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流程解放管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用流程解放管理心得体会范文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用流程解放管理心得体会【第一篇】
一、为什么要出书
了解我的读者可能记得,我一向反对炒作或包装,更加反对自费将自己无病呻吟或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的文字出书。一是浪费读者时间,二是浪费人类宝贵的森林资源。为此,我曾经拒绝过几家“包装”公司。我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不参与任何炒作、不做任何有偿宣传、不编造虚假头衔。“别人自费找机构出书,你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出书”,助理小陈对此很不理解。我答复说:“如果有机构认定我的文章能给读者或企业管理者带来有价值的思想或方法,并且承认我的价值(向我支付稿酬),我不一定反对”。因为,散乱发布在网上的文章,让工作繁忙的管理者无暇系统阅读,不少热心网友向我提出过购书的要求。
机缘巧合,今年七月末,北京博瑞森派人参加了易中管理学院主办、我主讲的企业规范化管理实务(三天)公开课,当场向我发出了合作意向,三天后我就收到了博瑞森公司的合作函。博瑞森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经营理念与我的完全吻合。接下来,就是博瑞森同事高效率地工作,让读者能够见到本书的出版。
自从走上咨询培训的舞台,我就有一个梦想:让流程管理理论通俗易懂、流程管理方法简单易行,使之走进千万家中小企业。应该说本书的出版为这一梦想的实现增添了新的管道。
二、作品的来源
我是从企业管理第一线走出来的咨询师,虽然也讲课,但只能算兼职培训师。当我在与企业管理的实际工作者交流时发现:忙于日常事务的中国管理者,对管理理论的理解与教科书上的解释有很大差距,对最新管理技术方法的运用却又存在着许多照抄照搬的现象。这种矛盾让我思考:讲授来自国外的现代管理理论,如果不是站在中国听众的角度来解读,谁能听懂?再好的管理方法如果不与具体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又有何用?将理论与方法结合需要一个过程,将方法运用到具体的企业也需要一个过程,结合与运用都需要一种转换。这种转换就是切合本企业实际的创造性运用。人们往往忽略了这种转换。为此,我曾大声疾呼:模式化咨询必须终结!为了和更多的同行、同事分享,我开始整理自己的所得所感并在网上发表。
第一部分第2节:自序让流程管理技术走进万千企业(2)
我习惯用大众明白的语言、用身边或企业现实发生的事情解读企业管理理论、用服务企业的经验教训介绍管理方法的运用。特别是在做企业咨询服务的同时,每遇员工请教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我就会在当晚或清晨写成文字。我写文章的高产期,多出现在咨询项目步入正轨之后。离开企业,离开与企业管理人员的交流,我写作的阀门随之关闭。
还有不少文章也是应网友提问而作。只有部分文章是应杂志社约稿而作。也就是说,我的文章大都是即兴之作。这样的文章可想而知,一方面带着企业的泥土气息,朴实无华;另一方面则可能缺乏缜密的理论逻辑。
这次结集出版,编辑作了系统编排,但文章本身的结构或土气是无法改变的。我仍然在企业服务,也无暇再做更多的修改,保持本色是我做人的原则,这次也用到出书上来了,请高雅之士见谅。
三、如何阅读和运用
有企业自主开展流程优化设计工作,培训负责人下载了我在总裁网上的流程管理讲座视频,让管理人员晚上学习。这对我是莫大的鼓舞!但学习之后的考试却让我感到不悦:考试答题必须用我的原话,错一个字都得扣分,不及格罚款。教条主义、形式主义都是我极力反对的。我又不是圣人,我的话更不是金口玉言,怎么可以承受如此厚爱?圣人也做不到句句话是真理,更不用说我是个凡夫俗子。欣赏我的观点和方法,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就可以了。
我的文章不是为了理论研究而作,而是为了指导实践运用而写,并且以中小企业管理者为对象。“能让大众管理者理解”是我写作的最高准则。故而解读流程管理理论和方法时比喻用得多。比喻总是蹩脚的,理论总是灰色的,只有生命之树常青。对照别人想自己、对照文章想自己,对照企业现实读文章。活学活用最好,生搬硬套不必。
本书可作为企业自主开展流程管理工作的借鉴和参考,书中案例包括图例都是别人的,运用到各自的企业必须转换,必须创新。
用流程解放管理心得体会【第二篇】
