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电影重逢观后感精选5篇
【写作参考】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精选的“关于微电影重逢观后感精选5篇”文档资料,供您写作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微电影重逢观后感【第一篇】
这故事是告别,也是重逢。知乎和共青团合作的微电影《重逢》以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牺牲的戍边战士肖思远为原型,展现了青年一代勇于担当的精神。短片并没有直接开门见山呈现战场的残酷场面,而是以奶奶送棉袄的故事来完成这样迂回的表达。
整部短片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奶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戳痛了广大网友的泪点。遗憾自己的文笔有限,无法表达自己的崇高敬意与满腔热血。我仅谈谈最后出现一个问题: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
看到这句话,心里有种很复杂的感觉。上次看到不计生死这四个字,还是去年在妈妈的抗疫请战书中。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大都是经历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代,一个家庭中,上有四老下有一到两个孩子,谁能死的起呢?这背后关系太多牵扯太多背负太多。年轻人的生死,早就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事儿。死是需要勇气的,而大多数人,即使无法承受生活的重担,看到父母老去,孩子稚嫩,往往会因为不敢死不能死而选择咬牙坚持。
因为年轻的生命本身就足够重要,所以不计生死的人生选择才更显得重于泰山。这个角度来看,好像自己平凡的生活与烈士们之间产生了细微的连结。这个重逢,不仅仅是肖思远烈士与他英雄先辈的重逢或者说是时代的重逢,而是我们芸芸众生,在面对沉重的压力困难时与英雄勇气的重逢。
我们缅怀烈士,应真实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让这些平凡的琐碎充分发挥其千钧之力。这样人们才会更理解和明了,这样的不计生死和义无反顾,究竟牺牲了些什么。
短片中奶奶最后又拿走了千里迢迢送来的红棉袄,说了句太沉,不轻快。其实走的轻快的人,都是有人在替他负重前行罢了。还记得肖思远烈士在战地日记中写道:走在哈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曾经少不更事的少年,在危难面前,突然之间就成为人民的臂膀,祖国的界碑。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到: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他们不需要奉信神明,他们的神迹,来自他们的民族。 网友曾言:
黄昏将至
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
想不通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我在深夜惊醒
突然想起
他们是为我而死
作为中国之青年,都必肩负时代之重任。每一个背负使命的人,最终会列起整齐的方阵,筑起坚固的城墙,撑起这个新时代。
微电影重逢观后感【第二篇】
今天,无意间从朋友圈看到了这个刷屏的视频,起初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故事,看到最后,才发现故事的背景,是戍边烈士肖思远的故事。
共青团中央X知乎,特别献映五四催泪微电影《重逢》,致吾辈青年!
这部由共青团中央和知乎合拍的故事,看哭了众人,引起了强烈反响,所以,一定要看到最后,燃到头皮发麻!
不论是可爱朴实的奶奶,还是每一个善良的路人,抑或是一代代为国家舍生忘死的年轻人,正是这些善良、朴实、无私、热血的身影,在为我们守护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啊!
我们生存在这个美丽而和平的国家,却不知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背后有多少英勇顽强的身影在为我们守护着。
他们,都还只是十几二十岁的孩子啊,人生中很多精彩的经历还未触碰,他们,便将年轻的灵魂永远的留在了遥远的哈喇昆仑。
还记得肖思远烈士在战地日记中写道:“走在哈利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愿我中华大好河山的青年们,都擎起心中那份清澈的爱,向烈士致敬,向未来宣誓!
