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实用4篇】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实用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第一篇】
首先我想谈谈信仰马克思主义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我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研究宗教不同,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我们的研究对象,还是我们的信仰。研究宗教不一定非要信仰,或者说为了更客观地研究宗教等问题,为了得出更科学的结论,置身事外的非信仰状态更理想。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同,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不矛盾。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信仰共产主义;但同时,这种信仰是“我知道我相信”的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前人和自己的研究基础之上的,不是非理性的盲目迷信。盲目迷信就可能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而背道而驰。
边阅读,边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但是马克思一生著述太多,卷帙浩繁。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有什么缺点的话,写得东西太多算是一个缺点。文字多,如何阅读便成为一个问题。地毯式通读当然是全面、也是必要的,并且,一些经典篇目是要反复熟读、精读的。在熟悉经典篇目的基础上,我个人更倾向于专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样阅读效率会高些,大脑也处于活跃状态,有所期待会更容易激发灵感、获取有用信息。当然,阅读与发现问题是互动的循环,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将阅读导向深入,很难说先有阅读还是先发现问题,这似乎是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
精一点,兼其他。这其实也就是博与专的关系。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具有广博的视野。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这又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也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界定一直存在分歧,目前存在的理解和判断有这样两大类:
第一类是从外延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分为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本人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列宁曾经从这个意义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引申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他们创立的原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不同时代特征和不同国家国情相结合提出的新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此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类是从内涵角度,学者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作出不同的界定。第一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世界观体系;第二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第三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第四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第五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应该说,五种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界定都有其合理的一面,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本质,但是任何一种界定都是对另一种界定的否定,都带有片面性,从而也就难以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我个人比较赞同从整体性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是一个整体,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包括哲学唯物主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和阶级斗争学说“三个组成部分”。而且三个组成部分是一块整钢,将任何一个部分割离出去都会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尽管人们对列宁的这一说法有一些不同看法,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内容的确还包含许多丰富的因素,但总体而言,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整体性。
需要指出,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时,其组成部分与涉及的学科是两个问题,如果将两者混为一谈,人们立即就会质疑,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还应该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甚至还包括人类学、历史学、宗教学等。如此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了无所不包的知识大杂烩,而且潜含着使马克思主义面临被肢解的危险。早在1980年,海尔布隆纳就在其著作中批评说:“从一开始,马克思信徒们的著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马克思的著作加以可悲的分割,对其作出了种种相互抵触的解释。而在最近这些年来,这种分割则日益明显,解释也更加分歧,确实很难找到把整体统一起来的因素。”这是由知识论的致思取向所导致的后果。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对于这个整体的任何知识论的肢解和折衷都是对其整体性的损害。对于这种整体性,晚年恩格斯在一封通信中指出,“马克思的东西都是互相密切联系着的,任何东西都不能从中单独抽出来”。