流程,简单的说就是业务工作流转的程序。合理的流程,有助于业务工作快速、有效的开展。流程管理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改革,改变企业职能管理机构重叠、中间层次多、流程不闭环等,使每个流程可从头至尾由一个职能机构管理,做到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达到缩短流程周期、节约运作资本的作用。通过最近的学习,我对流程管理有了一定认识,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所谓管理,必须是完整性的,即自开始至结尾,所有过程都是有条有理的,所有的连结,没有一个环节缺失,这才是符合管理要求的。这种有系统的整理与改善是公司成败的关键所在。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公司到底存在哪些流程管理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解决的方案。大多数企业流程管理都存在最为常见的一些问题:
1、流程管理内容形同虚设;
2、流程管理与企业实际运作脱节;
3、流程繁多;
4、流程与流程之间的割裂等。
成功的企业首先需要和必须完成的有两件事情——流程导入和培养人才。其次,就是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企业成熟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所谓的“法制”就是公司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任何事情都能有条款可依。越是规模大的公司越需要完整、严密的规章制度。当然,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更重要的环节在于严格的执行。只有严格的执行,认真关注执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才能为企业和自身创造价值,实现企业和个人的 “ 双赢 ”。最后,流程和制度都做好了,为什么企业还是执行不下去呢?这跟文化又有一定的关系。流程是保证所有人都会做,制度保证所有人必须做,而文化是保证所有人都愿意去做。
结合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五项管理工作,对流程的管理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对流程的学习、执行和优化是一个以终为始,与时俱进的过程。从管理和业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流程进行建立、完善、创新和再造,对现有流程进行完善、替换和剔除,通是建立相关制度,在有效保证各环节不缺失的前提下,做到流程的简化,便于操作。 其次,通过员工对企业文化的学习,对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注,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帮助员工成长和走出困境,使员工身心融入企业的发展,真正做好对企业的认可和对管理的服从,形成良好的推广基础。使每位员工能够事事按流程执行,处处把工作做到位,就能减少工作中不必要的工作量,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最后,管理要做到人性化,在满足制度和实际需求的情况下,流程的建立、运行都要以此为基础,这样才能够推动管理的不断进步。
用流程解放管理心得体会【第三篇】
1
中外企业的差距
首先我以大家比较瞩目的国家做例子,来看一下中外企业的差距,一个是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美国是个大国家,同时世界上有很多大企业就是来自美国,世界五百强企业当中有50%的数量都是美国企业,包括亚马逊、沃尔玛、宝洁、联合利华、脸谱、波音、可乐可乐、百事可乐等,这些美国巨无霸企业在全球实现复制。中国相对而言,是大国家小企业。中国%的企业都是小型企业或微型企业。国际上认为,小型企业的标准,就是销售额5个亿以下。当然,未必所有企业都要做到世界500强,美国和德国也有很多小企业,重要的是要将企业做得健康、附加值高、员工工作质量高、老板轻松享受点。
我们总结一下,美国有两个值得中国人学习,其一,它的创造力全球最强;其二,它的复制力全球最强。这两个最强,决定了它在全球企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为什么美国会诞生像脸谱这样的公司?为什么德国会诞生像宝马这样的公司?前者强调的是创造力,后者强调的是专业主义、工匠精神、精工细作。他们都凭借自己的优势取胜,在全球树立了典范和标杆地位,值得我们参考。
所谓创造力,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从0到1的过程,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常常涉及到战略的创新、商业模式的转变,所以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就像苹果可以颠覆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将我们带到智能手机时代,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思维。