微电影重逢观后感【第三篇】
今年“五四”青年节,一部名唤《重逢》的短片引起了热烈反响。短片由共青团中央牵头制作,针对“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这个问题,选取了中印边境冲突中为国牺牲的肖思远烈士奶奶的某段独特经历,试图从艺术角度给出答案,寻找共鸣。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对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再发掘、再升华。关于年轻人血性的话题,加上“五四”特殊气氛渲染,自然少不了热度。《重逢》在整体设计上作了精巧的布置,该片没有借助主旋律常用的宏大叙事,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入手,将一个个平凡场景用镜头流畅地串起来,不仅呈现出令人动容的情感效果,还让观众清楚领会到全片的主旨:中国的年轻人从来不缺血性,“在奋斗的征途上,每一个青春都能重逢”。
发生在102年前的“五四”运动,即是年轻人血性的一次张扬。当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却被要求割让领土,直接引发了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随后的峥嵘岁月里,迎着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中国的年轻人前赴后继、挥洒热血,谱写出绚丽的青春之歌,为国家和民族献上了满腔的赤诚。这些内容都在《重逢》中得到了展现,短片结尾用层层递进的叙事,生动刻画出年轻人英勇无畏的群体肖像。
对艺术命题的阐释往往是为了映照当下、关照现实。历史上的年轻人已经交出了关于血性的答卷,那么现在的年轻人是否还具有血性?《重逢》用4/5片长讲述了肖思远烈士的奶奶瞒着家人,长途坐车去看望孙子的女朋友,期间,有家人对烈士牺牲消息的善意隐瞒,有陌生人对老人出行遇到困难的无私帮助,有老人虽然早已得知真相但为了不让他人担心而表现出的不知情……似乎和血性没有直接关系,然而,只要了解发生在去年6月的那场中印边境冲突,就会对肖思远烈士肃然起敬。他曾在日记中倾诉衷肠:“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这是舍己为国的大爱,这是明亮纯粹的胸怀。因为有了无数个如肖思远烈士一般的英雄,以及更多站在他们身后默默支持的亲人,才让世界看到了今日中国青年坚毅果敢的血性。
综上不难发现,《重逢》始终在告诉年轻人:血性不是一时的气血上头,唯有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融为一体,血性才能被铭记,才能成为隽永的光辉。短片之所以采用“重逢”作为标题,正是为了深刻展示出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信念早已渗入血脉,被一代代年轻人用实际行动加以传承弘扬,当一幕幕热血沸腾的景象交相叠加,每一个亲历者就像突破了时空界限与奋斗的青春不期而遇,彼此重逢。令人欣喜的是,在制作出《重逢》的国度里,年轻人已经担起了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成为了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他们中不乏成绩优异的佼佼者及科研攻关的领军人物,在所从事领域发挥着光和热,获得了广泛好评。时代大潮奔涌向前,中国的年轻人总是满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心,挂起云帆、乘风破浪。
微电影重逢观后感【第四篇】
看完《重逢》之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今天的和平,今天的安逸都是有人用生命换来的!一些人嗤之以鼻的今天,确实那些可爱的人永远没有享受过明天!为了他们,我们都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现在的社会,现在的国家!
致敬每一个奋不顾身英雄,“重逢”每一代可爱的战士!《重逢》以普通军人的家属为例,以一位普通的军人为典型,展开叙述!看完后感受到,军人也是人,也是有亲人期盼的!而他们为了国家牺牲小家,成全了大家!面对孩子的失去也,每一家人都是悲痛欲绝的,这一点,军人家书并没有特别!
微电影重逢观后感【第五篇】
这故事是告别,也是重逢。
知乎和共青团合作的微电影《重逢》以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牺牲的戍边战士肖思远为原型,展现了青年一代勇于担当的精神。短片并没有直接开门见山呈现战场的残酷场面,而是以奶奶送棉袄的故事来完成这样迂回的表达。
整部短片展现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奶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戳痛了广大网友的泪点。遗憾自己的文笔有限,无法表达自己的崇高敬意与满腔热血。我仅谈谈最后出现一个问题:这一代年轻人,还有不计生死的血性吗?
看到这句话,心里有种很复杂的感觉。上次看到不计生死这四个字,还是去年在妈妈的抗疫请战书中。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大都是经历的独生子女政策的一代,一个家庭中,上有四老下有一到两个孩子,谁能死的起呢?这背后关系太多牵扯太多背负太多。年轻人的生死,早就已经不是他个人的事儿。死是需要勇气的,而大多数人,即使无法承受生活的重担,看到父母老去,孩子稚嫩,往往会因为不敢死不能死而选择咬牙坚持。
因为年轻的生命本身就足够重要,所以不计生死的人生选择才更显得重于泰山。这个角度来看,好像自己平凡的生活与烈士们之间产生了细微的连结。这个重逢,不仅仅是肖思远烈士与他英雄先辈的重逢或者说是时代的重逢,而是我们芸芸众生,在面对沉重的压力困难时与英雄勇气的重逢。
我们缅怀烈士,应真实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让这些平凡的琐碎充分发挥其千钧之力。这样人们才会更理解和明了,这样的不计生死和义无反顾,究竟牺牲了些什么。
短片中奶奶最后又拿走了千里迢迢送来的红棉袄,说了句“太沉,不轻快”。其实走的轻快的人,都是有人在替他负重前行罢了。
还记得肖思远烈士在战地日记中写道:“走在哈喇昆仑,我们就是祖国的界碑,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祖国的领土,无比自豪!”
曾经少不更事的少年,在危难面前,突然之间就成为人民的臂膀,祖国的界碑。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到: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他们不需要奉信神明,他们的神迹,来自他们的民族。”
网友曾言:
黄昏将至
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
想不通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
我在深夜惊醒
突然想起
他们是为我而死
作为中国之青年,都必肩负时代之重任。每一个背负使命的人,最终会列起整齐的方阵,筑起坚固的城墙,撑起这个新时代。
【作者】陈思,沈阳化工大学2020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