但是,目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确实存在学科分立、各自为营的现象,专业划分非常明显。我不想过多谈这个问题,这不是今天的主题,但我个人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在本专业领域精耕细作的同时,拓宽视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学科所涉及的问题都要关注一些,文学、历史、社会学等也要读一些。从生理上而言人是杂食动物,精神上也应如此。我个人做得也很不够,但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钻理论,联现实。我们常常强调研究学问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马克思主义尤其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马克思早就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们今天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然要密切联系现实,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也是实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很多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实践性质,很难将理论与现实分割开。比如,当前热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能说只是理论问题,与现实不相关吗?再比如,现时代,如何理解马克思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概念?是不是像西方学者所说,是马克思创造出来的一个神话呢?如果是,承担解放人类的革命主体都不复存在了,马克思的历史观立即就面临被解构的危险;如果不是,又如何根据马克思的文本回应这些挑战和攻击?我认为这些问题既是理论问题又与现实密切相关。如果通过深度阅读原著,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彻底的、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将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第二篇】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对鲍威尔等人的"自我意识"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
鲍威尔一伙反对黑格尔主义的正统派,并自称批判地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主张自我意识即"精神"就是一切,在它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自我意识"是世界的创造者,世界是它的以太头脑的幻影和它的臆想的结果。他们把历史的发展归结为普通的自我意识同实体的对立。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这种哲学仍然是在黑格尔哲学范围内兜圈子。马克思具体揭示了鲍威尔如何片面的发展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三个因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矛盾的统一的绝对精神。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在自己的批判中都超出了黑格尔哲学的范围,但同时又都停留在黑格尔思辨的范围内,不管是哪一个都只是代表了黑格尔体系的一个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发展并不是积极意义上的发展,而是抹杀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积极因素,是黑格尔哲学庸俗化、漫画化,进一步推到荒谬绝伦的地步。马克思指出,黑格尔哲学有双重不彻底性:其一是他宣布绝对精神的定在,同时又不肯宣布现实的哲学家就是绝对精神。黑格尔反对把自我意识和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反对哲学家本人就是绝对精神。其二是黑格尔仅仅在表面上把作为绝对精神的绝对精神变成历史的创造者。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群众要绝对听从绝对精神的摆布。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则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这双重不彻底性。
第一,鲍威尔把自我意识和哲学家的个人意识混为一谈,宣称批判地思维的个人就是无限的自我意识的体现者。
第二,鲍威尔"是有意识地扮演世界精神的角色",有意识地扮演历史创造者的角色,运用他们的批判头脑,自觉地发明历史和实现历史。这样,黑格尔的历史理论在鲍威尔那里变成了一幅荒谬透顶的漫画。
此外,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还损害了黑格尔哲学内容的丰富性,把黑格尔哲学十分完备的哲学范畴简单归结为精神与群众的对立,认为历史发展的内容就是精神反对群众的斗争,同时,把群众与粗糙的物质等同起来,把精神提升为绝对者。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第三篇】
一、《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读后感
1841年12月24日,普鲁士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制主义的出版政策,以取代威廉三世颁布于1819年10月18日的“旧”书报检查令。此“新”法令由于其字面上的保障言论、出版自由而迷惑了相当一部分人。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就是官方的批评,书报检查的标准就是批评的标准。书报检查令明显地印刻着“官方的容颜”,代表官方的立场。无论是这项法律本身还是执行它的检察官都不可避免的披着虚伪的面纱。检察机关“不仅调整个别公民的行为,而且调整社会精神的行为。”因此,国家的一切行为都在检察官的掌控下,公民得不到应有的自由权利。他进一步分析得出,检察官纵然是行使法律指令的工具,但法律本身存在更多的问题。检察官也就成了专制法律的牺牲品。而法律本身也在玩弄文字游戏。马克思辛辣地嘲弄道:“我是一个幽默家,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激情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
从1835年到1842年是马克思从康德主义向黑格尔主义的转变时期。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法哲学观,即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在资产阶级激进政治的运动的发展,争取民主反对专制、崇尚理性摒弃神性、追求自由否定强权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抨击专制法律并深入分析了法与自由的关系。人类的各种自由从来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表现为普遍权利,有时表现为特权。马克思以其敏锐的眼光看到其专制,他强调人的自由,尤其是精神的自由,他认为人的精神存在的样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将这种自由的精神扼杀,最终只能滋长专制和愚昧,世界最终会变得黑暗。但是检查令却指定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来表现精神,即严肃和谦逊的态度,这种规定本身就是对自由创作的一种抹杀和限制。
二、《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1篇论文)》自由观的解读