但一个企业完成创新后,就必须实现复制。所以我们说先创造,后复制。复制解决的是从1到1000,从1到10000,从一个地区到多个地区,从一个国家到n个国家。这种复制力强大到可以超越民族超越文化超越地区消费习惯。
举个例子,迪士尼在上海就要开业了,这是一种典型的美国式扩张过程。上海迪士尼在中国是第二个、在亚洲是第三个、在全球是第六个迪士尼公司。我们思考一下,中国的儿童乐园,是否拥有像迪士尼这样的文化和创造力呢?能不能像迪士尼一样实现快速扩张和全球复制呢?这其中很重要的要素是:你的企业是否具备复制的基因。我记得中国有一家儿童乐园,出现过安全事故,小孩在玩空中翻转车的过程中摔死了,原因是螺丝钉出问题,没有及时检测出来。对于这个问题,迪士尼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按流程走,每天固定时间进行检修,每三个月不管螺丝钉好坏都要重新换,因为有这样的安全体系做保障,所以出事概率很低。
跟迪士尼非常相似的复制过程,在美国企业当中不断重演。麦当劳在全球每隔三个小时开一家连锁店,靠的就是复制。而其复制背后的核心,就是流程本身。麦当劳在全球选址的流程是固定的,很少有失误,成功率非常高;麦当劳开店还有倒计时流程表,规定倒数90天做什么,倒数80天做什么,倒数5天做什么……这样一来,按流程去做,即使是傻瓜也能开好店。所以在流程化的企业中,我们对人的智商要求是偏低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最顶级的流程去复制所有员工”,不是少数人优秀,而是整体的卓越。
2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
我们可以把企业商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能人模式,靠优秀的人打天下;一种是系统模式,靠优质的流程实现扩张。中国大多企业属于第一种,所以中国企业做得好的,往往领导人很有名气和影响力。
能人模式容易导致各种问题,其一,能人很能干,所以下属对其过多依赖,企业易出现“成也能人、败也能人”的情况;其二,能人很能干,所以会越来越忙;其三,如果能人是左臂右膀,而不是创始人,有一天离开了会对企业造成毁灭性打击,他会带走企业的客户和骨干员工,而且企业难以找回与其一样优秀的能人来替补。
系统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将少数优秀的人的经验提炼出来,形成模式。大家按模式去做,就会八九不离十,它带来的是整体的优秀。一句话总结就是:用最好的流程去武装所有员工,实现整体的卓越。
有两句话要送给大家:第一,企业不靠能人靠团队;第二,不靠经验靠系统。
我们应该将能人身上大量的工作进行分散,分配给各个不同的人去完成。培养每个领域当中的专业程度比较深的人协同作战,这是现代企业的分工和协作。当每个人把自己在某个领域做到最好时,还可以扮演教练的角色,将知识技能和经验分享给这个岗位的其他人才。也就是说,一个师傅后面带着三四个人,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才梯队建设。
不靠经验靠系统怎么理解?摸石头过河,只有少数优秀、有经验的人才能成功。我们要想方设法,将少数人过河的经验提炼出来,做成标志,告诉后来者如何过河,才不至于被河水淹没。也就是,在经验之上提炼优质的系统。所以说,优秀的系统来自优秀的人,是他们经验的提炼和加工。
我们来看医药行业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一个是中国的同仁堂,一个是美国的辉瑞制药。同仁堂诞生于1669年,辉瑞制药诞生于1849年,但是2010年同仁堂的销售额仅为6亿美元;而辉瑞制药的是670亿美元,辉瑞制药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概有15个产品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而且,辉瑞制药的创造力非常强,不断推出新产品;而同仁堂近年几乎没有推出新产品。主要原因是:辉瑞制药致力于设定品质、安全和价值标准。
我们再看餐饮领域的一个例子,有“中国第一餐饮”之称的全聚德和有“全球最大餐饮”之称的麦当劳。根据2011年的报告,全聚德的销售额为美元,麦当劳的销售额为270亿美元,这也形成很大的反差。中国人本来是不怎么吃汉堡的,但是麦当劳在中国照样成功了。同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星巴克在中国的扩张,而咖啡本来不是中国人常消费的产品。
所以说,复制时跨民族、跨信仰、跨文化、跨饮食习惯消费习惯的,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最大的担忧是,能否实现跨城市、跨省甚至跨国经营,如果能实现,就说明企业的系统是能接受各方考验的。
3企业成长阶段
