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文资料 > 公文学习 >

[100字]寄诸弟书心得体会范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0120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100字]寄诸弟书心得体会范文优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寄诸弟书100字心得体会【第一篇】

《寄诸弟》是正德十三年戊寅(1518)王阳明写给他弟弟们的家信。

王阳明真的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以一介书生先后平定多场叛乱,但创立王学才是他在历史中辉煌的根本原因。王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基本内涵是知识不仅仅是在理论上有它的意义,还一定要还愿到生活的实践当中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这一理论学说的提出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具有相当冲击力的行为,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向有死读书且鄙夷实践的传统,结果是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却干不了半点圣贤事,真正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所以,王阳明提出,要改变这种只讲“知”而不讲“行”的毛病,其重大意义可见一斑。我由此想到了现在常讲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实践出真知,理论抽象实践,这些不就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吗?

寄诸弟书100字心得体会【第二篇】

寄诸弟

唐代韦应物

岁暮兵戈乱京国,帛书间道访存亡。

还信忽从天上落,唯知彼此泪千行。

韦应物生平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1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文学成就

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1篇。

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

韦应物实现了脱离官场,幽居山林,享受可爱的清流、茂树、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荣”,鄙薄世人对富贵荣华的追求。这里用了《魏志.王粲传》的典故。《王粲传》中说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说:徐干"轻官忽禄,不耽世荣"。韦应物所说的与徐干有所不同,韦应物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过这种幽居生活自当心安理得,怎么能说我是那种鄙薄世上荣华富贵的高雅之士呢!对这两句,我们不能单纯理解为是诗人的解嘲,因为诗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红尘而去归隐,他只是对官场的昏暗有所厌倦,想求得解脱,因而辞官幽居。一旦有机遇,他还是要进入仕途的。所以诗人只说自己的.愚拙,不说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隐士区别开来。这既表示了他对幽居独处、独善其身的满足,又表示了对别人的追求并不鄙弃。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

韦应物的诗受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等前辈诗人的影响很大,前人说:“应物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说:“一寄穗秾鲜于简淡之中,渊明以来,盖一人而已”(宋濂《宋文宪公集》卷三十七)。这些评价并不十分恰当,但是可以说明韦诗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风格的。

寄诸弟书100字心得体会【第三篇】

人生的烦恼从何处来事业不顺利又是因何而起用 “行为作用与反作用”的观点分析,都是因为错误的起心动念和言语行动。

阳明先生说“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那么,我们该如何改过,让自己人生烦恼减少、事业顺利今天谈谈我从《寄诸弟书》中获得的感悟。

阳明先生的《示弟立志说》,主要是希望他弟弟要有求于学,首先要立志,这篇又谈到让他改过。所以《寄诸弟书》的核心词就是改过。阳明先生希望他的弟弟奋发学习,一定要在自己的身心上切实用功。如何切实用功呢阳明先生谈到人心本是光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没有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在哪里惟患不能改,所以他认为改过就是即得本心。

我们立志勤学最重要的格物功夫就是要改过,改正过错,就是远离危险的过程。常言道,小人无过圣人多过,圣人都是多过的,因为他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凡是觉得自己没有过的,视自己为君子,视别人为有过唯小人的,却真真实实地是小人。这里阳明先生再次谈到为什么要改过,尧舜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

我由阳明先生想到我们自身我们要兢兢业业,行“精一”之功,惟精惟一才能克除这些渣滓,回归道心的那份纯粹;才能达至中庸之道,长袖善舞、运筹帷幄。这就像我们扫地,要天天扫、时时扫,才能保持地面的干净。“危即过”,过即危,我们常常见不到自己的过失,以为都是别人有问题,在我们没有成为圣贤之前,我们这颗心就是长人心,不要高估自己,要时时自见己过,在这里他希望自己的弟弟要有一份永心,不要洗染即生以后再去改。

阳明先生说弟弟们应该趁着还年轻,还未形成怯心之类,甚至于穴是能够学有所成的,不然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后生可畏,年轻人前途广大,但是如果你到四五十岁还无闻,这里的闻不是没有名的意思,是还没有闻圣贤之道,还没有道上有所得。这个人一辈子基本上就浪费掉了,已经谈不上后生可谓也就没有后劲了,此生也就这样了。所以阳明先生说,不要因为浪费生命而徒增后悔。

这篇文章,虽然整体在说改过,但是我们也能够看到阳明先生说的其实,他的根本还是立志。所以真正的改过还要从立志说来。立志是人生之根本,立下圣贤之志后。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有些事情从理论上,在脑子里认为做得很对,但自己心里却觉得不踏实、不安。所以,本心其实有完全的辨别能力,就怕给自己找各种理由,被各种似是而非的“道理”所混淆,不能真正知道“过”在哪里,也就不能真正改正过失。当下这一恶念改了,本心自然呈现,但可能下一念又被私欲所蒙蔽,所以不要认为一念改过后便万事大吉。人心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容易掺夹杂质,是一种不稳定的“危险”的状态。我们不改过,是因为从本质上没有意识到“过即危”,过失会引我们走入歧途。人性都是趋利避害的,当明白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好,就会改过,否则就只是看外相。我们每天反省自己哪里做得对,哪里做得不对。做事时,不好的念头冒出来马上察觉,一旦不对,立即改正。预防在先,从根本上杜绝过失之源。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改过显得很是无力!改过要从自己的心上切实用功,凡事彻底,不流于言表。

寄诸弟书100字心得体会【第四篇】

“省察克治”在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如:“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等等。这几句话足以看出阳明先生是念念不忘“”存天理去人欲”,时时刻刻都在改过和责善。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是功勋显著,心力也达到很高境地,但他总是看到自己的不足,自称自己“习染深痼,克治欠勇”,足见他对自己要求是多么地严苛,胸襟是多么地伟大!

“慎独自律”在文中也不时看到,特别是这句“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就是说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时候,自己也要有发现不足的能力。这又充分体现了阳明先生的境界!

学习这篇文章,一是要应该学习阳明先生常思己过的克治之工,他说过,“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人看不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所以,应常常“省察”,要静坐思考,“吾日三省吾身”。发现不足,就要果断“克治”,身体力行。阳明先生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所以,要去除人欲,必须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不断在“事上磨”,才能让自己的内心保持保持清澈通透。二是要学习他的胸襟和境界,特别是慎独时候,即使别人不知道,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知行合一。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69 5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