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的本质,因此新闻出版自由就同时是人的类本质的表现。这里实质上是采用黑格尔哲学的语言,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包含的观点推到了极点上。这里指出了新闻出版自由的重要性,新闻自由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人类意志自由的自然权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强调与张扬。同时马克思提出了自由的整体性,个体自由与社会自由的关系。自由的每一种形式是相互制约的,新闻出版自由作为自由的一种重要形式,若其不能得以实现,就会影响和限制其它形式自由的实现。正如作者说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它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自由是普遍存在的,是整体存在的,马克思“所主张的自由,不是少数人的自由,而是人民的普遍自由;而自由的形式也应具有普遍性”。自由的每一种形式是相互制约的。人类自由的存在,强调个人在现实世界的独立地位和独立意识。柏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理论亦强调自由不受他人干预和限制,自由要自己依赖自己,自己决定自己,而新闻出版自由是个人独立地位、独立意识的集中体现,若其得不到真正实现,人类的其他自由就会成为泡影。
三、早期马克思法律思想自由观对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哲学思想受黑格尔的“理性说”的影响较深。黑格尔认为,国家是精神本质即理性的化身,是每个人的国家;人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和法律,而国家和法律都应保护全体人民的自由权利。马克思接受了这个理性说的基本观点,井作为其法律思想自由观的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基础。马克思从人的精神自由来考察出版自由。他认为,人的理性是自由的,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人类的本质。因此,出版自由本身就是人的思想的体现、理性的体现、道德本质的体现。马克思就是在以下这些方面接受了“理性说”,并拿起这个武器,猛烈地抨击封建社会的书报检查制度、努力地争取出版自由的。马克思认为,出版自由是一种伟大的天赋特权,是一种先验的存在,是人所固有的东西,是人的理性最美好的东西,而限制出版自由等是同人类的精神自由相对立、是对普遍理性和精神的压制与迫害。
然而,马克思又超越了黑格尔自由观的“理性说”。黑格尔的“理性说”,虽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他认为,出版自由要以服从国家利益与政府的同意为前提,这实质上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拥护普鲁士的专制国家制度,结果只能是少数人的政府、官员的自由,而非一种普遍的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体现,是人类自由意志的体现,出版自由就是要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制定出版法,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使人民有真正而充分的自由。从这点上看,马克思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因为这个时期马克思不仅从理性的角度去争取个性自由、出版自由,马克思首次运用阶级分析法,对议会各等级代表对待出版自由问题采取不同态度进行了中肯的分析和评论,站在人民的角度,主张以出版法代替检查法。马克思的阶级观点和革命意识已初露端倪。“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看了《马克思是怎么炼成的》这本书,感觉挺感人的。我们从小就熟悉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是肤浅的。我们不了解他的理论和马克思。这本书简单地讲述了马克思年轻时的思想历程。让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更加人性化。我看到马克思不仅是神坛上的伟大思想家,也是一个有肉有仇的有前途的年轻人。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一个伟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年轻的伟人。马克思只有26岁,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马克思是如何炼成的》一书选择了马克思作为1818年至1848年青年阶段的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和论述了马克思宏大思想体系的演变和成熟过程。主要讲的是30岁前的马克思青年马克思,也可以算是青年马克思时期的传记。
我们一直知道马克思的伟大,但在理解马克思的过程中,总是容易受到僵化、教条和僵化的理论形式的影响。它看起来晦涩难懂,尝起来像嚼蜡。从马克思的童年和青春,从马克思的思想形成、奋斗历程和人生磨砺出发,从马克思的犹太家庭、基督教背景、青年黑格尔门徒甚至莱茵报的经历、费尔巴哈的追随者出发,我们将看到马克思思想道路上的探索和历程。
我可以看到,马克思不是一个完美而神圣的伟人,我可以看到他不努力学习,沉迷于课外沸腾的生活,经济,因为忠诚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像成熟的思想,曲折和重复,逐渐从偏见到全面,从简单到理性。从崇拜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批评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我可以看到马克思理论发展的曲折和年轻马克思在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困惑。可以说,马克思一生都在批评别人,但也在批评自己,否认别人,否认自己,他的想法是不断地批评和否认
本书对马克思的思想研究具有静态分析为动态关注,渗透发展、联系和运动的观点,注重马克思文章著作的过度,解释他们之间的发展与继承关系,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的来龙去脉更为清晰。另外本书对马克思的观点也并非全盘的肯定,而是客观分析,有批评,有否定渗透总体肯定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评价不同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状况。书中余姚形象生动,有不少寓教于乐的观点,使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的顺利,有助于理论程度不同的人都能看得进去,提高最知识吸收的能动性。(读后感)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的历史进程被大大推进,国人的生活和思想被大大丰富,马克思所构造的社会主义理想,包括极大丰富的物质产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或许在今天的中国还未完全实现,如今我们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逐步地转化为不断实现着的中国梦。在这样的大环境与历史背景下,马克思理论需要现代化中国化,因此我们该明白马克思理论的大众化是时代的需要。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身,正如同习近平在全国学联二十六大上提出的那样,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不许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前进一号奋力,干事要努力。这无不提醒着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或进程上我们任重道远,因此了解马克思,学习马克思正是时代之需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必经之路。