可以把企业成长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治。也就是在企业初创时期,要靠优秀的人打天下。“人治”这个词并非不好,主要看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没有太多规章制度和流程,成功因素主要是眼光、魄力和用人,浓缩为两句话就是“做对事、找对人”。所谓做对事,就是做事要有前瞻性,能够面向未来做出战略选择;所谓找对人,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生产、研发、品牌推广、人力资源、财务等领域都分布着优秀的人,这些人的经验是以后提炼流程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法治。当企业人员越来越多、产品线越来越长、销售地域越来越广时,就不能靠优秀的人做事了,因为能人不可能天天盯着下属做事,于是要进行法治。法治的重心,其实是使企业规范做流程,比如做营销体系、人力资源体系等。流程体系建立和完善后,领导者就可以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因为大家都按流程做事,标准就比较统一,考核比较容易。所以,没有流程的企业,考核起来是千难万难,因为只能考核结果,不能考核过程。像日本、美国的企业,在流程管理方面树立起了典范,成为标杆。现在,中国虽说是世界第二经济体,但是能拿得出手的好企业并不多,还没有像日本、德国、美国企业那样在世界领域领先。华为是中国少有的值得骄傲、同时也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企业。华为是请了IBM咨询机构,在其最重要的领域建立起了体系。尤其是在研发体系上,IBM对华为的贡献极大。
第三阶段,是心治,也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属于软件,流程则是硬件。企业文化主要聚焦在以下方面:你是关注老板的需求还是关注客户的需求?这是优秀企业和普通企业的分水岭,好的企业首先满足客户的需要,员工要盯着客户,而领导者会在员工背后提供各种资源支持。
第四阶段,是无为而治。领导者只有在企业建立起法治和心治模式后,才能轻松下来。法治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心治可以统一人的思维。当人的行为和思维都得到统一后,就可以实现无为而治了。中国人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有了流程,就可以少管了;有了企业文化,就可以少教化了。领导者只要将流程和企业文化进行对接。“有所为”,也就是企业有了流程后,还要进行升级。比如说客户满意,在不同时期客户满意的价值观不变,但是方法可以变,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竞争者采用的方法进行调整。所以,在大部分领域我们要遵循系统,在少部分领域可以实现系统升级和战略升级。
4告别一枝独秀
为什么要建立系统?系统和人才之间是什么关系?用一句话表述就是,左手系统,右手人才。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优秀的人才,可以从其经验中提炼出优秀的系统,或者引进先进的系统。另外一方面,系统又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同化优秀的人才。比如说新员工进公司时,只要他走进这个系统,就会自动自发向系统和标准靠拢。所以,优秀的人带来优秀系统、升级系统和捍卫系统;反过来,系统又可以帮助企业领导者不断同化新进的员工,保证人才代代相传。
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告别一枝独秀。我们会发现,越是优秀的公司,越是整体优秀。企业常见的一种情况是:80%业绩来自20%优秀的人,这往往出现在系统不好的企业当中。如果是用优秀的系统去武装人员,那么这些人经过训练后就会变得职业化,能力上是八九不离十的。一个人在优秀的公司待三年所获得的进步,远超于其在平庸的企业待30年所获得的成长。原因就是系统不同、规范不同、文化不同,对一个人的同化也不一样。如果一个人从大学刚毕业就进了一个非常职业的公司,那么三到五年后,他身上的职业基因就已经沉淀到位,展现出职业性。
在流程化的企业当中,员工95%的工作都可以有规范化流程,即使遇到危机,也有相应的流程处理。所以领导者指挥的工作比较少,很多时候扮演的是教练的角色。这就改变了很多领导者的现状。在没有流程的企业,领导者总是被问题困扰,因为员工素质参差不齐,会不断有人犯错,领导者看到后又会不断发火,最后越是优秀的员工越受器重,越是差的员工就是破罐子破摔,所以很多企业当中员工的生产力总是不足,这是缺乏优秀体系对人员武装的结果。
5人才快速复制的传奇
