转化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二、完善区域代表联系群众的程序设置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次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但是,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还需要在实践中以程序设计不断加以巩固。在代表联系群众工作中,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是人大代表履职的必然要求,也是代表自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际需要。为此,要着力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健全代表履职保障制度、创新管理监督制度,建立专门的人大立法和监督选题立项建议征集程序、立法和监督工作建议专项征集程序、民众意见建议转化为代表议案建议的程序。在群众意见收集、汇总、交办、反馈以及代表履职监督等环节的程序安排上不断改进完善,在程序设置的“全链条”中充分体现民主精神,实现“由民作主”和“为民作主”的有机结合,将民意民智更好地吸纳到各项决策程序中来,切实转化为民主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

▲ 厦门市人大代表视察养老服务工作

三、整合资源改进民主治理机制

随着各方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平台功能不断向各个领域延伸,平台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样化。对此,有必要完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社会参与”的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格局,整合基层治理的各种力量和平台,构建“一口受理、多方服务、数据共享”的工作平台,强调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通过这样的分工协同,既能够有效地处理现代社会所带来的错综复杂的公共事务,又能够保持整个公共权力结构的整体性效能,这就是把民主的精神、民主的原则、民主的方法等,运用到公共权力机关的所有部门及其全部工作环节。如浙江杭州、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出台建立街道居民议事制度的指导意见,推行“联络站+专题议事”,指导乡镇(街道)人大创设专题议事工作机制,组织代表、街道居民议事会成员、政府部门或职能科办、选民群众等齐聚联络站,围绕民生难点、堵点定向协商议事,让“面对面议事”“群众有序参与”“问题解决在联络站”等成为常态,变矛盾“中转站”为问题“终点站”。

四、加强代表联系群众的数据技术支持

互联网具有的自由、平等、开放属性与快速、便捷的优势,为民主参与打开了“新疆域”。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如有的地方在人群聚集处设置了多个“民情气象站”触控终端,实现了代表联系群众由“接待走访”到“民意自动收集分析”的转变;有的利用短视频等基层代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全媒体融合宣传,线上线下同步,广泛征集民生实事建议项目;强化追踪式监督,利用二维码扫码监督项目进展情况,将监督项目上墙展示,每个项目配备一个二维码,让项目实施与项目监督同频共振,方便代表和群众扫码即可跟进项目进展,形成追踪式监督。

上述做法为我们在代表联系群众中探索大数据技术运用提供了启发。首先,以数据技术提高代表联系群众沟通效率,利用民意传达“推送化”、民意整合“智能化”等互联网应用情景,打破时空界限,提高群众直接参与的热情,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全天候”、群众反映问题“零距离”。其次,以“多平台性”展开丰富的民主实践,让各级国家机关、人大代表借助社交平台的互动性、即时性了解群众关切的话题,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再次,构建线上便捷监督、流程无缝衔接、信息实时交互的信息平台,以线上线下协同发力推动问题的解决,有效提升民主效能。

基层人大工作的实践与思考3

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精髓在于“全”字,更在于“人民”二字。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石,村一级的民主与群众关联最深、最紧密、最直接,如何有效保障基层群众的民主权利,事关党在基层政策的落实,也事关社会稳定,事关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村级民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主、客观原因,村级民主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上对民主的本质认识不足。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且大多住到了城市或者集镇,基层地域分散,不少地方出现了“空心村”,只能让留守的年老体弱人员参政议事。受传统、习惯思维的影响,这类群众对民主的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对民主的重要性、实现形式理解不全面,片面认为民主就是换届时的选举行为。

2.行动上对参与民主的主动性不够。基层少数群众的民主和法律意识淡薄,认为选什么人、用什么人实际上是上级组织和领导决定的,民主选举只不过是走一下过场,自己参与不参与对选举结果没什么影响,即使知道可能存在问题往往也只是抱怨几句,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够。所以对领取选票、参加选举、表决等活动不主动、不积极,有时会以个人私事更重要为借口,不参加选举,放弃自己的政治权利。加上基层干部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能很好地引导和指导群众,导致少数群众对党委政府及基层组织不信任。