对于麦当劳工作的经历,我用三句话做总结:一流的流程来武装、二流的管理者来武装、三流的员工。麦当劳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流程,连续20多年规范化都排在全球第一位,是规范化领域的楷模,很多人在讲课时讲到系统都会拿它做例子。麦当劳让员工所做的事情,全都有顶级的流程,并且配上录像带,包括做汉堡、收银、收获、给儿童过生日、卫生消毒、洗厕所、拖地等,都有流程和标准。有了这样的基础基因后,麦当劳就可以快速复制人才。有流程的企业和没流程的企业,复制人才的速度保守估计差10倍以上。当年在诺基亚售后维修中心做流程再造时发现,过去培养一个手机维修工程师需要1年左右,而有了流程之后,大概10天就够了。
所以企业领导者在管理企业时,就抓两点,左手系统,右手人才。所有部门经理以上的管理者,都必须具备这两项能力。比如人力资源经理,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员招用育留汰的规范和标准;第二,规范和标准是世界级的吗?有了这个流程后,就可以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不断教化后进的人员,这样新员工也可以接受职业化、专业化的训练。我们可以按照“说给他看、做给他看、让他做做看”这种模式,经过四五回这样的训练,员工就会熟练掌握。所以,流程之下,只要经过行为的不断重复,最终养成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跨国公司的人员素质就非常高。其实不同行业是不一样的,比如亚马逊,只有极少数人关注互联网和研发,大部分人做的都是开车送货看仓库等工作,他们做的是最普通不过的工作;又比如,麦当劳中10个人当中只有1个是本科,在苹果维修中心10个人当中有4个不是本科,在沃尔玛中每20人中才有1个是本科。所以跨国公司未必就是人员素质最高。因为这些公司在人员招聘时,遵循的原则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6差距的根源
我们总结一下中外企业的差距,主要是体现在商业基因的差别。这个商业基因左手讲的是硬件,也即是流程;右手讲的是软件,也即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保证我们企业走在正确的路上,而且不会急功近利,也不会近视或短视。为什么中国企业没有形成这样的一种系统思维?因为我们企业领导者在系统化上投入的时间和金钱太少了。有很多大型的公司,周围都有一大批智囊团为其服务。所以中国领导者要慢慢学会给流程做投资,这样企业才能做大。但小企业会有一个疑问:没有钱怎么找人做流程呢?这其实是恶性循环,越是没有钱,越是不去投入,企业就越难发展。
对于小企业,我建议可以引进一些比企业高一两个阶段的优秀经理人,这样他们会给企业带来更优秀的规范,弥补系统上的不足。优秀的人可以不断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帮助企业获得更高利润。而获得利润后,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在核心领域走流程,比如在营销型公司,要建立拜访客户、解决客户投诉、重新赢回客户的流程等;又比如在生产型公司,可以引进精益生产,在生产领域每一道工序都精耕细作,逐步形成习惯。小结一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取决于商业基因。讲个小故事,春天刚来时,小草和小树一起露出地皮,刚开始时小草长得比小树快,但最终为什么小草还是小草,小树却能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就是基因。
7竞争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竞争利润,这在企业早起阶段是硬道理,要有足够的现金流,有足够的利润,以实现下一步的拓张。
第二阶段,竞争人才,因为钱是人才创造的,没有优秀的人,那企业的附加值就会低,所以的人才者得利润。
第三阶段,系统阶段。为什么说企业竞争的最高阶段时竞争系统?因为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外部招聘引进、一流公司挖过来;二是企业内部培养。伟大的企业都会重视人力资源开发,甚至有自己的企业大学,95%的人才都由内部培养,因为只有自己培养的人,才会与你有共同的价值观,才会跟你保持步调一致。从外面引进来的人才,与企业文化冲突太大,成活率很低。
好的企业都会有自己的学习系统、分级阶梯课程,他们的培训自成一体,小学课程对应主管,中学课程对应部门经理,大学课程对应高管,在企业形成教学型组织,这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关键。在麦当劳在全球有70多个大学,员工要申请升级,就要去大学学习,拿到证书、掌握能力、通过验证后,才有资格当督导、店长、大区经理等。所以在麦当劳,能当店长的人能力都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有没意愿全力以赴与企业牵手前进。
企业竞争系统还有几个指标。麦当劳80%以上的店都属于加盟店,并拥有顶级的加盟体系。这套加盟体系的核心是,开店要交加盟费,而且要用麦当劳的原材料、设备,而且要向麦当劳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麦当劳卖的其实是系统。同样的例子,万豪酒店在全球掌握了超过50万间顶级优质的客房,其中只有千分之三是自己开的,剩下的客房都是托管。而托管主要是靠体系。要加入它的系统,接受检查和系统升级。
在这个转型升级的时代,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越来越大,他们拥有很强的消费能力,但是他们大多都到国外消费,因为中国缺少真正顶级的消费产品。在中产阶级变得越来越大的时代,中国企业要准备好为中产阶级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更专业化的人才,更优质的流程,更高端的设计,这样才能在转型升级中赢得先机。
用流程解放管理心得体会【第四篇】
一、培训简介
经过两天一夜的培训,系统学习了包括信息化与业务流程、流程再造、流程的识别与规划、流程标准化等十个模块。此次培训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培训形式多样,包括理论讲解、疑问解答、案例演示、小组讨论、闭卷笔试和论文写作。其中,论文写作要求在培训课程结束后一个月内完成,寄回培训机构。
2.小班制授课,可根据学员要求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方式,便于互动交流,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3.培训服务到位。培训讲师不仅在课堂上解疑答惑,在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和培训老师还组建了流程业务交流群,培训老师继续解答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对课堂上的遗留问题,做了集中回复。
二、对集团流程管理的启示
1.流程目标要切合实际
培训材料开宗明义提到,在管理思想上,不能将流程工作当成解决任何问题的灵丹妙药,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管理方法上,要避免采用过分理想化的方案,因为此类方案的实施难度可能会比较大。针对集团总部的流程工作,流程的设计方案要与集团战略挂钩,符团实际,以能解决实际问题为准则。如果流程管理的目标定得过高,一旦无法完成,无疑会挫伤流程工作者的积极性,也会使集团领导怀疑流程工作的价值。在具体工作开展中,善于抓住重点,以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为切入口,争取流程工作早日见成效,而不要面面俱到,分散精力。
2.流程设计要与管理模式、组织架构相适应
集团在流程设计中,要实现战略目标、责任与流程相关联,并通过流程的层级分解,清晰地落实战略举措,明确授权,具体分解目标与绩效。具体措施就是流程设计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映射方法:上一层级的某个活动进行分解形成下一层级的流程。只有上一层级的输入与输出得到了清晰、有效的界定,才有利于下属流程的界定与划分。集团的流程建立工作以部门为单位开展,截止目前为止,内部流程已基本建立完毕,协作流程也已进入合议阶段。在接下来的流程分级和流程体系搭建中,要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坚持“端到端”的思想,要在整个组织内部思考流程,不能把流程图局限于自己的部门。同时,要流程体系搭建过程中,需要与流程牵涉的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使流程体系充分符团实际,不能闭门造车。
3.要投入最优秀的人才做流程管理
实践表明,1/3以上员工不同程度的参与流程工作才能达到流程管理的最佳效果。同时只有精通管理和业务的员工才能准确地定义和优化相关的管理和业务流程。建议集团总部各部门在流程的建立、优化上,由部门负责人带头组织,选调对集团情况和业务都较为熟悉的员工投入流程工作。同时,要鼓励员工广泛参与培训,因为员工是业务流程的最终执行者,员工的参与有助于及早适应和改进系统。如果每个部门只是安排1-2个人参加流程培训,绘制部门流程图,则无法深入推进流程工作的开展,也无法在全集团总部系统内普及流程管理的理念。
4.关键核心流程要实施项目制管理
为了加强流程管理的针对性,建议对集团总部流程区分关键核心流程和一般支持类流程。随着流程建立、优化在不同部门的渐次展开,建议对关键核心流程实施项目制管理,从流程的建立、优化、固化,到成熟上线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要明确流程目标、关键节点和里程碑事件,每一阶段的工作必须有明确的项目闭关时间和标准,以免流程工作人员因战线拖得太长而懈怠,对流程工作失去积极性。同时,应安排合理的实施进程以实现实施效果的最优化,并确保员工在本部门实施业务流程优化、再造时已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5.协作流程的建立要注意标准化