3. 选举上还存在少数违法违规行为。在换届选举时,少数地方、少数人明里不敢,但暗里存在一定范围内拉选票等违法违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选举的公正性、公平性。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竞选上来的干部出问题的较多,受党纪政纪及刑事处罚的比例也较高。另外,少数干部组织原则、规矩意识、群众纪律淡薄,用不良言行误导群众,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置集体利益于不顾,严重侵害群众利益,大大降低了基层对民主政治的信任度。

4.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在民主测评中,往往是老好人得票多,那些真正干事的人、按原则办事的人,则因为容易得罪人,受到的非议多,致使一些讲原则、有责任心、能力强、素质高的干部落选。此外,在基层干部、代表、群众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把代表履职活动、人大监督活动视为形式的观念,因而实践效果与人大制度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有一定差距。

二、保障村级全过程民主的举措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创新完善的民主。针对目前基层实践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要强化以下6个方面的保障:

1.物质保障。基层民主政治作为上层建筑,无法摆脱经济决定政治的规律。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加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实施乡村振兴,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只有让基层群众富裕起来了,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才会增强,才能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去。

2.认知保障。村级民主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干部群众对民主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及对民主的诉求和参与民主的程度。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意识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使与人民群众有关的重大事项都能纳入民主决策的轨道。要采取多元化的宣传方式,避免单一的疏导模式,可以利用村委会(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等平台进行宣传教育。要加强对各级干部、代表、广大群众的学习培训,让全社会都认识到民主既是法律的要求,也是个人的政治权利;认识到民主是在法律框架下的民主,自由是受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任何人违背民主都要受到处罚,从而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对民主内涵的认识。

3.法律保障村级民主必须要有法制做保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要依法明确民主实现的形式、路径、程序,明确各级党政组织及群众自治组织在践行民主过程中的权责,明确违反民主行为的处理态度和方式。做到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只要有违背民主的行为,都一视同仁,依法依规予以处理。是要把握“小切口、快捷化、实效性”的原则,根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对群众关切度高、基层矛盾突出的事项,以立法或修改法律的方式来规范行为。如在出嫁女户口问题、村民从事畜牧业涉环保问题等,或没有法律支撑,或《村民自治法》与其他法律冲突等矛盾的事项,要研究如何从法律上来予以调整和规范。

4.制度保障。对于法律未能明确的事项,要通过建立制度来规范完善。是要加强制度和方式的创新,建立群众认可、操作简单、效果明显的方式方法来保障民主的实现。如在换届选举时,对候选人的产生,要将民主推荐、组织审查的过程让老百姓知晓,体现民主的“全过程”。是要加强对村务公开,特别是对财务公开的监督,要拓宽群众监督的途径,增加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参政的水平,真正实行有效的全过程民主监督。是要鼓励和支持农民创建各种经济协作组织,加强民间组织的民主政治建设,使之成为村“两委”的助手。这些民间组织在协助村“两委”推进经济工作和社会事业工作的同时,也可以代表群众对村委会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衡的作用。

5.监督保障。要用好人大的监督手段来保障村级民主的高质量落实。具体是提升两个“专业化”水平:是提升人大工作业务的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调研、视察、问询、执法、评议等各种法律赋予的监督手段进行监督。是提升代表的专业技术的专业化水平。尤其在工程建设、教育、卫生等专业性较强领域,建立专家团,采取代表(小组)+专家+事项的方式,长期挂钩某一专业领域的事项,开展专业监督。同时,对事项、工作实现全过程监督,尤其是重点环节,要依照法定程序、依照专业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监督,不以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监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精准监督,才能真正体现出监督的实效。

6.组织保障。要加强党的领导,统揽全局,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符合基层工作特点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体制机制,研究出台推进的政策措施,构建切实可行的监督体系。督促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政治素养和民主意识,在民主实践中起好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加强党的指导和监督,保证基层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并及时纠偏,更好激发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凝聚起上下同心同德、共治共享的强大力量,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彻到社会法治与治理全过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124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