流程标准化是依据事先由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认可的规范、约定来实施的管理行为。关于如何构建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教材中提到五个维度:一是组织标准化,解决“谁做”的问题;二是流程标准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三是质量标准化,解决“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四是作业标准化,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五是制度标准化,解决“做好/做坏怎么办”的问题。针对集团总部流程工作,协作流程的合议,关键就是解决标准化的问题,建立起协作流程相关方都满意的流程的节点标准、权责规定。协作流程中所有衡量标准必须清楚地定义,包括流程名称、流程责任人、流程节点时长、流程评价方法及流程数据来源。协作流程合议解决标准化问题之后,还要注意将相关的标准化成果固化到相关的表格、模版中去;对于重要的标准化成果还要通过修订相关制度进行固化,或纳入集团总部绩效系统中去。
6.轻流程、重模版
如果流程图过于简化,就会存在不具有指导性的问题。但是过于繁杂,也会束缚流程的灵活性,一旦运行环境发生变化,流程就会陷入僵局。标准的做法是在用VISIO画流程图时,尽量将流程环节控制在一页纸之内,既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又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能够符合各种情况的处理原则。同时,不能为了迁就一些例外情况或特殊环节,把流程制作得特别复杂。此类例外情况或特殊环节可以用流程模版的形式解决。虽然集团总部的流程建立,并没有涉及流程模版,但是可以对流程说明文件的内容进行扩充,部分代替流程模版的作用。在流程说明文件中,可以详细规定流程的目的、范围、具体操作细节和例外情况的处理。
7.加强对流程信息化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企业IT投入绝对额占总资产的比重只有%,与国外大企业一般8%至10%的比重相差甚远。同时流程专家指出,流程管理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而在这方面最大的问题是,绝大多数企业都缺乏既懂IT技术,又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复合型骨干人才。从集团总部的实际来说,虽然已实现了部分业务的上线操作,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如何统一纳入流程的信息化平台,以免造成信息孤岛的现象,是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其中不相兼容的流程软件可能还需要重新选择。同时,除了资金支持外,流程信息化的开展还需要复合性人才的推动。现在中国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既懂业务、企业管理,又懂IT技术的复合性人才,建议集团总部通过部门轮岗、系统培训,或社会招聘培养、引进此类人才。等我们的业务流程工作成熟以后,就可以很轻松地实现与集团信息部和软件公司的有效沟通,确保流程信息化项目的成功。
8.任命流程执行者和流程责任人
流程执行者是指具体履行流程涉及工作的岗位或人员,流程责任人是指对流程绩效负主要责任的人。对集团总部来说,流程执行者即是各部门流程的建立人,而流程责任人建议由流程发起部门的部长担任。流程执行者的职责是按照流程设计正确执行流程,并且能够以流程绩效为核心,参与到流程整体工作中去,这要求流程执行者了解流程的总体流向,以及端到端流程各环节干系人,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流程责任人的职责是对流程全权负责,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并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分解制定流程的战略计划,这要求流程责任人得到充分授权,对流程执行人员的分配、流程评估和流程预算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对集团其他管理工作的启示1.流程标准化对企业管理的借鉴。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真正管理好的企业,外部看起来是风平浪静的。因为每个人、每个部门都知道流程该如何往下走,内部和外部的循环是良性和互动的机制。相反,那些看起来成天如火如荼、热闹非凡的企业,往往目标远大、执行乏力、随意性太强,出了状况,人员或部门间大多相互推诿。德鲁克的话点出了流程标准化的精髓。第一、流程标准化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使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监控有力、处置及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统一协调、目标明确、团结高效。第二、标准化化的经营与管理能使企业在连锁和兼并中,成功地进行“复制”和“克隆”,使企业在扩张中不走样,不变味,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对集团来说,无论是流程管理,还是其他管理内容,目的.都是实现企业运行的标准化、规范化,达到落实战略、提高绩效、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实现卓越管理的企业,不是依靠大规模的“运动式”或“救火式”管理,去实现战略目标,而是将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层层分解到部门和岗位,通过稳健、有序的日常运营,去实现一个个宏伟目标。这样即便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或内部决策层出现变动,也不会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2.流程体系对直属企业的运营类指标的启示运营管理部建立的运营指标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属企业的运营类指标。在接触流程管理之前,虽然知道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直属企业核心业务的运营情况,但对各个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指标的完整性和重要程度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这次流程培训,从流程管理的角度再次审视,发现这部分运营指标实际上就是各直属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指标,只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控,才能达到对业务流程的考核激励。正是每个流程环节上的指标数据,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因此,直属企业的核心经营业务流程中的指标也是我们运营管理的核心指标,正是直属企业的核心经营业务将这些运营类指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运营指标体系。
3.流程优化对定岗定编工作的启示
流程优化的ESEIA方法指出,在流程优化过程中,首先要找出彻底不增值的活动,对其进行清除、简化;并充分考虑用并行工程对流程活动进行整合,缩短流程运行时间。这对集团各直属企业正在大力开展的定岗定编和减员增效工作具有很大地启示将流程优化的思想运用到定岗定编工作中去,即裁员的前提是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去掉不增值的环节,减少不必要地等待,能用工具的环节就不要用人,将优化后的流程标准化,这样才能在裁员之后继续保持甚至超出原有的工作绩效。如果只是简单地去掉一部分员工,而并没有对相关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只会打乱原有的业务流程,让工作陷入混乱和低效。
4.流程优化对满足客户需求和提高企业效率的启示
流程管理的驱动力之一是客户需求的变化,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把握客户的真正需求。第一、客户要求快,他的需求马上就应被满足;第二、客户要求正确,在满足客户方面不能有任何差错;第三、客户要求便宜;第四、客户要求“容易”,既获取其想要的东西要容易,沟通和交易要便捷。针对集团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各产业来说,流程的优化旨在使企业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上述要求,围绕客户需求制作流程,那么企业的服务无疑就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客户需求。流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固化直接为企业增值的管理活动,优化非直接增值的管理活动,并剔除不增值的管理活动,通过流程,将企业常见的浪费行为,如等待浪费、物流浪费、废品浪费库存浪费等减至最小程度,缩减工作的闲置时间,真正的提高生产和管理活动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